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唐君毅著作選: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的宗旨在於顯示:道德理性普遍充滿於人文世界,人文精神的倫理性質則隻有藉人之文化活動而顯示其跨越性、主宰性、普遍性與必然性。人類精神本質上具有生生不已的創造性質。
內容簡介
文化是什麼?人類文化韆門百戶,它們有沒有共同的根源?《唐君毅著作選: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作者唐君毅先生立根於傳統中國儒學精神,兼通於西方大哲康德之思,總論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活動。以傢庭、經濟、政治、哲學、科學、藝術、文學、宗教、體育、軍事、法律、教育等領域作例釋,輾轉發現一切文化活動的共同根源,即從事為各種文化活動尋根的哲學反思,以見其不離於人的道德理性,在紛雜的文化世界中確立生命之自主與莊嚴。《唐君毅著作選: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誠為當代新儒傢響應五四運動來自西方文化的挑戰的議題之餘,進一步跨越科學與主這一狹義的文化外延以外,涵蓋人類古往今來一切文化活動的文化哲學巨著。從曆史的角度看,中國文化的近代苦難,無疑與國人喪失中國文化的大本大源有關,則唐先生此書,亦非獨為一抽象係統之立而已,而為對中國文化之所以悵必能繼往開來的深刻反思。《唐君毅著作選: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義海汪洋,令人嘆為觀止,讀者必有同感。
目錄
自序(一)——寫作緣起
自序(二)——明本書宗趣
第一章 導論:人類文化活動之涵義及其自決性
一文化活動之涵義
二文化活動之自決性
三文化理想文化活動之種類
四自然生命欲望、自然心理及物質的身體與文化活動之關係
五語言文字與精神之關係
第二章 傢庭意識與道德理性
一導言
二夫婦之常道與變道
三孝之形上學根據與其道德意義
四友之形上學根據與其道德意義
五總論傢庭成立之理性根據與吾人之傢庭哲學之價值
六論傢庭道德之限製及其與社會道德之貫通
附論父母在兄弟子孫以同居為常道及女嫁男傢之理由
第三章 經濟意識與道德理性
一導論
二造工具之意識與儲蓄意識及社會意識
三私有財産之成立之根據在他人之公心與超自利的生産動機。
四財物交換中之道德理性及貨幣使用之精神根據
五財富分配中之道德理性
六社會主義之經濟理想所依之公平意識與私有財産製度所依之公平意識之伸展與貫徹
七絕無私産之經濟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性對私有財産之肯定
八人文經濟社會之理想性與現實性
第四章 政治及國傢與道德理性
一權力意誌,與肯定人我之存在之超越的我之依賴關係及矛盾關係
二權力意誌之伸展與客觀價值及求榮譽之意識
三客觀價值之等級與權位之等級,及權位與德位、能位、勢位
四社會公共組織之如何可能,個人之照顧全體之意誌要求,與客觀的權位之來源及尊位賦權之意識
五社會團體與國傢之存在之理性基礎
六政府、人民、主權、土地之理念
七國傢之起源之諸學說與吾人之說之異同¨
八國傢與超越的理性自我
九國傢之目的與政府之理念
十現實的製度法律之閤理性與進化性
十一君主專製、貴族政製、民主政製之高下之理性基礎
十二民主政治之批評
十三理想的民主政治下之政治意識,及與禮治人治德治精神之會通
十四 國傢意識與超國傢意識與道德理性
十五文化教育與世界和平
第五章 哲學科學意識與道德理性
一導論
二純認識的興趣之存在與理及概念
三普遍之理與無私之心
四 經驗知識中之法執及其解脫之曆程
五推理之知識中之互證與知識之形式之法執
六知識之經驗內容之超越與邏輯學思維
七形數之普遍性與法執之解脫
八理解曆史事物之心之超越性
九應用科學知識之心靈之涵蓋性
十科學意識之道德價值及邏輯意識哲學意識
十一與一般科學意識關聯之哲學意識——科學的宇宙觀意識及知識論意識
十二形上學意識
十三道德哲學之意識
十四文化哲學與曆史哲學意識
十五求真理心之道德性與其退墮
十六自陷於已成知識之心態與虛心求真理之心態之涵義"
第六章 藝術文學意識與求真意識"
一導言:求美之起源之四種不相應之學說一
二求美與求真何以同具道德價值及二種意識之不同
三求真意識與求美意識之貫通"
四求美之意識活動對於求真之意識活動之補足性一
五求真之意識活動對於求美之意識活動之補足性一
六求真理之科學哲學意識之一種高下層次觀
七求美之藝術文學與求真理之科學哲學意識之一種類比
第七章 人類宗教意識之本性及其諸形態
一自現實自然生命求解脫與宗教意識
二將宗教意識並入他種意識之諸學說及其批評
三解脫意識與苦罪意識及超越自我
四宗教信仰對象之客觀真實性
五宗教中之欲望的動機與超欲望的動機
六宗教意識之十形態
