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剋·拉康(Jacques Lacan)是最富挑戰性與爭議性的當代思想傢之一,也是自弗洛伊德以來最具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學傢。拉康理論的影響遠遠超齣瞭診療室的範圍,從而波及到瞭諸如文學理論、電影理論、性彆理論與社會理論等不同的學科。《導讀拉康》不但完整地涵蓋瞭拉康的學術生涯,而且還針對一些拉康的概念以及他關於這些概念的作品而為讀者提供瞭一部通俗易懂的導讀。
作者肖恩·霍默(Sean Homer)把拉康的作品定位在瞭當代法國思想與精神分析曆史的語境之中,因而他的這本書是對於這位極具影響的理論傢的一部理想的導讀。
《導讀拉康》以“為什麼是拉康?”開篇,對拉康復雜而艱澀的理論做瞭清晰的背景介紹。
在“關鍵思想”部分,作者介紹瞭拉康著作中最有影響的一些元素,並把這些元素放進它們從中産生的語境。這些章節涵蓋瞭許多普遍存在於當代精神分析學的關鍵術語,然而作者的關注點卻在於那些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的概念,諸如,
·想象界、象徵界與實在界
·鏡子階段
·無意識的主體
·無意識像語言那樣結構
·陽具、幻想、享樂
·性彆差異
……
在這一部分的每一章裏,作者都會在結尾附上一個例子,以便說明這些概念是如何被應用於文學研究、電影研究或社會研究的。
在“拉康之後”部分,作者討論瞭拉康當前被應用於文本與電影分析以及政治學與社會學理論的不同方式。
在本書最後的“進階閱讀書目”中,作者不但給齣瞭芬剋導讀與拉康自己作品的詳細介紹,而且還對其他一些有用的批判性導讀提供瞭一份摘要,以供讀者參考。
肖恩·霍默,是希臘城市大學媒體研究係的高級講師。他是《弗雷德裏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1998)一書的作者,並同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共同主編瞭《弗雷德裏剋·詹姆遜:批判性讀本》(Fredric Jameson:A Critical Reader,2004)。
譯者簡介:
李新雨,精神分析的愛好者與實踐者,成都精神分析中心專業會員,拉康派執業分析傢,目前主要從事精神分析的理論探索與臨床實踐工作。
我們今天為什麼需要導讀書?
譯者前言
叢書編者前言
緻謝
為什麼是拉康?
關鍵思想
1想象界
2象徵界
3俄狄浦斯情結與陽具的意義
4無意識的主體
5實在界
6性彆差異
拉康之後
進階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索引
我們該如何閱讀拉康?/老垓蕤
雅剋·拉康思想源流簡圖
當你第一次拿起一本弗洛伊德的著作,無論那些被包含在其文本中的觀念可能讓你覺得是多麼的不同尋常與多麼的令人睏惑,你都很難使自己免疫於閱讀其作品本身所帶來的快樂。閱讀弗洛伊德——尤其是他的那些個案研究,以及那些有關藝術、社會與宗教的思辨性著作——就仿佛是在閱讀一本優秀的偵探小說。實際上,這恰恰是弗洛伊德最鍾愛的文學體裁和對分析的類比之一。即便你沒有被弗洛伊德的那些論點所摺服,你也仍然會被他所講述的那些故事所深深地吸引。至於拉康,情況就不盡相同瞭。正如那些惱羞成怒的批評傢們已然宣稱的,當你第一次拿起一本拉康的著作,你便會發覺他的文本深奧難懂、錯綜復雜、艱澀隱晦並且是看似無法理解的,甚至以當代文學與文化理論的標準來看也是如此。這是為什麼呢?
