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史(套装1-10册)

罗马帝国衰亡史(套装1-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爱德华·吉本 著,席代岳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罗马帝国
  • 衰亡
  • 西方文明
  • 古代史
  • 历史研究
  • 军事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吉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34922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077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92
套装数量:10
字数:25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罗马帝国衰亡史(套装1-10册)》以堂皇宏阔的篇幅,从奥古斯都立为皇帝,将罗马共和国变为罗马帝国写起,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还写了罗马的政变,到教皇重新控制罗马。延续近乎1500年,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如何兴起,以及罗马帝国周边国家对罗马的影响,有波斯、阿拉伯、匈牙利、保加利亚、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简短历史,甚至还提到了长城和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北匈奴的西迁,忽必烈的舰队对日本不成功的入侵。在近400万的洋洋文字中,勾勒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千年的变幻风云,无不尽收笔下。整部著作气势恢弘,至今200余年,纵然累西方史学界著作繁如恒河之沙,亦无一本可出其右,是一部堪称巨著的作品。

作者简介

  爱德华·吉本(1737~1794),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吉本出生于伦敦附近的普特尼镇一个富有家庭,父亲是国会议员,但幼年丧母、身体多病以及艰辛的求学历程,磨砺了他坚毅沉默的性格。自1764年,在罗马城废墟产生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念头起至1787年完成全部六卷书稿,盛誉满天下,终其一生完成至今仍被称为“不朽宝籍”的伟大著作。

目录

第1册:
第一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的军事和疆域(98-180A.D.)
第二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内政修明物阜民康(98-180A.D.)
第三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的政治架构(98-180A.D.)
第四章 康茂德残酷而暴虐的愚行佩尔蒂纳克斯被推举为帝,励精图治遭禁卫军所弑(180-193A.D.)
第五章 禁卫军公开出价将帝位卖给德第乌斯·尤利安努斯克劳狄乌斯·阿尔比努斯在不列颠、佩
西尼乌斯·尼格尔在叙利亚、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在潘诺尼亚,公开声讨谋害佩尔蒂纳克斯的叛贼塞
维鲁赢得内战的胜利军纪的废弛政府的新措施(193一197A.D.)
第六章 塞维鲁病逝卡拉卡拉的暴政马克里努斯篡位埃拉伽巴卢斯的愚行
亚历山大·塞维鲁的美德军队纵兵殃民罗马帝国的财政和税务(208-235A.D.)
第七章 马克西明即位与其暴政元老院管辖的阿非利加和意大利发生动乱内战和叛变马克西明及其子、
马克西穆斯和巴尔比努斯,以及先后三位戈尔狄安帝系,全部惨死菲利普的篡位和政治手段(235-248A.D.)
第八章 阿尔塔薛西斯重建王朝波斯帝国之状况(165-240A.D.)
第九章 从德西乌斯皇帝在位到蛮族入侵,此一时期的日耳曼情势(249-252A.D.)
第十章 德西乌斯、加卢斯、埃米利安努斯、瓦列里安与伽利埃努斯相继为帝蛮族入侵三十僭主(248-268A.D.)
第十一章 克劳狄当政击败哥特人奥勒良的胜利、凯旋和死亡(268-275A.D.)
第十二章 奥勒良逝世后军队和元老院的作为塔西佗、普罗布斯、卡鲁斯及其子相继为帝(275-285A.D.)
第十三章 戴克里先当政及其三位同僚马克西米安、伽勒里乌斯和君士坦提乌斯重建秩序和安宁
波斯战争的胜利和凯旋政府分治的新制度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的逊位和退隐(285-313A.D.)
第十四章 戴克里先逊位后产生纷扰君士坦提乌斯崩殂推举君士坦丁和马克森提乌斯为帝同时有
六位皇帝在位马克西米安和伽勒里乌斯相继逝世君士坦丁战胜马克森提乌斯和李锡尼君士坦丁重新
统一帝国(305-324A.D.)
第十五章 基督教的发展及早期教会的风格、作为、数量和状况
第十六章 从尼禄在位直到君士坦丁统一天下,罗马当局在此一时期对基督教的作为(180-313A.D.)
第十七章 君士坦丁堡奠基君士坦丁的政治体系及其成就军事纪律和训练宫廷财政(300-500A.D.)
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的性格作风高卢战争君士坦丁崩殂帝国分由三个儿子统治
波斯战争内战君士坦提乌斯获得胜利(323-353A.D.)
