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教学心理学书系:团队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教学心理学书系:团队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朝兵,张大均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心理学
  • 教学心理学
  • 团队合作学习
  • 合作学习
  • 学习策略
  • 课堂教学
  • 教育研究
  • 心理学
  • 教学方法
  • 小组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65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51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教学心理学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教学心理学书系:团队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大中小学教师,相关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科研工作者无论从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践操作的角度,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内容简介

  从团队水平考察合作学习绩效与群体认知因素的关系是目前世界各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重点。在此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教学心理学书系:团队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首先编制团队承诺、团队效能感、团队反思、团队心智模型、团队满意度测量工具,其次构建团队合作学习绩效群体认知因素影响模型,最后建构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策略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呈现了整个研究的理论背景与详细操作历程。

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1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8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价值22
第二章 测量工具编制27 第一节 问卷编制设计27 第二节 问卷编制过程30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57
第三章 团队合作学习绩效与群体认知因素关系模型构建60 第一节 研究设计60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62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67
第四章 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指导模式建构 71 第一节 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指导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71 第二节 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的建构80 第三节 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的评价86
第五章 CTRE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指导模式实施效果89 第一节 研究设计89 第二节 实验结果95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98
第六章 总的讨论与结论及成果推广与运用 102 第一节 总的讨论与结论 102 第二节 成果推广与运用 111
第七章 教师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掌握120 第一节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与特点120 第二节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疗效与技术136 第三节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与操作153
第四节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执行与评估168参考文献184附录191 附录一191 附录二192 附录三 大学生 CTRE团队合作学习团体辅导方案195 附录四214 附录五215 附录六 团队个案218

