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设计(第2版) [Furniture Design, 2nd Edition]

家具设计(第2版) [Furniture Design, 2n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Jim Postell(吉姆·波斯泰尔) 著,王学生 等 译
图书标签:
  • 家具设计
  • 室内设计
  • 工业设计
  • 设计
  • 家居
  • 建筑
  • 艺术
  • 装饰
  • 家具
  • 创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03466
版次:2
商品编码:1159127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Furniture Design, 2n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2
字数:7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的内容包括:

l 家具的功能和社会用途

l 造型、空间组织和类型学次序

l 结构整体性和组合

l 便利性、通用设计、人因学和人体工效学

l 设计过程——从草图到制作

l 材料、工艺和制作方法

l 职业实践和营销

l 家具设计史——从史前时期到数字化时代


内容简介

 

家具设计综合指南——更新增补版


为了做好家具设计工作,家具设计师需要掌握一系列相关知识,通晓若干门相关学科。为此,我们编写了《家具设计》一书。本书内容涵盖家具设计历史、家具设计理论、家具设计技术等多个方面,着重阐述了家具设计中与家具制作技艺和实践相关的重要内容,可为家具设计工作者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家具设计》(第2版)配有大量的照片和设计图,书中专门增设的一节内容全部为彩色插图。不仅如此,内容新颖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本书中,材料特性、绿色设计、数字设计和制作技术等都是经过更新的内容。此外,注重案例研究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书中共讲述了25个家具设计案例,内容涵盖不同的家具设计作品、家具设计师和家具设计技术,涉及最近10年内一些著名家具设计师所设计的新款家具。


《家具设计》(第2版)书末附有相关术语表和各种参考资料。对于家具设计工作者而言,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资源宝库,书中的各种建议、指导和信息将为读者开展设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吉姆·波斯泰尔(Jim Postell)教授,执教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和规划学院。3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设计工作室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积极投身于家具设计实践。此外,他还是Materiality and Interior Construction一书的合著者。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第1版前言

家具设计领域呈现令人惊异的多样化状态。这门学科没有严格的定义,在众多的学院或大学中也不是学生们的必修科目。

此外,大家还要记住让人感到诧异的一点,那就是:除了一些凳子或椅子之外,世界上绝大数人并不使用其他家具。然而,起源于数千年前的西方文明却沉溺于使用种类繁多的家具。在现代世界中,我们几乎一刻也离不开家具——我们坐在椅子上,利用桌子工作、进餐,躺在床上睡觉。不管怎么说,我们的眼前总是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家具。

现在,家具的生产和销售所针对的对象很多,既有家庭和办公室,也有学校和医院。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人在,必定就有家具。尽管家具几乎充满了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其设计的源头却模糊不清。今天,大多数家具都是由工厂制造的,但它们的设计者我们一般都无从知晓。工厂中的工人大多不过是生产一些早期家具设计的变体而已,而这些早期设计的源头则早已湮没无闻。

当然,事情并不总是如此,也存在例外的情况。对于大多数具有历史影响的家具,我们都能追溯到制造它们的家具师(如奇彭代尔和谢拉顿)或建筑师(如亚当兄弟),但这只是为数不多的特例,而且它们也只能在博物馆和拍卖行中被看到。在现代世界中,我们知道那些经典家具的设计师的名字,如伊姆斯、布劳耶、密斯·凡·德·罗、伯托埃、里特维尔德和勒·柯布西耶。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这些著名设计师的背景资料,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接受培训的最初目的并不是要成为家具设计师。他们是建筑师、雕刻家,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工业设计师或室内设计师。当转而从事家具设计工作时,他们只得依赖自己在结构、材料、人体工效学等方面的知识背景,以及其他许多有助于成功设计家具的因素。

在设计史上,许多杰出设计师付出巨大努力,但最终以失败收场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也有一些由于偶然因素而产生的非常成功的设计作品。一提到这种情况,人们不禁就会想到罗兰迭椅、波拉克办公椅或野口勇茶几。为那些有志于家具设计的设计师建立某种形式训练规程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一些室内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开设了简明家具设计课,但建筑设计专业由于要求苛刻,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即使开设非常有限的家具设计课也没有可能。一些以家具设计为主课的学校则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技艺,热衷于培养具有独门技艺的木工大师,但没有把学生引领进更为广阔的家具世界。最终,我们必须承认研究家具设计通常要靠自学。不管学习者是工匠、建筑师、雕刻家还是门外汉,他们都得依靠自学成才。

