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高等院校广告和艺术设计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中外美术史/高等院校广告和艺术设计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祥,李卓 编
图书标签:
  • 美术史
  • 艺术史
  • 设计史
  • 广告设计
  • 艺术设计
  • 高等教育
  • 教材
  • 中外美术
  • 艺术理论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632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1387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广告和艺术设计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外美术史/高等院校广告和艺术设计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依据教育部《中外美术史》教学大纲而编写,紧密结合中外考古发掘新发现,以历史朝代更迭为线索、以出土实物和历史文献为主,辅之以传世美术作品,理清中外美术史发展脉络,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外美术发展历史,使读者能够对发生在几千年前的中外美术历史事件和美术作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中外美术史/高等院校广告和艺术设计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在强化艺术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挖掘深蕴的中外美术历史人文内涵,力求教学内容和教材结构的创新;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材,也可作为文化创意企业和广告艺术设计公司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教材,对于广大工艺美术、绘画及艺术设计、动画自学者也是一本必备的学习指导手册。

目录

上篇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美术史概述001
001第一节中国美术史发展特征001一、 中国美术简述005二、 中国美术发展史的基本特征011第二节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学习011一、 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要作用012二、 研究与学习中国美术史的意义013三、 中国美术史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史前美术016
016第一节原始美术的起源与发展016一、 原始美术的起源017二、 原始美术的门类及特征018三、 中国原始美术发展的五个阶段020第二节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美术020一、 时代分期和主要遗址025二、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028三、 新石器时代的美术033第三节石器、骨器、玉器033一、 工具与史前美术033二、 原始石器035三、 原始骨器037四、 原始玉器039第四节陶器(彩陶和黑陶)039一、 陶器的形成040二、 陶器的分类与分布042三、 陶器的制作工艺043四、 彩陶046五、 黑陶047第五节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047一、 拟形陶器048二、 原始雕塑051第六节史前绘画051一、 绘画的萌芽052二、 装饰画052三、 居址地画052四、 岩画054第七节原始建筑054一、 原始时期建筑的发展055二、 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址的分布及其特点057三、 新石器时期建筑类型
第三章先秦与秦汉时期的美术059
059第一节先秦时期的美术059一、 先秦时期的青铜艺术067二、 先秦时期的绘画070三、 先秦时期的建筑072四、 先秦时期的雕塑与其他美术活动075第二节秦汉时期的美术075一、 秦汉时期的绘画079二、 秦汉雕塑083三、 建筑艺术与其他美术活动087第三节六朝时期的美术087一、 六朝时期的美术发展088二、 六朝时期的佛教美术094三、 六朝时期的绘画100四、 六朝时期的其他美术活动
第四章隋唐五代美术105
105第一节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105一、 隋唐绘画116二、 五代时期的绘画124第二节隋唐五代时期的壁画与雕塑124一、 陵墓壁画125二、 石窟壁画与雕塑129三、 陵墓雕刻129第三节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130一、 宫殿的建设130二、 寺塔和陵墓
第五章宋、辽、金、元美术131
131第一节宋、辽、金、元绘画131一、 宋代绘画135二、 辽、金绘画137三、 元代绘画140第二节建筑与雕塑140一、 宋、辽、金建筑142二、 元代建筑147三、 雕塑149第三节工艺美术149一、 宋、辽、金工艺美术153二、 元代的工艺美术
第六章明清时期的美术155
155第一节明代美术155一、 明代绘画165二、 明代书法167三、 明代建筑与雕塑174第二节清代美术174一、 清代绘画181二、 清代工艺184三、 清代建筑与雕塑
第七章近现代美术190
190第一节岭南画派190一、 岭南画派的由来191二、 岭南画派的特征及代表人物195第二节京津画派195一、 京津画派的由来与特点195二、 京派画家196第三节沪上绘画196一、 “海派”前期199二、 “海派”后期201第四节木刻艺术201一、 新木刻版画的诞生201二、 新木刻运动的发展203三、 新木刻运动的意义204第五节连环画、漫画及年画204一、 美术出版物的出现与早期连环画、漫画的创作205二、 月份牌画与商业广告画205三、 创作漫画