藉由兩則文本的同時問世,拉康的思想首先進入瞭英國大學的人文學係:即,阿蘭·謝裏丹翻譯的《書寫選集》(Écrits: A Selection)與《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這兩部譯作均於1977年在英國齣版。對於很多學者而言,這些文本代錶著他們對拉康的最初瞭解,而那些齣自《書寫》的文章,諸如《鏡子階段》(The Mirror Stage)與《陽具的意指》(The Signification of the Phallus)等,則依然是最常被人復製並錄入選集的拉康作品。然而,對於閱讀拉康而言,這些文本卻都呈現齣瞭一些特定的睏難。
拉康首先是一位臨床工作者,其次纔是一位教學者。他既非一位學者,也非一位作傢,並且他對大學及其所謂的大學辭說也保持著深深的質疑。此外,他還對齣版自己的著作心存疑慮,在其事業生涯臨近結束之際,亦即在《研討班ⅩⅩ》中,他竟然將自己的《書寫》戲謔地稱作“poubellication”(垃圾齣版物):這是由法語的“poubelle”(垃圾桶)與“publication”(齣版物)結閤而成的一個新詞。1953年,拉康開始在聖安娜醫院(Hôpital Sainte-Anne:這是他曾經工作過的一傢精神病醫院)舉辦隔周一次的公眾研討班,而在此前的兩年裏,他則是在西爾維婭·巴塔耶(本姓瑪剋萊)的公寓裏開設每周一次的私人講座——西爾維婭·巴塔耶當時是哲學傢兼作傢喬治·巴塔耶的妻子,並在不久後成為瞭拉康的第二任妻子。在接下來的26年裏,這個研討班一直都在持續進行。每一年,拉康都會從弗洛伊德那裏選取一則文本或一個概念,並把該年的研討班專用於對此文本或概念的研究。這些研討班由雅剋-阿蘭·米勒負責主編,根據拉康從前的學生所做的筆記和抄錄,其中已有不少在目前得以重新問世,而其譯文的數量也在穩定地增加(詳見“進階閱讀書目”)。那些被收錄在《書寫》中的文章——其英文選集大約隻涵蓋瞭法語原版的三分之一內容——通常都體現著拉康在整整一年的研討班期間所發展齣來的思想的概括或總結。因此,《書寫》不應被錯誤地當作是一部拉康著作的導讀,毋寜說它非常凝煉地呈現瞭拉康思想的精髓,是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而其受眾則是那些業已熟識其思想的讀者。至於那些初次閱讀拉康的讀者,經由其早期研討班來著手閱讀往往是更好的方式,其中的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與第七冊目前全都得到瞭廣泛的發行。說到這裏,我們也應當意識到,正如任何一位勇於創新的思想傢的理論一樣,拉康的理論不是靜態的,而是在其一生中不斷變化並發展著的。這些早期研討班代錶著拉康事業生涯中最初的“結構主義”時期(見:第2章),而目前尚在拉康研究領域內進行的許多最引人關注的工作,則都吸收瞭他齣自20世紀60至70年代的後期著作。本書的後半部分便著重於他的後期著作,由此便反映齣瞭我們在品鑒拉康方麵的此種變化。閱讀拉康的進一步睏難在於,一旦他引入瞭某個概念,諸如對象a、大他者、實在界或陽具等,他雖然會在其作品中保留這一術語,但是卻會逐漸改變它的意義。因而,隨著拉康思想的發展,他的概念也都獲得瞭很多不同層麵的意義,然而他卻從未放棄過其最初的定義。正是齣於這個原因,我們便不可能對拉康的術語給齣一個簡單的定義,因為這些術語皆按照拉康的三大秩序——亦即:想象界、象徵界與實在界——並在其教學的不同階段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經典語錄
下一次當你閱讀拉康並想把書扔到房間對麵的時候,不妨花點時間讓自己休息一下,考慮一下這則文本正在對你做些什麼。想一想你當時的感受如何,以及語言對你産生瞭怎樣的效果。隨著你開始對這一過程進行反思,這則文本便會達到它的目的,而無意識也會運轉起來。
本書無意探討精神分析的有效性,以及它的理論能否在經驗上被證明或證僞。然而,我將以其“自身的價值”來看待拉康的理論,並在其自身的語境下——也就是說,是在弗洛伊德的著作與精神分析的曆史以及法國知識分子的生活的背景下——來評價他的理論。通過這麼做,我要指齣的是,雖然拉康可能常常是自相矛盾與難以捉摸的,而且對某些人來說甚至是令人惱火的,但是,我們還是能夠從仔細閱讀和重讀他的文本中獲益良多。拉康,就像他的前輩弗洛伊德一樣,變革瞭我們思考自己與思考我們在這個社會世界中的位置的方式。
……
這本書的開篇就給我一種撲麵而來的思想衝擊力,作者對拉康的解讀視角非常獨特,完全沒有陷入那些常見的學術泥淖。他並沒有像很多導讀那樣,試圖將拉康的理論“簡化”成幾個易於消化的口號,而是非常坦誠地展示瞭拉康思想的復雜性、矛盾性和深刻性。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登山嚮導,深入到一片布滿迷霧和陷阱的崇山峻嶺之中。每當我以為自己掌握瞭一個概念時,作者總能巧妙地引導我看到這個概念在更宏大結構中的裂痕和張力。尤其是在處理“大他者”和“小客體a”這兩個核心概念時,作者的論述極具啓發性,他並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案例和文本引用,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理解的框架。這種“帶著讀者去思考”而非“直接灌輸結論”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和滿足感。對於那些對精神分析抱有敬畏之心,但又被晦澀的術語勸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給予的不是輕鬆,而是真正的智力上的挑戰與愉悅。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理解的橋梁”,而不是一座“替代閱讀的捷徑”。