阅读本书,我们看到作者决心给那些想成为家具设计师的人提供帮助,他不管这些人的职业背景是什么,也不管这些人的职业水平有多低。在本书中,我们会遇到与家具的功能、制作材料、结构和生产技艺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与家具设计实践有关的任何哲学和理论问题。

尽管与家具有关的著作很多(本书的参考文献就能证明这一点),但大多数书籍都是讲述家具历史、展示家具图片或介绍家具收藏与研究的著作。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本决心弥补这种缺憾的著作。家具设计是一门不太受人关注的学科。为了及时介绍它的最新发展,作者付出了不懈努力。我们很难想象还有哪一本家具设计教材会比本教材所涵盖的范围更彻底、更全面。


约翰·派尔


目录


致谢
前言(第2版)

第1版前言


第1章 家具设计概论 1
家 具 2
设 计 9
家具+设计+(X)= 家具设计 11
数据可视化:根据研究资料绘图 13

第2章 功能和社会用途 21
人体支撑功能 22
就坐、工作、休息和睡觉 22
蹲和坐 25
活动支持功能:吃饭、阅读、打字和书写 28
物品容纳功能:贮存、展示和规整 29
定义空间:封闭、塑造和隔断 31
基于社会用途的家具分类 31
保健家具:专为需要帮助的人设计 33
酒店家具:餐厅、前厅及接待区 35
公共机构用家具:教育用家具 37
多功能家具:用于坐―工作、坐―睡和贮存―陈列 39
办公家具:符合人体工效学的座椅、工作台和组合家具 40
娱乐家具:玩耍、休闲和户外家具 42
宗教用家具:圣坛、柜子和清真寺讲经台 44
住宅家具:社交聚会、休息、就餐和规整 46
零售用家具:展示、贮存、交易和销售 50
贮存家具:容纳、规整和存取 50

第3章 造型、空间组织和类型学次序 55
造 型 55
棱角式 60
组合式 60
曲线式 60
正交式 62
分部式/模块式 62
空间组织 64
集中式 65
组团式 65
网格式 67
线条式 68
辐射式 69
类型学次序 69
需要组装的家具(组装式家具和分拆式家具) 70
嵌入式/固定式 71
独立式 72
膨胀式 73
变形式(可变形的家具) 74
移动式 77
小 结 77

第4章 家具案例研究 79
家具案例研究概览 79
公元前700―公元前400年克利斯姆斯椅 80
约1200―1800年欧式保险箱 82
1745 ―1750年法国洛可可式衣柜 84
1754―1780年齐彭代尔椅 86
1855―1859年14号咖啡厅椅 88
1917―1918年鲁德布劳威?斯图尔(红蓝椅) 90
1922年漆面屏风 92
1925年B301号瓦西里俱乐部椅 94
1928年巴斯库兰椅(B301) 96
1932―1933年60/65号凳子 98
1949―1950年伊姆斯储物柜 100
1950―1954年安东尼椅 102
1951年休闲铁线椅 104
1968年动感办公室 106
1987年幽灵椅 108
1992年交叉扶手椅 110
1993年特里尼达椅 112
1994年室内组合家具 114
1994―1995年艾龙铝合金椅 116
1999年块状方凳 118
2000年帕斯威系列办公家具 120
2003―2004年吉米餐具柜 122
2004年编织椅 124
2006年蛛网咖啡桌 126
2011年模块化玻璃橱窗陈列系统 128
25个家具案例研究小结 130

第5章 家具设计理论 133
探 究 133
系统理论 135
稳固性、有用性和观赏性 137
稳固性 137
有用性 141
人体测量学 143
人体的一般特征和尺寸 145
人体工效学 147
姿 势 150
人际距离学 152
观赏性 155
美 155
几何图形 157
比 例 157
现代主义 159
文化与建筑形式 160
新形式主义:数字化造型理论 163