下篇外国美术史

第八章史前美术207
207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美术211第二节中石器时代美术212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美术212一、 石圈213二、 石柱213三、 巨石坟墓214四、 神庙
第九章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美术216
216第一节古代埃及美术217一、 古代埃及美术的特点 218二、 古王国美术220三、 中王国美术220四、 新王国美术224第二节古代希腊美术224一、 荷马时期(公元前12—前8世纪)224二、 古风时期(公元前7—前6世纪)227三、 古典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230四、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1世纪)234第三节古代罗马美术235一、 伊达拉里亚美术236二、 罗马美术
第十章中世纪美术242
242第一节早期基督教美术244第二节拜占庭美术246第三节罗马式美术247第四节哥特式美术
第十一章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251
251第一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252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开端(13、14世纪)255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15世纪)260第二节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260一、 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发端261二、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美术262第三节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262一、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发端262二、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高潮264第四节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美术264一、 16世纪的西班牙美术264二、 艺术奇才埃尔·格列柯
第十二章17、18世纪欧洲美术267
267第一节17、18世纪意大利美术268一、 学院派艺术268二、 巴洛克艺术269三、 现实主义艺术272第二节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274第三节17世纪荷兰美术278第四节17、18世纪西班牙美术283第五节17、18世纪法国美术
第十三章19世纪的欧洲美术288
288第一节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292第二节法国浪漫主义美术295第三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术301第四节法国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美术301一、 印象主义 304二、 新印象主义304三、 后印象主义306第五节18、19世纪英国美术306一、 18世纪的英国美术308二、 英国的风景画309三、 拉斐尔前派309第六节19世纪俄罗斯美术
第十四章西方现代美术315
315第一节西方现代美术主要流派316一、 印象派317二、 野兽主义320三、 立体主义323四、 表现主义325五、 维也纳分离派327六、 原始主义327七、 超现实主义330八、 达达主义330九、 抽象艺术331十、 行动派绘画331十一、 波普艺术
参考文献334