精彩书摘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合作学习因其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并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和技能等方面实效显著,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教育领域,被人们誉为 “近十几年来昀重要和昀成功的教学改革”(Vermette 1994)。1999年,约翰逊兄弟(Johnson D W,Johnson R T 1999)总结了有关合作、竞争以及个体学习方面的研究,共有 520个实验研究和 100多项相关研究,都证明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2000年,他们在对合作学习方法所做的一项元分析报告中指出:“目前已有900多项研究证明合作学习较之竞争性学习和独立学习更有效。研究者们对不同的教育结果进行了研究,如成绩、高层次推理、记忆保持、工作时间、学习迁移、关于合作学习组织优化的研究、成就动机、外在动机、持续动机、社会和认知发展、道德推理、观点采纳、人际吸引、社会支持、友谊、刻板与偏见的减少、价值差异、心理健康、自尊、社会能力、价值内化、学习环境的质量等,恐怕还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教学策略能达成如此众多的教育结果。 ”可见,合作学习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对于推动各国的教育改革,都起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然而,许多合作学习研究者也认识到,合作学习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它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有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研究者们对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因素、模式及策略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一是集中于合作学习要素的探讨,从合作学习的分组、任务、互赖、目标、评价、奖赏、合作技能、教师角色与作用等方面进行考查;二是关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主要表现为有的策略属于经验总结,缺乏理论依据,更缺乏严密的实验验证。目前,国内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合作学习模式的介绍、分析、评价、运用与修改,本土化的研究不足。  合作学习的新近研究已初露聚焦于探讨合作学习的群体认知因素与学习绩效的端倪,这给该领域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合作学习是以群体活动方式实现的,群体认知因素必然影响其效果。国内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如李兴琨(2008)探讨过团队异质性、团队冲突对团队合作学习的影响,丁桂凤和沈徳立(2007)研究过小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成绩的群体影响因素。已有的少量研究主要只是考查群体因素对合作学习成绩这个单一结果的影响,虽然也有研究对学生的非认知品质进行了考查,但只是针对合作学习本身,而未从群体角度去考虑。实施合作学习远不止这个单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真正在情感上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并发展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在高凝聚力的团队里为实现更大价值目标而努力,即高绩效学习。正如约翰逊兄弟(Johnson D W,Johnson R T 2003)指出:“传统教学理论大都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教学的情意功能则重视不足,忽视了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合作学习则不同,它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使本来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乐于学习,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马兰(2004)也指出:“合作不只是教学方式,合作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合作不只是学习方法,合作还是一种学习内容;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合作还是一种资源共享。”因而,从考查群体认知因素对合作学习整体效果而非单一成绩的影响出发,构建团队合作学习绩效的群体认知因素影响模型,建构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指导模式及策略并通过教与学实验验证其有效性,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具现实指导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概念界定  (一)合作学习的界定  1.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在各国的实践研究存在较大差别,代表人物众多,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所强调的理论基础也各有侧重,研究者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表述各不一样,具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1)约翰逊兄弟( Johnson D W,Johnson R T 1975)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学习。”  (2)斯莱文( Slavin 1980)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3)沙伦(Sharan 1990)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 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4)莱特和梅瓦里克( Light,Mevarech 1992)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5)嘎斯基( Guskey 1993)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 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6)王红宇(1993)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7)文泽( Winzer 1995)认为:“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将学生随机地或有计划地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8)尼尔 ?戴维森( Davision N.)认为合作学习的定义应当有七个要点:①小组共同完成、讨论、解决难题;②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③小组中的合作、互助的气氛;④个人责任感;⑤混合编组;⑥直接教授合作技巧;⑦有组织地相互依赖(乔治?雅各布斯等 1998)。  (9)黄政杰(2000)教授在《台湾省国民小学合作学习实验研究》一文中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的、有结构的教学策略,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  (10)王坦(2001)认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从上述所列文献对合作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表达的侧重面不一样:有学者强调合作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技术;有学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学者强调合作学习是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有学者强调合作学习是一套教学策略体系;有学者强调合作学习是营造一种特别的社会心理环境——人际环境和情感环境等。  2.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众多,方法多样,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对于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总有一些共有的基本要素。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合作学习基本要素的观点主要包括三因素论、四因素论、五因素论三种。  (1)三因素论。美国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斯莱文( 1991)认为,大  多数的合作学习模式都具有三个核心因素,它们是小组目标(集体受奖)、个体责任感(全组的成功依靠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责任感的关键在于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确保每个组员完成任务)和成功机会均等(指学生通过改变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获得成功并为集体做出贡献)。  (2)四因素论。四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沙兰( 1994)等认为,小组调查法涉及四个关联的主要因素:课堂组织、设计学习任务、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作用。  (3)五因素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 Johnson D W,Johnson R T 1999)认为,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包括:积极互赖、促进性互动、个体与小组责任、人际与小组技能和小组反思。  合作学习的倡导者对于合作学习基本因素的认识存在差异,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理论当推约翰逊兄弟提出的五因素论,这与曾琦(2000)提出的正相互依赖、个人责任、社交技巧、小组自评和混合编组几乎是一致的。这一理论近些年在表述上略有一些变动(如表述为积极互赖、编组、责任制、合作技巧和小组自审),可以视为不断地完善和改良。  3.合作学习的共同特征  由上述关于合作学习定义的分析和基本要素的研究可知,研究者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很不一致。虽然他们认识和强调的角度不同,但仍然存在许多共性的方面:①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单元,强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②小合作学习的目标(认知、情感、技能与行为),强调小组共同目标的实现;③合作学习实现的手段,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强调同伴之间合作互动;④合作学习成功实现的保障,鼓励个人进步与贡献,并对集体进行奖励,强调个人责任感、集体受奖、成功机会均等;⑤学习任务的分配及教学进程的控制由教师完成,强调教师的指导、干预、回馈与控制作用。  由此本研究把合作学习定义为: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策划下,组织和实施一套科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体系,以营造一种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为实现个人和小组的更大价值目标而协作努力的教学心理环境的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胡朝兵,张大均 2010)。  (二)团队合作学习的界定  1.团队  关于团队( team)的定义,Henry(1988)提出,团队由一群为数不多的雇员组成,这些雇员的知识、技能互补,他们承诺于共同的行为目标,保持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并且共享团队共同的成绩。 Cohen和Bailey(1997)认为,团队就是在工作中相互依赖,为特定的目标共同承担责任的个体的集合体。 Katzen-bach(1997)认为,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且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工作群体。 Robbins(1997)提出,团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组成的合作共同体,并且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协同作用,使团队绩效的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合。何燕珍( 2001)提出,工作团队是由致力于共同的宗旨和绩效目标、承担一定职责、技能互补的异质成员所组成的群体。廖泉文( 2003)提出,“团队是由为数不多的、相互之间技能互补的、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愿意为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而奋斗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总之,团队一词体现出一种团结、协作和共同目标等精神象征,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与依赖的个体组成的学习或工作群体。具有以下五方面特征:①团队成员的个体技能或专长具有互补性;②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相互协作并相互影响的关系;③团队成员存在共享价值观和共同的目标;  ④团队成员为共同的业绩目标相互承担责任;⑤团队成员的整体效力优于所有单个团队成员效力之和(邓显勇 2009)。  2.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强调以下四方面:①团队学习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过程,它建立在发展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的基础之上”(Senge 1990);②团队学习强调成员对知识的共同获取与分享——“团队学习是团队成员间获取知。  ……