第6章 设 计 167
设计原则 169
平衡性原则:结构与视觉上的平衡,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的平衡 170
连续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原则 172
运动与静止 172
等级与重心 173
并列性原则 174
韵律和图案 174
尺度和比例 175
设计思考 177
领会和构造 178
包尔德家具公司案例研究 179
制作原型样件 181
比例模型 181
设计精神 183
障碍设计 183
行业规范、指导原则和技术标准(健康、安全和舒适性) 184
绿色设计 185
通用性设计 188
设计过程 189
设计图形:设计草图、手工制图、计算机制图和模型制作 189
设计时间 196
初步设计、探究和设计计划制订阶段 197
设计方案制订阶段 199
设计深化阶段 199
绘制制作图阶段 200
定价和合同谈判阶段 201
准备制造图、设计模板、制作原型样件阶段 202
产品制作生产阶段 202
配送和安装阶段 203
专业和学科界限 204

第7章 制作材料 211
材料概述 212
材料特性 218
吸附性 220
老化和耐候性 221
细胞结构(开孔或闭孔) 221
抗压和抗张强度 222
密 度 223
尺寸稳定性 223
延展性 225
耐用性 226
伸缩性 226
扩张性 226
触 感 228
稳定性 229
表面质量 229
涂漆木材的视觉特征 230
未涂漆木材的视觉特征 23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231
可加工性 232
其他方面 233
材料种类 234
胶黏剂和胶水 234
复合板 236
织物和皮革 239
涂层饰面 242
玻 璃 246
金 属 248
纸 251
塑 料 252
橡胶和弹性体 259
石 材 259
木材和玻璃 260

第8章 制作工艺和方法 269
准备好制造图和必用材料列表 270
准备好各种材料、设备、消耗品和五金器件 271
弯 曲 275
雕 刻 276
切割、钻孔、打磨和刨削 277
组装和黏接 279
细木工工作、机械连接和紧固件 280
装 饰 290
打 磨 293
涂装、喷漆、密封、上色和表面处理 294
木制家具的涂装 294
运送和安装 296
修理、修复和表面再处理 296
历来使用的各种家具制作工具概览 297
手工工具 297
机械工具 298
今天使用的手工工具 298
今天使用的动力工具 299
数字工具 301
技术:制作的艺术和科学 303
手工艺(有风险的工艺) 305
机器生产(确定性工艺) 306

第9章 职业实践与营销 309
家具设计行业 313
绿色营销 314
家具的零售和批发 315
为大众设计家具 317
其他零售方式 317
家具设计行业内的企业家:沉默的英雄 318
家具设计中心 320
巴 黎 320
意大利北部 321
斯堪的纳维亚 322
其他家具设计中心 324
家具设计公司及其商业行为 324

第10章 家具设计历史概况 329
社会对家具设计、制作和使用的看法 329
早期文明 331
古代的迁徙社会 331
史前的定居社会 332
从史前到古代时期 332
古代埃及 332
希腊古典时期 336
伊特鲁利亚 338
古罗马 338
早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明 340
伊斯兰风格家具的兴起(约610) 340
中世纪社会 343
欧洲的崛起 345
文艺复兴 345
巴洛克时期 350
法国洛可可时期 353
17―18世纪的英国 354
美洲殖民地及崛起的美国 357
古典主义风格 359
工业革命 361
折中主义 363
复 兴 364
手工艺与设计 365
欧洲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367
美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368
新艺术运动 370
现代主义和机器时代 372
包豪斯学派 374
现代主义运动中崛起的英雄 376
手工艺vs.设计 383
新手工艺 383
21世纪:数位时代 384
新数字工具、新合成材料、新设计机会 385

附录 参考书目与数据源 389
行业资源 391
博物馆、艺术馆和展览 393
术语表 395
参考文献 409

精彩书摘

前言(第2版)


