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唐君毅著作选: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的宗旨在于显示:道德理性普遍充满于人文世界,人文精神的伦理性质则只有藉人之文化活动而显示其跨越性、主宰性、普遍性与必然性。人类精神本质上具有生生不已的创造性质。
内容简介
文化是什么?人类文化千门百户,它们有没有共同的根源?《唐君毅著作选: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作者唐君毅先生立根于传统中国儒学精神,兼通于西方大哲康德之思,总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活动。以家庭、经济、政治、哲学、科学、艺术、文学、宗教、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作例释,辗转发现一切文化活动的共同根源,即从事为各种文化活动寻根的哲学反思,以见其不离于人的道德理性,在纷杂的文化世界中确立生命之自主与庄严。《唐君毅著作选: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诚为当代新儒家响应五四运动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的议题之余,进一步跨越科学与主这一狭义的文化外延以外,涵盖人类古往今来一切文化活动的文化哲学巨著。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近代苦难,无疑与国人丧失中国文化的大本大源有关,则唐先生此书,亦非独为一抽象系统之立而已,而为对中国文化之所以怅必能继往开来的深刻反思。《唐君毅著作选: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义海汪洋,令人叹为观止,读者必有同感。
目录
自序(一)——写作缘起
自序(二)——明本书宗趣
第一章 导论:人类文化活动之涵义及其自决性
一文化活动之涵义
二文化活动之自决性
三文化理想文化活动之种类
四自然生命欲望、自然心理及物质的身体与文化活动之关系
五语言文字与精神之关系
第二章 家庭意识与道德理性
一导言
二夫妇之常道与变道
三孝之形上学根据与其道德意义
四友之形上学根据与其道德意义
五总论家庭成立之理性根据与吾人之家庭哲学之价值
六论家庭道德之限制及其与社会道德之贯通
附论父母在兄弟子孙以同居为常道及女嫁男家之理由
第三章 经济意识与道德理性
一导论
二造工具之意识与储蓄意识及社会意识
三私有财产之成立之根据在他人之公心与超自利的生产动机。
四财物交换中之道德理性及货币使用之精神根据
五财富分配中之道德理性
六社会主义之经济理想所依之公平意识与私有财产制度所依之公平意识之伸展与贯彻
七绝无私产之经济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性对私有财产之肯定
八人文经济社会之理想性与现实性
第四章 政治及国家与道德理性
一权力意志,与肯定人我之存在之超越的我之依赖关系及矛盾关系
二权力意志之伸展与客观价值及求荣誉之意识
三客观价值之等级与权位之等级,及权位与德位、能位、势位
四社会公共组织之如何可能,个人之照顾全体之意志要求,与客观的权位之来源及尊位赋权之意识
五社会团体与国家之存在之理性基础
六政府、人民、主权、土地之理念
七国家之起源之诸学说与吾人之说之异同¨
八国家与超越的理性自我
九国家之目的与政府之理念
十现实的制度法律之合理性与进化性
十一君主专制、贵族政制、民主政制之高下之理性基础
十二民主政治之批评
十三理想的民主政治下之政治意识,及与礼治人治德治精神之会通
十四 国家意识与超国家意识与道德理性
十五文化教育与世界和平
第五章 哲学科学意识与道德理性
一导论
二纯认识的兴趣之存在与理及概念
三普遍之理与无私之心
四 经验知识中之法执及其解脱之历程
五推理之知识中之互证与知识之形式之法执
六知识之经验内容之超越与逻辑学思维
七形数之普遍性与法执之解脱
八理解历史事物之心之超越性
九应用科学知识之心灵之涵盖性
十科学意识之道德价值及逻辑意识哲学意识
十一与一般科学意识关联之哲学意识——科学的宇宙观意识及知识论意识
十二形上学意识
十三道德哲学之意识
十四文化哲学与历史哲学意识
十五求真理心之道德性与其退堕
十六自陷于已成知识之心态与虚心求真理之心态之涵义"
第六章 艺术文学意识与求真意识"
一导言:求美之起源之四种不相应之学说一
二求美与求真何以同具道德价值及二种意识之不同
三求真意识与求美意识之贯通"
四求美之意识活动对于求真之意识活动之补足性一
五求真之意识活动对于求美之意识活动之补足性一
六求真理之科学哲学意识之一种高下层次观
七求美之艺术文学与求真理之科学哲学意识之一种类比
第七章 人类宗教意识之本性及其诸形态
一自现实自然生命求解脱与宗教意识
二将宗教意识并入他种意识之诸学说及其批评
三解脱意识与苦罪意识及超越自我
四宗教信仰对象之客观真实性
五宗教中之欲望的动机与超欲望的动机
六宗教意识之十形态
七宗教与他种文化活动之关系
第八章 道德意识通释
一前言
二道德活动与文化活动之概念
三道德自我之概念
四基本善德通释
五不善之类型
六去不善以成善之德
七道德活动之自足性及与其他文化活动之相依性
第九章 体育军事法律教育之文化意识
一导言
二体育意识与其五层级
三军事意识与其五层级
四法律之意识与其五层级
五教育之意识与其五层级
六结论
第十章 人类文化在宇宙之地位与命运
一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
二动物心与人心
三语言文字与人类文化之起源
四总论自然宇宙之存在人与其文化活动在自然宇宙之地位
五人类文化之兴亡之故
外文人名中译对照
索引
前言/序言