前言/序言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教学心理学书系:团队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一个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日益凸显且至关重要的话题——团队合作学习。我们深入探讨了团队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进展以及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实践应用。本书旨在为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学生以及所有关心教育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并有效地运用团队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社会情感发展,并最终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第一章:团队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石 本章将追溯团队合作学习的思想渊源,探讨其在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等重要理论流派中的根基。我们将详细阐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如何为团队合作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合作学习: 学习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更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团队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和共同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内化。我们将分析合作学习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疑问,检验观点,从而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社会互动与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实现的。在团队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交流、辩论和相互解释,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挑战固有的认知模式,从而促进其认知结构的重组和发展。 动机理论与合作学习: 团队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将探讨内在动机(如好奇心、成就感)和外在动机(如获得认可、避免惩罚)在合作学习情境下的作用。群体目标的设定、同伴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激励,以及共享成功的体验,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社会技能的发展: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社会技能的锻炼。沟通、倾听、协商、冲突解决、责任分担等都是在团队合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本章将分析团队合作学习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这些重要的社会技能。 第二章:团队合作学习的核心要素与模式 本章将深入剖析构成有效团队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并介绍几种经典的合作学习模式,为实践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 积极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这是团队合作学习最核心的原则。个体知道自己必须依赖他人,才能完成任务,同时他人也依赖自己。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设定共同目标、共享资源、分配不同角色和任务等方式,构建有效的积极相互依赖。 个体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尽管是团队合作,但每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我们将讨论如何设计评估机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为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并能独立展示其学习成果,避免“搭便车”现象。 面对面互促互动(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面对面地交流、支持和鼓励,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知识。我们将分析如何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互相解释概念,提供反馈,共同反思。 人际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 有效的团队合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倾听、清晰表达、尊重他人、建设性批评等。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引导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这些关键的社会技能。 群体过程评估(Group Processing): 团队需要定期反思和评估其合作过程,包括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我们将介绍如何引导学生对团队的运作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 经典合作学习模式介绍: 拼图法(Jigsaw): 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成员学习主题的一部分,然后成为“专家”,再回到小组与其他成员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调查(Group Investigation): 小组共同选择研究主题,自主规划研究方案,进行探究,并最终展示研究成果。 合作探究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Structures): 如“读-思-说”(Think-Pair-Share)、“回合制问答”(Round Robin)、“配对互助”(Pair-Share)等,这些结构化的小活动可以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学生团队成就分类法(STAD - 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 小组学习,个人测试,然后根据个人成绩的提高程度对团队进行评分。 第三章:团队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与教学设计 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设计和实施团队合作学习活动。 明确学习目标: 在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前,首先要明确本次合作学习要达成的具体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 任务设计: 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愿,并能体现积极相互依赖的原则。任务应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性表达。 团队组建: 如何组建团队是关键。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采取随机分组、教师指定分组或学生自愿组合等方式。不同的分组策略会对团队的合作过程产生影响。 角色分配: 在某些合作学习模式中,可以为团队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发言人、协调员、时间管理员等),以明确分工,促进责任感,并让学生有机会锻炼不同的领导和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监控与支持: 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探讨教师如何巡视课堂,观察团队的互动情况,及时发现并介入学生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克服冲突,促进合作。 评估与反馈: 合作学习的评估应多维度进行,既包括个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包括团队的整体表现和合作过程。我们将介绍如何设计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并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 技术支持下的合作学习: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线协作工具(如共享文档、在线讨论板、项目管理软件等)为团队合作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章也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来支持和增强团队合作学习的体验。 第四章:团队合作学习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 本章将展示团队合作学习如何在各个学科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并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语言文学: 小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创意写作、戏剧表演、辩论等。 数学科学: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与操作、数学问题解决、模型建构等。 社会科学: 历史事件分析、案例研究、模拟辩论、社会调查、公民行动项目等。 艺术与音乐: 共同创作、集体表演、作品分析、艺术评论等。 综合实践活动: 项目式学习、跨学科研究、社区服务项目等。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不同学科的教师是如何设计和实施团队合作学习的,以及这些实践活动如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第五章:团队合作学习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任何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挑战,团队合作学习也不例外。本章将分析实施团队合作学习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搭便车”现象: 部分学生可能在团队中付出较少,却享受到团队的成果。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加强个体责任、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明确的期望设定以及教师的有效监控来解决这一问题。 团队内部冲突: 不同的观点、性格和工作方式可能导致团队内部产生冲突。我们将介绍冲突管理的技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有效沟通和协商来解决分歧,将冲突转化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部分学生不适应合作: 有些学生可能更习惯独立学习,或者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渐进式引导、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以及创造支持性的团队环境来帮助这些学生逐步适应合作学习。 教师角色转变的困难: 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需要时间来适应。本章将探讨教师如何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经验交流以及积极的自我反思来更好地扮演新的角色。 评估的复杂性: 如何公正、有效地评估团队合作学习的成果,特别是兼顾个体和团队的贡献,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我们将提供更详细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第六章:团队合作学习的未来展望 本章将对团队合作学习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探讨其在终身学习和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 个性化与合作学习的融合: 如何在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最大化团队合作学习的优势,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跨文化与跨地域的合作学习: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如何通过技术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将成为教育的新焦点。 数据驱动的合作学习: 利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更精准地诊断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干预和支持。 合作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 团队合作是激发创造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更具创新性的合作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够为推动我国团队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贡献一份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对团队合作学习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运用,我们能够构建更加积极、有效和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中“研究与实践”的字样,我预感到这本书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理论著作,而是对“团队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兼顾了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前沿的研究视角,比如,将神经科学的发现应用于解释团队合作学习中大脑的活动变化,或者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来审视学生在合作中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案例,展示如何将这些前沿理论应用到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并取得显著成效。这本书记载的,我希望不仅仅是一些通用的经验,更是一些能够启发思考、引领方向的案例。我相信,只有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团队学技能才能不断优化和发展。