有些物体本身能够承载家具的历史和技术遗产。一把椅子不仅仅是用来坐的物体,它还承担着文化旗手的角色,因为它反映了当时制造和使用这把椅子的社会的一些文化细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家具时,人和家具之间实质上是在进行一种“交流对话”。这种“交流对话”持续进行,不断演变,以致最终影响了社会环境的面貌,而这也正是家具所具有的魔力。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基本上都在不停地接触各种各样的家具。鉴于存在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又考虑到家具设计竟然不是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的核心科目,这不仅令人感到诧异。有些人可能这样认为: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制造、使用、改造和布置家具,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应该对它们的生命周期有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家具是由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工匠或工程师设计的,但他们在学校中没有学到什么家具设计知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涉足家具行业,艰苦自学,或者通过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而成为家具设计师的。

我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大学期间,我和奥斯卡·海格曼成立了一个很棒的设计工作室,专门研究家具设计和人体工效学座椅,但没有搞出什么名堂。即使在我上过的人体工效学和材料课上,家具一词也不过仅仅出现在脚注中。毕业后,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我只好边做边学。坦率地讲,在许多领域里,我都只能边做边学。同其他任何专业一样,由于大学期间我学的工业设计专业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宽泛,因此要想成为任何一个设计领域内的专家,我都得重新深入学习那些必要的知识,以前所学的知识非常肤浅,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当时的实情就是如此。可能有人会说我很幸运,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工业设计师,那他必定要成为一个通才,这是工业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事实上,要想成为一名工业设计师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专家,一个人必须得经过数十年训练。

然而,家具设计却有点与众不同。对于计算机、医疗设备、交通工具,或者说甚至像电灯这些东西,其设计师仅仅是由众多专家所组成的团队中的一员,它们从设计到生产需要的是多个学科的分工协作。然而,家具设计师通常需要独立工作,有时仅在最后阶段才需要工程师或制造商的参与,以便将设计的家具投入生产。因此,今天的家具设计师需要精通多门学科的知识,并对它们组合使用。随便列举一下一个家具设计师需要精通的领域,就有:美学、人体工效学、制造工艺学、材料学、涂装工艺学、市场营销学和成本分析学。

大学毕业并独立工作五年之后,我考取了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上过两门精彩绝伦的家具设计课:一门在美国,由马克·格茨主讲;另一门在丹麦,由弗莱明·斯汀·杰森、厄林·克里斯托弗森和毕约林·伦丁主讲。这些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家具设计课极大地提高了我对家具设计这门学科的认识水平,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家具设计和制作。几年后,我开创了一个家具品牌,旨在建立承担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家具生产平台,以便为家具设计师设计环保、实用和精美的家具提供一个学习、探讨和制作场所。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遇到一些欠缺某些领域知识的设计师。这些设计师要么设计出一些从技术或经济角度来看不可行的作品,要么对应该通晓的一些历史和正式参考材料一无所知。

实际上,家具设计是一门要求很高的学科,学习者要掌握必要的家具设计知识绝非易事。

对于学生和职业人员来说,吉姆·波斯泰尔编写的这本书就像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它可以帮助解决有关家具设计诸多方面的问题,其涵盖范围从材料、制作、功能直到历史、理论、职业实践。最为重要的是,它将这些问题与设计工艺联系起来,因而在孤立的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里家具设计师的实际需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内容经过拓展丰富的第2版中,作者进一步拉近了我们和这一极富魅力的学科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以及家具设计师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艾米利埃诺·高德埃


