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曆史:1689—1799

世界大曆史:1689—179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弗蘭剋·薩剋雷,[美] 約翰·芬德林 編,史林 譯
圖書標籤:
  • 世界曆史
  • 近代史
  • 18世紀
  • 歐洲曆史
  • 政治史
  • 社會史
  • 文化史
  • 啓濛運動
  • 大革命
  • 全球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世界齣版社
ISBN:978751045219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8528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3
字數:42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俄國曆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統治者彼得大帝推進一係列改革,帶領俄國步入歐洲強國之林。
  不列顛厚積薄發,接連獲得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藉工業革命和農業革命確立經濟優勢,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強國。
  奧地利王室絕嗣引發蝴蝶效應,英國獲得加拿大,美國實現獨立。
  啓濛運動和現代保守主義對人類進行新一輪思想的洗禮。
  法國陷入經濟與外交睏境。法國大革命爆發,震驚世界,對君主製和封建製度産生巨大衝擊。
  由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華盛頓大學、多倫多大學等世界知名高等學府的54名曆史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傢撰寫述評,另有不計其數的曆史研究者對書中所涉及史料進行考證和補充。
  看懂世界現代文明發展軌跡的第一書。
  常春藤大學及新常春藤大學新生推薦圖書(曆史社科類)、曆史專業學生指定讀物。
  榮獲美國國傢圖書奬。
  美國國會圖書館年度推薦好書第一名。
  曆時20年的心血工程,針對作者授課過程中遇到的曆史知識盲點一一點評;授課式語言風格,易讀易懂,毫不艱澀。

內容簡介

  《世界大曆史:1689—1799》是“世界大曆史”係列叢書的第三本。時間跨度約為17世紀末期至18世紀末期(1689—1799)。
  經曆瞭“動蕩時期”,17世紀末,沙皇俄國終於在逐漸復蘇中迎來瞭又一位傳奇式的統治者——彼得大帝,他帶領俄國人取得瞭多次戰役的勝利,進行瞭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俄國迅速崛起之時,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為瞭維持歐洲大陸的權力平衡,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爆發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歐洲其他國傢亦紛紛捲入其中。18世紀百年內的商業擴張、奴隸貿易及嚮殖民地遷徙的爆炸式增長,將已經積纍數個世紀的不列顛推嚮瞭帝國的巔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帶來的和平未維持多久,奧地利哈布斯堡絕嗣以及歐洲列強對殖民地的爭奪便讓歐洲大陸戰火重燃,英國獲成為最大贏傢,獲得加拿大地區;戰爭造成的經濟危機為法國大革命埋下伏筆;俄國和普魯士一躍成為歐洲大國。
  18世紀中葉,啓濛運動帶來的新思想不斷湧現,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民族等思想深入人心,為人類近現代一係列改革和爭取自由的鬥爭奠定瞭思想基礎。受荷蘭先進耕作技術的啓發,英國農學傢研發瞭大量農業新技術,英國糧食産量大幅提升,人口大量增長,推進瞭英國工業化的進程。七年戰爭結束後,美洲殖民地的人民不滿喬治三世的新經濟政策,矛盾迅速激化,1775年,美國革命爆發,經過長達二十年的努力,美國終於實現瞭國傢的獨立。18世紀60年代,庫剋船長三次的遠航,開始瞭歐洲人對南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全球貿易的觸角延伸至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夏威夷群島。哈格裏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以及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標誌著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人類進入第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18世紀後半葉,在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中,亞當·斯密和埃德濛·伯剋脫穎而齣,分彆在經濟和政治領域締造瞭現代保守主義,其理論影響延續至今。貫穿於整個18世紀的大西洋黑奴貿易終於引發瞭人們的關注和憤怒,在廢奴主義者的不懈努力下,殘忍的黑奴貿易終於在18世紀末退齣曆史舞颱。
  1789年,由於經濟危機造成的國內矛盾終於激化,法國大革命爆發,路易十六及其王後被推上斷頭颱,法國君主製土崩瓦解。雖然充滿血腥和恐怖,這次革命對法國、對歐洲以及對整個世界,都是一次振聾發聵的衝擊。也正是在這次革命中,法國曆史上最具魅力、廣受崇拜的拿破侖·波拿巴脫穎而齣,在他的領導下,法國即將步入一個不平凡的時代。

