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Microbiology Experiments]

微生物学实验/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Microbiology Experimen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水明,刘仁荣 编
图书标签:
  • 微生物学
  • 实验
  • 生命科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生物技术
  • 细菌学
  • 病毒学
  • 免疫学
  • 分子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970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65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外文名称:Microbiology Experimen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38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微生物学实验/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是全国晋通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实验/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根据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学内容分为微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微生物学基础性实验、微生物学应用技术实验、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和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的测评六个部分,在实验内容的编排上,尽量做到与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同步,并在附录中详细罗列了常见培养基、染色液、试剂、酸碱指示剂和消毒剂的配制和配方,以方便实际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部分 微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
1.1 常用器皿的种类、要求与应用
1.2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
1.3 无菌室使用规程
1.4 净化工作台使用规范
1.5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使用规范
1.6 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使用规程
1.7 冰箱使用规程
1.8 天平操作规程
1.9 光学显微镜使用规范
1.10 恒温干燥箱使用规程
1.11 恒温培养箱使用规范
1.12 霉菌培养箱操作规程
1.13 电子恒温水浴锅使用规程
1.14 真空干燥箱的使用规程

第2部分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2.1 棉塞的制作
2.2 玻璃器皿的清洗
2.3 玻璃器皿的包装
2.4 灭菌设备及操作技术
2.5 斜面培养基制备及倒平板技术
2.6 微生物接种技术

第3部分 微生物学基础性实验
实验1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
实验2 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简单染色
实验3 细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4 细菌的芽孢染色与荚膜染色
实验5 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实验6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与死活鉴定
实验7 放线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8 微生物大小测定及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实验9 常见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10 微生物平板菌落计数
实验11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12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实验13 厌氧微生物的培养
实验14 噬菌体特异性溶菌试验
实验15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16 消毒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石炭酸系数测定)
实验17 大分子物质(糖、脂类和蛋白质)的水解实验
实验18 糖发酵实验和IMviC实验
实验19 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20 细菌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实验21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实验22 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实验
实验23 酵母菌单倍体原生质体融合:
实验24 紫外线对枯草芽孢杆菌产淀粉酶的诱变效应

第4部分 微生物学应用技术实验
实验25 Ames试验检测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
实验26 水中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的检测
实验27 食品中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的检测
实验28 抗生素的生物效价测定
实验29 抗生素抗菌谱的测定及药敏试验
实验30 废水中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实验31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测定——叶绿素a法
实验32 抗血清的制备
实验33 免疫沉淀反应测定
实验34 免疫凝集反应测定
实验35 食用菌的培养

第5部分 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
实验36 苯酚生物降解菌的筛选
实验37 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酸奶制作
实验38 柠檬酸液体深层发酵和提取
实验39 固定化酵母菌的乙醇发酵试验及啤酒的酿制
实验40 发酵培养基的正交试验优化
实验41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及测定
实验4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测定抗体效价

第6部分 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的测评
实验43 基本实验技能的检测
实验44 实验设计及实施能力的测评

