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太极拳是富含哲理的拳术运动项目,《陈式太极拳基础功法训练学》打破了以套路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让练习者体悟陈式太极拳的精髓,主张在规模化教学和训练中、自学练习中应以拳理和基本功为主。在把握好陈式太极拳基本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再进行套路练习,多年的实践证明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式太极拳基础功法训练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理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让读者对太极拳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分别介绍了太极拳的生理学基础、特点、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练功法则和练习阶段与方法等基本知识,下篇实践部分以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为主体内容,从最基本的准备活动、缠丝劲到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和跳跃练习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讲解,最后摘录了部分陈式太极拳拳论。
作者简介
冯振旗,生于1968年,曾用名,冯伟振,别号,清风居士,河南省襄城县人。199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硕士,副教授;工作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体育部,现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太极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武术六段。自幼习武,曾跟随多位著名武术家系统学习武术功法与技法;长期从事武术训练和教学工作,对传统武术技理有较深的研究,尤其擅长太极拳。研究方向传统武术理论与实践。
目录
上篇 理论部分
第一章 太极拳源流与发展演变
第二章 太极拳运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意识
第二节 放松
第三节 呼吸
第三章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第一节 意气运动
第二节 弹性运动
第三节 螺旋运动
第四节 虚实运动
第五节 节节贯串运动
第六节 一气呵成运动
第七节 刚柔相济运动
第八节 快慢相间运动
第四章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第一节 头颈部
第二节 上肢部
第三节 躯干部
第四节 下肢部
第五章 太极拳练功法则
第一节 注重太极拳理论研究
第二节 注重培元养气练习
第三节 注重身法练习
第四节 结论和建议
第六章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阶段与方法
第一节 学习阶段
第二节 练习与规范阶段
第三节 巩固与提高阶段
第四节 自然顺随、明确用法阶段
第五节 内气充盈、随机应变阶段
下篇 实践部分
第七章 准备活动
第一节 太极拳的基本手型和步型
第二节 关节放松活动操
第八章 太极拳培元养气功法练习
第一节 桩功
第二节 动功
……
精彩书摘
《陈式太极拳基础功法训练学》:
这些规定促使意气运动很自然地产生动荡,并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从而提高内在的意气运动,反过来促进外部的动作。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太极拳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以产生气的活动。因此,有不少人早晚走架子并时时校正架子,正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太极拳动作练成定型以后,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过程就能准确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动;同时,肌肉也能协调地收缩与放松,即使受到突然的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做到这一点,表明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极稳固的协调关系,只要意到气就到,气到劲也到。
二、如何实现意气运动
在用意气方面,太极拳和静功(坐功、站功和卧功)是相通的,都着重于练意和练气。但太极拳是在行动中练(动中求静),所以名之为意气运动;而静功则无行动,单独求静,因此两者不能混淆。
正因为太极拳是内外俱练,动中求静,所以要做好内在的意气运动,就必须很好地显出外部的神气鼓荡来。正如《行功心解》中说:“形如搏兔之鹰,神似捕鼠之猫”。而要做到这种内外相合和交相锻炼的功夫,实现太极拳的意气运动,则必须做到陈式太极拳下述几个方面的要求:
1.弹性运动