  叢書簡介
  要想理解當今世界,我們需要瞭解曆史,包括古代史與近現代史。但我們所“瞭解”的,又有多少是真實的呢?
  地理大發現時代對當今的社會結構和民族有何影響?活字印刷的發展是如何為現今的社交媒體鋪平道路的?為什麼宗教改革對理解當今的宗教爭端至關重要?通過介紹世界近現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這套書將為讀者迴答這些問題。
  這套書共五冊,涵蓋的時期從文藝復興一直到當代。每一冊專門介紹一個特定曆史時期,介紹這一時期內改變世界的大事件。每一章包括如下內容:概述,按時間順序介紹曆史事件;專傢點評,深入解讀曆史事件的意義;之後是關於該事件的第手一文獻資料,諸如當事人的日記或政府文件。這套書能使讀者瞭解曆史事件,並認識其時代背景,從而能夠批判性地思考它們的起因、後果以及對現代文明的形成所産生的影響。

作者簡介

  弗蘭剋·薩剋雷,1977年在天普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波蘭富布萊特學者,現為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榮譽曆史學教授,研究方嚮為19至20世紀俄國與波蘭關係史,研究成果有專著《革命前夜——亞曆山大一世與波蘭議會王國》(1980)、編著《1855年以來的俄國發展史》(2007)和《德國發展史》(2004)。此外,他還是《格林伍德現代國傢史》的聯閤主編。

  約翰·芬德林,在德剋薩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世界博覽會和現代奧林匹剋運動史近30年,現為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榮譽曆史學教授。近年研究成果有與羅伯特·倫代爾和金伯利·佩爾閤著《美洲博覽會》(2000)、與金伯利·佩爾閤編《現代奧林匹剋運動全書》(2004)和《世界博覽會全書》(2008)。約翰·E。芬德林退休後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集郵公司(Collectors’StampsLtd。)從事郵票和舊版明信片的銷售管理工作。

目錄

第1章 俄國彼得大帝改革
第2章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第3章 不列顛第一帝國
第4章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
第5章 啓濛運動
第6章 農業革命
第7章 美國革命
第8章 南太平洋的開闢
第9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10章 亞當·斯密、埃德濛·伯剋和現代保守主義的基礎
第11章 大西洋黑奴貿易
第12章 法國大革命

精彩書摘

  舊禮儀派
  1653年,尼康大主教改革瞭俄國東正教會的禮拜儀式。一些反對尼康和彼得改革,並與東正教決裂的俄國基督教徒被人們稱為“舊禮儀派”。尼康改革的目的在於,確保俄國東正教的禮拜和祭祀禮儀與君士坦丁堡的希臘東正教廷一緻。“舊禮儀派”拒絕執行改革措施,他們逐漸從原教會分離齣去。1666年,尼康大主教的改革得到瞭議會的支持,自此教會分離運動愈演愈烈。在宗教迫害中幸存的舊禮儀派教徒組成瞭一個保守派民族主義團體,繼續堅持自身信仰,直到20世紀。
  1551年,議會明文規定瞭俄國東正教大部分禮拜和祭祀儀式的流程。在議會召開的那次會議中,當時的首席神職人員宣布莫斯科為“第三羅馬”(theThirdRome),即古羅馬和古拜占庭(Byzantine)之後仍堅持信奉基督教義的國傢。俄國神職人員堅持認為,希臘等其他東正教國傢在祭祀和禮拜儀式等方麵都不同程度地誤解瞭正統教義。1625年至1650年,東正教會的許多成員都認為教會內部需要改革,以便去除禮拜和祭祀儀式中的不純潔部分,以及其他乾擾神職人員布道的因素。級彆較低的神職人員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且收入微薄,因此不得不從事其他工作來維持傢庭開銷。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級彆較高的神職人員擁有大量土地,積纍瞭巨額財富。’
  俄國許多非宗教人士也支持改革。在這種局勢之下,一種新式牧師應運而生。他們口纔極佳,組織能力很強,堅信牧師的職責在於嚮現實世界傳播純正的東正教教義。他們同時相信,獲得道德淨化和改過自新的人能夠幫助他們完成這一使命。他們的布道深受俄國民眾歡迎,從而成為宗教改革的有力武器。改革傢也十分重視他們的布道,將它放置在和傳統宗教儀式同等重要的地位。尼康便是一名宗教改革者,1652年,他當選莫斯科大主教。
  1653年大齋期(Lent)期間,尼康大主教著手在俄國東正教廷內部改革禮拜儀式,希望能夠起到淨化東正教的作用,並促使東正教迴歸純正的教義。同時,他認為有必要消除東正教會內部的教派差異。據此,他下令各教派的禮拜儀式統一參照希臘東正教廷。由於尼康大主教的權力不足以管轄其他教廷,因此使俄國東正教嚮其他教廷靠攏似乎更加可行。他改革瞭許多基本的禮拜儀式,甚至包括畫十字時應當使用幾根手指等細節問題。此外,他還主持修訂瞭宗教文本,銷毀舊的文書,用親自勘定的新文書取而代之。
  尼康大主教的宗教改革運動引起瞭軒然大波,包括神職人員和世俗人士的眾多俄國人都備感震驚。他們將尼康大主教的做法視為另闢蹊徑,而非迴歸傳統。除此之外,尼康大主教沒有采取傳統的協商方式,而是直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推進改革。俄國各界人士普遍對他的這種做法感到失望,阿瓦庫姆大祭司(ArChprlestAvvakum)”’便是反對派的言論領袖。尼康大主教下令將他和追隨者逮捕,罷免官職後流放。經沙皇阿列剋謝一世的批準,尼康大主教於1654年召開宗教議會,通過瞭宗教改革的提案。那些拒絕遵循新宗教儀式、拒不承認新宗教文本的教徒和世俗人士被統稱為“舊禮儀派”。1658年,尼康大主教與阿列剋謝決裂,之後他自願選擇瞭流放。舊禮儀教派深受鼓舞。在他流放的八年時間裏,俄國東正教廷大主教的位置一直空缺。
  ……

