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化

农业与工业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培刚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
  • 工业化
  • 经济发展
  • 农村问题
  • 产业结构
  • 现代化
  • 中国农业
  • 区域发展
  • 政策分析
  • 农业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85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86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陈岱孙、董辅礽、高鸿业、谭崇台、厉以宁、张五常、林毅夫、周其仁、田国强、胡鞍钢、何炼成、史晋川、梁小民等众多著名学者鼎力推荐!
  本书获得哈佛经济专业论文奖,并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哈佛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迈克尔·费希尔(Michael Fisher)曾盛赞,该书是丛书中具影响力的巨著之一。
  本书被国际经济学界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是世界上首本系统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的著作。著名学者梁小民认为,张培刚在本书中主张把农业作为产业的一部分,要求把农业和工业作为整体来发展,而不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观点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更具前瞻性。对于我们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仍有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该书稿是作者1945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的翻译版,此书可以说是第一部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即农业国家或者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术专著。其中有些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才为西方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全书共分六章,并有附录两则,这两则附录是作者对“工业”和“农业”所作的深层次探讨的基本概念。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证了农业与工业分别在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互为条件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

作者简介

  张培刚(1913.7-2011.11),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经济学家,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193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华中工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等职。

精彩书评

  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培刚·张。
  ——霍利斯·钱纳里教授(Hollis Chenery),世界银行
  
  他(张培刚教授)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在国内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他是极早建立自己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一条模式。
  ——厉以宁教授,北京大学
  
  当我得悉培刚同志的论文于1947年获得“威尔士奖”的时候,我觉得十分高兴。高兴的是终于看到了有一个中国留学生跻身于哈佛大学经济系论文荣誉奖得主的行列。它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一新兴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开先河的著作。
  ——陈岱孙教授,北京大学
  
  我们经济学界把他称为“发展经济学之父”,我觉得至少应该是这样。(20世纪)50年代我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在老师给的参考书目中,我意外发现了有一本是中国人张培刚写的《农业与工业化》英文本,那是一本中国人写的书,这是很不寻常的。
  ——高鸿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我是(20世纪)80年代作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访问学者第二次去到美国,当时邀请我的是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艾玛.阿德曼(Irma Adelman)教授。我到美国后,在伯克利社科分馆找到了《农业与工业化》英文书,我就把这本书给她看,阿德曼非常感慨地对我讲,这是世界上首本发展经济学,这本书得到了她的肯定。所以这本书在国外是有很大影响的,而且也得到了现代学术界的承认。这都不是传说,我自己是历史的见证人。
  ——谭崇台教授,武汉大学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应该有机会迎来一个中国经济学的大师在世界上辈出的时代的来临。但是,要掌握这个时代,我们有很多地方应该跟张培老来学习。
  ——林毅夫教授,北京大学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当时的领导人能够读一读张培刚先生的著作,或者像今天的政治局那样,请张培刚先生讲几课,那么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
  在五十年代实际上南有张培刚先生北有马寅初先生他们俩都对中国的发展我称之为做出历史性的知识贡献。
  ——胡鞍钢教授,清华大学
  
  


  

目录

《农业与工业化》的来龙去脉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

导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述评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 区位理论分析方法
第四节 分析方法评论

第二章 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一、人口与食粮
二、食粮与经济活动的区位化
三、收入与对粮食的需要
第二节 联系因素之二:原料
一、加速原理与周期变动
二、原料成本与工业区位
第三节 联系因素之三:劳动力
一、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的职业转移——劳动力自农村转入工商业以及自工商业转入农业
第四节 农民作为买者与卖者
一、农民作为买者
二、农民作为卖者

第三章 工业化的理论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革命
第二节 工业演进中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
一、发动因素: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及生产技术
二、限制因素:资源及人口
第三节 工业化的类型
一、工业化的开始
二、工业化的程序和阶段
三、工业化的速度

