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之路(领导干部悦读坊)

中国农村改革之路(领导干部悦读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祥智,毛飞 等 著
图书标签:
  • 农村改革
  • 乡村振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领导干部
  • 政策研究
  • 基层治理
  • 三农问题
  • 党政读物
  • 经济发展
  • 中国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14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87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领导干部悦读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三农”问题事关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成败
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问题
深入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出谋划策

本书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11个一号文件的内容为基础,向读者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财政支农体系、农民合作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农产品供给、城乡统筹发展等九个方面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对相关领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我国当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事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有效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孔祥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农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政策分析、农村合作经济、林业经济等。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含合著)30余部。曾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个学术奖项,多次获得中国农村发展奖,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毛 飞 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金融、合作经济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软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9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5项,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9项。

目录

第一章 新阶段、新问题与10个一号文件
第一节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10个一号文件与农村改革发展

第二章 10个一号文件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
第一节 21世纪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第二节 一号文件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注
第三节 一号文件推动下的“三农”发展新态势
第四节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展望

第三章 10个一号文件与财政支农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21世纪财政支农政策的出台背景
第二节 一号文件中关于财政支农的政策演进
第三节 财政支农的政策效果
第四节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展望

第四章 10个一号文件与农民合作社发展
第一节 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梳理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第四节 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和政策着力点

第五章 10个一号文件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21世纪初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第二节 一号文件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概况与演进
第三节 21世纪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10个一号文件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节 一号文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关注
第二节 十年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
第三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 10个一号文件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第一节 21世纪初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一号文件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关注
第三节 21世纪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成效
第四节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展望

第八章 10个一号文件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第一节 世纪之交我国农民收入状况
第二节 一号文件中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脉络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效果
第四节 未来农民增收面临的挑战和政策着力点

第九章 10个一号文件与主要农产品供给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形势
第二节 一号文件中关于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政策脉络
第三节 一号文件与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
第四节 农产品供给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

第十章 城乡统筹:十年总结与未来趋势
第一节 21世纪以来的政策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深化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民得到的实惠
第三节 近中期中国农业政策走向

附录1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必要性、内涵与推进策略——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附录2 “三个导向”与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精彩书摘

前言
201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6个年头。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等地发起的“联产计酬”、“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等责任制开始,而中共中央于20世纪80年代发布的5个一号文件,对肯定和推进农村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双包责任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将会逐步发展成更为完善的集体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布的专门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16个一号文件,不仅在很多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能够很方便地查阅,而且在很多公开出版物上也可以找到。因此,除非特别必要,本书所引用的任何年度的一号文件内容,都只标注引自某年度的中央一号文件,而不标注一号文件的具体出处。。强调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双包到户这一长期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异端’、‘洪水猛兽’,终于正式报上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户口’”
王郁昭:《往事回眸与思考》,231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此后,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大包干责任制终于冲破了旧体制、旧观念的藩篱,以燎原之势在华夏大地上迅速蔓延,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再造的任务,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完成。其他4个一号文件,或者进一步推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或者推进了其他领域的改革,如粮食统购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等,共同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改革任务,深为广大农民和农口老干部所怀念。这就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中央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的表现之一就是发布一号文件。
也可能正是由于这一原因,21世纪之初中央振兴农业的第一个举措就是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农业农村政策。20世纪90年代,农民负担屡减不轻,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社会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三农”问题作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被理论界提出并最终写入中央文件。从1997年起,农民收入再次进入了低速增长的循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2000年,我国农民收入名义增长率依次为4��6%、4��3%、3��8%和2��1%,比上年分别下降4��4、0��3、0��5和1��7个百分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从2000年起,中央开始在安徽省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和2003年的农民收入名义增长率依然不高,分别为4��8%和4��3%,这说明影响农民收入的最重要因素是传统体制长期积累的矛盾。因此,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不仅明确把主题定位在农民收入上,而且准确地指出:“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这个判断,不仅适用于2004年,也适用于此后各年,直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目标初步完成的2020年。此后,论表述方式发生怎样变化,每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总是离不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可以认为,这两大主题在相当长时期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主题,尽管其在文件中的表现形式会有所变化。
鉴于一号文件的重要性,在2013年中央第10个一号文件发布后,我就计划写一些文字全面总结十年来以一号文件体现的中央农业农村政策的变化以及内在机理。恰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朱海燕老师向我约稿,要我写一本有关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读物。我向她谈了以10个一号文件为主线讨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设想。双方一拍即合。于是,经过5个月左右的努力,拿出了15万多字的书稿。但本书并没有如期在2013年内出版,当2014年初朱海燕老师和责任编辑徐小玲老师向我谈及本书的编辑事务时,我如实说明,如果在2014年度内出版本书,书名副标题仍为“10个一号文件与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就不妥了,因为21世纪以来中央有关农业农村发展的第11个一号文件已经发布,建议把副标题中的“10个”改为“11个”。由于全面修改已经不可能,建议增加2014年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她们欣然同意。于是就有了以附录的形式收入本书的两篇文章。
本“前言”是我在安徽省滁州市调研时写成的。在滁期间,滁州的朋友多次和我谈及冒着坐牢危险最早把土地承包到户的18位农民。这18位农民是民族的英雄。正是他们的壮举,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以及后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本书首先要献给这18位可敬的先辈,献给已经创造辉煌历史并将继续创造辉煌历史的中国广大农民。

