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422.4-2014)·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4部分:开放式碳弧灯 [Plastics-Methods of Exposure to Laboratory Light Sources-Part 4: Open-flame Carbon-arc Lamp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422.4-2014)·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4部分:开放式碳弧灯 [Plastics-Methods of Exposure to Laboratory Light Sources-Part 4: Open-flame Carbon-arc Lamp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塑料
  • 实验室光源
  • 暴露试验
  • 碳弧灯
  • GB/T 16422
  • 4-2014
  • 国家标准
  • 材料测试
  • 老化试验
  • 塑料测试
  • 光源暴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661500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542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lastics-Methods of Exposure to Laboratory Light Sources-Part 4: Open-flame Carbon-arc Lamp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422.4-2014)·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4部分:开放式碳弧灯》规定了试样暴露在潮湿条件下的开放式碳弧灯试验方法,该方法用于模拟材料在实际使用环境中暴露于日光或经窗玻璃过滤后的日光下发生的自然老化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422.4-2014)·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4部分:开放式碳弧灯》适用于在碳弧灯光源暴露条件下塑料的耐候性评定以及塑料间的耐候性对比试验。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塑料人工老化试验方法概览:环境模拟与性能评估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和系统梳理塑料材料在模拟自然或特定工况下的加速老化试验方法。重点关注的是那些不直接涉及或详细描述GB/T 16422.4-2014中所规定的开放式碳弧灯暴露试验方法的塑料老化评估技术。本书内容聚焦于材料科学、聚合物工程以及质量控制领域,为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了解如何通过控制特定环境因子,如紫外辐射、温度、湿度以及特定化学介质的联合作用,来预测和评估塑料制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衰减规律。 第一章:塑料老化基础理论与加速试验原理 本章首先界定塑料老化的基本概念,阐述聚合物材料在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化学键断裂、交联、氧化、光解、水解等微观变化机制。随后,详细阐述加速老化试验的理论基础,包括“等效寿命”的概念、时间-温度等效原理(如阿伦尼乌斯模型在老化预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提高老化因子(如光照强度或温度)的水平,来缩短试验周期,从而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预测材料的实际使用寿命。本书将严格区分物理老化(如塑化剂迁移、尺寸变化)和化学老化(如主链降解、颜色变化)的特点及其检测手段。 第二章:替代性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由于碳弧灯(如GB/T 16422.4-2014所涉及的)在某些应用场景下的局限性,本章重点介绍当前工业界和标准体系中广泛应用的替代性光源技术及其适用范围。 2.1 荧光紫外灯(UV-B/UV-A)暴露试验 本节详细介绍利用不同波长分布的荧光紫外灯进行老化试验的方法。重点阐述如何选择合适的灯管类型(如冷白荧光灯、UV-A灯、UV-B灯)以模拟特定环境,例如,侧重于探讨材料对短波紫外线(UV-B)的敏感性。内容将涵盖灯箱的构造要求、光强度(辐照度)的测量与校准(通常以$W/m^2$计),以及样品暴露的推荐程序。此外,还将讨论如何将湿度循环(冷凝/喷淋)与紫外光照相结合,以模拟户外气候条件。 2.2 氙弧灯暴露试验:全光谱模拟技术 氙弧灯因其光谱分布与自然日光(特别是短波红外至紫外波段)最为接近,被认为是模拟户外日照的“黄金标准”。本章将深入探讨基于ISO 4892-2(或等效标准)的氙弧灯暴露试验方法。内容包括: 1. 滤光片的选择与应用: 详细分析不同滤光片(如日光滤光片、玻璃窗滤光片)如何精确匹配目标应用场景(如室内、汽车内部、温室大棚)的光谱透过率要求。 2. 辐照度和黑体温度(BPT)的控制: 阐述辐照度监测的重要性,以及黑体温度作为温度控制关键参数的物理意义,并提供实际操作中的监测与记录规范。 3. 干/湿循环的精确控制: 描述如何通过控制喷淋的频率、水质以及暴露于湿润环境下的时间比例,来模拟雨水冲刷和湿热效应。 第三章:非光照加速老化试验方法:热氧老化与湿热老化 本章将焦点从光照转向热量和湿度的协同作用,这些因素在许多聚合物的短期加速老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3.1 烘箱热氧老化试验(Therma-Oxidative Aging) 本节详细介绍在无光照或低光照条件下,通过高温和氧气加速材料老化的方法。内容包括: 1. 空气循环烘箱的性能要求: 对烘箱温度均匀性、空气交换速率(换气次数)的标准要求,以确保氧气供应充足,避免局部缺氧导致的反应失真。 