七宗教與他種文化活動之關係
第八章 道德意識通釋
一前言
二道德活動與文化活動之概念
三道德自我之概念
四基本善德通釋
五不善之類型
六去不善以成善之德
七道德活動之自足性及與其他文化活動之相依性
第九章 體育軍事法律教育之文化意識
一導言
二體育意識與其五層級
三軍事意識與其五層級
四法律之意識與其五層級
五教育之意識與其五層級
六結論
第十章 人類文化在宇宙之地位與命運
一物質世界與生命世界
二動物心與人心
三語言文字與人類文化之起源
四總論自然宇宙之存在人與其文化活動在自然宇宙之地位
五人類文化之興亡之故
外文人名中譯對照
索引
前言/序言
理想主義、自然主義,自我與理性本書所承之中西哲人之思想為理想主義、人文主義之傳統。故本書所反對者,即為中西思想中之自然主義、唯物主義或功利主義、現實主義之思想。中國之老莊之自然主義,因其返自然,唯所以去人文之弊害,而其所返之自然乃純樸之自然,或萬化未始有極之自然。他們重緻虛守靜而遊心於天地萬化之變;故尚錶現一形上學或藝術之精神。此非我所主要反對者。現代西方之自然主義者如杜威、桑他耶那等,能盡量承認精神理想亦存於自然之義,此亦非我所主要反對者。我所最反對之自然主義,乃西方近世以人之自然欲望如物質欲望、性欲、權力欲或自然心理,如過去經驗習慣交替反應,或自然環境之決定力量,說明人類文化之形成之自然主義。如馬剋思之唯物的經濟決定論,亨廷頓之地理決定論,佛洛特之文化創造之性欲背景之分析,及尼采之以權力欲之伸展,說明並批判過去之科學或宗教道德之理論,行為主義者之以思想為語言、為一種交替反應或喉頭之顫動諸說,吾人皆以為可以毀滅人類文化之本身價值之麯說。而功利主義者正均以人類文化之價值,唯在滿足人之自然欲望或單純之求快樂之心者。西方功利主義者中如邊沁、穆勒,承認各種文化活動所緻之快樂皆有價值。穆勒、席其維剋之功利主義,並肯定快樂之有高下之彆。其思想對人類文化,尚無害處,並可促進人之力求其行為之産生實效。然如中國之墨傢,重功利而隻肯定社會經濟事業及兼愛一種道德、與希天賞畏天罰之宗教,即大顯狹隘。而中國之法傢,依性惡論及功利主義與道傢之虛無思想,而隻肯定國傢之富強之價值,並否認一切禮樂仁義之價值,則成一反人文之麯說。馬列主義之依唯物主義以主張人之一切文化皆所以助人求生存之說,抹殺宗教與個人創造文化之自由,及超政治之學術、文藝、道德、教育之價值,尤為一足以使人類文化全失本身價值之思想。而一般自然主義、唯物主義、功利主義之思想,均易得不曾有深刻之反省的思想之一般人之信從。故我們即聚古今之聖哲之理想主義與人文主義之思想以破之,亦恒不能阻其蔓延。故吾書不重辨吾個人之主張與諸中西大哲之理想主義、人文主義思想之同異。於我所承於中西大哲者,固不加以分彆一一指齣。即我所異於中西大哲,自認為有創發之見之處,亦不特彆標示。而全力貫注於說明此一般自然主義、唯物主義之不足解釋文化之産生,而對各種文化之超功利的精神價值,隨處加以指齣。我相信,隻要讀者真正一字一句將本書讀過,並處處體會其涵義;則自然主義、唯物主義與功利主義之錯誤,即可完全明瞭於心。有此明瞭,人即能真正尊重人類文化,而真正立人道於天地之間,以進而建立人之人格世界,即康德所謂人人自身為一目的之王國j而本書之所以著之最大之目的,與其說在提齣個人的文化哲學係統,不如說在對一般自然主義、唯物主義、功利主義之文化觀,予以一徹底的否定,而使人文世界得永保其嚮上的發展而不墜。
至於說到此書之內容方麵,則我並不忽視或否認人類之創造文化之精神,與人所處之自然環境及人之自然本能、自然欲望有關係。但此關係隻是一規定的關係,而非決定的關係。此規定的關係,亦內在於人之嚮上精神之自身。我亦不否認人類之嚮上精神可以墮落,不否認人類文化之發展至一階段,可以産生弊害。人有時亦當有一求返於自然之意識。但我們以為人之嚮上精神之墮落,均由於人之精神之陷於其自然的本能欲望。而人文發展之弊害所自生,則由於人文之“自然的一發展,亦即由於我們之不能隨時提起吾人之嚮上的創造精神,自覺人之文化活動之本原之清淨,而返本以成末”。人如果順精神之本性發展,則他隻有嚮上而無嚮下。即嚮下後,人隻要一念自覺其嚮下之故,即可重歸嚮上。故人類文化之弊害。人亦在原則上可以加以挽救。挽救之道,亦即在自覺其弊害所自生,而真知文化之本原之清淨。本書乃擴充孟子之人性善論,以成文化本原之性善論,擴充康德之人之道德生活之自決論,以成文化生活中之自決論。此即一方與宗教傢之謂“人嘗知識之果而知羞恥以穿衣,乃人之降落之本”之文化本原之性惡論,及自然主義、唯物主義者之以為文化源於自然本能、自然欲望、自然心理之文化本原的性無善不善論相反。同時一方與人類文化被神所決定之超越決定論之說不同,亦與人類文化被一切自然力量所決定之外在決定論相反。我隻承認,所謂精神以外之自然力量,可以規定精神錶現之形態及文化之自然的發展可生齣弊害。隻順文化之自然的發展流行,則其弊害之孳生,亦可使人類文化歸於一悲慘之命運。然因自然力量對人之精神之規定關係,仍內在於精神之自身,所以人總可自覺其精神自身之自動自主性,精神之本性之至善,文化本原之至善,而有一自己決定其未來文化之如何之自由,以自挽救其弊害,而自拔於自然降臨的悲慘命運之外。這是我在本書第一章及最後一章所閤以說明的。
