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曆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統治者彼得大帝推進一係列改革,帶領俄國步入歐洲強國之林。
不列顛厚積薄發,接連獲得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藉工業革命和農業革命確立經濟優勢,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強國。
奧地利王室絕嗣引發蝴蝶效應,英國獲得加拿大,美國實現獨立。
啓濛運動和現代保守主義對人類進行新一輪思想的洗禮。
法國陷入經濟與外交睏境。法國大革命爆發,震驚世界,對君主製和封建製度産生巨大衝擊。
由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華盛頓大學、多倫多大學等世界知名高等學府的54名曆史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傢撰寫述評,另有不計其數的曆史研究者對書中所涉及史料進行考證和補充。
看懂世界現代文明發展軌跡的第一書。
常春藤大學及新常春藤大學新生推薦圖書(曆史社科類)、曆史專業學生指定讀物。
榮獲美國國傢圖書奬。
美國國會圖書館年度推薦好書第一名。
曆時20年的心血工程,針對作者授課過程中遇到的曆史知識盲點一一點評;授課式語言風格,易讀易懂,毫不艱澀。
《世界大曆史:1689—1799》是“世界大曆史”係列叢書的第三本。時間跨度約為17世紀末期至18世紀末期(1689—1799)。
經曆瞭“動蕩時期”,17世紀末,沙皇俄國終於在逐漸復蘇中迎來瞭又一位傳奇式的統治者——彼得大帝,他帶領俄國人取得瞭多次戰役的勝利,進行瞭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俄國迅速崛起之時,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為瞭維持歐洲大陸的權力平衡,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爆發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歐洲其他國傢亦紛紛捲入其中。18世紀百年內的商業擴張、奴隸貿易及嚮殖民地遷徙的爆炸式增長,將已經積纍數個世紀的不列顛推嚮瞭帝國的巔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帶來的和平未維持多久,奧地利哈布斯堡絕嗣以及歐洲列強對殖民地的爭奪便讓歐洲大陸戰火重燃,英國獲成為最大贏傢,獲得加拿大地區;戰爭造成的經濟危機為法國大革命埋下伏筆;俄國和普魯士一躍成為歐洲大國。
18世紀中葉,啓濛運動帶來的新思想不斷湧現,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民族等思想深入人心,為人類近現代一係列改革和爭取自由的鬥爭奠定瞭思想基礎。受荷蘭先進耕作技術的啓發,英國農學傢研發瞭大量農業新技術,英國糧食産量大幅提升,人口大量增長,推進瞭英國工業化的進程。七年戰爭結束後,美洲殖民地的人民不滿喬治三世的新經濟政策,矛盾迅速激化,1775年,美國革命爆發,經過長達二十年的努力,美國終於實現瞭國傢的獨立。18世紀60年代,庫剋船長三次的遠航,開始瞭歐洲人對南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全球貿易的觸角延伸至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夏威夷群島。哈格裏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以及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標誌著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人類進入第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18世紀後半葉,在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中,亞當·斯密和埃德濛·伯剋脫穎而齣,分彆在經濟和政治領域締造瞭現代保守主義,其理論影響延續至今。貫穿於整個18世紀的大西洋黑奴貿易終於引發瞭人們的關注和憤怒,在廢奴主義者的不懈努力下,殘忍的黑奴貿易終於在18世紀末退齣曆史舞颱。
1789年,由於經濟危機造成的國內矛盾終於激化,法國大革命爆發,路易十六及其王後被推上斷頭颱,法國君主製土崩瓦解。雖然充滿血腥和恐怖,這次革命對法國、對歐洲以及對整個世界,都是一次振聾發聵的衝擊。也正是在這次革命中,法國曆史上最具魅力、廣受崇拜的拿破侖·波拿巴脫穎而齣,在他的領導下,法國即將步入一個不平凡的時代。
叢書簡介
要想理解當今世界,我們需要瞭解曆史,包括古代史與近現代史。但我們所“瞭解”的,又有多少是真實的呢?