前言/序言


在建筑设计和室内空间设计方面,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1868—1928)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867—1959)这三位建筑大师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具有民族和地方色彩的家具设计理念(见图P-1)。艾琳·格雷(1878—1976)、波多野义春(1946—)、伊娃·麦道克斯(1944—)和安德莉·普特曼(1925—)等室内设计师则以出色的室内装潢和家具设计技能而闻名于世。亨利·德雷夫斯(1904—1972)和比尔·施通普夫(1936—2006)均为工业设计师,他们率先在家具设计中采用了工业制造工艺。相比之下,温戴尔·卡索(1932—)、萨姆·马洛夫(1916—2009)、中岛乔治(1905—1990)和皮耶路易吉·吉安达(1926—)等木工艺人和木匠大师则一生致力于以非凡的手工工艺打造完美家具(见图P-2)。此外,查尔斯·伊姆斯(1907—1978)、雷·伊姆斯(1912—1988)、保罗·卡贾尔霍尔姆(1929—1980)、皮埃尔·波林(1927—2009)、夏洛特·贝瑞安(1903—1999)、盖特诺·佩斯(1939—)和汉斯·J·韦格纳(1914—2007)等设计师都以家具设计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尽管上述各位设计师的学术背景或所属专业领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因在家具设计中做出创新而赢得显赫声誉(见图P-3)。只要仔细考虑这些设计师针对家具设计所提出的各种观点,以及艺术、建筑、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各领域所具有的独特学科特点,我们就会明白以下各点:在通过家具的设计、选择和布置以构造空间感时,不同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所采用的方法存在显著不同;在试图解决工业制作的工艺问题,以及寻求实用性、人的因素和人体工效学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时,不同工业设计师所采用的方法存在显著不同;不同设计艺术家为掌握本专业的手艺所接受的训练也存在显著不同。家具设计这门学科的全部知识源自众多设计师的贡献以及大量学科积淀。

考虑材料性质、用途、外力、周围环境和人体工效学对家具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再思考人们的坐、休息、工作和娱乐方式所反映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状况,或者家具设计所依赖的人的因素和人体测量资料;在设计家具时,设计者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它们大部分都处于由人、文化、学科和职业所构成的参考框架范畴之内。

本书第2版的编写旨在为学生和家具设计师们提供全方位指导,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家具设计和制作,获得更多专业知识,并产生创作灵感。第2版在内容编排上更加合理,知识点分析更加透彻,注重在家具设计方面拓宽读者的视野,尤其注重让读者了解隐藏在书中家具实例后面的故事,并引导读者领会创作者的设计意图。此外,第2版所引用的家具实例范围更广,详细阐述了各种家具制作材料的规格,并介绍了与数字设计和制作技术有关的新材料。作者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阐释观点、用途、设计过程、材料和制作方法如何对家具设计产生有益影响。这也是第1版的主旨所在。而第2版则力图更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


第2版对第1版中的10章内容逐一进行了修订。这些修订包括:

第1章“家具设计概论”,概括性地说明了家具设计这门学科,内容比第1版有所扩展,并介绍了围绕这门学科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及各种研究方法。此外,第2版还阐释了家具和设计之间的基本关系,为读者继续全面和广泛地学习、研究打好基础。

第2章“功能和社会用途”,描述了社会用途的种类、实用性概念、人体工效学和功能。

第3章“造型、空间组织和类型学顺序”,阐述了家具设计中的一系列物理、组成和空间特点。

第4章“家具案例研究”,提供了25个家具案例。这些案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涉及新兴的可持续性和数字家具设计技术。除了案例研究之外,本书还精选了一些由学生自己主持实施的家具设计元素,其中涉及的教学法和设计方法均为本书独有。通过这些学生项目,读者可以领会一些独特的家具设计思路。

第5章“家具设计理论”,考察了家具设计的本质,重点阐述家具的舒适性、性能、结构整体性和组合、家具的使用和带给用户的感受、绿色设计,以及家具的数字制作技术。此外,本章还就人的因素、人体工效学和美学进行了延伸性讨论。

第6章“设计”,对设计原则进行了概述,并重点阐述家具设计的阶段、工艺、工具和伦理。第2版的第6章介绍了更多设计师,列举了更多家具实例,更为具体地说明了一些实用的家具设计方法(其中包括数字设计技术)。

第7章“材料”,对新出现的自然、复合和合成材料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并探讨了一些与家具设计有关的材料属性和材料表面特点。

第8章“制作工艺和方法”,对多种家具制作方法(已经超出木工技术范围)进行了讨论,并概括性地介绍了各种手工、动力和数字家具制作工具。

第9章“职业实践和营销”,涉及与营销和品牌推广有关的一些职业工作,也覆盖了家具的设计、制造和销售业务。对于读者而言,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家具公司既可以成为获取信息的来源,又可以成为开展业务的资源。作为拓展性内容,本章还提到了影响家具设计行业的经济因素、全球市场、销售网点以及各种产品推广途径(正是通过这些途径消费者得以了解家具设计,并对该学科产生影响)。