前言/序言

  广告艺术设计制作业作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产业,在国际商务交往、促进影视传媒会展发展、丰富社会生活、拉动内需、解决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古老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我国产业转型、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广告艺术设计制作产业以其强劲的上升势头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绿色朝阳产业。
  一部中外美术史,就是一部世界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史。中外美术史是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广告艺术设计从业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关键知识技能。中外美术历史悠久的古代艺术成就是人类社会巨大的宝库,通过中外美术史的学习可以充分浏览中外古代美术艺术成就,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而为创新提供充分的保障,并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不仅需要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前人的创作经验,只有汲取和借鉴中外美术历史各个时期的特征与各民族的优点,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新工艺美术作品,这也正是我们编纂此书的主要目的。
  为了保障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活动和国际广告艺术设计制作业的顺利运转,加强现代广告艺术设计从业者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设计制作产业化进程,提高我国艺术设计制作水平,更好地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这既是广告艺术设计企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本书出版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全书共十四章,以学习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教育部《中外美术史》教学大纲而编写,紧密结合中外考古挖掘新发现,以历史朝代更迭为线索、以出土实物和历史文献为主,辅之以传世美术作品,理清中外美术史发展脉络,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外美术发展历史,使读者能够对发生在几千年前的中外美术历史事件和美术作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为艺术设计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由于本书融入中外美术史最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力求严谨、注重与时俱进,具有知识系统、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强化艺术素质培养,并注重挖掘深蕴的中外美术历史人文内涵、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因此,本书既可以作为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首选教材,也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企业和广告艺术设计公司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教材,对于广大工艺美术、绘画及艺术设计、动画自学者也是一本必备的学习指导手册。
  本教材由李大军进行总体方案策划并具体组织,周祥和李卓主编并统改稿,由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鲁彦娟教授审订,华秋岳教授复审。作者写作分工: 牟惟仲(序言),李卓(第一~五章),金延鑫(第六章),王晨宇(第七章第一节),李连璧(第七章第二节),王冰(第七章第三~五节),周祥(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十四章),王红梅(第十章),白波(附录);华燕萍(文字修改和版式调整),李晓新(制作教学课件)。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中外美术史/高等院校广告和艺术设计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另一本在艺术设计领域有价值的书籍。 --- 图书简介: 《设计思维:从概念到创新的系统路径》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权威作者姓名,例如:张伟, 资深设计策略师]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专业出版社,例如:未来设计出版社] 版次: 第一版 字数: 约 350,000 字 页数: 680 页(插图丰富,附有大量案例分析与实践工具) --- 内容概述:超越形式,重塑思维的实践指南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与技术环境中,设计不再仅仅是美学包装,而是一种驱动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方法论。本书《设计思维:从概念到创新的系统路径》旨在为广大学习者、从业者以及寻求跨界转型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极具操作性的设计思维框架。它并非传统的艺术史或纯粹的技能传授书籍,而是聚焦于“如何思考”的深度探究,将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哲学理念与实战流程紧密结合。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彻底剥离了对特定历史时期艺术流派的梳理,也未深入探讨广告或传统平面设计理论的细枝末节。相反,它将焦点完全集中在“以人为本”的创新过程上,构建了一个从问题定义到最终落地的五步迭代循环模型。 核心结构与深度解析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真正掌握设计思维的精髓: 第一部分:设计思维的基石——理解与共情 (Empathize) 本部分着重于训练读者深入理解用户和情境的能力。它详细阐述了超越表面需求的“深度共情”技巧,包括: 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设计中的应用: 如何运用民族志观察、深度访谈和参与式体验来捕捉未被言明的需求和痛点。 视角转换矩阵: 一套结构化的工具,帮助设计者从利益相关者、服务提供者、以及终端用户三个维度构建多维度的理解模型。 需求地图与情感曲线分析: 教授如何将收集到的定性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洞察,明确用户在体验旅程中的情绪高点与低谷。 第二部分:界定挑战——从模糊到清晰 (Define) 有效的问题定义是成功创新的前提。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好的问题”与“坏的问题”之间的界限,并提供了精确界定挑战的工具箱: “我们如何才能…”(HMW)句式的构建与优化: 不仅提供句式模板,更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提问的颗粒度来影响最终的解决方案范围。 问题空间与解决方案空间的平衡: 探讨如何在保持足够开放性的同时,锚定明确的创新方向,避免陷入无效的发散。 价值主张画布的深度应用: 将用户画像(Persona)与企业价值主张进行交叉验证,确保设计目标与商业可行性相符。 第三部分:创意发散——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Ideate) 本部分是关于如何突破思维定势、生成数量与质量兼具的创意的实操指南。它着重于群体智慧的激发与个体潜能的释放: 结构化头脑风暴的高级技巧: 引入“反向头脑风暴”、“极限思维练习”以及“SCAMPER”模型的实践变体。 原型思维的早期引入: 强调在创意发散阶段就应引入低保真度的物质化尝试,将抽象概念具象化。 跨界借用与类比思维训练: 分析了不同行业(如生物工程、军事策略)中解决问题的模式如何能被转化为设计领域的创新灵感。 第四部分:快速验证——将想法付诸实践 (Prototype & Test) 这是设计思维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强调“快速失败,廉价学习”的理念。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保真度的原型制作技术,以及科学的测试方法: 从故事板到最小可行产品(MVP): 区分不同阶段所需的原型媒介,例如使用纸艺、数字线框图(Wireframing)或服务蓝图。 用户测试的伦理与科学性: 探讨如何设计无偏见的测试脚本,如何有效地记录和分析用户反馈,避免“确认偏误”。 迭代循环的闭环管理: 教授如何将测试中获得的反馈系统性地映射回“定义”和“共情”阶段,实现真正的螺旋式上升。 第五部分:设计思维的组织化与文化重塑 超越项目层面,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如何将设计思维植入到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之中,使其成为持续创新的引擎: 敏捷开发与设计思维的融合: 探讨DevOps环境下的设计角色定位与协作模式。 建立容错与实验的组织文化: 如何从高层领导力层面推动变革,使团队敢于面对不确定性。 设计度量衡: 介绍衡量设计项目成功与否的创新指标,而非仅仅关注传统的用户界面指标。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不探讨文艺复兴的油画技法、不分析 20 世纪中叶的字体设计演变、更不涉及媒介传播的具体技巧(如媒介策划或平面广告的视觉语言)。 《设计思维:从概念到创新的系统路径》是一本纯粹的方法论著作,它服务于所有需要解决“未知问题”的领域——无论是产品研发、服务优化、社会治理还是商业模式重构。它提供的是一把万能的思维钥匙,旨在培养读者在面对复杂、模糊的挑战时,能够采用一种结构化、人性化且持续学习的创新路径。本书适合对创新管理、用户体验设计(UX/UI)、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及交叉学科创新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和高阶学生阅读。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掌握的不是一套固定的设计规范,而是一套终身受用的、以人为核心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这本《西方艺术史:从古典到现代》,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西方艺术理解的一扇全新的大门。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一步步走过漫长而辉煌的艺术长廊。作者对每个时期的艺术思潮的把握精准而深刻,尤其是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不同流派之间的细微差别时,那种洞察力让人赞叹。我特别喜欢它对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更是深入挖掘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心境以及作品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在分析达·芬奇的画作时,书中细致地探讨了人文主义思想如何渗透到他的笔触之中,这让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具体可感,栩- -种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插图质量也相当高,色彩还原度不错,能让人在阅读时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原作的魅力。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清晰的脉络;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它也能带来新的启发和反思。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乐趣的佳作。