第四章 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农业改良
第二节 当作生产单位的农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
一、机械化的方式
二、机械化的条件
三、机械化对于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
第五节 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第五章 工业化对于农场劳动的影响
第一节 关于“补偿作用”(Compensatory Effects)的诸种学说
第二节 劳动在农业收入中所得的份额
第三节 劳动力从农场到工厂的转移
一、关于行业间及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学说
二、机器代替农场劳动力
三、工业对于农场劳动力的吸引和吸收

第六章 农业国的工业化
第一节 农业与中国的工业化
一、简释
二、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三、农业上的调整
第二节 从工业国到农业国的资本移动
第三节 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贸易
一、农业与工业之间贸易的特征和转变
二、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条件
三、农业国工业化对于老工业国的影响

结语
一、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改革及改良
二、所谓农业与工业的平衡
三、农业国与工业国的经济关系
四、关于中国工业化问题的几点讨论


附录(一)对“工业”概念的探讨
附录(二)农业作为一种“工业”与农业对等于工业

参考书目
英汉人名对照


























精彩书摘

  以下内容摘自《农业与工业化》一书:
  经济发展学(Economic Development,内地称发展经济学)是二战后的一门新学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很热门,但无数论著皆废物,到六十年代后期就不再风行了。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增长理论(Growth Theory),以数学模型处理,倡导者主要是麻省理工的一些大师,但因为资本累积(capital accumulation)的处理失当,对经济发展的解释也令人失望。
  二战后,相对上美国是天下大富,举世对美元的需求甚殷,那所谓“美元短缺”(dollar shortage)的话题持续了近二十年。斯时也,不少国家赤贫,尤其是亚洲及非洲的。美国既富且强,其对外资助(foreign aid)成为某些大学的课题,受惠的穷国恍若求乞讨饭吃,其实惹来的是贪污。昔日的穷国,不少一直穷到今天。
  当年美国游客或大兵所到之处有如太子出巡,眼睛长在额头上,美国本土的人也看不过眼,因而有“丑陋的美国人”(the ugly American)这个称呼。歧视的行为不论,美国人一般是值得我们欣赏的。我赞赏那里的朋友多过赞赏中国人。经济发展学是在二战后亚洲、非洲等国家穷得要命的日子中冒升起来的。长贫难顾,持久地赈济不是办法,怎样才可以使一个穷国发展起来呢?
  一九五九年,二十四岁,我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本科。当时经济发展学是大热门,一九六年我开始选修,六一年进入研究院后继续,以这专题作为博土选修的四个题材之一。教这专题的主要是R�盓�北�德温(R�盓�盉aldwin),哈佛出身,也在哈佛教过。哈佛当时出版的《经济学季刊)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是刊登最多关于经济发展的学报。
  鲍德温教价格理论,也教经济发展,教得详细清楚,而他自己是经济发展学的一个中坚人物。他提供的读物表详尽,而他对读物的理论技术阐释得非常清晰,同学们皆说难得一见。但鲍德温比阿尔钦客气,没有痛下批评,只是说那些理论没有验证过,不知是否可靠。当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系的过人之处,是老师们重视验证假说。他们自己验证不多,但鼓励学生做。这鼓励影响了我频频验证的学术生涯,今天回顾匆匆半个世纪了。
  当年经济发展学的课程读物表很一致。触发整个课题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拉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一九五三年的一本小书,提出恶性循环。他人跟着的主要题材包括隐匿性失业(disguised unemployment)、双层经济(dual economy)、投资准则(investment criteria)、平衡与不平衡增长(balanced vs unbalanced growth)、内性外部性(externality)等,皆谬论也!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源自庇古的内生外部性在经济发展学走红,主要是起于英国的米德爵士(J�盓.Meade)一九五二年发表的一篇关于蜜蜂采蜜与传播花粉的文章。内在外部性的胡闹一九六年被科斯斩了一刀,跟着一九七年我补踩一脚。至于蜜蜂的故事,则被我一九七三年写进神话去。
  我要到二二年才有机会读到张培刚大哥一九四九年出版的《农业与工业化》这本重要的书。这本书早于纳克斯的四年,而大哥论文的完工时日是早出八年了。大哥的论文算是经济发展学的开山鼻祖吗?以时日算应该是,因为这是最早的牵涉到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应该怎样发展才对的论著。但论到传统的经济发展学,大哥的书可不是鼻祖:如果当年研究经济发展的有三几个人注意大哥之作,这门学问不会搞得一团糟!跟纳克斯相比,大哥之作高出太多了。跟当年我背得出来的经济发展论著相比,大哥之作高出更多。