理想主义、自然主义,自我与理性本书所承之中西哲人之思想为理想主义、人文主义之传统。故本书所反对者,即为中西思想中之自然主义、唯物主义或功利主义、现实主义之思想。中国之老庄之自然主义,因其返自然,唯所以去人文之弊害,而其所返之自然乃纯朴之自然,或万化未始有极之自然。他们重致虚守静而游心于天地万化之变;故尚表现一形上学或艺术之精神。此非我所主要反对者。现代西方之自然主义者如杜威、桑他耶那等,能尽量承认精神理想亦存于自然之义,此亦非我所主要反对者。我所最反对之自然主义,乃西方近世以人之自然欲望如物质欲望、性欲、权力欲或自然心理,如过去经验习惯交替反应,或自然环境之决定力量,说明人类文化之形成之自然主义。如马克思之唯物的经济决定论,亨廷顿之地理决定论,佛洛特之文化创造之性欲背景之分析,及尼采之以权力欲之伸展,说明并批判过去之科学或宗教道德之理论,行为主义者之以思想为语言、为一种交替反应或喉头之颤动诸说,吾人皆以为可以毁灭人类文化之本身价值之曲说。而功利主义者正均以人类文化之价值,唯在满足人之自然欲望或单纯之求快乐之心者。西方功利主义者中如边沁、穆勒,承认各种文化活动所致之快乐皆有价值。穆勒、席其维克之功利主义,并肯定快乐之有高下之别。其思想对人类文化,尚无害处,并可促进人之力求其行为之产生实效。然如中国之墨家,重功利而只肯定社会经济事业及兼爱一种道德、与希天赏畏天罚之宗教,即大显狭隘。而中国之法家,依性恶论及功利主义与道家之虚无思想,而只肯定国家之富强之价值,并否认一切礼乐仁义之价值,则成一反人文之曲说。马列主义之依唯物主义以主张人之一切文化皆所以助人求生存之说,抹杀宗教与个人创造文化之自由,及超政治之学术、文艺、道德、教育之价值,尤为一足以使人类文化全失本身价值之思想。而一般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功利主义之思想,均易得不曾有深刻之反省的思想之一般人之信从。故我们即聚古今之圣哲之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之思想以破之,亦恒不能阻其蔓延。故吾书不重辨吾个人之主张与诸中西大哲之理想主义、人文主义思想之同异。于我所承于中西大哲者,固不加以分别一一指出。即我所异于中西大哲,自认为有创发之见之处,亦不特别标示。而全力贯注于说明此一般自然主义、唯物主义之不足解释文化之产生,而对各种文化之超功利的精神价值,随处加以指出。我相信,只要读者真正一字一句将本书读过,并处处体会其涵义;则自然主义、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错误,即可完全明了于心。有此明了,人即能真正尊重人类文化,而真正立人道于天地之间,以进而建立人之人格世界,即康德所谓人人自身为一目的之王国j而本书之所以著之最大之目的,与其说在提出个人的文化哲学系统,不如说在对一般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功利主义之文化观,予以一彻底的否定,而使人文世界得永保其向上的发展而不坠。
至于说到此书之内容方面,则我并不忽视或否认人类之创造文化之精神,与人所处之自然环境及人之自然本能、自然欲望有关系。但此关系只是一规定的关系,而非决定的关系。此规定的关系,亦内在于人之向上精神之自身。我亦不否认人类之向上精神可以堕落,不否认人类文化之发展至一阶段,可以产生弊害。人有时亦当有一求返于自然之意识。但我们以为人之向上精神之堕落,均由于人之精神之陷于其自然的本能欲望。而人文发展之弊害所自生,则由于人文之“自然的一发展,亦即由于我们之不能随时提起吾人之向上的创造精神,自觉人之文化活动之本原之清净,而返本以成末”。人如果顺精神之本性发展,则他只有向上而无向下。即向下后,人只要一念自觉其向下之故,即可重归向上。故人类文化之弊害。人亦在原则上可以加以挽救。挽救之道,亦即在自觉其弊害所自生,而真知文化之本原之清净。本书乃扩充孟子之人性善论,以成文化本原之性善论,扩充康德之人之道德生活之自决论,以成文化生活中之自决论。此即一方与宗教家之谓“人尝知识之果而知羞耻以穿衣,乃人之降落之本”之文化本原之性恶论,及自然主义、唯物主义者之以为文化源于自然本能、自然欲望、自然心理之文化本原的性无善不善论相反。同时一方与人类文化被神所决定之超越决定论之说不同,亦与人类文化被一切自然力量所决定之外在决定论相反。我只承认,所谓精神以外之自然力量,可以规定精神表现之形态及文化之自然的发展可生出弊害。只顺文化之自然的发展流行,则其弊害之孳生,亦可使人类文化归于一悲惨之命运。然因自然力量对人之精神之规定关系,仍内在于精神之自身,所以人总可自觉其精神自身之自动自主性,精神之本性之至善,文化本原之至善,而有一自己决定其未来文化之如何之自由,以自挽救其弊害,而自拔于自然降临的悲惨命运之外。这是我在本书第一章及最后一章所合以说明的。
在本书第一章,吾人除论人之精神之自决性之外,复兼论人类精神之何以能表现于身体、物质之形相世界,与感觉界之语言文字符号之故。本书未专论语言文字之哲学,即在此附论。最后一章,则除论人之文化之顺其自然的发展之所以致文化衰落之故,及挽救之道外,兼对人之创造文化之精神在自然世界之地位,与自然之进化之关系,有一说明。由此说明,可以使我们了解人之精神与自然的心理、自然生命或自然的物质世界,所遵循表现之理则,与人自觉的理想之建立中所表现之理性,在形上学中可以加以贯通。而吾人之理想主义、人文主义,并不否认:从事实上看,人之精神之出现于自然,乃由进化而来,其出现有其自然之条件。然而所谓由自然进化而来,皆由自然之自己超越而来。故自然之进化出精神,即精神之自己表现、自己呈现。故我们决不走到自然主义。此章涉及形上学宇宙论之问题,然而我们不能充量的自各方加以讨论。此章中之所以论及此中问题,唯所以使人不致以我们所谓人之精神,全与通常所谓自然世界或自然进化之事实相脱节而不相干者。
……��
《唐君毅著作选: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一、 什么是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简而言之,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环境及其特质的认知、理解和自觉。它不仅包括对文化习俗、传统、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的了解,更涵盖了对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塑造个体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行为模式的深刻体察。文化意识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识之一,它使得个体能够超越纯粹的生物性存在,融入特定的社会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意义。 唐君毅先生在其思想体系中,对文化意识的阐述尤为深刻。他认为,文化意识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概念,而是动态发展、不断演进的。它既有历史的深度,也面向未来的可能性。个体文化意识的养成,离不开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反思,也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文化意识的层次: 表层意识: 指个体对文化现象的直接感知,如语言、服尔、饮食、节日习俗等。