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汇校(套装1-7册)

朱子语类汇校(套装1-7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黄士毅 编,徐时仪,杨艳 校
图书标签:
  • 朱熹
  • 理学
  • 宋明理学
  • 语录
  • 文化典籍
  • 古籍
  • 思想
  • 哲学
  • 国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43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737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68
套装数量: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整理者以日藏朝鲜古本作底本,汇校众本,成最全之《语类》,为研习朱子学者之必备。

内容简介

  黄士毅,字子洪,号壶山。莆田人。自幼嗜学,自莆田徙居吴中,因不忘故乡,故号壶山。从朱熹学习,编有《朱子语类》一百三十七卷。朱熹讲学语录初为各家所记,嘉定年间黄士毅考虑到各家所录内容互有重复,首创按内容进行分类编排的方法,将各家所记语录分为“理气、鬼神、性理、学”等二十六类,编成《朱子语类》一百三十七卷,即《蜀类》。《蜀类》今已失传,所幸日本九州岛大学藏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基本保留了黄士毅所编《蜀类》原貌,可供探讨黄士毅所编《蜀类》和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的成书及各本的传承渊源,且可与今传本《朱子语类》中注明源自《蜀类》和《徽类》的部分比勘考斠,大致厘清黄士毅所编《蜀类》和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传承的脉络。就学界已有朱子学研究而言,往往依据明成化刋宋代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多未及徽州本《朱子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联合出版的《朱子全书》所收《朱子语类》虽以此本参校,惜未能充分利用,失校颇多。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是据南宋宝佑二年再校正本的抄本,因而不仅可据之以订正中华书局理学丛书本《朱子语类》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版《朱子全书》所收《朱子语类》的疏失,而且也是朱子学研究中一个有待深入拓展的生张点,其在朱子学形成和发展上的文献史料价值同样是给予再高的评估恐怕也不为过。此次整理,以日本九州岛大学藏朝鲜古写宝佑二年再校徽州本《朱子语类》为底本,以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以日本内阁文库藏覆成化本修补“国家图书馆”藏成化九年陈炜覆刻本的影印本为校本,并酌情辅以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明抄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等。本次出版的《朱子语类汇校》,将他本有而底本无的条目,皆散入校勘记中,故可谓最完整的《朱子语类》。

作者简介

  徐时仪,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古籍研究所副所长。曾参与《汉语大词典》编写,为主要编纂人之一,并任《古文字诂林》编委。著有《慧琳音义研究》、《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玄应众经音义研究》、《汉语白话发展史》和《佛经音义研究通论》等,校注有《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论著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王力语言学奖等多项奖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汇校说明
汇校凡例
徽州所刊宝佑二年再校正朱子语类
吕午序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总目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一
理气上
太极天地上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二
理气下
天地下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三
鬼神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四
性理一
人物之性气禀之性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五
性理二
性情心意等名义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六
性理三
仁义礼智等名义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七
学一
小学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八
学二
总论为学之方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九
学三
论知行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十
学四
读书法上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十一
翠五
读书法下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十二
翠六
持守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十三
翠七
力行
……

精彩书摘

  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一  理气上  太极天地上  问:“太极不是未有天地之先有个浑成之物,是天地万物之理总名否?”先生曰:“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理。”问:“太极解何以先动而后静,先用而后体,先感而后寂?”曰:“在阴阳言,则用在阳而体在阴,然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不可分先后。今此只是就起处言之,毕竟动前又是静,用前又是体,感前又是寂,阳前又是阴,而寂前又是感,静前又是动,将何者为先后?不可只道今日动便为始,而昨日静更不说也。如鼻息,言呼吸则辞顺,不可道吸呼。毕竟呼前又是吸,吸前又是呼。”淳。  又问“昨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先生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便有这天地。若无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曰:“发育是理发育之否?”先生曰:“有这理,便有这气流行发育。理无形体。”曰:“所谓体者,是强名否?”先生曰:“是。”曰:“理无极,气有极否?”先生曰:“论其极,将那处作极?”淳。  若无太极,便不翻了天地。公谨。  有是理后生是气,自“一阴一阳之谓道”推来,此性自有仁义。德明。  先有个天理了,却有气。气积为质而性具焉。敬仲。  问理与气。曰:“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而今且从理上说气。如云‘太极动而生阳�俣�极而静,静而生阴’,不成动已前便无静了。程子曰‘动静无端’,盖此亦是且自那动处说起。若论著动以前又有静,静以前又有动,如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这‘继’字便是动之端。若只一开一阖而无继,便是阖杀了。”又问:“‘继’是动静之间否?”先生曰:“是静之终�俣�之始也。且如四时,到得冬月,万物都归窠了,若不会生�倮茨瓯愣枷⒘恕8鞘钦旮瓷�元无穷如此。”又问:“元亨利贞是备个动静阴阳之理�俣�易只谓干有之?”先生曰:“若论文王易,本是作‘大亨利贞’,只作两字说。孔子见这四字好,便挑开说了。所以某尝说易难看,便是如此。伏羲自是伏羲易�傥耐踝允俏耐跻住?鬃右蛭耐醯姿担�又却出入乎其间也。”又问:“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未有人时此理何在?”先生曰:“也只在这里。如一海水,或取得一杓�倩蛉〉靡坏#�或取得一椀,都是这海水。但是他为主,我为客;他较长久,我得之不久耳。”夔孙。  ……

