商品参数
著者:(美)莫琳 A 瑞安(Maureen A. Ryan)
译者:马瑞青(Alex Ruiqing Ma)
书号:978-7-5502-3957-9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开本:690*960毫米 1/16
印张:25
插页:3
字数:528千
页数:400
版次:2015 年 3 月第 1 版
印次:2015 年 3 月第 1 次印刷
定价:60.00元
坦白讲,我对市面上大多数“手册”类书籍持保留态度,它们往往厚厚一本,但真正能用到工作中的内容可能只有三分之一。然而,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给我的感觉很扎实,它似乎是从“前期开发到最终清算”做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扫描。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于“技术迭代”的应对。现在虚拟制片(VP)技术正在深刻改变预制作的流程,传统的分镜、勘景工作正在被实时渲染所取代。这本书,作为一本聚焦于“流程”的指南,是否能将这些最新的技术变革融入到传统的制片时间表中?它会如何指导制片人评估引入新技术带来的额外成本和潜在效率提升?如果它能提供一个关于如何将新兴技术无缝嵌入到既有工业流程中的操作指南,那它就不只是一本关于“好莱坞旧流程”的书,而是真正具有前瞻性的行业参考资料了。
评分哎呀,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挺抓人眼球的,那种复古又带着现代感的排版,一看就知道里面的内容不会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理论。我之前也看过不少关于电影制作的书,大多都是侧重于某一个具体环节,比如导演手法或者剪辑技巧,但对于整个“制片”流程,尤其是美式工业体系下的运作方式,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这本书从拿到手的感觉来看,好像是想把这个复杂的链条给彻底拆解开来,从最开始的概念孵化,到后期的宣发策略,每一个步骤的细节都力求清晰呈现。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剖析好莱坞那种高度工业化的制片模式,毕竟我们国内的电影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借鉴一些成熟经验是很有必要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实操层面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陈述。如果它能深入到预算控制、融资渠道拓展,以及如何与发行方、流媒体平台进行有效沟通这些“脏活累活”,那就太值了。毕竟,一个项目从剧本到银幕,中间横亘着无数的商业和行政难题,光有艺术家的浪漫是不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厚度、印刷的清晰度,都透露着一股“精品”的气息,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非常重要,毕竟是要经常翻阅、做笔记的。我个人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对“风险管理”这块的阐述。制片,说白了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豪赌,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内,将艺术家的创意和商业回报的可能性最大化,这里面的博弈艺术太耐人寻味了。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不同类型影片(比如高概念科幻和中小成本剧情片)在制片策略上的差异化应对。更进一步地,如果能触及到疫情后,全球化供应链中断、演员片酬飙升这些新挑战下,制片人需要具备的应变能力,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蹭蹭往上涨了。很多教程只停留在“标准流程”,但真正的制片人都是在“打破常规”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捕捉到那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工作现场感。
评分翻开内页,那种紧凑而富有逻辑性的信息密度简直让人心跳加速。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对“人脉资本”在制片过程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见解。电影圈,说到底还是一个“人”的圈子,一个有经验的制片人,他能调动的资源和能量是新人无法企及的。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如何系统性地建立和维护这种“制片网络”?比如,如何与顶尖的摄影指导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何说服一位资深剪辑师加入一个不那么知名的导演的项目。这不仅仅是写在流程表上的环节,它更像是一种需要长期培养的软技能。我希望看到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和谈判”的技巧,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傲慢的、创意至上的艺术家,以及那些只认钱的投资方时,制片人如何平衡两者,推动项目向前。
评分我之前参与过一些短片项目,深切体会到“不懂行”的制片人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那个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各种法律文件一团糟,许可申请总是卡住,预算超支成了常态。所以,我对这本书抱有的期望非常功利且实际: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帮我避雷的“避坑指南”。我尤其关注它是否会详细讲解合同的重点条款,比如知识产权的归属、片酬的支付阶梯,以及在跨国合作中涉及到的税务和劳工法问题。毕竟,好莱坞的流程体系非常成熟,其中很多细节都是血泪教训凝结而成的。如果这本书只是泛泛而谈“制片人要协调各方”,那就太没意思了。我需要看到具体的条款模板分析,哪怕是简化版的,也能提供一个极好的参照框架。对我来说,知识的落地应用比理论的宏大叙事更重要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