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电影中的遗忘症
01-1 遗忘症:我们曾经失去的那段记忆 3
01-2 电影中的遗忘症 4
01-3 《鸳梦重温》:找回被遗忘的爱情 6
01-4 《初恋五十次》:穷尽我的一生来爱你的一天 9
01-5 《誓约》:让你重新爱上我 14
01-6 《记忆碎片》:拼起记忆碎片才见真相 17
01-7 《谍影重重》:找回失落的身份 25
02 电影中的恐怖症
02-1 恐怖症:非理性的恐惧 31
02-2 电影中的恐怖症 34
02-3 《眩晕》:那难以达到的高处 35
02-4 《幽闭恐怖症》:在封闭中延续的黑暗和孤独 42
03 电影中的强迫症
03-1 强迫症:我该如何停下来 47
03-2 电影中的强迫症 49
03-3 《火柴人》:即使你骗了我,你还是我的天使 51
03-4 《飞行者》:传奇背后的强迫症 61
04 电影中的分离性身份障碍
04-1 分离性身份障碍:“我们”不是“我” 71
04-2 电影中的分离性身份障碍 74
04-3 《三面夏娃》:我的身体如同一间“伤心旅馆”,住满了
形形色色的人 76
04-4 《捉迷藏》:“查理”与理查德两个人格之间的迷藏 90
04-5 《精神病患者》:诺曼?贝兹从“恋母情结”到“分裂人格” 96
04-6 《致命ID》:你杀死11个你 106
05 电影中的冲动控制障碍
05-1 冲动控制障碍:请阻止我,因为我无法阻止自己 113
05-2 电影中的冲动控制障碍 115
05-3 《艳贼》:“妈妈,你为什么不爱我?” 116
05-4 《千面佳人》:偷你的银行只为换取你的关注 122
05-5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购物就是天堂,通向天堂只需小小的信用卡” 124
06 电影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06-1 创伤后应激障碍:停留在悲剧的顶点 137
06-2 电影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140
06-3 《从心开始》:能够哭、能够诉说的痛苦都不是最深的 142
06-4 《特别响 非常近》:无论如何延长那8分钟父亲再也
回不来了! 146
07 电影中的性偏好障碍与性别认同障碍
07-1 性偏好障碍与性别认同障碍:扭曲的欲望 159
07-2 电影中的性偏好障碍与性别认同障碍 163
07-3 《钢琴教师》:虐恋—— 情欲巅峰的变异 165
07-4 《沉默的羔羊》:性别认同障碍—— 破茧成蛾的变异欲望 177
07-5 《洛丽塔》:禁忌之恋—— 恋童与乱伦 187
08 电影中的精神分裂症
08-1 精神分裂症:我的世界你不懂—— 被幻觉和妄想纠缠
的世界 197
08-2 电影中的精神分裂症 199
08-3 《美丽心灵》:“今天你就是我站在这里的最大缘由” 200
08-4 《禁闭岛》: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个人一样死去? 211
09 电影中的心境障碍
09-1 心境障碍:陷入绝望状态与达到欣喜顶峰的你 221
09-2 电影中的心境障碍 223
09-3 《危情十日》:世界上最可怕的还是人 225
09-4 《伴我情深》:我欲飞翔,但无法停止悲伤 230
10 电影中的自闭症
10-1 自闭症: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们 237
10-2 电影中的自闭症 239
10-3 《雨人》:集天才与低能于一身的“雨人” 241
10-4 《自闭历程》:在图像的世界里追寻梦想 250
10-5 《我和托马斯》:“我知道你如果到了天堂就会不疼了,但是我想你和我待在一起” 255
参考文献 259
后 记 261
这本书的题目——《我的我:电影中的异常心理分析》,光是读到就让人心生好奇。我一直认为,电影是展现人性复杂性的绝佳载体,而那些“异常”的心理特质,往往是角色最吸引人的地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深入理解这些特质的框架,让我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那些曾让我感到困惑、恐惧或着迷的角色。我设想,作者可能会选取一些在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涉及异常心理的角色,比如那些展现出极端口是特质的角色,或者那些被社会所排斥、边缘化的角色。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角色“病症”的描述,更能深入探讨这些“异常”是如何在角色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甚至生理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例如,对于一个表现出严重焦虑的角色,作者是否会分析其童年经历对安全感的缺失,以及成年后如何通过某些行为模式来应对这种焦虑?对于一个具有反社会人格的角色,是否会探讨其大脑结构或基因因素的影响,并结合其社会环境的塑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电影中的“异常”并非全然是虚构的奇观,而是对真实人类心理世界的某种映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深度解读电影的方式,让我不仅能欣赏故事本身,更能理解故事背后的人性,甚至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我的我:电影中的异常心理分析》,听起来就像是一次深入电影世界的心灵探险。我总觉得,电影中的许多角色,他们的行为方式常常超出了我的理解范畴,那些看似疯狂、偏执、或者极端的举动,背后一定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电影中的“异常”是如何被艺术化的。我设想,作者可能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比如那些深刻描绘抑郁症患者内心世界的电影,或者那些展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扭曲现实的电影。但我不希望这本书只是简单地罗列病症,而是能够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将心理学理论与电影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对于一个患有严重强迫症的角色,作者是否会分析其行为背后隐藏的焦虑和对失控的恐惧?对于一个沉迷于幻想世界的角色,是否会探讨其逃避现实的深层原因?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心理防御机制”的讨论,去解释角色们如何通过压抑、投射、合理化等方式来应对内心的痛苦和冲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提升我对电影的解读能力,让我不仅仅是看到故事的表面,更能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行为的逻辑,甚至从中获得一些关于自我成长的启示。