前言/序言

  朱子著述之明代诸刻,有宋元旧本已佚而赖之独存者,有明人依据所见古本而保存珍稀文献者,有明人按其学术理念与对朱学思想之理解分类编纂并藴含独特编辑理念者,俱为研究朱子思想及其著作编纂流传历史之珍贵典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继《朱子著述宋刻集成》又出版有《元明刻本朱子著述集成》。此次纂辑,有明一代朱子著述之重要刻本庶几包举无遗,可惜的是《元明刻本朱子著述集成》未收录日本九州大学藏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此本是宝佑二年(1254)魏克愚再校正本的抄本,据我们比勘徽州本《朱子语类》中重锓人员名单及异文,大致可推知朝鲜朱子学学者据以抄补徽州本阙失的参校本是明万历本《朱子语类》的刘潜补修本,而朝鲜写本的抄写年代约在明崇祯六年(1633)后的数年之间,亦可谓明代朱子著述之重要抄本。由于传入朝鲜的宝佑二年再校正徽州本《朱子语类》不如黎靖德所编本常见易得,故朝鲜朱子学学子们并力抄写而成此本,后又流传至日本为日本朱子学学者珍藏。朱熹讲学语录初为各家所记,嘉定年间黄士毅考虑到各家所录内容互有重复,首创按内容进行分类编排的方法,将各家所记语录分为“理气”、“鬼神”、“性理”、“学”等二十六类,编成《朱子语类》一百三十七卷,即《蜀类》。《蜀类》今已失传,所幸日本九州大学藏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基本保留了黄士毅所编《蜀类》原貌,可供探讨黄士毅所编《蜀类》和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的成书及各本的传承渊源,且可与今传本《朱子语类》中注明源自《蜀类》和《徽类》的部分比勘考斠,大致厘清黄士毅所编《蜀类》和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传承的脉络。就学界已有朱子学研究而言,往往依据明成化刊宋代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多未及徽州本《朱子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联合出版的《朱子全书》所收《朱子语类》虽以此本参校,惜未能充分利用,仅出校勘记2800条左右,失校颇多,而2010年出版的修订版仍未作补校。有关此本何时传入朝鲜与在朝鲜的传抄及何时传入日本等是朱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藉此可探朱子学在东亚的承传脉络,惜迄今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有些学人虽有论述,但往往未明朱子学承传渊源而多臆断。如胡秀娟《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的传播过程考订》一文和《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研究》未辨识徽州本封面环衬页上贴纸所写内容,仅据《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所载,正德十年(1515)十一月甲申弘文馆副提举金谨思等人上札“请皆印出”《朱文公集》、《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和《朱子语类》等,断言“此即朝鲜版《朱子语类》1515刊本”,认为柳希春《朱子文集语类校正凡例》记载有“《文集》、《语类》今据数本”,“既然1515刊本系以成化十七年至十八年(1481-1482)所进之《朱子语类》其中一种为底本,那么,成化十七年至十八年(1481-1482)朝鲜使者所进之《朱子语类》即《徽州刊朱子语类》宝佑二年再校正本”。实际上柳希春《朱子文集语类校正凡例》所说“今据数本”更可能是指咸淳六年(1270年)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及其后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重刻黎氏本和万历年间朱崇沐重刻本等刊本,而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则是据宝祐二年再校正本的抄本。因而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不仅可据以订正中华书局理学丛书本《朱子语类》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版《朱子全书》所收《朱子语类》的疏失,而且也是朱子学研究中一个有待深入拓展的生长点,其在朱子学形成和发展上的文献史料价值同样是给予再高的评估恐怕也不为过。  有鉴于此,我们以日本九州大学藏朝鲜古写宝祐二年再校徽州本《朱子语类》为底本进行点校,通校本为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以日本内阁文库藏覆成化本修补“国家图书馆”藏成化九年陈炜覆刻本的影印本,参校本以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王星贤点校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出版的《朱子全书》所收郑明等点校本为主,酌情辅以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明抄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明万历朱崇沐刻本、清康熙吕留良刻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应元书院刻本、光绪刘氏传经堂贺瑞麟校刻本、静嘉堂文库本和日本内阁文库藏覆成化本等。
《朱子语类汇校(套装1-7册)》——一部集朱熹思想精髓与校勘学研究之大成的传世巨著 引言 中国古代思想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其中,宋明理学无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体系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文化进程。他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系统地阐述了“天理”观,构建了严密的哲学框架,对政治、教育、道德修养等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朱熹的思想浩如烟海,如何才能准确、系统地掌握其精髓,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朱子语类》作为朱熹弟子们记录其日常讲学、问答、著述的重要文献,是研究朱熹思想最直接、最权威的资料。而《朱子语类汇校(套装1-7册)》正是基于这一核心文献,集结了一众学者的心血,对《朱子语类》进行了大规模、高水准的汇集、校勘与整理,堪称是深入理解朱熹思想的不二之选,更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 《朱子语类》的文献价值与重要性 《朱子语类》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成书方式。它并非朱熹亲笔撰写,而是由其弟子黄干、陈淳、洪适、张法施行令、赵汝愚等人,在其日常讲学、答疑、与人论辩的场合,逐字逐句记录下来,并经由门人弟子整理而成。这种“语录体”的形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生动性、鲜活性和原生态。它如实地反映了朱熹思想的发展脉络,展现了他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通过具体的对话、浅显的比喻,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学生。读者可以从中窥见朱熹论道的现场感,体悟其思想的演变过程,甚至能够感受到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循循善诱的教学风范。 