在本書第一章,吾人除論人之精神之自決性之外,復兼論人類精神之何以能錶現於身體、物質之形相世界,與感覺界之語言文字符號之故。本書未專論語言文字之哲學,即在此附論。最後一章,則除論人之文化之順其自然的發展之所以緻文化衰落之故,及挽救之道外,兼對人之創造文化之精神在自然世界之地位,與自然之進化之關係,有一說明。由此說明,可以使我們瞭解人之精神與自然的心理、自然生命或自然的物質世界,所遵循錶現之理則,與人自覺的理想之建立中所錶現之理性,在形上學中可以加以貫通。而吾人之理想主義、人文主義,並不否認:從事實上看,人之精神之齣現於自然,乃由進化而來,其齣現有其自然之條件。然而所謂由自然進化而來,皆由自然之自己超越而來。故自然之進化齣精神,即精神之自己錶現、自己呈現。故我們決不走到自然主義。此章涉及形上學宇宙論之問題,然而我們不能充量的自各方加以討論。此章中之所以論及此中問題,唯所以使人不緻以我們所謂人之精神,全與通常所謂自然世界或自然進化之事實相脫節而不相乾者。
……��
《唐君毅著作選: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 一、 什麼是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簡而言之,是指個體對自己所屬的文化環境及其特質的認知、理解和自覺。它不僅包括對文化習俗、傳統、價值觀念、信仰體係的瞭解,更涵蓋瞭對這些文化元素如何塑造個體思維方式、情感體驗、行為模式的深刻體察。文化意識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重要標識之一,它使得個體能夠超越純粹的生物性存在,融入特定的社會群體,並在這個群體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意義。 唐君毅先生在其思想體係中,對文化意識的闡述尤為深刻。他認為,文化意識並非一成不變的靜態概念,而是動態發展、不斷演進的。它既有曆史的深度,也麵嚮未來的可能性。個體文化意識的養成,離不開對自身文化傳統的繼承與反思,也離不開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與對話。 文化意識的層次: 錶層意識: 指個體對文化現象的直接感知,如語言、服爾、飲食、節日習俗等。這是最容易被察覺和模仿的部分。 深層意識: 指個體對文化背後價值觀、思維方式、宇宙觀、人生觀等的理解和認同。這部分更為核心,決定瞭文化的麵貌和生命力。 批判意識: 指個體在深層意識的基礎上,能夠對自身文化進行審視、批判和超越,既不盲目排斥,也不全盤否定,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吸納、創新。 文化意識的生成與發展: 早期經驗: 個體在童年時期通過傢庭、學校等環境,無意識地習得和內化本族文化。 教育影響: 係統性的文化教育,能夠幫助個體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內涵,並培養批判性思維。 社會互動: 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能夠激發個體對自身文化的反思,拓寬視野。 曆史反思: 對曆史的追溯和理解,能讓個體認識到文化的演變軌跡和傳承脈絡。 人生體驗: 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個體對文化價值的體驗會更加真切,從而加深文化意識。 唐君毅先生強調,文化意識的覺醒,是擺脫文化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的根本途徑。一個缺乏文化意識的民族,容易在現代化的浪潮中迷失方嚮,失去自我。反之,一個擁有高度文化意識的民族,則能在開放與融閤中,發展齣具有獨特魅力和世界意義的文化。 二、 什麼是道德理性? 道德理性,是指個體運用理性能力來辨識、判斷和實踐道德原則的能力。它不僅僅是對道德規範的機械遵從,更是對道德真理的追求,對善惡是非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復雜情境下做齣閤乎道義抉擇的自覺。道德理性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個體完善的基石。 唐君毅先生在其哲學思想中,將道德理性置於極其重要的地位。他認為,道德理性並非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需要通過後天的修養和實踐纔能獲得和提升。它與人類的天性密切相關,但又超越瞭單純的感性衝動和功利算計。 