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之舞·中国课改:一个教育记者的思想笔记》以观察者的身份,以事实为依据,全面客观揭示了课程改革带给中国教育的真实影响,回答了在课改十年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包括如何看待课改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如何看待十年课改的成果、经验和教训、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等等,从一个新的视角论证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它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立足实践研究,指出了未来课改的方向和道路,具有很强的建设性。书稿所选内容基本都是作者在《人民教育》发表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文章,其中一些文章曾获教育部优秀新闻奖。
从这里开始,读懂中国课改……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已走过13年。作为一位长期观察、记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过程的专业记者,《大象之舞·中国课改:一个教育记者的思想笔记》中以事实为依据,全面、客观地揭示了课程改革带给中国教育的真实影响,回答了课改十余年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忠实记录历史的同时,作者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思考,如其所言:“课改更大的价值,在于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并给予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重新审视中国基础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的机会。这是21世纪头10年教育给予中国的一份珍贵礼物。”
余慧娟,《人民教育》总编辑、编审。长期从事教育媒体工作。自2001年起,持续跟踪报道新课改。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教育》并引起广泛关注,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新华文摘》转载,曾获教育部年度优秀教育新闻一等奖。
第一辑 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
课改对于中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朱慕菊:这是一场针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改革
“课改典型”的文化解读
我们的“优秀传统”被丢弃了吗?
现实课堂改变了多少?
课改失败了吗?
未来的道路在哪里?
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课改十年述评
中华路小学:十年课改全记录
海淀进校附校:课改的“胜利者”
南山课改:走向精致的微观主义
第二辑 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减负”之惑
由“第三种负担”引发的“课堂革命”
“位育”:教育之最大民生
启蒙者
学校生命力的重大转折
第三辑 教学黑洞
课堂文化决定了什么?
终身兴趣的培养与教学的“审美化改造”
我们的能力黑洞
什么是好的教学——就中国教师关心的问题访马飞龙教授
探寻教学改革史的几点感想——从尝试教学法谈起
杜郎口模式会是又一颗“流星”吗?
我怎么看当下流行的教学模式——李庾南访谈录
第四辑 为自己的精神气质负责
为自己的精神气质负责
教师思考的贫困
做文化的自主选择者
叩问教师:是什么决定了课堂的生命力?
教育需要虔诚以对——李吉林访谈录
理论素养:让中国教师真正“站”起来
教师如何突破那块天花板?
叶澜:我是一个喜欢迎风走路的人
语文教学是人性的教学——崔琪访谈录
李晓风:培养真正的知识分子
后记
回想起来,整场改革就像一头大象在跳舞,沉重而艰难。由于专业,一般人很难走进深处;由于关乎实践,所以复杂;由于庞大,所以很难驾驭。许许多多的言论者更像是一个个摸象人,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大象的一小部分,有的甚至不是大象本身。这些在历史的舞台上跳跃的碎片,却构不成对历史的真实认识。当一切归于平静,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十几年?没有对这十几年的客观梳理和评价,中国基础教育又该如何走向下一个十年?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观察者(本书序)
从来没有刻意想过要写一本书,直到要为中国课改十年策划点什么的时候,回望过去,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竟然成了从头至尾、从里到外跟踪这场改革的唯一的教育记者。
历史是什么?
曾经阅读过一本著名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叫《街角社会》。这本书给我印象极为深刻。原本是冲着学习质性研究方法去读它的,不料,却是书中反映出的美国选举的内在机理击中了我。它改变了我以往对美国民主制度大而笼统的看法。如果不是这本真实记录美国社区选举的著作,我很难深切地体悟到其制度的弊端。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们认识、记录事物的角度,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难道“历史”就是这样形成的吗?