第十九章 君士坦提乌斯独自称帝加卢斯之死尤里安身处险境尤里安在高卢的胜利(35l一360A.D.)
第二十章 君士坦丁改变信仰的动机、经过及影响合法建立基督教教会(306-438A.D.)
第二十一章 异教受到迫害多纳图斯教派的分裂阿里乌斯的宗教争论
君士坦丁及其子统治下教会和帝国的狂乱状况异教的宽容(312-362A.D.)
第二十二章 尤里安在高卢为军队拥立为帝进军获得成功君士坦提乌斯殒于军中尤里安的内政修明(360-363A.D.)
第二十三章 尤里安的宗教信仰一视同仁的宽容作风企图恢复异教的多神崇拜重建耶路撒冷神庙
运用各种手段对基督徒进行迫害宗教外衣下的偏袒行为(351-363A.D.)
第二十四章 尤里安进驻安条克远征波斯的成就渡过底格里斯河尤里安撤军与崩殂
约维安被推举为帝为拯救罗马军队与波斯签订丧权条约(314_390A.D.)
第二十五章 约维安的统治与崩殂瓦伦提尼安继位为帝,其弟瓦伦斯辅佐,导致帝国的分裂政教合
一的统治方式日耳曼、不列颠、阿非利加、东方地区与多瑙河地区的状况瓦伦提尼安崩殂两子格拉
提安与瓦伦提尼安二世继承西罗马帝国(343-384A.D.)
第二十六章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匈奴从中国到欧洲的发展过程哥特人被迫渡过多瑙河哥特人之战瓦
伦斯战败殒身格拉提安举狄奥多西为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的出身背景和功勋成就哥特人定居得到和平
(365-395A.D.)
第二十七章 格拉提安被弑和狄奥多西的统治阿里乌斯教派受到打击圣安布罗斯的事迹马克西穆斯
的第一次内战狄奥多西的性格作风、治理事国和知错悔罪瓦伦提尼安二世殒世尤金尼乌斯的第二次内
战狄奥多西驾崩(340-397A.D.)
第二十八章 异教信仰全面受到查禁基督教对圣徒和遗物的崇拜(378-420A.D.)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在狄奥多西两子继位完全分裂阿尔卡狄乌斯和霍诺留当政鲁菲努斯和斯提利科统揽大权
吉尔多在阿非利加叛变被歼(386-398A.D.)
第三十章 哥特人反叛大掠希腊,在阿拉里克和拉达盖苏斯率领下两度入侵意大利斯提利科击退蛮族日耳曼人
蹂躏高卢君士坦丁王朝在西罗马帝国被篡夺的状况斯提利科被迫亡身(395-408A.D.)
第三十一章 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罗马元老院和人民的对策罗马第三度被围城破遭受哥特人的暴行
掠夺阿拉里克之死哥特人撤离意大利君士坦丁王朝的没落高卢和西班牙为蛮族据有不列颠的自主
(408-449A.D.)
第三十二章 东罗马皇帝阿尔卡狄乌斯优特罗皮乌斯掌权及失势盖纳斯之叛圣克利索斯托受到迫害
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波斯战争与瓜分亚美尼亚(395-460A.D.)
第三十三章 霍诺留殒身瓦伦提尼安三世继位为西罗马皇帝母后弄权埃提乌斯和卜尼法斯的对决
汪达尔人攫取阿非利加(423-455A.D.)
第三十四章 匈奴国王阿提拉的Jl生格作风,征战成就及其宫廷状况狄奥多西二世坠马身亡马西安继位为帝(376-一453A.D.)
第三十五章 阿提拉进犯高卢为埃提乌斯率西哥特人击退阿提拉入侵意大利被迫撤离
阿提拉、埃提乌斯和瓦伦提尼安三世相继逝世(419-455A.D.)
第三十六章 汪达尔国王根西里克垂涎罗马西罗马帝国后继诸帝为马克两穆斯、阿维图斯、马约里安、
塞维鲁、安特弥乌斯、奥利布里乌斯、格利西里乌斯、尼波斯和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最后的灭亡
奥多亚克是统治意大利的第一位蛮族国王(439-490A.D.)
第三十七章 寺院生活的起源、过程及其影响蛮族信奉阿里乌斯教派皈依基督教汗达尔人在阿非利加的宗教迫害
阿里乌斯教派在蛮族遭到禁绝(305-712A.D.)