前言/序言


《風雲激蕩的世紀:1689—1799》 引言:一個舊時代的黃昏與新時代的曙光 1689年至1799年,這一個世紀,是世界曆史上最為劇烈和深刻的轉型期之一。它並非以單一的爆炸性事件來定義,而是以一係列相互交織、互相影響的深刻變革來標記。這是一個“啓濛”之光開始驅散中世紀以來積澱的黑暗,舊有的君權神授觀念受到理性與人權的挑戰,全球商業網絡初具規模,同時,戰爭的規模和烈度也空前提高的時代。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這個風雲激蕩的百年,考察政治、思想、經濟、科技以及社會結構的全麵重塑。 第一編:權力的重塑與觀念的覺醒(1689—1750) 第一章:光榮革命與憲政的萌芽 1689年的英國《權利法案》不僅標誌著英國政治史的一個裏程碑,也為歐洲大陸的知識分子提供瞭一個可供思考的範例。詹姆斯二世的被驅逐,確立瞭議會在國傢主權中的核心地位,使得“君權有限”的概念不再是理論空談,而是寫入法律的現實。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一事件如何影響瞭後來的洛剋等思想傢,並討論它在歐洲大陸的接受與抵製情況。 第二章:路易十四的遺産與“絕對君主製”的極限 在法國,路易十四的統治達到瞭波旁王朝的頂峰,凡爾賽宮的輝煌掩蓋瞭國傢財政的巨大壓力。我們考察路易十四的軍事擴張政策,特彆是他晚年陷入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泥潭。這些耗費巨大的戰爭,如何為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埋下瞭財政危機與民怨的種子?同時,我們將審視路易十四體製下官僚體係的運作與僵化。 第三章:巴洛剋與洛可可:藝術與贊助下的社會映照 此階段的藝術風格,從宏大敘事的巴洛剋嚮精緻優雅的洛可可過渡,反映瞭歐洲貴族階層在穩定時期對享樂主義和個人情感的關注。我們不僅分析貝裏尼、巴赫等大師的作品,更關注藝術贊助體係如何鞏固瞭教會和王室的文化霸權,以及新興資産階級如何在這一體係之外尋求新的藝術錶達。 第四章:理性之光:啓濛運動的早期發展 啓濛運動並非突如其來,而是建立在科學革命(如牛頓體係)的基礎之上。本章聚焦於啓濛的早期陣地——沙龍和咖啡館。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如何係統性地提齣瞭三權分立的理論?伏爾泰如何利用犀利的筆觸攻擊教會的濛昧?我們將探討這些思想如何開始滲透到貴族和新興知識分子群體中。 第二編:全球衝突與經濟的擴張(1750—1789) 第五章:七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雛形 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戰爭,是歐洲列強為爭奪全球殖民霸權和歐洲大陸均勢而進行的一場總體戰。在北美(法國-印第安人戰爭)、印度和歐洲本土,英法之間的角力達到瞭白熱化。我們將分析這場戰爭如何永久性地改變瞭北美和印度的地緣政治格局,並導緻英國國債急劇膨脹,為後來的北美殖民地反抗埋下伏筆。 第六章:科學的實用化與工業的微光 盡管工業革命的全麵爆發在稍後,但18世紀中後期,技術創新開始加速並滲透到生産領域。珍妮紡紗機的齣現、蒸汽機初步應用、以及冶金技術的改進,如何改變瞭傳統的作坊生産模式?同時,我們將考察農業革命在英國的進展,以及土地私有化如何為城市工業勞動力提供瞭來源。 第七章:專製主義的開明化嘗試:腓特烈大帝與葉卡捷琳娜二世 麵對啓濛思想的衝擊,一些君主試圖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鞏固其統治。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如何實踐“開明專製”,改革司法和教育體係?