这是最容易被察觉和模仿的部分。 深层意识: 指个体对文化背后价值观、思维方式、宇宙观、人生观等的理解和认同。这部分更为核心,决定了文化的面貌和生命力。 批判意识: 指个体在深层意识的基础上,能够对自身文化进行审视、批判和超越,既不盲目排斥,也不全盘否定,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创新。 文化意识的生成与发展: 早期经验: 个体在童年时期通过家庭、学校等环境,无意识地习得和内化本族文化。 教育影响: 系统性的文化教育,能够帮助个体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内涵,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社会互动: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能够激发个体对自身文化的反思,拓宽视野。 历史反思: 对历史的追溯和理解,能让个体认识到文化的演变轨迹和传承脉络。 人生体验: 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个体对文化价值的体验会更加真切,从而加深文化意识。 唐君毅先生强调,文化意识的觉醒,是摆脱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根本途径。一个缺乏文化意识的民族,容易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反之,一个拥有高度文化意识的民族,则能在开放与融合中,发展出具有独特魅力和世界意义的文化。 二、 什么是道德理性? 道德理性,是指个体运用理性能力来辨识、判断和实践道德原则的能力。它不仅仅是对道德规范的机械遵从,更是对道德真理的追求,对善恶是非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复杂情境下做出合乎道义抉择的自觉。道德理性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个体完善的基石。 唐君毅先生在其哲学思想中,将道德理性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道德理性并非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实践才能获得和提升。它与人类的天性密切相关,但又超越了单纯的感性冲动和功利算计。 道德理性的构成要素: 道德认知: 对普遍道德原则、价值标准、义务责任的理解和认识。例如,认识到“仁爱”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情感,“正义”是社会应遵循的准则。 道德判断: 在具体情境下,运用理性分析,辨别行为的善恶、是非,并做出公正的评价。例如,在面临抉择时,能够权衡利弊,选择最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道德意愿: 具有遵循道德原则、履行道德义务的决心和倾向。这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是对的,更是愿意去做对的事情。 道德实践: 将道德认知和道德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 道德理性的基础与来源: 天性良知: 唐君毅先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知”,即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道德理性正是建立在这种良知之上。 理性思辨: 通过哲学思考、逻辑推理,个体能够对道德原则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确证,使其更加系统和成熟。 教育与熏陶: 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能够帮助个体认识和培养道德理性。 人生体验: 在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是非曲折后,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道德理性也随之增长。 唐君毅先生尤其强调“道德之精神”的培育。他认为,真正的道德理性,不仅仅是理性算计,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大我”的关怀和担当。这种精神一旦被唤醒,就能够指引个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的清醒和坚守,做出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选择。 三、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的辩证关系 唐君毅先生的思想精髓,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对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之间深刻而辩证的关联的揭示。他认为,这两者并非相互独立的范畴,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两大支柱。 文化意识为道德理性提供土壤和背景: 文化中的道德基因: 任何一种文化,都承载着其独特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这些构成了个体道德理性发展的基础和初始养分。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为道德理性的形成提供了具体的内涵和指引。 文化对道德的阐释: 不同的文化对同一个道德原则,可能会有不同的阐释和侧重。文化意识的成熟,使得个体能够理解和评价这些不同的阐释,从而更深刻地把握道德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文化认同感与道德归属: 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能够增强个体的道德归属感。在与本族文化的情感联系中,个体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本族文化所倡导的道德价值。 