2. 温度与时间的选择: 依据活化能数据,指导用户如何选择高于使用温度的加速老化温度(如120°C, 150°C等),并计算相应的加速因子。 3. 适用材料与局限性: 分析热氧老化对特定聚合物(如聚烯烃、工程塑料)的有效性,并指出其在模拟光敏性材料老化时的不足。 3.2 恒温恒湿加速老化试验(Damp Heat Testing) 本章侧重于湿热对材料性能(特别是对吸湿性聚合物和电子封装材料)的影响。内容涵盖: 1. 高湿环境的建立与监测: 蒸汽饱和度、相对湿度(RH)的精确控制,以及在高温(如85°C)下维持高湿(如85% RH)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2. 水解与塑化剂析出现象: 分析湿热对聚酯、聚酰胺等水解敏感材料的作用机理,以及对增塑聚合物的溶胀或萃取效应。 第四章:老化性能的定量评估与表征技术 仅仅完成老化试验是不够的,本章聚焦于如何通过可靠的分析手段来量化老化程度,从而构建寿命预测模型。本书将详细介绍以下关键的表征技术: 4.1 机械性能的衰减分析 系统介绍老化前后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如简支梁或悬臂梁冲击)的变化。重点分析“欠拉伸”和“过老化”状态下,这些指标如何变化,并强调在老化试验中必须同步记录的机械性能测试方案。 4.2 物理化学变化的检测手段 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用于检测羰基指数(Carbonyl Index)的增加,标志着氧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羟基或酯基的变化,用于追踪水解或酯交换反应。 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分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熔点(Tm)的变化,以及氧化诱导期(OIT)的缩短,这是评估抗氧化剂消耗速率的有效工具。 3. 色度测量: 使用色差仪(如CIELAB系统)对试样颜色变化($Delta E$)进行客观量化,特别针对受光照或高温影响而变黄的材料。 4.3 形态学观察与表面分析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材料表面微裂纹的产生、粉化(Chalking)现象的程度,以及在湿热作用下可能出现的相分离或白化现象。 第五章:试验方法的验证、数据处理与寿命预测 本章是连接实验室结果与实际应用的桥梁。它讨论了如何确保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1. 程序间一致性验证: 如何通过使用标准参考材料(CRM)来验证不同实验室或不同批次试验之间结果的一致性。 2. 多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在同时考虑光、热、湿度的复杂场景下,如何运用统计工具(如响应面法或多元线性回归)来解析单一因素的贡献度以及因子间的协同或拮抗效应。 3. 寿命外推的统计学基础: 简要介绍如何应用Weibull分布等可靠性统计模型,对加速老化数据进行拟合,并安全地将短期数据外推至预期的数年或数十年寿命周期,同时明确外推的置信区间。 本书力求为聚合物材料的老化评估提供一个技术全面、操作严谨的参考框架,着重于利用可替代的、高适用性的实验室技术,服务于材料的研发、选型与质量保障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身边有些刚入行的年轻同事,看到这本标准的厚度和密度,常常望而却步,认为现代化的加速老化箱,比如氙灯等更先进的设备,应该可以完全取代这种“露天式”的试验方法。但这本书用其详实的篇幅,精准地划定了开放式碳弧灯的“领地”,明确指出了哪些特定材料体系,特别是那些对水汽和光照强度敏感的聚合物,必须通过这种更直接、更暴露的试验方式进行验证。它没有回避技术的局限性,反而坦诚地阐述了在特定的光照强度和环境交互作用下,开放式碳弧灯所能提供的独特测试视角。例如,书中对测试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和氮氧化物对材料表面化学结构影响的潜在讨论(即使是以附件或注释的形式存在),都提示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晒太阳”,而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加速过程。这本书的严谨性还体现在对“参照材料”的选取上,它提供了数种国际公认的聚合物标准片,用于实时监控光源的衰减速率,这是一种自我校准的智慧。这本书不是一份指南,它是对材料科学界数十年积累经验的结构化提炼,是每一位想在塑料耐候领域站稳脚跟的人士绕不开的“武功秘籍”。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中华人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422.4-2014)·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4部分:开放式碳弧灯》。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是迫于工作需要,我们新研发的一批高分子材料需要通过严格的老化测试,而这个标准是必须遵守的“红线”。坦白说,初看目录和前言,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术语和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技术参数,确实让人有些头晕目眩。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让人在周末茶余饭后轻松翻阅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本精密仪器的操作手册,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图表都承载着巨大的技术重量。