身肢放长,也可以说因放长而生弹性。绵软的弹性是促进身肢鼓荡的内在因素。如没有弹性,就会使动作僵硬,也就不能再形成外显的神气鼓荡,当然也就不能与内在的意气动荡协调起来。2.螺旋运动可增强动作的起伏动荡性。若动作直来直去,没有高下、里外的翻转,就不能导致精神、意气与身法的起伏动荡。为此,必须结合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旋踝转腿和旋腰转脊,以做到螺旋连贯如一的太极劲贯注于所有动作中。这样,不动则已,动则自然形成鼓荡之势,成为做好意气运动的动作核心。
3.调整虚实
意气灵换、使人产生圆活如珠感觉之本,也就是鼓荡的动力根源。上随下和下随上地虚实变换,能促使神气与身法活泼无滞,神气鼓荡也由此而生。如果上下不能相随,虚实不会调整,就不能达到内劲的中正无偏。内劲偏,则使内劲与身法倾于一边、失去义撑八面的要求。要想在内劲倾向一边的姿势下,使神气得到鼓荡是不易的。
4.节节贯串
一个拳式内要求全身主要关节形成一条龙似地贯串起来,使一节一节地依次通过。
5.一气呵成
在练全趟架子时要拳架势式相连不断地一气呵成,以扩大运动量,达到节节鼓荡的具体要求。节节贯串和一气呵成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节节贯串,就会产生断劲,劲断则无鼓荡可言;不能一气呵成,则断而不连,不连则各个拳式形成孤立而不能一气鼓荡。
6.刚柔相济和快慢相间
这是两个对立面,矛盾统一,是做到神气鼓荡技术上必须具备的方面。没有这种快慢和刚柔交织一体,就不易使前几个方面密切配合,起伏动荡。由于这两方面要求做到“柔而慢”、“刚而速”,要求刚速起来犹如推进的浪头,柔慢起来犹如退回的浪尾,所以这样相互交织就会形成绵绵不绝的推动作用。这种刚柔相济和快慢相间的作用,在运动上可以做到行气柔慢和动作落点刚快,使气行遍身躯,不产生丝毫痴呆之态;在技击上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可以做到人刚我柔的走和人柔我刚的黏。这两个方面可以促使内部的意气运动和外显的神气鼓荡推向动荡的高峰。
……
前言/序言
书名:陈式太极拳基础功法训练学 引言 在中国传统武术的璀璨星河中,陈式太极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技击价值和卓越的养生功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并非仅仅是几招几式的套路组合,而是一门蕴含着阴阳哲理、人体工学和自然规律的动态艺术。学习陈式太极拳,尤其是掌握其基础功法,是通往更高境界的基石。本书《陈式太极拳基础功法训练学》正是这样一本精心编撰的入门指南,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条清晰、系统、科学的学习路径。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读者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对陈式太极拳最根本的理解和最扎实的练习基础。我们深知,任何高深的武术技艺,都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套路固然精彩,但若无对桩功、劲力、步法、身法、发力等基础要素的透彻领悟和反复锤炼,则如同空中楼阁,难以真正发挥其神韵和威力。因此,本书将重点聚焦于陈式太极拳的“根”,即那些决定了其独特性和有效性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功法训练。 第一篇: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基石与实践导引 在正式进入功法训练之前,理解陈式太极拳的理论精髓至关重要。本篇旨在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追溯陈式太极拳的百年历史,了解其在陈家沟的孕育、发展,以及历代宗师的传承与创新。理解其独特的拳系传承,以及与其他太极拳流派的异同,从而对其产生更深厚的文化认同感。 陈式太极拳的核心理念: 深入阐释“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刚柔相济”,“螺旋缠绕”,“节节贯穿”等陈式太极拳的核心哲学思想。解释这些理念如何在具体的功法训练中体现,以及它们对于武术技击和养生保健的意义。 练习陈式太极拳的重要性: 详细分析练习陈式太极拳对于提升身体素质(如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感、耐力),增强心肺功能,调理脏腑,以及培养专注力、耐心和内在的宁静所带来的益处。强调其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价值。 科学练习的准备与原则: 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练习前的准备,包括选择合适的练习场地、服装,以及进行必要的身体热身。强调练习中应遵循的原则,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放松自然、意念集中、避免急躁等,为后续的功法训练奠定正确的认识。 第二篇:立身之本——陈式太极拳桩功精解 桩功,是武术练习的根本,是内家拳功力的源泉。陈式太极拳的桩功,尤为注重与身体的自然状态相结合,以求得内外的高度统一。 基本站桩(混元桩): 详细讲解陈式太极拳最基础、最重要的站桩方法。包括正确的身体姿态(头顶悬,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膝微屈,足趾抓地等),身体各部分的松沉与支撑,以及意念的引导(如顶天立地,气沉丹田)。 桩法的演进与变化: 介绍不同阶段的桩法练习,如松肩沉肘桩、涵胸拔背桩、腰胯松沉桩等。