附录
附录1 微生物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
附录2 教学常用菌种
附录3 常见培养基的配方与配制
附录4 实验室常用染色液配制
附录5 常见试剂与消毒剂的配制
附录6 酸碱指示剂的配制
附录7 大肠杆菌检索表
附录8 各国主要菌种保藏机构
生物化学原理与技术 本书聚焦于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化学的理论框架与核心实验技术,旨在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学及相关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全面、深入的学习资源。 第一部分:生物化学基础理论 本部分系统阐述了构成生命体的关键分子及其代谢途径,为理解复杂的生命现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 第一章:水、氨基酸与蛋白质结构 生命活动离不开水这一独特溶剂。本章深入探讨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氢键、比热容及其在生命系统中的重要作用。随后,详细介绍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氨基酸的结构、理化性质(如等电点、解离常数)及其分类。重点解析蛋白质的一级、二级(α螺旋、β折叠)、三级和四级结构是如何协同作用,决定其生物学功能的。此外,还将涉及蛋白质的折叠、错误折叠的后果(如朊病毒疾病)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动态关系。 第二章:酶学基础与调控 酶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催化剂。本章从分子动力学角度解释酶催化的原理,包括活性位点、底物特异性及催化机制。核心内容将围绕经典酶动力学模型展开,如米氏方程的推导与应用,探讨初速度、最大速率($V_{max}$)和米氏常数($K_m$)的生物学意义。随后,深入剖析酶的抑制类型(竞争性、非竞争性、混合型抑制)及其定量分析方法。本章还将讨论酶活性的环境因素(pH、温度影响)以及复杂的酶促反应调控机制,包括别构调节、共价修饰(磷酸化、泛素化等)在信号传导中的关键角色。 第三章:基础代谢:能量的获取与转换 本部分是生物化学的核心,详细梳理生物体如何获取、储存和利用能量。 糖代谢: 详述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TCA Cycle)的每一步反应、关键酶及其调控点。着重分析氧化磷酸化过程,包括电子传递链的四个复合体、质子梯度驱动ATP合成的化学渗透理论(Chemiosmotic Theory)。同时,阐述糖原合成与分解、磷酸戊糖途径(PPP)在提供还原力和合成前体中的作用。 脂质代谢: 解析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β-氧化)的详细步骤、发生的细胞器(线粒体、胞浆)以及能量产出效率。深入探讨酮体生成、甘油磷脂和鞘脂的生物合成。 氨基酸与核酸代谢: 覆盖氨基酸的分解途径、尿素循环的机制及其在体内氮平衡中的作用。阐述核苷酸(嘌呤和嘧啶)的从头合成与补救合成途径,为后续的分子生物学学习打下基础。 第四章:分子遗传学的基石 本章聚焦于遗传物质的存储、表达和调控。详细介绍DNA的结构、复制过程(引物合成、复制叉、DNA聚合酶的作用)、DNA损伤的修复机制。随后,深入讲解基因表达的两个核心过程:转录(RNA聚合酶的识别、起始、延伸和终止)和翻译(核糖体结构、tRNA的作用、密码子的识别)。本章还会探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基因表达的复杂调控网络,包括操纵子模型、染色质重塑以及转录后修饰。 第二部分:生物化学分析技术 本部分侧重于现代生物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分离、鉴定与定量分析技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五章:生物大分子的分离与纯化 准确研究蛋白质和核酸需要高效的分离技术。本章系统介绍基于物理化学性质差异的分离方法。 色谱技术: 详述层析法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离子交换色谱(基于电荷)、凝胶过滤(分子筛,基于大小)、疏水作用色谱(基于疏水性)和亲和色谱(基于特异性结合)的选择原理、填料特性和操作流程。 电泳技术: 阐明不同电泳体系(如SDS-PAGE、等电聚焦电泳IEF、双向电泳2D-PAGE)的分离机制及其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超速离心: 介绍速率沉降和平衡密度梯度离心在区分核酸、蛋白质复合物以及细胞器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光谱学与结构分析方法 理解分子结构是确定其功能的前提。本章涵盖了最常用的结构分析工具。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介绍摩尔吸光系数、朗伯-比尔定律,及其在核酸和蛋白质浓度测定中的应用,特别是A260/A280比值的意义。 荧光光谱: 讲解内源性荧光团(如色氨酸、酪氨酸)的性质,以及外源性荧光探针在监测分子相互作用和环境变化中的应用。 圆二色谱(CD): 详细解释CD原理及其在测定蛋白质二级结构含量(α螺旋、β折叠比例)中的关键作用。 质谱(MS)基础: 简述电喷雾电离(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原理,以及高分辨率质谱在分子量测定和肽段序列分析中的强大能力。 第七章:分子相互作用与动力学研究 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功能都依赖于分子间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 生物物理互作分析: 深入探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等温滴定量热法(ITC)和生物层干涉仪(BLI)等技术,用于实时、定量地测定蛋白质-配体、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结合常数($K_D$)、反应速率常数以及热力学参数。 酶活性的定量测定: 结合第二章的理论,探讨如何设计合适的检测系统(如耦合反应、底物消耗或产物生成监测)来准确测定酶的催化效率。 第三部分:生物化学前沿与交叉领域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前沿技术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八章:基因工程与重组技术 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手段。本章详细介绍构建重组DNA分子的基本工具: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的选择与使用。系统阐述载体(质粒、病毒载体)的设计原则、转化/转染技术,以及筛选和鉴定重组体的策略。重点讲解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其在分子诊断和基因克隆中的各种衍生应用(如实时定量PCR)。 第九章: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导论 本章探讨如何运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对生物体代谢网络进行理性设计和改造。内容涵盖目标代谢通路的识别、关键限速酶的调控、引入外源基因以实现目标产物的高效积累。简要介绍合成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如标准化生物元件(BioBricks)的构建理念及其在设计人工生物回路中的应用。 第十章: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随着高通量测序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生物信息学分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本章介绍生物化学数据分析的基础工具,包括序列比对(BLAST)、系统发育树的构建、蛋白质结构预测(同源建模)的基本思路,以及如何利用公共数据库(如PDB, UniProt)获取和解析生物大分子信息。 本书力求在保持严谨的理论深度的同时,紧密结合现代实验技术,为读者构建一个从分子到系统层面的全面生物化学认知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提到它在安全规范方面的细致入微。在生命科学实验领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很多教材往往把安全条例放在书本的最前面,让读者快速浏览后就束之高阁。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将特定的安全注意事项,直接嵌入到每一个相关实验的操作指南中。比如,在处理高浓度硫酸作为脱色剂的步骤前,会有一个醒目的橙色警告框,详细列出了佩戴防护设备、紧急冲洗设施的位置,甚至连通风橱的最佳开启角度都有提及。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考虑到了不同学校实验室硬件条件的差异性,对于一些需要特殊设备(如生物安全柜B2级或特定离心机)的实验,它会提供替代方案或者明确指出“如果条件不允许,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这种周全的考虑,体现了编写者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实际教学环境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基础的阐述上,虽然侧重实验操作,但其理论背景的铺陈却丝毫没有含糊。比如,它在讲解微生物的染色实验时,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该如何滴加美蓝染液,而是用相当大的篇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染料分子与细胞壁、细胞膜之间电荷相互作用的机制,甚至还引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来佐证为什么在特定pH条件下,某些革兰氏阳性菌的染色效果会显著提升或下降。这种深度讲解,让学习过程从单纯的“照做”升级到了“理解原理”,这对我们未来要进行方法改进或故障排除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实验中,我们的革兰氏染色结果总是出现异常,翻看其他资料都无法解决,最后在书中关于“细胞壁肽聚糖交联度对脱色影响”的那一节里找到了关键线索,立刻茅塞顿开。这种将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编写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教学规律的深刻洞察力,绝非一般应付了事的出版物可比。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一位非常耐心、逻辑严密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它对实验结果的预期分析部分做得极其到位。很多实验指导书只给出“预期结果”,但这本书会给出“理想结果”、“常见偏差”以及“偏差原因分析”三个层面。例如,在进行微生物生长曲线测定时,它不仅画出了标准的S型曲线,还针对“初级停滞期延长”、“对数增长期斜率过低”等情况,分别列出了可能与培养基配方、接种量、溶氧量不足等因素相关的多条排查路径。这极大地提升了实验的容错率,让我们在面对非预期的结果时,不再是茫然无措地等待下一次重做,而是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故障排除”。这种前瞻性的指导,极大地节省了实验时间和宝贵的生物材料,对于科研训练来说,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远比操作本身更宝贵。

