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英国史》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巧,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索,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设置了精彩的“主题章节”,使得阅读体验富有层次感。我特别喜欢它对英国法律体系演变那部分的阐述,那简直是一部浓缩的“普通法”简史。从《威塞克斯法典》到亨利二世的巡回法庭改革,再到普通法如何在全球扩张中被赋予新的意义,作者将其描绘成一种灵活、适应性极强的工具,而非僵硬的教条。这种对“制度”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英国历史核心驱动力的深刻洞察。相较于其他一些史书专注于君王更迭,这本书似乎更愿意探讨“权力是如何被组织和约束的”。比如,对光荣革命的论述,重点放在了《权利法案》如何将王权置于议会的监督之下,这不仅仅是一场政变,更是一次制度上的“升级”。而且,作者在介绍这些法律和制度的变迁时,总是能够巧妙地穿插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比如洛克的影响力如何渗透进17世纪的政治辩论中,使得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有血有肉,逻辑清晰。这是一本能够让人理解“为什么英国会发展出那样的政治体制”的入门和精读兼备的好书。
评分这本《英国史》实在是一部宏伟的画卷,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亲历了不列颠群岛上的风云变幻。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洞察力。作者在叙述早期凯尔特部落的神秘生活,到罗马人的铁蹄踏上这片土地,再到撒克逊人的迁徙与融合,每一个阶段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它对权力结构的演变过程的细腻剖析。比如,诺曼征服后,封建制度的建立及其对英国社会形态的深远影响,书中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和贵族间的权力制衡,展现了制度如何塑造历史的轨迹。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法庭”和“郡”的组织形式,被描绘成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早期地方自治的萌芽,这与后来的大宪章运动形成了有机的联系,让人清晰地看到英国政治思想的根基是如何一步步奠定的。即便是对宗教改革的论述,也摆脱了简单的教义之争,而是将其置于都铎王朝王权扩张的宏大背景下,使得亨利八世的“行为”显得既有政治上的必然性,也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全书的史料运用扎实,但叙事流畅自然,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时不时被某个精彩的细节或精辟的论断所震撼。对于想要真正理解“英国性”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熔炉中锻造出来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感受,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的交织美感。作者在讲述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那种傲视群雄的气魄时,笔调是激昂的,对海军力量、贸易扩张的描绘充满了史诗感,仿佛能闻到泰晤士河上船只满载香料和茶叶的气味。然而,这种辉煌的叙事很快就被殖民地独立浪潮的到来所打断,那段描述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历史必然性的悲凉感。特别是对爱尔兰问题的处理,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谴责或辩护,而是用极大的篇幅,梳理了数百年来文化、宗教和政治上的复杂纠葛,展现了帝国体制在面对民族主义觉醒时的挣扎与最终的衰退。这种对“失落”的坦诚书写,让整部历史显得更加厚重和真实。读到现代部分,作者对英国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自身的探讨,充满了对未来的关切。它不只是回顾过去,更像是在为理解当前的英国(无论是脱欧的争论,还是社会福利的压力)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历史坐标系”。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你在阅读帝国兴衰的波澜壮阔之后,依然能思考“何以为继”。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开始翻阅这本《英国史》之前,我对英国历史的印象还停留在莎士比亚戏剧里的片段和一些耳熟能详的君主名字上,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视角非常独特,特别是在工业革命的描写部分,简直称得上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描述蒸汽机的发明和工厂的兴起,而是深入探讨了圈地运动对社会结构带来的毁灭性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底层民众所承受的巨大生存压力。书中对“煤烟之城”的描绘,那种从田园牧歌式生活骤然坠入无尽黑暗与污染的巨大反差,读来令人心痛。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将经济变革与工会运动、政治激进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展示了社会如何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缓慢而痛苦地实现自我调整。例如,对罗伯特·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的分析,以及宪章运动的屡败屡战,都体现了一种对“进步”的审慎态度——真正的进步往往是漫长而充满代价的。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社会体验相结合的笔法,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献堆砌,而是鲜活的、带有体温的集体记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了那个世纪的挣扎与呼喊。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历史书感到有些畏惧,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但《英国史》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现代和富有感染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在处理近现代史,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新闻报道的敏锐度和现场感。书中对于一战的描写,非常侧重于“战壕里的士兵”的心态,那种对帝国荣耀的幻灭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完全避开了传统史书的宏大战争策略叙事,转而聚焦于个体经验的破碎。紧接着,对“迷惘的一代”和两次大战之间社会心态的剖析,如爵士乐的兴起、消费主义的萌芽,都用极其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来,让我体会到战后英国精神气质的迷茫与转型。进入二战部分,作者对丘吉尔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极为平衡,既看到了他无与伦比的鼓舞人心的力量,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决策中的局限性。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的立场是深深植根于英国本土的,但又能保持必要的距离感来审视本国历史的得失,这种辩证的视角极具启发性,让人在合上书本后,对现代英国的文化基因和政治思维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好
评分这本书非常不错 强力推荐
评分民国时的学者写的,比较 一下
评分这套书不错,可以快速了解历史。
评分不错,哈哈哈,有意思,好!
评分OK
评分《英国史》由余家菊著,凡十二章,历叙鸿蒙初辟以来英国之发展,以及政制,风习,思想,民性的来源和变迁;国家的发生,滋长,扩大,乃至衰亡;国民之所欢欣乐道;国民之所珍贵宝重;国民之所哀痛悲悼为全书主旨,以其行径判断英国未来发展之方向,从而为中国之所当师法。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有怀旧的味道,不知学术价值如何
评分价值含量不错。还凑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