道德理性是文化意识升华的关键: 文化的反思与革新: 仅仅停留在对文化表象的认知,是肤浅的。道德理性使得个体能够审视文化的深层结构、价值内核,辨别其糟粕与精华。通过道德理性的运用,个体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甚至进行革新和创造,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 超越狭隘的文化偏见: 健全的道德理性,能够帮助个体超越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或文化沙文主义。它引导个体以普世的道德原则为导向,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价值,实现文化间的和谐共处与相互学习。 实现文化的真正价值: 文化最终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道德理性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动力。一个充满道德理性的个体,才能真正理解和发扬文化的精神,使其超越物质层面,成为一种精神力量。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文化是道德的载体: 道德理想需要通过具体的文化形式来承载和传播。没有文化,道德就会变得抽象和空洞。 道德是文化的灵魂: 道德理性是文化的灵魂,它赋予文化生命力和价值。一个缺乏道德追求的文化,最终会走向衰败。 螺旋式上升: 当个体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意识,并运用道德理性去反思和发展这种文化时,这种文化就会更加成熟和完善,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滋养个体的文化意识和道德理性,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唐君毅先生的思想,提醒我们,在面对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固步自封。我们需要在深刻认识和珍视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普遍的道德理性,对一切文化进行辨析、融通和创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发展出既根植于自身,又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并最终实现人类精神的共同繁荣。 四、 《唐君毅著作选: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唐君毅著作选: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并非仅仅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梳理和回顾,更是一套充满活力的思想体系,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理论价值: 深化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本书超越了狭隘的文化定义,将文化视为一种生命活动、一种精神实践。它揭示了文化意识的深层内涵,及其在个体与群体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重塑“道德”的现代意涵: 在功利主义和相对主义盛行的当下,本书重申了道德理性的普世价值。它强调道德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需要通过理性和实践才能达成的精神境界,为重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撑。 构建“东西方对话”的桥梁: 唐君毅先生融合了中西方哲学思想的精髓,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本书不仅为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了重要文本,也为东西方文化在更深层次上的交流与对话搭建了平台。 哲学思考的典范: 本书展示了严谨的哲学思辨过程,以及将抽象理论与具体生活相结合的哲学实践。它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现实意义: 应对文化失落与身份危机: 在全球化冲击下,许多个体和民族面临文化失落和身份认同危机。本书提醒我们,要重拾文化自信,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形成兼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认同。 涵养公民的道德情怀: 现代社会需要高度的道德自觉。本书所倡导的道德理性,能够帮助个体超越个人私利,认识到社会责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做出合乎道义的判断和选择,从而构建更和谐的社会秩序。 促进教育的转型: 本书的思想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道德理性,使其成为有根基、有担当、有创造力的公民。 指引个人精神成长: 每一个个体都渴望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过文化与道德双重修养,实现自我超越和精神圆满的道路。它鼓励我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更要关注精神的丰盈。 《唐君毅著作选: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是一部启迪智慧、烛照前路的著作。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坚守内心的道德原则,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才能真正把握人生的航向,实现个人价值,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