2001年,我刚到《人民教育》教学室不久,就负责跟踪报道课改。说实话,那时候,我们并未获得“彻底的信任”,参加改革领导者的高层会议,获取任何“核心”一点的资料,都是困难的。和许多老师一样,我们也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关于课改理念的解读。到课堂去听课,和老师聊天,倾听他们的困惑,自己去理解课改相关的文本,跟着老师去听培训课……后来,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执着,也许是我们的作品有了些许反响,也许是因为别的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总之,改革者很诚恳地“接纳”了我们。于是,我获得了从内部透视这场庞大而复杂的改革的机会。有很多次,我与实际的改革推动者进行激烈的讨论,常常就敏感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另一方面,我也从来没有放弃和学校校长、老师以及各种专家交心彻谈。这期间,我还在就读研究生时以学生身份深入学校,调查课改对学校的真实影响。这种种机会,使我获得了从多个侧面观察改革的视角,进而形成了与他人完全不同的观点。
课改一开始虽然轰轰烈烈,但并不为很多人所了解。直到2004年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知识的学术论争公开于公众面前;2005年3月,几十名“两会”代表签名提交提案,并公开在《光明日报》《四川日报》上叫停“数学课程标准”,课改才从一场专业领域的改革变成了一个引起公众关注的公共事件,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很多次,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闪过一些画面:没完没了地灌输,重复机械地训练,几十年都不曾变化的教材和教学模式……这些画面,和某些专家教授的理论论证,无论如何对接不上。他们知道当下的课堂是什么样子吗?他们知道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可能老老实实接受“昨天”的训练吗?他们依然坐在象牙塔里想当然地抱定他们的理论是“正确”的吗?
让我感到十分吃惊的是,一些所谓的权威数学家在批判课标的时候,居然在原始引证上出现错误。对于课标的问题,竟然是“听来的”,而非自己的阅读和研究,更不用说是调查了。这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还有一次,和几个“名师”一起吃饭,听到他们“恶狠狠”地批课改,那种情形,像是与其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知道,因为课改,他们之前的教材都“不能出版”了。
改革从来都是利益的调整和博弈。学术流派是利益,专业指挥权是利益,教材更是利益。无论一种言论看起来多么正气凛然、言之凿凿,其背后,都是一种利益代表。这让我感到十分悲哀。究竟会有谁,真的是在为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为我们国家的未来在说话、在做事情呢?公共利益在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纷争中,总是处于弱势的;而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迫于种种压力,也常常会深陷其中,难有作为。
我很庆幸,作为一个媒体记者,我与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保持着应有的距离。这使我拥有了客观观察和评述的可能,也拥有了听从内心真实召唤而写作的可能。
十几年过去了,这场改革无论如何都会被记入历史。正如同我想查询以往的课改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除了些许粗大的线条和简单的结论,什么也得不到一样,对于后来者,若想了解这场改革,无非也和我一样去查文献资料,可以想见,他们能得到的,不过是一堆的争论和碎片化的“事实”,而争论背后的东西,自然是看不见的;争论所基于的“事实”究竟是不是“事实”,自然也是不能得知的。缺失了这些关键判据,如何能将改革看得透彻,如何判定哪些才是教训,哪些才是经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呢?
每每想到这一点,我就感到很可怕。如果每一次改革,都以草率的记录结束,然后又以另一种方式开始下一次改革,教育便不会有真的进步,相反,除了瞎折腾以外,只会败坏教育者的胃口。
这是我今天克服种种困难,来出版这本书的最重要的原因。
课改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千百倍。表面上看,不过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方式的改革(这两者是在实际传播中流传最广的),冰山之下,却是观念、体制机制、文化等庞大体系的变革。没有后者,前者很难有真正的大面积的成功。因此,课改从一开始就困境重重,直到后来举步维艰。从横向坐标来看,中国有三十多万所中小学,两亿多学生,千万余教师,其覆盖面之广、影响队伍之大,也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回想起来,整场改革就像一头大象在跳舞,沉重而艰难。由于专业,一般人很难走进深处;由于关乎实践,所以复杂;由于庞大,所以很难驾驭。许许多多的言论者更像是一个个摸象人,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大象的一小部分,有的甚至不是大象本身。这些在历史的舞台上跳跃的碎片,却构不成对历史的真实认识。当一切归于平静,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十几年?没有对这十几年的客观梳理和评价,中国基础教育又该如何走向下一个十年?