第三十八章 克洛维当政及改变信仰战胜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和西哥特人在高卢建立法兰西王国
蛮族的律法罗马人的景况西班牙的西哥特人撒克逊人占据不列颠(449-582A.D.)
第三十九章 东罗马皇帝芝诺和阿纳斯塔修斯东哥特人狄奥多里克的家世、教育和功勋进犯意大利及
征服的行动意大利的哥特王国西罗马帝国其余地区的情况文人政府的军事统治狄奥多里克临终前各项举
措(455-526A.D.)
第四十章 查士丁一世继位为帝查士丁尼当政狄奥多拉女皇赛车场党派形成君士坦丁堡动乱的根源丝
织品的贸易和生产财务和税收查士丁尼的大型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东罗马帝国的防务和边界雅典的学校
教育和罗马的执政官制度遭到沦丧的命运(482-一565A.D.)
第四十一章 查士丁尼在西罗马帝国的征战贝利萨留的出身家世和最初各次战役讨伐并降服阿非利
加的汪达尔王国班师凯旋哥特人的战事光复西西里、那不勒斯和罗马哥特人围攻罗马惨败后撤
走拉文纳献城贝利萨留誉满天下国内名声受污惨遭不幸(522-620A.D.)
第四十二章 蛮族世界的状况伦巴第人在多瑙河安身斯拉夫人的部族突厥的源起,向罗马帝国派遣使
者突厥与阿瓦尔人之间的斗争波斯国王努息万帝号为科斯罗伊斯一世治国有方与罗马人发生战事科
尔克斯之战埃塞俄比亚人(500-582A.D.)
第四十三章 阿非利加叛乱托提拉重整哥特王国罗马失守与光复纳尔塞斯平定意大利东哥特人
灭亡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的败北贝利萨留大获全胜,令名受污及死亡查士丁尼的崩殂及其性格和
统治彗星、地震及瘟疫(531-594A.D.)
第四十四章 罗马的法治概念君主的法律十人委员会的十二铜表法人民的法律元老院的敕令
皇帝和官员的命令市民的权责查士丁尼法典(527-565A.D.)
第四十五章 查士丁二世当政阿瓦尔人派遣使者定居在多瑙河伦巴第人夺取意大利接受提比略二世为
帝意大利在伦巴第人及东正教徒控制下的状况拉文纳的局面悲惨的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风范(565-
643A.D.)
第四十六章 科斯罗伊斯逝世后波斯发生革命其子霍尔木兹是暴君被废立巴赫拉姆篡位科斯罗伊斯二
世经过斗争后复位福卡斯的暴政赫拉克利乌斯拥立为帝波斯战争科斯罗伊斯占有叙利亚、埃及和小
亚细亚波斯人和阿瓦尔人围攻君士坦丁堡波斯人远征赫拉克利乌斯的胜利和凯旋(570-642A.D.)
第四十七章 神学史上“道成肉身”的教义基督的人性和神性亚历山大里亚和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相互
敌视圣西里尔和聂斯托利以弗所第三次神学会议优迪克的异端思想卡尔西顿的第四次神学会议
政教之间的争执查士丁尼的不宽容作为“三章 ”的争论东方诸教派的状况(412-1663A.D.)
第四十八章 第五卷及第六卷的主要内容从赫拉克利乌斯王朝到拉丁王国的建立,君士坦丁堡希腊诸帝
的继承及其背景(641-1185A.D.)
第四十九章 图像崇拜的仪式及其所受之迫害意大利和罗马的叛乱教皇的世俗主权统治法兰克人
据有意大利图像崇拜的建立查理大帝的性格作风及加冕西罗马帝国的光复及式微意大利脱离后自
主正式确立日耳曼王朝帝系(726-1378A.D.)
第五十章 略述阿拉伯地方及其居民穆罕默德的家世、风范及其教义在麦加传道逃到麦地那伊斯
兰用剑传播教义阿拉伯人主动皈依和被迫降服穆罕默德辞世及其继承人阿里及其后裔的权势和机
运(569-680A.D.)
第五十一章 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叙利亚、埃及、阿非利加和西班牙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哈里发帝国
基督教及其他宗教在伊斯兰教政府统治下所遭受的待遇(632一1149A.D.)