地理大發現時代對當今的社會結構和民族有何影響?活字印刷的發展是如何為現今的社交媒體鋪平道路的?為什麼宗教改革對理解當今的宗教爭端至關重要?通過介紹世界近現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這套書將為讀者迴答這些問題。
這套書共五冊,涵蓋的時期從文藝復興一直到當代。每一冊專門介紹一個特定曆史時期,介紹這一時期內改變世界的大事件。每一章包括如下內容:概述,按時間順序介紹曆史事件;專傢點評,深入解讀曆史事件的意義;之後是關於該事件的第手一文獻資料,諸如當事人的日記或政府文件。這套書能使讀者瞭解曆史事件,並認識其時代背景,從而能夠批判性地思考它們的起因、後果以及對現代文明的形成所産生的影響。
這部作品的敘事跨度宏大,對18世紀歐洲文明的嬗變進行瞭細膩而深刻的剖析。作者的筆觸猶如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開瞭啓濛運動的復雜肌理,展現瞭理性與激情的交織。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將哲學傢們的抽象思辨與當時社會階層的實際境遇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比如,書中對伏爾泰和盧梭思想差異的探討,不僅僅停留在文本分析層麵,更深入挖掘瞭這些思想在沙龍、咖啡館乃至街頭巷尾引起的實際震蕩。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年代記,而是充滿瞭鮮活的人性掙紮和時代精神的搏動。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親曆瞭那個思想風暴的年代,對“現代性”的誕生有瞭更具象的理解,那種知識分子在變革中的興奮、迷茫與最終的決絕,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齣色,仿佛一齣精心編排的曆史交響樂。開篇的鋪陳沉穩有力,為後來的高潮蓄足瞭勢能。特彆是對國際均勢的構建與瓦解的描述,邏輯鏈條清晰且引人入勝。作者對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評價,擺脫瞭臉譜化的英雄塑造,將其描繪成一個充滿矛盾的、緻力於國傢效率的改革者,這種復雜性讓我思考良久。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重大轉摺點時的筆法,總能讓人感受到曆史進程中那種不可逆轉的巨大慣性,即便是個體努力,也終究要服從於更大的結構性力量。對於那些習慣於碎片化曆史信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連貫而有深度的知識框架,它教會你如何將分散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曆史認知體係,讓人有種撥雲見日般的暢快感。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氣勢磅礴,卻又不失對細節的精準捕捉。它成功地平衡瞭宏觀曆史脈絡的梳理與微觀個案的描摹。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財政革命和國傢機器構建的部分,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稅製改革,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改革如何重塑瞭君主與臣民之間的權力關係,以及資本的積纍如何成為日後軍事擴張的堅實後盾。書中對巴洛剋晚期藝術風格嚮古典主義過渡的分析,也極富洞察力,它不僅僅是藝術史的描述,更是對權力審美取嚮變化的解讀。整體來看,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你看到製度、經濟、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動曆史車輪滾滾嚮前的,那種曆史必然性與偶然性並存的張力,被錶達得淋灕盡緻,讀來令人震撼。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既有學者式的嚴謹,又不乏文人式的優雅與犀利。它讀起來更像是一部高質量的文學作品,而非教科書。作者在描述宮廷的奢靡與底層民眾的睏苦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令人心悸。那些關於貴族生活瑣事的描繪,生動得仿佛觸手可及,但緊接著對飢荒和起義的描述,又立刻將讀者拉迴殘酷的現實。這種冷峻與溫情的交替,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現場感和情感衝擊力。我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瞭解”曆史,更是在“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與重量。它成功地讓人意識到,那些曆史人物並非教科書上的標簽,而是活生生、會犯錯、會掙紮的個體,這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
評分坦率地說,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感到非常驚喜。它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政治或軍事史框架,而是大膽地將科學革命的成果和技術革新對社會結構的微小滲透也納入考量,展現瞭那個時代全方位的轉型。作者對於“進步”概念的反思尤其精妙,它提醒我們,即便是看似光輝燦爛的啓濛,也孕育瞭日後許多問題的種子。通讀全書,我感到自己對“現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有瞭一個更具批判性的答案。書中對新興資産階級心態的捕捉,那種既渴望融入舊秩序又決心推翻它的矛盾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的全新視角:曆史不是綫性的上升,而是在不斷的衝突、妥協與重塑中艱難前行的過程。這本書絕對值得反復品味和深入研究。
評分不錯,給女兒買的,女兒很喜歡。
評分——評論傢 李敬澤
評分沒有細看,粗略的翻瞭一下,沒心得
評分這種說法的由來比較復雜。曆史學究竟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在西方史學史上,這一爭論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紀古羅馬帝國。第一個對這個問題進行辨析的,是當時的修辭學傢、諷刺散文作傢希臘裔羅馬人盧基阿努斯(Loucianos,約120—180年左右。一說約125—192年。舊譯琉善,現又據英譯Lucian而譯盧奇安)。盧基阿努斯以傳統對話體寫過約80篇雜論,內容涉及文學藝術、哲學、修辭學、宗教等命題,其中有一篇史學評論專論《論撰史》,“可以定位為西方史學史上第一篇史學理論專論”。[11-12]
評分《世界大曆史:1689—1799》是“世界大曆史”係列叢書的第三本。時間跨度約為17世紀末期至18世紀末期(1689—1799)。
評分這麼早就開始迴憶瞭
評分值得收藏的經典值得收藏的經典
評分景天賜
評分整個18世紀最吸引人的就是美國和法國的革命運動,兩者雖間隔不久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走勢和影響,看看頂級的曆史學傢如何評論它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