前言/序言

前言
201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6个年头。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等地发起的“联产计酬”、“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等责任制开始,而中共中央于20世纪80年代发布的5个一号文件,对肯定和推进农村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双包责任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将会逐步发展成更为完善的集体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布的专门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16个一号文件,不仅在很多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能够很方便地查阅,而且在很多公开出版物上也可以找到。因此,除非特别必要,本书所引用的任何年度的一号文件内容,都只标注引自某年度的中央一号文件,而不标注一号文件的具体出处。。强调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双包到户这一长期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异端’、‘洪水猛兽’,终于正式报上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户口’”
王郁昭:《往事回眸与思考》,231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此后,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大包干责任制终于冲破了旧体制、旧观念的藩篱,以燎原之势在华夏大地上迅速蔓延,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再造的任务,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完成。其他4个一号文件,或者进一步推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或者推进了其他领域的改革,如粮食统购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等,共同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改革任务,深为广大农民和农口老干部所怀念。这就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中央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的表现之一就是发布一号文件。
也可能正是由于这一原因,21世纪之初中央振兴农业的第一个举措就是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农业农村政策。20世纪90年代,农民负担屡减不轻,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社会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三农”问题作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被理论界提出并最终写入中央文件。从1997年起,农民收入再次进入了低速增长的循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2000年,我国农民收入名义增长率依次为4��6%、4��3%、3��8%和2��1%,比上年分别下降4��4、0��3、0��5和1��7个百分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从2000年起,中央开始在安徽省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和2003年的农民收入名义增长率依然不高,分别为4��8%和4��3%,这说明影响农民收入的最重要因素是传统体制长期积累的矛盾。因此,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不仅明确把主题定位在农民收入上,而且准确地指出:“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这个判断,不仅适用于2004年,也适用于此后各年,直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目标初步完成的2020年。此后,论表述方式发生怎样变化,每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总是离不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可以认为,这两大主题在相当长时期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主题,尽管其在文件中的表现形式会有所变化。
鉴于一号文件的重要性,在2013年中央第10个一号文件发布后,我就计划写一些文字全面总结十年来以一号文件体现的中央农业农村政策的变化以及内在机理。恰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朱海燕老师向我约稿,要我写一本有关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读物。我向她谈了以10个一号文件为主线讨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设想。双方一拍即合。于是,经过5个月左右的努力,拿出了15万多字的书稿。但本书并没有如期在2013年内出版,当2014年初朱海燕老师和责任编辑徐小玲老师向我谈及本书的编辑事务时,我如实说明,如果在2014年度内出版本书,书名副标题仍为“10个一号文件与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就不妥了,因为21世纪以来中央有关农业农村发展的第11个一号文件已经发布,建议把副标题中的“10个”改为“11个”。由于全面修改已经不可能,建议增加2014年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她们欣然同意。于是就有了以附录的形式收入本书的两篇文章。
本“前言”是我在安徽省滁州市调研时写成的。在滁期间,滁州的朋友多次和我谈及冒着坐牢危险最早把土地承包到户的18位农民。这18位农民是民族的英雄。正是他们的壮举,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以及后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本书首先要献给这18位可敬的先辈,献给已经创造辉煌历史并将继续创造辉煌历史的中国广大农民。