评分《我的我:电影中的异常心理分析》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总觉得,电影中那些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往往是那些内心世界最复杂、最难以捉摸的。他们身上的“异常”,与其说是缺陷,不如说是人性的另一面,一种更加原始、更加深刻的表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解析这些角色的“秘密武器”,让我能够以更专业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动机、行为和内心挣扎。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那些在电影中被普遍认为具有“异常”心理的角色,比如那些患有严重妄想症的角色,那些遭受巨大创伤后行为失常的角色,或者那些在极端压力下心理防线崩溃的角色。但我更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心理学名词堆砌,而是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晦涩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分析。例如,在解读一个长期遭受情感虐待的角色时,是否会引用“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去解释其消极的信念和行为模式?在分析一个极端控制欲的角色时,是否会探讨其内在的恐惧和对失控的敏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art of cinema and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让我能够在享受电影带来的情感冲击的同时,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甚至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行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我的我:电影中的异常心理分析》,光是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对心理学和电影都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将这两者完美结合的读物。市面上关于电影解读的书籍不少,但往往停留在剧情分析、导演手法或者演员表演的层面,而真正能够深入剖析角色内心深处,特别是那些“不正常”心理活动的,却寥寥无几。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在我迷茫的求知之路上点亮了一盏灯。我设想,这本书一定不会仅仅满足于列举电影中的经典反派或者病态角色,而是会以一种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方式,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银幕光影下的心理谜团。它或许会选取那些广为人知、但其角色心理却常常令人费解的电影,例如那些探讨人格分裂、极端偏执、精神控制,甚至是具有反社会倾向的角色的作品。作者可能会从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甚至是更前沿的神经心理学角度,去解读这些角色的动机、行为模式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挣扎。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诸如《搏击俱乐部》中的叙事者,《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精神病患者》中的诺曼·贝茨等经典角色的深度剖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视角去“看”电影,不仅仅是欣赏情节的跌宕起伏,更能理解角色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观影体验。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打开一扇通往理解人性复杂性的窗户,让我们在虚构的故事中,窥探到真实的自我与他人的内心世界。
评分《我的我:电影中的异常心理分析》这个书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那些游走在人性边缘的角色们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身上常常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既让人着迷,又令人不安。我设想,这本书将是一次穿越电影长廊的心理之旅,而这本书的名字,“我的我”,似乎暗示着一种自我反思的维度,或许它会引导读者在分析电影角色异常心理的同时,也能在其中找到与自身情感、思想的某种共鸣。我期待书中能够涉及那些深刻探讨“自我”与“身份”的电影,例如,那些涉及到身份认同危机、人格分裂、或是被社会规则所异化的角色。作者是否会从心理学流派的视角,例如,从荣格的原型理论来解读一些象征性的心理意象,或者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分析角色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流于表面,而是能够挖掘出那些深埋在角色行为之下的潜意识动机,以及那些影响角色心理发展的早期经历。比如,在解读一个长期遭受情感忽视的角色时,是否会引入依恋理论,去分析其成年后人际关系的模式?或者,在分析一个极端控制欲的角色时,是否会探讨其深层的不安全感?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去理解电影中那些看似“异常”的人物,让我们不再简单地贴标签,而是去尝试理解他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接纳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复杂与矛盾。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我的我:电影中的异常心理分析》,光是读到这个名字,就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电影画面,伴随着脑海中闪烁的心理学名词。我尤其期待它能够探讨那些在电影中被“标签化”的异常心理,比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等,但更希望能超越简单的病症罗列,深入挖掘这些心理状态是如何在角色身上具体呈现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角色的决策、人际关系乃至最终的命运。我设想,作者并非简单地“诊断”电影角色,而是通过精妙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具象化。比如,在解读一个长期处于极端压抑情绪中的角色时,作者是否会引用抑郁症的认知模型,分析角色思维的负面偏差,以及这种偏差如何导致行为的消极化?在剖析一个具有强迫性人格的角色时,是否会借用依恋理论,追溯其童年经历对成年后行为模式的影响?我甚至大胆猜测,书中可能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但极具洞察力的心理学派别,比如客体关系理论,来解析角色与他人之间扭曲而深刻的情感联结。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心理学并非是冰冷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能够生动地解释人类行为的强大工具。它或许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人,甚至在某些时刻,更深刻地理解我自己。