讲解这些桩法如何在基本站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身体特定部位的放松和劲力的培养。 站桩的呼吸配合: 阐述站桩过程中自然的呼吸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呼吸的调控来辅助身体的松沉和气的运行。讲解腹式呼吸在桩功中的应用。 站桩的常见问题与调整: 针对初学者在站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疲劳、腰酸、膝盖不适等问题,提供详细的解释和调整方法,帮助读者克服障碍,稳步提升。 桩功与养生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站桩对于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稳定情绪、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养生功效。 第三篇:劲力之源——陈式太极拳核心要素训练 陈式太极拳的劲力,并非蛮力,而是经过周身协调、节节传递而产生的浑厚力量。本篇将深入剖析这些核心要素的训练方法。 周身一家,节节贯穿: 讲解如何通过意识的引导,将身体视为一个整体,实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重点训练腰胯的带动作用,以及劲力如何从脚底传至指尖。 螺旋缠绕劲的培养: 这是陈式太极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详细讲解“蚕丝劲”或“缠丝劲”的形成原理和练习方法。包括手臂、腰胯、腿部在运动中的螺旋发力,以及如何通过意念和动作的配合来体会和增强螺旋力。 松活腰胯的训练: 腰胯是陈式太极拳发力的枢纽。介绍一系列针对腰胯的练习,如腰部画圈、胯部转动、以及在桩功和基本动作中的腰胯训练,使其具备松活、运转自如的能力。 沉肩坠肘与松腕: 讲解如何通过意念和肢体调整,实现肩部的放松下沉,肘部的自然垂坠,以及手腕的松活。分析这些要素对于化解对方来力、实现自身发力的重要性。 足法的基本功: 踩、点、扣、摆、跟: 详细讲解这几种基本的足法动作,及其在陈式太极拳步法中的应用。 提膝独立与弓步、虚步的转化: 训练身体的平衡能力,以及在不同步型之间的流畅转换。 足下生根: 强调如何通过足部与地面的连接,获得稳定而有力的支撑。 第四篇:身法之要——陈式太极拳动作规范与调整 身法是外在动作与内在劲力的载体,其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功法的效果。本篇将聚焦于动作的细节与调整。 身体重心的控制与转移: 讲解如何在各种动作中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以及如何进行平稳、流畅的重心转移。 含胸拔背与含胸塌腰的区别: 详细解释“含胸拔背”在陈式太极拳中的正确含义和操作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含胸塌腰”误区。 虚领顶劲与下颌内收: 强调如何通过意识,使头颈部保持正直,不僵硬,为气血的运行提供空间。 呼吸与动作的同步: 再次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讲解顺吸逆呼,以及如何通过呼吸来引导劲力的产生和传递。 动作的分解与合练: 针对一些基础动作,进行精细的分解讲解,帮助读者理解每个动作的要领。然后引导读者将分解动作进行合练,体会整体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第五篇:发力之本——陈式太极拳基本发力技巧 当桩功、劲力、身法都具备一定基础后,便可以开始初步的发力训练。本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最基础的发力方式。 近发力与远发力: 区分近距离的粘黏随和远距离的刚猛发力,理解其应用场景。 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的初步体会: 介绍八法(或称为八劲)的基本含义和初步的肢体感受。讲解如何在简单的动作中体会这些劲力的存在。 腰背起伏与发力: 阐述腰背在发力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如何通过腰背的起伏来带动肢体的发力。 寸劲的初步理解与体验: 简要介绍陈式太极拳中“寸劲”的概念,以及如何在特定练习中尝试体会这种短促而有力的发劲。 发力中的放松与爆发: 讲解如何在发力的瞬间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以及如何瞬间爆发出力量,实现“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结语 《陈式太极拳基础功法训练学》并非一本追求速成的书籍,它所提供的,是一条脚踏实地的求学之路。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陈式太极拳学习旅程中的忠实伙伴,引导您穿越迷雾,找到正确的方向。请牢记,太极拳的精髓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细微之处的体悟。每一次的站桩,每一次的推手(即使是与自己进行的空手推演),每一次的分解练习,都是在为您的太极拳根基添砖加瓦。 愿您在练习中,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涵养心性,体会中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与哲学之道。祝您在陈式太极拳的道路上,学有所成,道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