  大哥胜出有三个原因。其一是他写好论文时是三十二岁,超龄!(我写好《佃农理论》时是三十一岁,也超龄。)美国博士平均约二十七岁。我说过经济是老人的学问。除非走纯理论的路,以什么方程式推理的,有关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多长几年有大着数。其二是大哥写论文时,我在上文提到的经济发展学还没有出现,因而没有受到胡说八道的污染。
  其三最重要。大哥幼小时在中国的农村长大,做过放牛、砍柴、栽秧等粗活,而后来在武汉大学毕业后参与过中国农业的实地调查研究。这是说,在一九四一年获庚款进入哈佛研究院之前,大哥不仅是个中国的农业专家,而且深知中国穷人的生活及意识是怎么样的。相比起来,西方从事经济发展研究的学者对落后之邦的农民生活一无所知,只是胡乱地猜测下笔。我知道纳克斯是个正人君子的学者,但他只到亚洲的穷国游览了一个月,其他的倡导经济发展学的根本没有到过。我的老师鲍德温当年无从肯定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有多少斤两,直认不知落后国家的真实情况。今天的同学如果能找时间细读大哥的《农业与工业化》,会察觉到虽然这本书征引西方的论著既广且博,也处理得非常用心,但字里行间大哥的思维是环绕着他早年在中国农村的观察与体会。
  大哥比我年长二十二岁。当他像天之骄子那样在哈佛拼搏时,我正在广西跟着母亲逃难,在连稀粥也没有得吃的日子中也像大哥幼时那样,在农村做放牛、砍柴等粗活。我对中国贫苦农民的认识与体会当然远不及大哥,但有一整年差不多饿死的日子,对中国农作有深刻的体会。这亲历其境的经验让我二十多年后写《佃农理论》的第八章时,面对亚洲的农业数据,脑子里看到一幅一幅满是血泪的图画,于是按着这些画面推理发挥。后来赫舒拉发告诉我,阿尔钦读这章后跑到他的办公室去,说终于读到一篇好论文。再后来芝加哥大学的基尔·约翰逊读了这第八章后,邀请我在那里教了一个学期农业经济。这里要说的重点,是大哥和我的经验显示着实地观察很重要。没有农村放牛的经历我写不出《佃农理论》,而大哥也不会写出《农业与工业化》。
  回头说经济发展学,大哥之幸是没有受到废物的污染,我之幸是晚了大哥二十年,什么是废物多了人知道,而到了6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要讲制度的运作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系的明显想法。一九六年科斯发表他的大文,一九六一年施蒂格勒发表他的讯息费用,一九六二年阿罗发表他的收钱困难。这些都重要,但当年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阿尔钦在课堂上对产权的口述传统。更重要是一九六四年起,阿师让我随时跑进他的办公室去研讨。我当时的意识,是制度对经济发展有决定性作用,而制度的问题是权利界定与交易费用的问题。阿师当时反对我在产权与交易费用这些方面写博士论文——他认为太困难,成功机会甚微,应先找较易的,拿了博士再作打算。我不接受这劝导,认为除了产权及交易费用经济学老生常谈的很沉闷。再两年的寻寻觅觅,我一脚踏中佃农问题,推敲出来的重要收获是合约理论的发展了。
  提到这些,因为要问当年的经济发展学得到的是些什么呢?地球上从来没有一个穷国因为西方这门学问的提点而发展起来。日本在六十年代经济起飞时,西方的经济发展专家感到奇哉怪也,急忙创立那些不知所谓的日本模式。印度的经济发展学专家多得很,而尽管这些年该国频频报喜,到过那里的朋友皆摇头叹息。中国的崛起是另一回事,这些年把老外吓得要命。西方的经济发展学说可以解释中国的奇迹吗?要看你怎样算。
  大哥一九四五年的博士论文详尽地解释了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同时指出了这关系的体现是农业国家要发展起来不能避免的过程。我一九六七年的博士论文指出清楚界定权利与减低交易费用对经济发展很重要,四十一年后发表的《中国的经济制度》是《佃农理论》的延伸,不仅解释了大哥早就希望的经济发展,也解释了中国。不是事后孔明:我在一九八一年就准确地推断了中国会走的路,连一些细节也预先写了出来。可以这样说吧,能成功地解释一个大国从赤贫到小康的经济发展例子,以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为大前提及以交易费用与合约选择的理论作解释,走在前头的经济学者只有大哥和我这两个人,无疑也是经济发展的学问,但跟传统的是两回事。
  哈佛当年给大哥一个博士论文奖没有判错,但大哥之作的影响力甚微是悲剧。为什么后者会是这样呢?一个解释是经济学者对真实世界的观察不重视。另一个解释,不好说也要说,是因为大哥是中国人。在美国的大学之内种族歧视较少,但不能说不存在,尤其是大哥亲历其境的六十多年前。就是到了二十年后我出版《佃农理论》这本书,算是有点影响主要是因为有两章先刊登在大名的学报上:第二章一九六八年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报》之首;第四章一九六九年发表于《法律经济学报》之次。书中其他较为重要的地方——关于中国的农业经验——从那时到今天基本上没有人读。读理论本身的不少,但批评多得我一律懒得回应。算是我歧视他们吧。今天我的佃农理论还在,昔日批评的人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炎黄子孙在西方受到歧视有些属咎由自取,有些怎样也说不过去。我的取向是一笑置之。但我认为那所谓崇洋媚外,或炎黄子孙喜欢把西方的名校大师之见看做高深学问或不敢贬低,可能是在西方饱受冷眼的效果——多半是在大学之外的。我说过,中国三十多年来出现的经济增长奇迹,可取的政策一律是中国人自己想出来的,而劣策则全部是进口货。我对西方经济学不以为然的言论说得多了,这里不再说,但希望大哥的书这次重印,可让同学们知道从中国输出求学的经济学者的思想,因为经历不同,际遇有别,在经济发展学而言,比起西方是远有过之的。
  张五常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月蚀之夜