探索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一部关于城市化、工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深度剖析 图书名称: 城市之脉: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与治理逻辑演进 本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社会学分析,系统梳理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空间布局和社会结构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多维度的转型历程。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改革,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关于“中国如何从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转型为一个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国家”的完整图景。 第一部分:城市化的澎湃浪潮与空间重塑 本书将中国过去四十余年的巨变置于“城市化”这一核心驱动力的坐标系下进行考察。它详细分析了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逻辑、驱动要素及其空间表现。 1. 户籍制度的松动与城市的“双重性”: 详细探讨了户籍制度改革如何逐步释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进而催生了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本书强调,中国城市的特殊性在于其“双重性”——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又是社会矛盾的熔炉。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并未完全同步转化为完整的城市公民身份,这为社会治理带来了长期的结构性挑战。 2. 区域发展的极化与梯度效应: 剖析了改革初期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选择,如何塑造了中国今日的经济地理版图。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区模式,到后来的国家级新区开发,本书深入研究了中央政府如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政策,引导或抑制区域间的人口和资本流动。特别关注了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禀赋差异与体制性制约。 3. 城市形态的扩张与“摊大饼”的代价: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和历史地图对比,直观展示了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几何级增长。本书深入批判了粗放型的城市扩张模式,探讨了“摊大饼”式的土地利用对耕地资源的侵蚀、基础设施的超前投入以及由此产生的“鬼城”现象与城市内部的阶层隔离问题。 第二部分:工业化转型与经济结构的深层演变 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支撑城市扩张的经济基础——工业体系的重构。它超越了单纯的GDP增长数据,探究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1. “世界工厂”的崛起与劳动力红利的消解: 详细考察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如何将中国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不同于简单的加工制造,本书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及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三大支柱如何共同构建了早期的“世界工厂”。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随着要素成本上升,传统的基于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如何逐步走到尽头,以及“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紧迫性与制度性障碍。 2. 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与“铁公基”的逻辑: 分析了国家主导的、以“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大规模投资策略。这种策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是社会动员和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本书评述了这种高投资、高负债的增长模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合理性与潜在风险,特别是其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长期影响。 3. 产业升级的内在张力: 审视了中国在迈向中高技术产业过程中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的结构性挑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转变背后,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培育、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化,以及官产学研之间协同效率的提升等复杂议题。 第三部分:社会治理的现代性转向与制度的适应性 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对传统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本书将重点放在社会治理逻辑的演变上。 1. 从“单位制”到“社会化”的断裂: 详尽分析了随着企业改制和人口流动,曾经维系社会稳定的“单位”制度是如何解体的。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职能如何从企业和地方政府手中,逐步转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本书深入探讨了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碎片化状态,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公平的持续影响。 2. 风险社会中的社会心理与信任危机: 探讨了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社会公平感、环境正义感和对未来预期的变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财富分配的扩大,如何侵蚀了社会信任基础。本书引用大量的社会调查数据,描绘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的复杂图景。 3. 治理逻辑的调整:从计划到市场,再到现代国家治理: 梳理了中央政府在应对转型挑战时,治理逻辑的迭代过程——从最初的经济放权让利,到后期的强调依法治国与社会共治。特别是讨论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如何利用新的工具提升社会动员和风险预警的能力,以及这种“技术官僚治理”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结语:理解持续的“转型期” 本书最终指出,中国社会的变革并非一个已经完成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持续进行中的过程。理解当代中国,就必须理解其在空间、经济和治理结构上所经历的巨大但又不平衡的转型。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以审视这一独特历史进程的复杂性、成就与未竟之业。 目标读者: 政策研究人员、社会学与经济学专业学生、关心当代中国发展的国际观察家,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国家结构性变革的读者。本书以扎实的文献基础、严谨的实证分析和富有洞察力的论述,力求成为理解1978年后中国社会复杂性的权威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中国农村改革之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像很多宏大叙事那样,仅仅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而是将目光深入到基层,去探究那些政策是如何在具体的农村环境中落地生根,又是如何被无数基层干部和农民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的细致描绘。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充满了试错、反思和再出发。这本书似乎就抓住了改革最真实、最生动的一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一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来展现中国农村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创造性。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看到,那些在改革浪潮中被赋予重任的基层领导干部,是如何在平衡各方利益、克服现实阻力、抓住历史机遇中,扮演起关键角色的。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政策,背后究竟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努力,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与发展。