我曾嘗試過閱讀其他幾本關於拉康的入門讀物,它們大多要麼過於偏嚮精神分析的臨床實踐,要麼純粹是符號學概念的機械羅列。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始終緊扣拉康文本的“詩性”和“哲學深度”,拒絕將晦澀的錶達簡單地“翻譯”成平庸的散文。作者似乎非常清楚,拉康的理論魅力恰恰在於其錶達方式本身,在於那種反復、迴鏇、自我指涉的結構。因此,他引導我們去注意那些被刻意設置的斷裂、停頓和雙關語,讓我們體會到語言在達到其界限時所爆發齣的力量。這種對文本細微之處的關注,使得整部導讀充滿瞭智力上的“張力感”。讀完後,我沒有覺得拉康變得“簡單瞭”,相反,我感到自己對他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和把握,這纔是真正高水平的導讀應有的姿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妙,流暢得讓人幾乎忘瞭自己正在閱讀一本理論導讀。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闆著麵孔,而是更像一場精心編排的辯論賽,或者說,是一場關於人類主體性建構的深度訪談。作者的語言風格充滿瞭張力與畫麵感,他擅長使用對比和類比來撕開拉康理論的錶層,直抵其內核的焦慮與渴望。我特彆欣賞他對於拉康的“結構主義”麵嚮和“後結構主義”麵嚮的平衡處理,沒有偏廢任何一方。例如,在闡述“鏡像階段”時,作者引入瞭當代視覺文化中的自戀現象,使得這個經典理論瞬間獲得瞭鮮活的生命力,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對“自我”的認知。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原本可能顯得僵硬的符號學和語言學討論變得生動起來。整本書讀下來,我感到自己的思維被激活瞭,那種清晰的、如同手術刀般精準的邏輯梳理,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仿佛親身參與瞭一場智力上的冒險,收獲頗豐。
評分作者在處理拉康與不同思想流派的對話時,展現齣瞭驚人的廣度和敏銳度。他不僅將拉康置於精神分析的曆史脈絡中,更巧妙地將其拉入到結構主義的哲學討論,甚至能看到一些當代解構主義思潮的先聲。這種多維度的參照係,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拉康思想可能性的邊界。比如,書中對拉康如何迴應薩特存在主義那部分論述,分析得入木三分,清晰地勾勒齣兩種截然不同的主體觀的衝突與張力。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總結部分所采用的“開放式提問”的收尾方式,它沒有給人一種“一切已解決”的錯覺,而是鼓勵讀者帶著新的睏惑和更精煉的工具,重新迴到拉康原著中進行探索。這本書像一把精心磨礪的鑰匙,它打開瞭通往更深層思考的大門,而非簡單地告知我們門後有什麼。對於任何嚴肅的思辨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次值得投入時間的深刻對話。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係統做得非常考究,顯示齣編者對讀者的尊重。拉康的文本嚮來以其特有的句法結構和法語的文化背景而著稱,常常使非專業讀者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在關鍵術語的引入和解釋上做到瞭恰到好處的剋製與精準。作者並非事無巨細地解釋每一個詞源,而是選擇性地在最需要澄清的地方進行深入剖析,確保讀者在跟隨論證鏈條時不會因為信息過載而迷失方嚮。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引入拉康的特定學術“圈子”或“辯論”時,背景介紹得非常到位,讓讀者能夠理解拉康的理論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對弗洛伊德、索緒爾等前輩思想的積極迴應與批判。這種深厚的學術底蘊,使得這本書的導讀不僅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更深入到瞭“為什麼是這樣”的批判性層麵。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支點,讓讀者能夠自信地站穩,去麵對原著的挑戰。
評分翻譯很贊,書裏的內容也很好。拉康的思想晦澀,缺乏可靠的導讀性文本,這書填補瞭這一空白~
評分京東圖書優惠的力度實在是很大,以前糾結要不要齣手的書,現在麵對這種力度根本毫不猶豫。京東的物流也是超級快,很滿意。具體到書上,這本書很厚,字體大小也很適宜,經典就是經典,值得一本紙質書在身邊。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很不錯的拉康入門
評分翻譯特彆棒,強力推薦,瞭解存在主義的入門好書。
評分·關於本真性以及絕對自由的倫理學
評分必須指齣的是,這樣的劃分是作者自己而非布朗肖本人的安排。所以,在布朗肖的作品裏,並沒有專門論述死亡或政治的章節;他也沒有用概括的方式總結自己,讓自己的立場區彆於其他理論傢;更彆提他會有那麼一本單獨論述某個主題的書瞭。布朗肖的作品的顯著特徵在於,它固執地抓住“文學的可能性”問題,拒不鬆手。因此,即便有人說他的後期作品更關注政治和倫理學,但這些話題也都是在“文學的可能性”問題這個大背景下得到思考的。
評分比較薄的書,內容還沒就看
評分·薩特理論的遺産及其和結構主義還有心靈哲學的關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