前言/序言

  本书写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但思想上的酝酿,却早在30年代初当我在武汉大学经济系学习时,以及毕业后参加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的调查研究工作时,便已开始。当时我经常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将如何走上工业化的道路。20世纪40年代初,我考取清华公费留美,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先学习工商管理,后又学习经济理论、经济史和农业经济。通过这几年的学习,我除了具体了解到美国的一些现实情况外,更从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中较多地阅读了有关英、法、德、美、日、苏联诸国从“产业革命”以来各自实行工业化的书刊,从而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农业国家的工业化是一个带世界性的问题。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两三年,我想到大战后的中国迟早必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这一复杂而迫切的历史任务。因此,以中国的工业化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将要遇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将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但在我当时所阅读的书刊中,还没有看到一种专著对农业国工业化问题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书英文原稿以《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为题,作为博士论文完稿于1945年冬,就是我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初步尝试。
  1947年春,哈佛大学决定将本论文列为《哈佛经济丛书》,于1949年出版。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本又在美国再版。1947年到1948年间,当时跟随我在武汉大学经济系学习的两位研究生,现任武大经济系教授的曾启贤同志和现任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负责人的万典武同志,曾经根据论文原稿将全书译成中文,但我未予出版。
  三十余年过去了。在这个期间,曾有欧、美、亚、拉美等地区的一些经济学者来信询问或专程来访,想同我讨论本书提出的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却未能再继续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
  自从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以来,特别是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我国历史性的伟大转变,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上,四个现代化才真正提到了议事日程。像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正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尽快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就成为我国经济学界所要从事的重大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要研究我国或任何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无疑地主要是根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但同时也要了解外国实行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从中有所取舍和借鉴。我原来撰写的《农业与工业化》,就其所提出的问题、所搜集的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以及所作的某些分析,容或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参考,并可作为我自己继续研究这一问题的起点。但原稿写成于三十多年以前,自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世界的一些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一切特点和问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本书原来的分析,重新加以考察和探讨。更者,我国现在所实行的工业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而又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专题研究。为此,我特于去年秋冬间制定出新的写作计划,拟将全书扩大为上、中、下三卷,仍冠以《农业与工业化》的总标题,而将早已以英文本问世的本书作为上卷,加上分标题《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第一次以中文与我国读者见面。接着我计拟在数年内,写成中卷《大战后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和下卷《社会主义中国农业与工业化问题研究》,陆续出版。回想我撰写本书上卷时还只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年;而现在我已年届古稀,看来要完成本书后续部分的写作任务,还十分艰巨。但当此祖国四化建设宏图大展的历史时刻,我一定以“老牛奋蹄”的精神,尽力实现这一写作计划。
  本书上卷中文版,仍以曾启贤、万典武两同志的中译稿为基础,特在此向译者致谢。从去冬到今秋,我自己又花费了近十个月的时间 (大部分是我重病后住在医院治疗和疗养的时期),前后三次,把中译稿从头到尾,逐段、逐句、逐字地进行了审阅和修订。在内容方面,为了历史存真,除了个别词句外,我未加以任何改动,全部保持着原来的面貌。在译文方面,则在准确性、文风以及用语、用字习惯上,我做了比较多的修改和核正。当年在撰写本书时,往往假定“社会制度是给定的”,或者指出“对社会制度不予考虑”。在分析上,采用了经济学中常用的抽象法,因而本书的结论,对于一切发展中的国家可能均有参考价值。
  张培刚
  1983年10月,于武汉市
  华中工学院经济研究所