第10章“历史概况”,阐述了从古埃及时代至今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人们如何看待、设计、制作和使用家具。第2版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更新,增加了最近10年内的家具设计实例和理念。

设计师要做好家具设计工作,必须依赖一定的判断力、理论和技术知识,而这一切与几种职业和多个学科密切相关。家具的设计、定型、选择、制作和布置均离不开一些必要的知识,这些知识具有面广、深度大的特点。本教材对这些知识进行了总结和阐述,以便为学生、教师、普通大众和有关设计领域的职业人员提供帮助。

由于家具设计这门学科与其他几门学科相互交叉,密不可分,因此在某些人看来,很难将其视为一门独立的职业或事业。在对家具设计的认识和看法上,这些相关的学科也很难形成统一的话语,毕竟每门学科对家具设计的认知都是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切入的,而每种视角都受到特定的假设、框架和理论体系束缚。

回顾一下室内设计作为一个新兴职业领域兴起的时代,并考虑一下其历史源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室内设计的发展与多个领域有关,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物的贡献和独特的职业实践,并最终发展成为一门涵盖诸多学术科目的学科。汲取了建筑、设计、美术和装饰艺术等领域内的学科营养,再加之詹姆斯·亚当(1732—1794)、罗伯特·亚当(1728—1792)、埃尔希·德·沃尔夫(1856—1950)和佛罗伦萨·诺尔(1917—)等设计师的职业实践,室内设计才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催生一个新兴的职业。毫无疑问,这些伟大设计师的贡献理应得到世人承认。

20世纪50年代,工业设计这门学科开始兴起。诺曼·贝尔·吉登斯(1893—1958)和雷蒙德·罗维(1893—1986)的工作唤起了人们对这门学科的更多关注。同时,新兴的工业制作工艺、新型批量定制化和数字制作技术也成为吸引人们关注这门学科的重要因素。