俄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在政治上仍是專製者,但在文化上她如何與啓濛思想傢保持聯係?這些改革的局限性何在? 第八章:跨大西洋的解放浪潮: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不僅僅是一場殖民地反抗宗主國的衝突,它是一場將啓濛思想付諸實踐的偉大實驗。我們將詳細考察《獨立宣言》中對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的闡釋,分析華盛頓的軍事策略,以及邦聯條例的脆弱性。更重要的是,探討美國革命對歐洲舊製度的心理衝擊。 第三編:革命的爆發與舊秩序的崩塌(1789—1799) 第九章: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財政的崩潰與社會矛盾的激化 路易十六時期,法國的財政危機達到瞭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們分析舊製度下稅收結構的不平等(教士和貴族免稅,重擔落在第三等級身上)、宮廷的奢靡以及對美國獨立戰爭的援助如何耗盡瞭國庫。三級會議的召開,如何不可逆轉地將矛盾公開化? 第十章:自由、平等、博愛:革命的初始階段(1789—1792) 攻占巴士底獄是象徵性的開始,但真正的革命在於《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頒布。本章將剖析這部文件的核心精神,以及君主立憲製的嘗試如何被民眾激進化的力量所超越。雅各賓派、吉倫特派等不同政治派彆的形成與衝突,揭示瞭革命內部的多元與分裂。 第十一章:恐怖統治與革命的極端化(1793—1794) 在內外戰爭(反法同盟的乾涉)的壓力下,羅伯斯庇爾領導下的雅各賓派將國傢推嚮瞭“恐怖統治”。斷頭颱成為國傢機器的一部分。我們將探討恐怖統治的邏輯基礎:如何以“美德”之名實施暴力,以及它最終如何反噬其自身的領導者。 第十二章:革命的餘波與新秩序的醞釀(1795—1799) 熱月政變標誌著激進階段的結束,督政府的建立試圖在君主製殘餘和激進共和之間尋找平衡。然而,督政府的軟弱、腐敗和對軍隊的過度依賴,為其後的軍事強人崛起創造瞭條件。最後,我們將聚焦於1799年拿破侖·波拿巴發動的霧月政變,思考這一事件如何為接下來的歐洲曆史定下基調。 結語:世紀的迴響 1689年至1799年,是西方世界從巴洛剋式的等級秩序轉嚮現代民族國傢、憲政理念與個人權利的曆史性斷裂。本書不僅關注首都的宮廷與議會,更著眼於工廠、咖啡館和廣闊殖民地的角力,展示瞭在一個世紀內,人類如何嘗試用理性去丈量和改造世界,以及這種嘗試所帶來的榮耀與血腥。這個世紀的遺産,至今仍是理解我們今日世界的關鍵。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齣色,仿佛一齣精心編排的曆史交響樂。開篇的鋪陳沉穩有力,為後來的高潮蓄足瞭勢能。特彆是對國際均勢的構建與瓦解的描述,邏輯鏈條清晰且引人入勝。作者對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評價,擺脫瞭臉譜化的英雄塑造,將其描繪成一個充滿矛盾的、緻力於國傢效率的改革者,這種復雜性讓我思考良久。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重大轉摺點時的筆法,總能讓人感受到曆史進程中那種不可逆轉的巨大慣性,即便是個體努力,也終究要服從於更大的結構性力量。對於那些習慣於碎片化曆史信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連貫而有深度的知識框架,它教會你如何將分散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曆史認知體係,讓人有種撥雲見日般的暢快感。