好的,这是一本不含《农业与工业化》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模拟专业书籍的写作风格: --- 图书名称:《古希腊城邦的兴衰:从迈锡尼到伯罗奔尼撒战争》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对古希腊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核心政治实体——城邦(Polis)的兴衰轨迹进行一次系统而深入的学术梳理与评析。我们聚焦于公元前16世纪迈锡尼文明的晚期,直至公元前5世纪末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终结,剖析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内,地中海东岸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军事变革与文化思潮的复杂互动。 第一部分:黑暗时代的曙光与城邦的萌芽(约公元前1200年 – 前800年) 本部分将从“黑暗时代”(Dark Ages)的迷雾中开启叙事,探讨青铜时代晚期崩溃的深层原因,并着重分析在这一社会动荡期,雅典、斯巴达等核心区域如何经历部落组织向早期城邦形态的过渡。 关键议题探讨: 1. 迈锡尼的遗产与断裂: 分析文字(线形文字B)的失传对社会组织和历史记忆的影响。我们考察了神话传统(如荷马史诗)在重建早期希腊认同中的作用。 2. 地理决定论与早期定居模式: 详细阐述希腊半岛复杂多山的地形如何促成了地方性(Topos)的强化,为日后城邦的独立性奠定地理基础。 3. “大复兴”与殖民浪潮的驱动力: 考察公元前8世纪“大复兴”时期,人口增长、贸易需求以及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如何催生了空前的海外殖民运动。殖民地不仅是资源的输出地,更是希腊文化和政治模式的实验田。 4. 早期政治架构: 对“酋邦”(Basileus)制度的解体和贵族寡头(Aristocracy)的崛起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土地所有权在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古典城邦的成熟与制度的演化(约公元前700年 – 前500年) 进入古典时期前夜,城邦政治体制经历了剧烈的内部冲突与制度创新。本书将重点剖析雅典的民主化进程与斯巴达的寡头军事体制,将其视为城邦政治光谱的两极。 雅典的探索与僭主政治: 我们详细分析了从梭伦改革到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渐进过程,深入剖析了“公民”(Polites)身份的界定标准(血缘、土地、义务)。僭主(Tyrannis)的出现并非纯粹的倒退,而是社会阶层矛盾尖锐化后,寻求打破贵族垄断的“中间路线”。雅典的制度创新,特别是“陶片放逐法”的设立,体现了对潜在专制风险的制度性防范。 斯巴达的“独特路径”: 斯巴达的体制,即“李库古体系”,被视为对外部威胁和内部结构性矛盾的极端回应。本书重点研究了对希洛人(Helots)的绝对控制如何塑形了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以及公民大会(Apella)和长老会议(Gerousia)在权力制衡中的微妙作用。斯巴达的“混合政体”模型,与雅典的激进民主形成鲜明对比,为后世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军事革命与公民兵制(Hoplite Warfare): 城邦的兴盛与重装步兵方阵(Phalanx)的成熟密不可分。公民兵制的普及,意味着军事责任与政治权利的直接挂钩。一个能够负担盔甲的自由民,自然要求在城邦事务中拥有发言权。这一军事模式是城邦文化中集体主义和公民义务感的物质基础。 第三部分:希波战争与希腊世界的重塑(公元前499年 – 前449年) 波斯帝国对爱琴海世界的扩张,迫使原本四分五裂的希腊城邦第一次实现了大规模的军事联合。