毋庸置疑,我们要承认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工业设计师和艺术家对家具设计的学科和学术地位所产生的集体影响,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忽视企业家、工人、工匠、工程师、人因工程学研究者和普通大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者希望本书第2版仍将成为广大师生的有益助手,并继续为有志于家具设计的设计师和制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关于一本名为《建筑结构设计原理》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这份简介旨在详细介绍该书的内容、特点和目标读者,并且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家具设计(第2版)》中的任何信息。 --- 《建筑结构设计原理》(第3版) 内容简介 《建筑结构设计原理》(第3版)是一部全面、深入且注重工程实践的经典教材,旨在为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建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设计工具。本书基于最新的国际规范和行业最佳实践,系统阐述了现代建筑结构的设计理念、计算方法和关键技术。 第一部分:绪论与基本概念 本部分为全书奠定了理论基石。首先,我们回顾了土木工程结构发展的历史脉络,强调了安全、适用、经济和耐久四大设计原则的综合考量。随后,详细介绍了材料科学在结构设计中的核心作用。重点解析了钢材、混凝土、木材和砌体的力学性能、本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行为特征。本版特别增设了新型复合材料和高性能材料的应用前沿综述,以适应当前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结构分析的基础——结构体系的分类、荷载的确定与组合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我们遵循现行规范,详细阐述了恒载、活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等各类作用的精确取值和组合方法,并引入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LSD)和工作应力设计方法(WSD)的比较分析。 第二部分:结构分析的经典理论与方法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结构力学和结构分析的理论精髓。从静定结构的基本分析出发,逐步过渡到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重点讲解了经典方法如力的位移法(力法)和位移法(经典矩阵结构分析的雏形)。 针对复杂结构体系,本版详尽阐述了结构分析的矩阵方法。矩阵刚度法被系统地引入,并结合算例演示了如何构建结构整体刚度矩阵,求解位移和内力。为增强读者的实践能力,本章还包含了有限元分析(FEA)的基本原理介绍,阐明了如何将连续体问题离散化,并讨论了常用商业软件(如SAP2000, ETABS)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基础。 动力响应分析是现代结构设计不可或缺的一环。本部分引入了振动理论,从单自由度系统到多自由度系统,详细推导了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响应。地震工程的基础——反应谱分析方法,也得到了细致的讲解,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并正确应用规范中规定的地震作用计算步骤。 第三部分:混凝土结构设计 混凝土结构作为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在本版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本部分严格依据最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系统地介绍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的设计原理。 对于钢筋混凝土部分,重点在于理解材料的非线性行为。我们详细分析了梁、板、柱等构件的受弯、受剪、受拉和受压承载力计算,并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工程实例,阐述了裂缝控制、变形验算以及各种构造要求的细节。本版专门辟出章节讨论剪力墙和框架结构在抗震设计中的特殊要求,强调了塑性铰的形成与耗能能力。 在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方面,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预应力的基本概念、预应力损失的计算、以及预应力构件的承载力与使用阶段的分析。特别关注了后张预应力体系的施工控制要点。 第四部分:钢结构设计 钢结构以其高强度、轻质和优良的延展性,在大跨度、高耸建筑和工业厂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部分聚焦于钢结构的设计规范和细部构造。 承载力设计是核心内容,涵盖了梁的强度、稳定性(局部屈曲和整体失稳)以及柱的稳定性分析。本版对连接节点的设计给予了高度重视,详细阐述了螺栓连接和焊接连接的设计与验算,包括抗剪、抗拉和抗弯连接的详尽计算步骤和图示。 此外,本部分还深入探讨了钢结构中的疲劳设计和抗火设计。对于地震区,钢结构的延性抗震设计原则和连接点的耗能设计也进行了充分的阐述,旨在确保结构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可靠性。 第五部分:砌体结构与木结构 虽然混凝土和钢结构是主流,但砌体结构和木结构在特定工程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砌体结构部分,本书分析了砖、砌块的力学性能,并重点讲解了砖石墙体的受压、受弯和抗剪承载力,以及如何进行开洞和垂直分段处理。抗震设计中对砌体结构构造加强措施的讲解,对于老旧建筑的评估与加固具有指导意义。 木结构部分,则侧重于木材的各向异性力学特性。从单构件的强度与稳定性到连接节点的设计(如钉、螺栓连接),本书提供了实用的设计指导。本版特别关注了胶合木(Glulam)和正交胶合木(CLT)等新型工程木材的应用案例和设计方法。 第六部分:结构抗震与减隔震技术 在地震多发地区,结构抗震设计是结构工程师面临的首要挑战。《结构设计原理》(第3版)用专门的章节系统梳理了抗震设计的核心理念。 除了前述的混凝土和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外,本部分重点介绍了现代抗震技术。隔震技术,包括铅芯橡胶支座和摩擦摆支座的工作机理和设计参数选取,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消能减震技术,如粘滞阻尼器和屈服型阻尼器的原理和应用,也结合实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这部分内容帮助读者从“抗力”设计转向“控制”设计的思维转变。 本书特色与目标读者 《建筑结构设计原理》(第3版)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的完美结合。书中不仅包含了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力学原理,更穿插了大量工程实例和规范条文的解读,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 本书的叙述风格力求清晰、逻辑严密,辅以大量精细的图表和流程图,极大地方便了自学和教学。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建筑学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结构工程师,本书也是一本极佳的、可用于更新知识结构和查阅关键设计原理的参考手册。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独立完成各类复杂建筑结构的设计、校核与优化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人体工学与产品造型》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是一本极其严谨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科书。这本书的重点明显不在于“如何让产品好看”,而在于“如何让产品能被所有人舒适、安全地使用”。它详尽地列举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能力的群体的运动范围、视觉死角和操作偏好,并用大量的生物力学图谱来佐证每一个设计决策的合理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无障碍设计”那一章,它并非简单地介绍坡道的坡度标准,而是深入探讨了轮椅使用者在狭小空间内进行转动、抓取和操作的实际困难,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比如可调节高度的把手或可伸缩的控制面板。这种对使用者体验的极致关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设计的一些小物件,发现自己常常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前卫”而牺牲了最基本的易用性。这本书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最好的设计,往往是那些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能让你一切操作都自然而然的设计,它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转化为了温暖的设计哲学。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当代设计史:从包豪斯到数字媒介》这本书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去购买的。市面上关于设计史的书籍太多了,大多是重复前人的观点,缺乏新意。但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宏大叙事框架。它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罗列“主义”的更迭,而是巧妙地将技术革命、社会思潮和设计美学的演变紧密地串联起来。例如,作者在探讨后现代主义时,不仅仅停留在对装饰和符号的分析上,而是将其置于全球化和消费主义崛起的背景下去审视,这让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理论概念变得异常清晰和具有现实意义。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其中关于“交互设计”在早期工业设计中的萌芽的论述,它追溯了早期的电话拨号盘、收音机旋钮等产品的人机交互逻辑,证明了许多现代UI/UX的理念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这种深挖历史根源,并将其与当下前沿趋势联系起来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明白任何设计决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建筑材料的性能与应用》这本书抱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喜爱,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材料学的刻板印象。以往的材料书总像一本厚重的字典,堆满了密密麻麻的化学分子式和标准代号,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其富有画面感。它不是干巴巴地罗列某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而是会详细描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这种材料是如何呼吸、如何老化,以及设计师如何通过微调配比来赋予它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它对“可持续性”的探讨,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回收材料在结构强度和美学表现上的潜力与局限,甚至还附带了如何进行现场材料回收和再加工的流程图。有一节关于新型复合木材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纳米技术如何提高材料的耐用度和防火性能,这对于我们现在追求绿色建筑的大环境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脚下踩着、手中触摸着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玻璃,都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和理解,不再把材料仅仅看作是实现设计的手段,而是将其视为设计语言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评分