评分

这本《中国农村改革之路》,我才刚打开,就被其中包含的丰富史料和深刻分析所吸引。我注意到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梳理不同时期农村政策的演变逻辑,以及这些政策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产生的效果。我个人对中国农村的基层治理体系一直很感兴趣,想了解在各种经济政策调整的同时,农村的社会组织、基层权力结构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它不仅仅关注经济层面的改革,也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政治议题。我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当国家政策自上而下推行时,地方的适应性调整、农民的接受程度以及基层干部在其中的角色扮演,是如何影响改革的最终走向的。它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地方性的改革创新,以及这些创新是如何影响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制定的?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超越教科书的、更加贴近现实的洞见。

评分

《中国农村改革之路》这本书,我最近才翻了几页,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就目前看到的篇幅而言,它所展现的宏大叙事和深刻洞察已经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并非简单地罗列政策条文,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土地承包责任制到家庭联产承包,再到后来的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与求索的艰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基层干部在改革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论述感到好奇。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创新,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仿佛活了起来。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制度的变迁,更是关于人的故事,关于无数基层工作者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最终推动中国农村走向富裕的历程。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改革的逻辑起点、发展脉络以及背后的人文关怀,去理解那些看似寻常却又意义深远的变革,是如何一点点改变了亿万农民的生活,也重塑了中国经济的面貌。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理论知识的书籍,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一堂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关键一环的深刻解读。

评分

我最近正在拜读《中国农村改革之路》这本书,虽然还在前半部分的阅读阶段,但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农村改革进程的深刻理解。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改革视为一个线性的、一帆风顺的过程,而是强调了改革的复杂性、曲折性和动态性。他似乎在试图揭示,每一次重大的改革举措,其背后都凝聚着怎样的思想碰撞、实践探索,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在改革过程中,那些基层领导干部所面临的决策压力、风险考量以及他们如何在政策导向与基层实际情况之间寻求平衡。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基层干部如何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或者,它会揭示出一些改革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挑战?我非常渴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全面、更 nuanced 的理解,去认识中国农村改革之路的艰辛与伟大,以及它对中国整体发展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中国农村改革之路》,我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看封面设计就觉得是一本有分量的书。我翻了翻目录,感觉它覆盖的范围相当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基础性探索,一直讲到近些年农村发展的新趋势,似乎都有涉及。特别是关于乡镇企业的兴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后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等等,这些章节的标题就足以引起我的兴趣。我一直对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充满好奇,想知道那些曾经困扰农村发展的各种难题,是如何一步步得到解决的。这本书好像就有这样的野心,试图给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回答。我注意到其中有一部分提到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变迁,这正是我很想了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甚至村庄的治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些变化的?又是如何分析这些变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而不是简单的对现象的描述。光是看到那些章节的标题,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的具体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