道德理性的構成要素: 道德認知: 對普遍道德原則、價值標準、義務責任的理解和認識。例如,認識到“仁愛”是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情感,“正義”是社會應遵循的準則。 道德判斷: 在具體情境下,運用理性分析,辨彆行為的善惡、是非,並做齣公正的評價。例如,在麵臨抉擇時,能夠權衡利弊,選擇最符閤道德要求的行為。 道德意願: 具有遵循道德原則、履行道德義務的決心和傾嚮。這不僅僅是知道什麼是對的,更是願意去做對的事情。 道德實踐: 將道德認知和道德意願轉化為實際行動,在生活中踐行道德規範。 道德理性的基礎與來源: 天性良知: 唐君毅先生深受儒傢思想影響,認為人類天生具有“良知”,即一種內在的道德感知能力。道德理性正是建立在這種良知之上。 理性思辨: 通過哲學思考、邏輯推理,個體能夠對道德原則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確證,使其更加係統和成熟。 教育與熏陶: 良好的傢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能夠幫助個體認識和培養道德理性。 人生體驗: 在經曆人生的酸甜苦辣、是非麯摺後,個體對道德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道德理性也隨之增長。 唐君毅先生尤其強調“道德之精神”的培育。他認為,真正的道德理性,不僅僅是理性算計,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大我”的關懷和擔當。這種精神一旦被喚醒,就能夠指引個體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道德的清醒和堅守,做齣真正有價值和意義的選擇。 三、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的辯證關係 唐君毅先生的思想精髓,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他對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之間深刻而辯證的關聯的揭示。他認為,這兩者並非相互獨立的範疇,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建人類精神世界的兩大支柱。 文化意識為道德理性提供土壤和背景: 文化中的道德基因: 任何一種文化,都承載著其獨特的道德觀念、價值體係和行為規範。這些構成瞭個體道德理性發展的基礎和初始養分。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為道德理性的形成提供瞭具體的內涵和指引。 文化對道德的闡釋: 不同的文化對同一個道德原則,可能會有不同的闡釋和側重。文化意識的成熟,使得個體能夠理解和評價這些不同的闡釋,從而更深刻地把握道德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文化認同感與道德歸屬: 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能夠增強個體的道德歸屬感。在與本族文化的情感聯係中,個體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本族文化所倡導的道德價值。 道德理性是文化意識升華的關鍵: 文化的反思與革新: 僅僅停留在對文化錶象的認知,是膚淺的。道德理性使得個體能夠審視文化的深層結構、價值內核,辨彆其糟粕與精華。通過道德理性的運用,個體可以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甚至進行革新和創造,使其在新的時代煥發生機。 超越狹隘的文化偏見: 健全的道德理性,能夠幫助個體超越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或文化沙文主義。它引導個體以普世的道德原則為導嚮,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價值,實現文化間的和諧共處與相互學習。 實現文化的真正價值: 文化最終的意義在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道德理性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動力。一個充滿道德理性的個體,纔能真正理解和發揚文化的精神,使其超越物質層麵,成為一種精神力量。 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文化是道德的載體: 道德理想需要通過具體的文化形式來承載和傳播。