《朱子语类》的内容涵盖了朱熹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在于他对“理”的阐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颐的“天理”思想,将其视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认为,“理”是先验的、普遍存在的,贯穿于天地万物之中,是万物生成和运行的规律。理解“天理”,是认识宇宙、认识人生的关键。为此,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强调通过探究事物来穷尽事物的道理,从而达到对“天理”的认识。他将这种认识过程与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认为“格物致知”不仅是认识上的追求,更是道德实践的根本。 除了“天理”观,“致知格物”之外,《朱子语类》还详细阐述了朱熹的“性即理”、“心即理”等重要哲学命题,涉及了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例如,在伦理学方面,他系统地阐述了“仁、义、礼、智”四德,将之视为人性的基本要素,并论述了如何通过修养来发挥和完善这些德性。在政治哲学方面,他提出了“王道”、“霸道”的区分,强调了道德教化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在教育学方面,他重视“小学”的教育,强调道德规范和人文素养的早期培养。 正是因为《朱子语类》内容的博大精深,其版本的流传与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上,《朱子语类》的版本众多,鱼龙混杂,其中不乏讹误、缺漏之处。不同版本的差异,不仅影响了对朱熹思想的准确理解,也给后世研究者带来了诸多困扰。因此,对《朱子语类》进行大规模的汇集和精细的校勘,是整理和传播朱熹思想的必要工作。 《朱子语类汇校》的贡献与意义 《朱子语类汇校(套装1-7册)》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文献整理难题,它以其前所未有的规模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最权威、最可靠的《朱子语类》阅读文本。 一、大规模的文献汇集: 这套汇校本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它对现存的各种《朱子语类》版本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搜集和汇集。这其中包含了各种抄本、刻本,甚至一些零散的残卷。通过对这些不同版本的对照,研究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朱子语类》在流传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这种汇集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学术工程,它将散落在各处的珍贵文献集于一堂,为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精细的校勘工作: 仅仅汇集还不够,校勘才是《朱子语类汇校》的核心价值所在。该书的编纂者们,集合了诸多在宋明理学和古典文献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们凭借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不同版本中的文字、标点、段落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比较和考证。 字词辨析: 对于同一内容,不同版本可能存在字词上的差异。汇校本会逐一核对,考证哪个字更为准确,哪个字可能是后人传抄的讹误。这对于理解朱熹原意至关重要,因为一个字词的细微差别,有时可能导致整个意思的偏差。 标点整理: 古籍的标点问题向来是一个难题。《朱子语类》作为语录体,口语化强,理解上更需要准确的标点。《朱子语类汇校》对历代版本中的标点进行了统一和规范,使得文本的句读更加清晰,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段落梳理: 语录体文献在篇章结构上可能存在不尽完善之处。《朱子语类汇校》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梳理和划分,使得文本的层次更加分明,便于读者抓住核心内容。 异文考证: 对于重要的异文,汇校本会进行详细的考证,指出其来源,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为深入研究朱熹思想的细微之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多角度的注释与考证: 除了精细的校勘,《朱子语类汇校》还可能包含对某些重要概念、典故、人物的注释。这些注释并非简单的释义,而是深入挖掘其学术渊源、历史背景,并结合朱熹的上下文进行解读。例如,对于朱熹在《语类》中引用的前代圣贤语录,汇校本会尽可能地标注出处,甚至与相关文献进行比对,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朱熹的思想脉络。 四、对朱熹思想的深入解读: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朱子语类汇校》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更准确的阅读文本,它更是在无形中引导读者去深入理解朱熹的思想。当读者面对一个经过严谨校勘、标点清晰、注释详尽的文本时,自然更容易进入朱熹的思想世界,理解其“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核心观念的内在逻辑和深层含义。 《朱子语类汇校》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 为朱子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朱子语类汇校》为海内外朱子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权威文献基础。无论是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宏观把握,还是对某个具体概念、命题的微观探究,都离不开对《朱子语类》原文的准确理解。这套汇校本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研究的门槛,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推动宋明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朱熹作为宋明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整个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朱子语类汇校》的问世,必将激发更多学者对朱子学的兴趣,推动相关研究在新的高度上展开,从而深化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认识。 促进古典文献学的发展: 《朱子语类汇校》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古典文献整理工程。