我记得里面详细描述了碳弧灯系统的安装要求,包括灯管的规格、光源的几何排列,甚至是对测试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微小波动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规定。对于我们材料工程师来说,理解这些细微差别至关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偏差,可能导致整个批次的测试结果失真,进而影响到产品能否上市。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故事性或文学性,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可重复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评估塑料耐候性的“语言”。它像是一把度量衡,确保了全国乃至行业内对“耐候性合格”有着统一的认知。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对照实验室现有的设备,逐条核对配置清单,确保我们没有遗漏任何一个可能导致测试失效的细节。这种感觉很奇特,像是在参与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最终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数百万乃至上亿的材料成本和项目进度。这本书是严谨、务实、不容置疑的行业基石。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本关于“开放式碳弧灯”的国标时,我有点被它的“古老感”震慑到了。在如今LED光源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为什么我们还要如此细致地规定这种相对传统的碳弧灯系统?然而,深入了解碳弧灯的光谱特性后,我才明白其不可替代性。这本书细致地描绘了碳弧灯在模拟全光谱太阳辐射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其在紫外波段的能量分布,与自然界中某些特定严苛气候条件下的光照模式惊人地相似。书中的图表对比清晰地展示了,某些LED模拟光源虽然在蓝光区表现出色,但在红外和部分UV-A段的能量分布上与碳弧灯存在系统性差异。因此,对于那些对光谱敏感的材料,比如某些颜料、涂料或添加剂体系,使用碳弧灯进行加速老化测试,能更真实地预测其长期性能衰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维护了特定测试场景下的“黄金标准”,防止了因技术潮流的更迭而随意弃用经过长期验证的成熟方法。它教会我们,科学的进步不意味着盲目地抛弃经典,而是在清晰理解每种方法的适用边界后,做出最审慎的选择。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借阅这本国标时,心里预期它可能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毕竟涉及到“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这种听起来就非常高深的领域。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在结构上还是力求清晰的,尽管内容本身很硬核。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流程化和规范化的叙事风格。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试图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这种“指令式”的写作,对于需要快速执行标准操作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关于试样的准备和夹持部分,那描述得细致入微,连试样的边缘处理、遮光区域的设定都有明确的指导方针。这让我想起我第一次尝试进行这个测试时遇到的麻烦:我们发现不同供应商提供的碳弧灯耗材在性能上略有差异,这直接影响了辐射强度的稳定性。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批评哪些品牌的耗材不好,但通过对“标准光能输出”的量化指标要求,实际上起到了一个“筛选器”的作用。我们最终不得不更换了进口的高精度碳棒,虽然成本增加了,但测试的可信度一下子就上去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原本依赖经验和“老师傅”口头传授的诀窍,转化成了公开的、可验证的技术参数,极大地提升了行业整体的技术下限,确保了材料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评分

阅读《GB/T 16422.4-2014》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可追溯性”的极端重视。在标准的某些章节里,它不仅仅是规定了试验的进行方式,更对试验后的数据记录、报告撰写提出了详尽的要求,仿佛在为未来的某个“科学仲裁”做准备。比如,它要求记录每一次灯光强度校准的具体数值,并注明所使用的参考材料批次。这对于我们这些做长期可靠性研究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护伞。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与下游的客户在某款汽车内饰塑料件的色变问题上产生了争议,客户坚持认为我们的材料在户外暴露一周后就出现了肉眼可见的黄变。我们正是依靠这本国标的严格执行记录,调出了当时暴露试验的完整数据链条——从环境温湿度曲线到碳弧灯的实际输出光谱——成功证明了我们的试验条件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而客户实际使用环境的紫外辐射强度远超标准设定的上限。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测试方法,更是一套强有力的、基于国家信用的技术辩护工具。它将“我感觉”和“我认为”彻底排除在专业讨论之外,只留下冰冷、客观、无可辩驳的量化数据。这份严谨度,确实体现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