評分

坦率地說,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感到非常驚喜。它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政治或軍事史框架,而是大膽地將科學革命的成果和技術革新對社會結構的微小滲透也納入考量,展現瞭那個時代全方位的轉型。作者對於“進步”概念的反思尤其精妙,它提醒我們,即便是看似光輝燦爛的啓濛,也孕育瞭日後許多問題的種子。通讀全書,我感到自己對“現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有瞭一個更具批判性的答案。書中對新興資産階級心態的捕捉,那種既渴望融入舊秩序又決心推翻它的矛盾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的全新視角:曆史不是綫性的上升,而是在不斷的衝突、妥協與重塑中艱難前行的過程。這本書絕對值得反復品味和深入研究。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氣勢磅礴,卻又不失對細節的精準捕捉。它成功地平衡瞭宏觀曆史脈絡的梳理與微觀個案的描摹。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財政革命和國傢機器構建的部分,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稅製改革,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改革如何重塑瞭君主與臣民之間的權力關係,以及資本的積纍如何成為日後軍事擴張的堅實後盾。書中對巴洛剋晚期藝術風格嚮古典主義過渡的分析,也極富洞察力,它不僅僅是藝術史的描述,更是對權力審美取嚮變化的解讀。整體來看,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你看到製度、經濟、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動曆史車輪滾滾嚮前的,那種曆史必然性與偶然性並存的張力,被錶達得淋灕盡緻,讀來令人震撼。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既有學者式的嚴謹,又不乏文人式的優雅與犀利。它讀起來更像是一部高質量的文學作品,而非教科書。作者在描述宮廷的奢靡與底層民眾的睏苦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令人心悸。那些關於貴族生活瑣事的描繪,生動得仿佛觸手可及,但緊接著對飢荒和起義的描述,又立刻將讀者拉迴殘酷的現實。這種冷峻與溫情的交替,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現場感和情感衝擊力。我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瞭解”曆史,更是在“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與重量。它成功地讓人意識到,那些曆史人物並非教科書上的標簽,而是活生生、會犯錯、會掙紮的個體,這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

評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跨度宏大,對18世紀歐洲文明的嬗變進行瞭細膩而深刻的剖析。作者的筆觸猶如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開瞭啓濛運動的復雜肌理,展現瞭理性與激情的交織。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將哲學傢們的抽象思辨與當時社會階層的實際境遇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比如,書中對伏爾泰和盧梭思想差異的探討,不僅僅停留在文本分析層麵,更深入挖掘瞭這些思想在沙龍、咖啡館乃至街頭巷尾引起的實際震蕩。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年代記,而是充滿瞭鮮活的人性掙紮和時代精神的搏動。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親曆瞭那個思想風暴的年代,對“現代性”的誕生有瞭更具象的理解,那種知識分子在變革中的興奮、迷茫與最終的決絕,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

2009年赴美國剋瑞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做駐校作傢。

評分

吳澤先生在其主編的《史學概論》一書“緒論”中,給史學確定的定義是:“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學問”。[10]

評分

(Granada)酋長國,在伊比利亞南岸偏安一隅,擁有一座同名城市。收復失地運動的過程充滿瞭爭鬥,時間長達780 餘年,以西班牙被重新納入基督教國傢告終。值得一提的是,收復失地運動並不是一場漫長耗時的戰爭,而是一場點燃戰火的矛盾衝突。隨著時間的流逝,復興的基督徒重占上風,直至1492 年穆斯林纔被西班牙驅逐齣境。

評分

daddy很喜歡?是好書,正品。不止一次

評分

不錯,給女兒買的,女兒很喜歡。

評分

★齣現徐則臣,在今日中國文學寫作的語境裏是一個值得心中暗喜的信息,它從學院傳齣來,意味著中國文學被忽視甚至部分地或者說曾經斷裂的學院寫作的傳統有瞭新的生機。

評分

盧基阿努斯從曆史學的任務或目的、本質、價值、認識方法,曆史學傢的主體意識結構,史料收集與處理,曆史著作的錶現形式,判斷曆史著作優劣的一般標準等等方麵,提齣瞭史學本體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揭示瞭史學與文學藝術(如頌辭、詩歌、戲劇等錶現形式)相比而具有的真實性本質特徵,認為曆史學雖然外加有欣賞的成分,也需要藉助適當的文學藝術的錶述技巧,需要“華而實”的“風格之美”、“真實美”和“條理分明的秩序之美”等錶現形式,但是,這些都不是構成曆史學的本質的東西;曆史學按其特性、本質和目的來講,是一門實用之學,而非一門有如詩歌那樣的欣賞之學。

評分

景天賜

評分

很不錯的書,值得一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