其严谨的校勘方法、细致的考证功夫,为后世从事古典文献整理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对于提升我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服务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深入理解朱熹思想,对于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朱熹所倡导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等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朱子语类汇校》的出版,有助于让更多人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朱熹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结语 《朱子语类汇校(套装1-7册)》是一部集朱熹思想精髓与校勘学研究之大成的传世巨著。它不仅仅是一套书籍,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文本与思想的桥梁。它以其大规模的文献汇集、精细的校勘工作和深入的考证注释,为所有渴望深入了解朱熹思想,乃至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研究者、学习者提供了最可靠的指引。这套汇校本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资源,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朱子学的广阔领域中,继续探索与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已经把这七册书摆在了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就会抽出一册随意翻阅。我发现它有一种奇特的“耐读性”,每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敬”的论述,朱子将其视为工夫的根本,这个“敬”字,被他阐发得细致入微,从身体的姿态到内心的专注,无所不包。这种对“一念之微”的把握,让我对如何进行自我约束和提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在厚重的古籍整理中是相当难得的。它像是一部可以随时取用的“随身家学”,无论遇到何种人生境遇,都能从中找到相应的智慧之光来指引前路。这绝对是值得终身珍藏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思想的盛宴!我最近读了这套书,被其中对儒家经典的精辟阐释深深吸引。尤其是关于“理”与“气”的辩证关系,作者的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朱子本人在耳边娓娓道来,那种穿透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和治学心得,让晦涩的哲理变得生动易懂。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宋明理学精髓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绕不开的经典之作。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的每一个字句,尤其是那些关于心性修养的论述,对我个人的处世态度都有了极大的启发。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套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可以伴随人一生的心灵指南。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我通常会遇到一些“翻译腔”过重或解读过于现代化的版本,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但这套《朱子语类汇校》给我的感觉是,它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精神面貌。它的文字虽是文言,但其内在的义理脉络清晰可见,这得益于编校者的高超功力。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其中涉及朱子日常生活和师生交往的片段,这些“闲话”里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为学之道和为人准则。比如他如何对待弟子的提问,那些看似随意的回答,实则暗藏玄机。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温润而泽”,读起来不急不躁,但每每合卷沉思,总能获得新的感悟。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拒人千里之外,而是以一种亲切而有力的姿态,引导人进入朱子构建的思想世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七册书,还真有点被它的厚度吓到,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古籍注释。但翻开之后,才发现里面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有条理。尤其欣赏它在校勘和考证方面的严谨态度,每处引文都有清晰的出处和对比,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朱子与程颐、二程思想异同的论述部分,作者的处理非常公允且深入,既能看到朱子的继承,也能清晰地辨析出他的创新之处。阅读这套书,就像是经历了一次系统而全面的学术洗礼,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读”,更是需要“思”和“辨”。那种逐字逐句推敲,力求还原原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智力挑战和乐趣。对于想做严肃学问的朋友,这套书提供的底层支撑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深度上,更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激活。我发现书中对“格物致知”的实践性解读,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是教人死读书,而是倡导一种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态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教育理念的章节,朱子对“循序渐进”、“不与其不近因”的强调,对于我们现在如何培养下一代,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我常常在想,如果能早几年读到这本书,我的许多困惑或许就能迎刃而解。它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将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治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结构之宏大,令人叹服。读完后,感觉对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的理想有了更清晰的图景。

评分

关注这套书很久了,乘活动购买的,包装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欢喜欢很喜欢

评分

京东用券比哪里都便宜。

评分

本书以徽州本为底本,汇校成化本等诸本,将成化本无而...

评分

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

评分

这本汇校质量很高,好好学习中。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包装好,送货快,京东是我信赖的。

评分

好书,送货也是非常滴快, 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