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心理学的维度,重新审视那些曾让我们迷惑、恐惧或着迷的电影人物,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认知和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我的我:电影中的异常心理分析》,立刻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常常被那些在银幕上展现出非凡心理特质的角色所吸引,他们身上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既让人着迷,又令人不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他们。我设想,这本书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对角色“病症”的罗列,而是会深入探讨这些“异常”是如何在角色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甚至生理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比如,对于一个长期处于社交隔离状态的角色,作者是否会从依恋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其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逃避?对于一个表现出强烈的自毁倾向的角色,是否会探讨其内在的负罪感和对惩罚的渴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共情”和“投射”的讨论,去解释我们作为观众,是如何在观看这些角色时,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投射到他们身上,从而产生共鸣或排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深度解读电影的方式,让我不仅仅是欣赏故事的精彩,更能理解故事背后的人性,甚至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智慧。
评分《我的我:电影中的异常心理分析》这个名字,瞬间就点燃了我对深度电影解读的渴望。我一直着迷于那些在银幕上展现出非凡心理特质的角色,他们往往是故事中最引人入胜的存在,但也常常是最难理解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揭示那些隐藏在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会聚焦于那些被明确诊断为有精神疾病的角色,更会关注那些在行为、思想或情感上表现出“异常”特质的人物,例如,那些具有强烈自毁倾向的角色,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心理发生扭曲的角色,或者那些游走在道德边缘,挑战常人认知的角色。作者是否会运用“移情”的视角,去尝试理解这些角色的痛苦和挣扎?是否会从“客体关系”的理论出发,去分析他们与重要他人之间形成的扭曲而深刻的情感联结?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人性”与“异常”之间的界限,以及电影是如何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来展现这种界限的模糊与变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视角,将心理学理论与电影艺术相结合,让我能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获得对人类心理复杂性更深刻的认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清晰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的我:电影中的异常心理分析》,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经典的电影角色,他们或癫狂,或沉默,或狂妄,或忧郁,他们的内心世界如同一个深不可测的迷宫,常常让我感到困惑,甚至着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把钥匙,一把能够解开这些内心谜团的钥匙。这本书会不会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对电影中的人物进行细致的剖析,例如,对某个患有妄想症的角色,作者会如何分析其思维的扭曲和现实的脱离?对某个具有反社会人格的角色,又会如何解读其缺乏同情心和道德感的根源?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运用一些前沿的心理学理论,例如,是否存在一些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解读,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那些情感强烈、关系不稳定但又充满魅力的角色?亦或是,是否存在一些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经历过巨大创伤后行为发生巨变的角色的内心挣扎?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是什么”,更能深入到“为什么”。它或许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角色会做出极端、非理性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人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冰冷的学术理论,转化为鲜活的电影故事,让我能够在享受观影乐趣的同时,获得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的我:电影中的异常心理分析》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些在银幕上游走于“正常”与“疯狂”边缘的角色们的深深思索。我想象,这本书并非是对精神疾病的简单科普,而是通过电影这一载体,深入探讨异常心理是如何被艺术家们描绘、理解和呈现的。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进入那些充满张力、挑战传统认知的电影世界,比如那些探讨身份认同危机、自我欺骗、甚至是现实扭曲的角色。作者是否会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那些在虚无感中挣扎的角色?或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环境因素是如何催生或加剧某些心理异常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那些心理“灰色地带”的人物,他们的行为难以简单归类为“正常”或“异常”,但却深刻地触动了我们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例如,那些看似冷酷无情的反派,他们的动机背后是否隐藏着复杂的创伤和被压抑的情感?那些在道德边缘游走的英雄,他们的“异常”是否恰恰是他们能够超越平庸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颠覆我对某些电影角色的固有印象,让我看到他们内心深处更复杂、更真实的一面。它或许能够让我明白,所谓的“异常”并非全然负面,有时恰恰是人性复杂性的另一种展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我们用更富有同情心和理解力的目光,去审视那些在光影中闪耀的,或令人不安,或引人深思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