评分

我最近接触的《影像叙事学导论》,对于任何一个想从事影视制作或新媒体创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书。这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电影和摄影作品中“讲故事”的底层逻辑。它详尽地阐述了蒙太奇理论的演变,从爱森斯坦的冲击式剪辑到当代碎片化叙事手法的运用,每一种技法背后的意图都被分析得透彻明白。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镜头语言的章节,它不仅仅列举了各种景别和角度的定义,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选择如何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情绪和认知,比如如何通过浅景深来引导焦点,或者如何利用低角度镜头来营造压迫感。书中引用了大量经典影片的片段作为例证,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它强调的“视觉语法”概念,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画面的选择都不是随意的,而是一套复杂的、充满指向性的信息编码过程。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视觉媒介的批判性解读能力。

评分

我刚翻完的那本《中国古代书画鉴赏指南》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宝典。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非常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宏大的历史框架,而是聚焦于如何去“看”和“懂”一幅中国画或书法作品。作者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拆解了“笔墨精神”、“气韵生动”这些看似玄妙的概念,让我们知道如何从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中去体会书画家的情感和功力。书中对历代名家的代表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剖析,无论是宋代的院体画的工整细腻,还是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洒脱奔放,都有详尽的图文对照讲解。特别是关于装裱工艺对作品保护和展示效果的影响,这部分内容非常专业,让我对古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精良,留白得当,阅读体验极佳,捧在手里就感觉沉静下来,仿佛真的进入了古人的审美世界。对于任何想提升自己鉴赏眼力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到进阶的实用手册。

评分

最近读到的这本《建筑美学与空间感知》,彻底改变了我对“环境”的看法。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巧妙地将建筑学提升到了美学和心理学的层面来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结构和材料的堆砌,而是深入探讨了光线、比例、材质以及体量感是如何共同作用,从而影响到人类的情感和行为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论述,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了建筑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元素,捕捉并固化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质和历史记忆。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间处理方式进行了对比,例如东方园林的含蓄内敛与西方巴洛克建筑的宏大叙事之间的差异,分析得入木三分。更重要的是,它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去“有意识地体验”空间,而不是麻木地穿行其中。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走在城市里时,会不由自主地去留意建筑的立面肌理、楼宇间的视线引导,这真是一次非常美妙的感官升级。

评分

坦白说,阅读《二十世纪世界先锋艺术流派解析》的过程,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冒险。这本书的挑战性在于,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颠覆和反叛的艺术时期。作者并没有试图把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这些概念“驯化”成易于理解的公式,而是忠实地呈现了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那种对既有传统的决裂和对艺术本质的拷问。书中的理论探讨非常深入,它毫不避讳地引用了大量的哲学思辨和文化批评理论,比如对符号学在后现代艺术中的应用的论述,读起来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不同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对立时展现出的辩证思维。例如,它如何将抽象表现主义的个体情感爆发与极简主义的客观去人性化形成对比,从而揭示了艺术在追求绝对自由和回归物性之间的张力。对于想深入理解当代艺术脉络,想知道“为什么”这些艺术品看起来如此“奇怪”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极其扎实的理论基石。

评分

评分

。。。。。。。。。。。。。。。。。。。。。。。。。。。

评分

。。。。。。。。。。。。。。。。。。。。。。。。。。。

评分

错别字很多

评分

………………

评分

错别字很多

评分

评分

错别字很多

评分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