希波战争不仅是军事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希腊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决定性时刻。 战略与精神的胜利: 马拉松战役的胜利,是城邦步兵战术的首次伟大证明。本书着重分析了温泉关的悲壮与萨拉米斯海战的决策艺术。我们不满足于军事叙述,更深入探讨了希腊人如何将战胜“异邦”(Barbaros)的过程,转化为对自由(Eleutheria)与自决(Autonomia)理念的确认。 雅典的海权崛起与提洛同盟: 战争结束后,雅典利用其海军优势,主导建立了提洛同盟。本章详述了提洛同盟如何从最初的防御组织,逐步蜕变为雅典帝国的税收和行政体系。对盟邦的强制征税、干预地方政治,以及雅典城内的公共工程(如帕特农神庙的修建),标志着雅典民主的顶峰,同时也埋下了与斯巴达等传统陆权势力冲突的种子。 第四部分:伯罗奔尼撒战争与古典时代的黄昏(公元前431年 – 前404年) 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希腊人对抗希腊人”的冲突,最终摧毁了古典城邦的黄金时代。 冲突的根源与托克狄得斯的视角: 我们采纳托克狄得斯(Thucydides)的史学方法,将冲突的“真正原因”归结为斯巴达对雅典不断增长的权力的恐惧。战争的进程被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佩里克利固守城墙的战略、西西里远征的灾难性失败,以及波斯资金介入后斯巴达海军力量的提升。 意识形态的腐蚀: 战争的残酷性不仅体现在战场的伤亡上,更体现在城邦内部的政治伦理被系统性地侵蚀。梅洛斯对话(Melian Dialogue)被用作分析在绝对权力面前,正义和道德如何被“强权即公理”的实用主义逻辑所取代的经典案例。 城邦模式的终结: 战争的最终结果是雅典的战败和城邦体系的普遍衰弱。本书总结道,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城邦——这一植根于小共同体、以公民义务为核心的政治理想——在面对大规模帝国主义和内部意识形态对立时,所展现出的结构性脆弱性。这一衰弱为马其顿的崛起,最终开创了希腊化时代,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 本书特色: 多维比较视角: 坚持对雅典的民主实验与斯巴达的军事体制进行平行考察,避免了单向度的赞颂或批判。 史学与政治哲学的结合: 深度解析了希罗多德与托克狄得斯的史学方法论差异,并将城邦的政治实践置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审视。 考古与文本互证: 充分整合最新的考古学发现,特别是对克里特岛、伯罗奔尼撒半岛遗址的研究,以期提供更扎实的物质文化证据,支持对社会结构的推论。 本书是历史学、政治学及古典学领域研究人员、学生以及所有对西方文明奠基阶段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农业与工业化》这本书,是一次令人大开眼界的阅读体验。我之前对工业化和农业的关系,一直停留在比较表面的认知,总觉得是工业化取代了农业,或者农业是工业化的“老大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作者用一种非常清晰且易于理解的方式,阐释了农业的现代化是如何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技术引进和推广的部分,比如新的耕作技术、农机具的使用,以及它们如何逐渐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工业化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这本书让我看到,农业并非被时代淘汰的夕阳产业,而是能够与工业深度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不仅为我解答了许多关于农业和工业之间关系的疑问,更激发了我对未来乡村发展模式的想象。