沒有文化,道德就會變得抽象和空洞。 道德是文化的靈魂: 道德理性是文化的靈魂,它賦予文化生命力和價值。一個缺乏道德追求的文化,最終會走嚮衰敗。 螺鏇式上升: 當個體具備瞭一定的文化意識,並運用道德理性去反思和發展這種文化時,這種文化就會更加成熟和完善,反過來又能進一步滋養個體的文化意識和道德理性,形成一個螺鏇式上升的過程。 唐君毅先生的思想,提醒我們,在麵對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我們既不能割斷曆史,也不能固步自封。我們需要在深刻認識和珍視自身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運用普遍的道德理性,對一切文化進行辨析、融通和創新。唯有如此,我們纔能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鑒中,保持文化的獨立性,發展齣既根植於自身,又具有世界意義的優秀文化,並最終實現人類精神的共同繁榮。 四、 《唐君毅著作選: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唐君毅著作選: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並非僅僅是對中國哲學思想的梳理和迴顧,更是一套充滿活力的思想體係,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麵臨的諸多挑戰提供瞭深刻的啓示。 理論價值: 深化對“文化”概念的理解: 本書超越瞭狹隘的文化定義,將文化視為一種生命活動、一種精神實踐。它揭示瞭文化意識的深層內涵,及其在個體與群體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為文化研究提供瞭新的視角。 重塑“道德”的現代意涵: 在功利主義和相對主義盛行的當下,本書重申瞭道德理性的普世價值。它強調道德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需要通過理性和實踐纔能達成的精神境界,為重建現代社會的道德秩序提供瞭理論支撐。 構建“東西方對話”的橋梁: 唐君毅先生融閤瞭中西方哲學思想的精髓,展現瞭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下的生命力。本書不僅為理解中國哲學提供瞭重要文本,也為東西方文化在更深層次上的交流與對話搭建瞭平颱。 哲學思考的典範: 本書展示瞭嚴謹的哲學思辨過程,以及將抽象理論與具體生活相結閤的哲學實踐。它鼓勵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現實意義: 應對文化失落與身份危機: 在全球化衝擊下,許多個體和民族麵臨文化失落和身份認同危機。本書提醒我們,要重拾文化自信,挖掘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並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外來文化,形成兼具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文化認同。 涵養公民的道德情懷: 現代社會需要高度的道德自覺。本書所倡導的道德理性,能夠幫助個體超越個人私利,認識到社會責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係中做齣閤乎道義的判斷和選擇,從而構建更和諧的社會秩序。 促進教育的轉型: 本書的思想對於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育不應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道德理性,使其成為有根基、有擔當、有創造力的公民。 指引個人精神成長: 每一個個體都渴望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條通過文化與道德雙重修養,實現自我超越和精神圓滿的道路。它鼓勵我們在追求物質富足的同時,更要關注精神的豐盈。 《唐君毅著作選: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是一部啓迪智慧、燭照前路的著作。它提醒我們,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唯有堅守內心的道德原則,並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支撐,纔能真正把握人生的航嚮,實現個人價值,並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