评分

我是一个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关系的思考者,这本书的标题恰恰触及了我最关注的方面。教育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为什么”,更是关于“怎么做”。“教学心理学书系”的定位,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会深入到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而“团队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其背后必然牵涉到复杂的心理学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团队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比如,个体如何从竞争转向合作,如何克服群体思维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我更希望它能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一些具体的指导,例如,如何设计能够最大化发挥学生合作潜力的教学任务,如何通过课堂管理来促进积极的团队氛围,以及如何利用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效。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严谨而富有活力的感觉,它暗示着本书将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对前沿研究成果的呈现,以及对实践经验的提炼。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将“研究”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我希望它能够基于扎实的实证研究,深入剖析团队合作学习的心理机制,例如,个体在群体中认知与情感的发展规律,社会认同与群体凝聚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等。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有效地运用团队合作学习的策略,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团队合作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教育界对创新教学方法持续探索的努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单一的讲授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学生需要培养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团队合作学习恰恰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团队合作学习的心理学机制,例如,个体在群体中的认知过程如何受到影响,社会认同理论、动机理论、归因理论等在团队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也关注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团队合作学习策略的介绍,比如学生主导的小组项目、辩论赛、案例分析等,它们在促进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有何优势和局限。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设计模板或者活动流程,那将是对我教学工作极大的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实践的案头必备。

评分

本书的“实践”二字,让我看到了它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直接帮助的潜力。在实际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转化为操作方案往往存在一定的鸿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弥合这一差距,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如何合理地分组?如何设计能够促进深度讨论和协作的任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反馈和反思?这些都是实践中需要面对的细节问题。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有关于如何处理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有学生“搭便车”的现象,或者小组内部出现分歧和冲突时,教师应该如何介入和调解。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并从中提炼出可复制的经验,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接地气”的书,真正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成功地实施团队合作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意味着可以更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团队合作学习”这一重要的教学范式。我一直认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团队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团队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其产生的心理学依据,比如,个体动机、社会互动、认知加工等因素如何影响团队合作的效果。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学科领域中有效地开展团队合作学习,并提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如何设计富有挑战性且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合作的学习任务,如何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以及如何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学习成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采用了比较柔和的色彩搭配,封面上的文字清晰有力,传递出一种沉静而专业的学术气息。我个人比较偏爱这种设计风格,它能在众多书籍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驻足。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十分不错,触感温润,翻阅起来有一种纸质书特有的阅读享受,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我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放松。我尤其注意到它采用了较厚的纸张,这不仅增加了书籍的厚重感,也意味着它不太容易出现洇墨等情况,对于喜欢用荧光笔或者做笔记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加分项。封底的文字简介也写得很有吸引力,没有使用过于浮夸的宣传语,而是以一种严谨的态度概括了本书的主题,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深入探讨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议题,特别是它所聚焦的“团队合作学习”这一重要领域。我希望这本书的内涵能够如同它的外观一样,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和知识的滋养。

评分

我关注这本书,是因为我对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效有着持续的追求。在我看来,团队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解析团队合作学习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何促进他们之间的积极互动,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和归属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帮助我设计出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这些都是在团队合作中至关重要的素质。

评分

我一直对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团队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备受推崇的教学模式,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和操作细节总是让我好奇不已。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点明了它的核心关注点,一个“研究”与“实践”并重的标题,预示着它不仅会提供理论框架,更会包含丰富的案例和经验分享。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将抽象的心理学原理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场景相结合的。例如,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冲突,如何评估团队的整体表现以及个体在其中的贡献,这些都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面临的挑战。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学生在团队中的心理动态,从而设计出更具实效性的合作学习活动。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合作学习的差异性,从而提供更具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研究”二字赋予的意义。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基于实证研究的学科,而“团队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其有效性也需要科学的研究来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一些最新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例如,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团队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动机、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影响。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高质量的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检验不同团队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性。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方法,比如实验设计、问卷调查、访谈研究等,那将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我坚信,只有基于坚实的学术研究,团队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