好在,读者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早在2005年,我发表的年终述评文章《课程改革的路必须走下去——2005年的叩问与沉思》,从教育现实和民族国家利益的角度为课改正名,呼吁超越瑕疵坚持大方向,赢得上至教育部官员,下至校长教师的广泛认同和共鸣,成为影响决策的一支力量。2012年1月《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一文,我又以十年记者经历为佐证,从文化角度客观回应课改中的诸多敏感问题,提出个人观点。文章发表后,很快收到业内专家、校长的短信、邮件,认为“客观”、“深刻”、“犀利”、“振聋发聩”,并再次激起众多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深思。
记者是为读者而存在的。如果没有读者的认可,记者是没有价值的。“读者认可”的背后,其实是媒体人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感。我很欣慰,浸透在每一篇文章中的真诚与热情、责任与忧虑、批判与建设能够为读者所感知,他们和我一样,心中跳动着良知的脉搏,涌动着对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深深的热爱。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珍视的成就感。
课改更大的价值,在于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并给予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重新审视中国基础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的机会。这是21世纪头十年教育给予中国的一份珍贵礼物。
于是,便有了我在课改深处对教育问题的诸多思考,一并与读者分享。
是为序。
余慧娟
2014年2月
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老派记者的沉稳与克制,但在情感的表达上却又毫不含糊。它不是那种激情澎湃的呼吁,而更像是在寒冷的事实面前,用清晰的逻辑和精准的措辞搭建起一座理解教育现场的桥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情境时的那种游刃有余,能够平衡多方观点而不失主线。当描述到一些充满矛盾的教育场景时,作者的文字没有陷入道德审判的窠臼,而是冷静地呈现了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立场和挣扎。这种“带着温度的理性”是极其难得的。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对教育公平的深切关怀,又能清晰地看到改革推行中无可避免的摩擦与妥协。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著作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部作品读下来,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对中国教育改革脉络的深度漫步。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复杂而生动的图景。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校的案例剖析,绝非停留在表面的政策解读,而是深入到一线教师和学生真实的困境与探索之中。特别是对于一些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实践细节的捕捉,让我对“课改”这个宏大命题有了更具象、更有人情味的理解。它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反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追求教育理想与面对现实阻力之间的张力。那些关于课堂形态转变、评价体系重塑的讨论,都伴随着对历史惯性与未来期许的深刻反思,读罢让人在深思之余,也对教育工作者的坚韧与智慧油然而生敬意。这种从实践中提炼思想的叙事方式,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和说服力,远非一般政策报告所能比拟。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思想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它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批判性思维,作者似乎总能在最热闹的改革声浪中,找到那些被忽略的、沉默的声音。例如,书中对“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永恒拉锯的探讨,就极其到位。它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抨击某一项具体的改革举措,而是着眼于背后的教育哲学根基和权力结构。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长期以来对教育现象的某些困惑,都在作者犀利的笔触下得到了梳理和定位。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分析,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教育随笔范畴,具备了社会学观察的厚度。对于任何关心教育如何塑造未来社会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维训练手册,它挑战你既有的认知框架,迫使你以更审慎、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看待眼前的教育现实。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简直是一场精妙的智力探险。作者似乎有意打破传统教育研究的刻板框架,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思想史的穿透力以及个人感悟的真诚性巧妙地熔于一炉。阅读时,我常常感觉到自己正跟随作者的脚步,从一个偏远山区的课堂瞬间跳跃到宏大的政策会议室,这种时空上的切换不仅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张力。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往往以一个生动的历史片段或一个令人难忘的访谈对象为引子,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它不是教科书式的教条灌输,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思想片段”,每一个片段都足以引发读者自身的深度反思和知识重构。这种多维度的切入点,让即便是对教育体制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找到进入的切口。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重塑,而非简单的行政命令堆砌。作者通过其独特的“笔记”视角,成功地捕捉到了这种文化重塑过程中的脆弱性与韧性。书中对不同地域教育生态差异的细致描摹,揭示了国家意志如何与地方文化土壤发生作用,并产生出截然不同的“生态后果”。这种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和挖掘,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具有了极强的地域色彩和地方智慧的深度。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批判,而是躬身入局的观察,充满了对具体实践者的体谅。这种深入肌理的观察,让我对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路径,有了一种更加审慎乐观的期待——因为真正的变革,往往发生在那些最坚韧、最不为人知的一线角落里,而这本书,正是聚焦于这些角落的微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