第五十二章 阿拉伯人两次围攻君士坦丁堡进犯法兰西为“铁锤”查理击退倭马亚和阿拔斯两个王
朝的内战阿拉伯的学术和知识哈里发的奢侈豪华生活对克里特、西西里和罗马的海上事业哈里发
帝国的分裂和式微希腊诸帝的败北和胜利(668-1055A.D.)
第五十三章 东罗马帝国在10世纪所面对的状况疆域的扩张和缩减财政和税收君士坦丁堡的宫殿头衔
和职称皇帝的尊荣和权势希腊人、阿拉伯人和法兰克人的战术拉丁语文的式微希腊语文的研习曲高和寡
(733-988A.D.)
第五十四章 保罗教派的起源和教义受到希腊诸帝的迫害,引起亚美尼亚等地之反抗在色雷斯生根成长
向帝国以西传播对宗教改革发生极大的影响(650-1200A.D.)
第五十五章 保加利亚人与匈牙利人的起源、迁移和定居在东西两个帝国之内到处袭扰俄罗斯君主政体
地理和贸易俄罗斯人反抗希腊帝国的战争蛮族的宗教皈依(640-1100A.D.)
第五十六章 意大利的萨拉森人、法兰克人和希腊人诺曼人开始侵袭及拓殖阿普利亚公爵罗伯特·吉
斯卡尔的作风和征战其弟罗杰解救西西里罗伯特对抗东罗马和西罗马的皇帝获胜西西里国王罗杰进犯
阿非利加和希腊皇帝曼纽尔一世希腊人和诺曼人的战争诺曼人的灭亡(840-1204A.D.)
第五十七章 塞尔柱土耳其人起兵反叛印度征服者马哈茂德苏丹托格鲁尔平定波斯保护哈里发阿
尔普·阿斯兰击败东罗马皇帝狄奥吉尼斯将其俘虏马立克沙王的权力和功绩夺取小亚细亚和叙利亚
耶路撒冷的情势及镇压朝拜圣地(638一1152A.D.)
第五十八章 第一次十字军的起源及兵力拉丁君王的出身背景进军君士坦丁堡希腊皇帝亚历克修斯
的政策法兰克人夺取尼斯、安条克和耶路撒冷解救圣地布永公爵戈弗雷在耶路撒冷即位为王建立拉丁王
国(1095-1369A.D.)
第五十九章 希腊帝国保存实力第二次及第i次十字军的兵员数量、经过路线与进展情形圣伯纳德萨
拉丁在埃及和叙利亚的统治夺回耶路撒冷海上十字军英格兰的理查德一世教皇英诺森三世以及第四次和
第五次十字军皇帝腓特烈二世法兰西路易九世以及最后两次十字军拉丁王国的法兰克人被马木路克驱
离(1091一1517A.D.)
第六十章 希腊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君士坦丁堡的情况保加利亚人作乱艾萨克·安吉卢斯被弟弟
亚历克修斯推翻第四次十字军的起源艾萨克之子与法兰西和威尼斯联盟两国的海军远征君士坦丁
堡两次围攻最后被拉丁人夺取城市(697一1204A.D.)
第六十一章 帝国为法兰西和威尼斯瓜分佛兰德人和教廷派出五位拉丁皇帝拉丁帝国的贫困和衰弱
希腊人光复君士坦丁堡十字军的后续状况(1020-1261A.D.)
第六十二章 尼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皇帝帕拉罗古斯继位为帝与教皇和拉丁教会的结盟以失败收场
设计反叛行动对付安茹的查理西西里的叛变加泰兰人在亚细亚和希腊的战事雅典的革命及当前的情况
(1204.一1456A.D.)
第六十三章 内战使得希腊帝国残破不堪安德洛尼库斯二世、安德洛尼库斯三世及约翰·帕拉罗古斯
的当政坎塔库泽努斯的摄政、反叛、即位及废立佩拉建立热那亚殖民区与帝国和君士坦丁堡市府之间的
战事(126l一139lA.D.)
第六十四章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从中国到波兰的征战君士坦丁堡和希腊人的避战奥斯曼土耳其
人源于比提尼亚奥斯曼、乌尔汗、穆拉德一世及巴耶塞特一世的统治和胜利土耳其君主政体在亚洲
和欧洲的奠基和发展君士坦丁堡和希腊帝国的大祸临头(1206一1523A.D.)