评分

从教材的迭代更新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走在前面的。我对比了之前使用的版本,新版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模块的更新速度尤其惊人。例如,针对PCR技术的应用部分,新版不仅详细介绍了传统的Taq酶扩增,还增加了对高保真聚合酶和反转录PCR(RT-PCR)在微生物快速鉴定中的应用案例,甚至连最新的基于芯片的技术原理都有简要介绍。这表明编者团队并非墨守成规,而是紧密跟踪着微生物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并努力将这些最新的、高效率的技术方法融入到本科阶段的教学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科研环境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确保我们所学的知识体系不会很快过时,紧跟时代步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一丝复古的深绿色调,搭配着清晰有力的白色字体,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地好,那种微微带点粗糙又很结实的触感,让人在翻阅时感到非常踏实。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图文的分布处理得非常巧妙,关键的实验步骤图和设备介绍图都安排在了最合适的位置,不会让人在查找信息时感到混乱。而且,很多实验的流程图都不是那种简单的流程框,而是加入了更多的细节和注释,比如某个试剂加入的顺序、温度控制的微小波动,这些在其他教材里常常被一带而过的小地方,在这里都有详尽的说明,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严格按照SOP(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的实验新手来说,简直是救星。翻阅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编者对实验细节的执着,这绝对不是那种只注重理论堆砌的教材能比拟的,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手把手在教你如何避免踩坑,非常实用导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