评分

《农业与工业化》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极其精准且富有洞见的梳理。作为一个对经济学理论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试图理解为何中国能够实现如此迅猛的工业化进程,而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化的解答。它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反而着重探讨了农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蓄水池”和“孵化器”角色。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和严谨的论证,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为工业部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如何为工业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剪刀差”理论的深入剖析,以及它如何解释了城乡之间长期的资源流动和利益分配格局。这本书并非简单地赞颂工业化带来的成就,而是也客观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挑战和代价,比如农村发展的不平衡、环境的压力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这使得这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和全面,也更能引发读者深思。读完之后,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农业与工业化》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想着可能就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专著。然而,阅读的过程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将宏大的经济史实,穿插进一些生动的小故事和人物访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乏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向市场化转型的章节,作者通过几个不同地区的案例,详细描述了其中的曲折和挑战,以及基层干部和农民们是如何摸索前行的。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变迁的力量,以及普通人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工业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演进过程,其中包含了无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它让我对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成就。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历史充满兴趣的人,而《农业与工业化》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新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数据和政策的堆砌,更是一部关于人、关于土地、关于梦想的故事集。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无数农民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我读到那些关于农村家庭在面对土地变迁时的无奈,以及他们在新的工业化浪潮中寻找出路时的坚韧。书中的许多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那些曾经的农村合作社,它们是如何从集体化走向市场化,又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工业化不仅仅是机器的轰鸣和工厂的扩张,更是无数个体的命运交织和选择的结果。它让我看到,即使在最基础的农业生产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而这种潜力一旦被释放,就能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奇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未来的不懈追求之上。

评分

这本《农业与工业化》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巨变充满好奇,尤其是那种从土地里刨食到工厂里敲键盘的巨大转型,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刻的逻辑和驱动力?这本书就好像一把钥匙,缓缓地打开了我的认知之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农业的现代化如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又如何在工业化的浪潮中被重塑。我特别喜欢他对土地制度变迁、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乡镇企业崛起这几个关键节点的细腻描绘。读到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家庭在田埂上挥洒汗水,脸上却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而乡镇企业那一章,更是让我惊叹于基层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乡村,如何在改革的春风里,孕育出无数充满生机的小工厂。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无数劳动者的付出,理解了“中国制造”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历史进程中无数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评分

书非常棒,装帧精美,很值得购买。

评分

好!

评分

本书获得哈佛经济专业最佳论文奖,并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哈佛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迈克尔·费希尔(Michael Fisher)曾盛赞,该书是丛书中最具影响力的巨著之一。

评分

本书获得哈佛经济专业最佳论文奖,并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哈佛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迈克尔·费希尔(Michael Fisher)曾盛赞,该书是丛书中最具影响力的巨著之一。

评分

很好 很实惠 京东活动一如既往强大

评分

太好了,非常经典的一本书,值得阅读!

评分

本书获得哈佛经济专业最佳论文奖,并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哈佛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迈克尔·费希尔(Michael Fisher)曾盛赞,该书是丛书中最具影响力的巨著之一。

评分

发货很快,转天上午就收到了。

评分

值得一读,经典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