《照明设计基础与实践》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对灯光有执念的设计师来说,无异于一次醍醐灌顶的洗礼。很多人都觉得照明无非是装几个灯泡,但这套书彻底打破了这种肤浅的认知。它从物理学的基础开始讲起,详细解析了光的折射、反射和散射原理,让你明白为什么同一个灯具用在不同材质的表面上,呈现的效果会天差地别。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情绪照明”的系统化分析,作者提出了一个“光的情绪矩阵”,将亮度、色温、方向性三个维度进行量化,并对应到“专注”、“放松”、“兴奋”等具体的情绪场景,这为我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工具箱,而不是仅仅依靠主观感觉去调光。在实践案例部分,书中对大型公共空间(如博物馆、剧院)的复杂照明系统进行了拆解,展示了如何通过多层次的照明(环境光、任务光、重点光)来创造视觉焦点和空间层次感,其图示的精确度和对控制系统的介绍,即便对资深工程师来说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这本书,让“光”从一个工具,升华为一种能够塑造灵魂的媒介。

评分

这本《室内空间设计原理》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入行的设计师量身定制的宝典。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复杂的历史典故或晦涩的理论模型,而是直击要害,用非常清晰的图示和案例,剖析了空间构成中最核心的那些要素。比如,关于流线组织的部分,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原本看似抽象的动线规划,用一系列生动的场景模拟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什么样的布局既高效又舒适。特别是对于光影在空间中的作用分析,不再是简单的“采光要好”,而是深入探讨了自然光、人工光的色温、角度如何影响人的情绪和空间的氛围感。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尺度与比例”,书中通过对比不同人种的身高数据和家具标准尺寸,细致地推导出了一个最适宜人体工程学的空间净高和操作台面高度,这对我后续的项目方案撰写提供了非常扎实的依据,避免了许多新手常犯的尺寸错误。而且,全书的排版设计也极为用心,大量的彩图和高质量的剖面图,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捧在手上翻阅时,就好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我旁边手把手地指导,那种学习的愉悦感是很多纯文字教材无法比拟的。它真正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画图”,而是“如何思考一个空间应该是什么样子”。

评分

一次买了四本书,正在学习中!

评分

非常好,有道德,有理想,写得很全面,值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总是拿到手上才能有感觉,买书是种习惯!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看了受益匪浅

评分

很好,物美价廉,信任京东

评分

是黑白的,没有彩图。感觉很老,没有亲切感。

评分

没看,感觉还可以~~~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看了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