第六十五章 帖木儿在撒马尔罕称帝征服波斯、格鲁吉亚、鞑靼、俄罗斯、印度、叙利亚和安纳托
利亚在土耳其的战事巴耶塞特战败被俘帖木儿逝世巴耶塞特诸子之间的内战穆罕默德一世重建土
耳其王朝穆拉德二世围攻君士坦丁堡(1361-145lA.D.)
第六十六章 东方诸帝求助于教皇约翰一世、曼纽尔、约翰二世访问西欧在巴西尔会议的鼓舞下,
经过费拉拉和佛罗伦萨两次会议获得结论,希腊和拉丁教会要合并君士坦丁堡的文学和艺术希腊流亡
人士有助意大利发生文艺复兴拉丁人的求知欲和竞争心(1339——1500A.D.)
第六十七章 希腊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穆拉德二世的治术和风格匈牙利国王拉底斯劳斯的十字军运动
战败被杀斯坎德贝格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帕拉罗古斯(1421-1467A.D.)
第六十八章 穆罕默德二世的文治武功和行事风格君士坦丁堡在围城和攻击之后为土耳其人
所夺取君士坦丁·帕拉罗古斯战死东罗马帝国灭亡全欧震惊穆罕默德二世的征战和崩殂(145l-1481A.D.)
第六十九章 12世纪以后罗马的状况教皇对俗世的统治权城市的暴动产生政治异端思想恢复共和国
的行动元老院议员自傲的罗马人与附近城市之间的战事剥夺教会选举教皇和出任的权利,迫使教皇到
阿维尼翁避难大赦年罗马的贵族世系(1086——1500A.D.)
第七十章 彼特拉克的性格和加冕护民官里恩齐要恢复罗马的自主权和治理权他的德行和缺失,被驱
逐出境及亡故教皇从阿维尼翁返回罗马西欧的教会发生重大的分裂拉丁教会的统一罗马人为争自由做
最后的奋斗罗马法终于成为教会国家(1304一1590A.D.)
第七十一章 罗马的废墟在15世纪的景观衰败和残破的四点理由以圆形竞技场为例城市的重建本书的结论(1332-1430A.D.)

第2册:
三、奥勒良的治军作为与签订和约(270A.D.)
四、奥勒良歼灭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270A.D.)
五、奥勒良收复帝国西疆(271A.D.)
六、芝诺比娅统治东方帝国始末(250-273A.D.)
七、奥勒良进军亚洲平定帝国东疆(272-274A.D.)
八、罗马举行盛大凯旋式的华丽景象(274A.D.)
九、奥勒良镇压内部叛乱及其行事作风(274A.D.)
十、奥勒良率军出征被部将所弑(275A.D.)
第十二章 奥勒良逝世后军队和元老院的作为塔西佗,普罗布斯、卡鲁斯及其子相继为帝(275-285A.D.)
一、元老院和军队对继位问题相互推诿(275A.D.)
二、塔西佗受元老院推举登基(275A.D.)
三、塔西佗的东征与崩殂(276A.D.)
四、普罗布斯继位后雄图大展之作为(276A.D.)
五、普罗布斯征服蛮族之丰功伟业(277-279A.D.)
六、普罗布斯荡平叛乱及其被弑(280-282A.D.)
七、卡鲁斯及其二子相继称帝(282-284A.D.)
八、罗马各种壮观的竞技与赛会(284A.D.)
九、卡鲁斯家族的殒灭与戴克里先的发迹(284-285A.D.)
第十三章 戴克里先当政及其三位同僚马克西米安、伽勒里乌斯和君士坦提乌斯重建秩序和安宁波斯战争的胜利和凯旋政府分治的新制度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的逊位和退隐(285-313A.D.)
一、戴克里先的出身与继位(285A.D.)
二、罗马帝国的分治(286-292A.D.)
三、高卢和不列颠的动乱及平定始末(287-296A.D.)
四、戴克里先绥靖阿非利加与埃及(296A.D.)
五、伽勒里乌斯指挥波斯战争的光荣结局(286-297A.D.)
六、罗马与波斯签订和平条约(297A.D.)
七、罗马的地位与元老院的权力日趋衰落(303A.D.)
八、戴克里先提高君权的具体做法(303A.D.)
九、戴克里先新体制的主要内涵(303A.D.)
第十四章 戴克里先逊位后产生纷扰君士坦提乌斯崩殂推举君士坦丁和马克森提乌斯为帝同时有六位皇帝在位马克西米安和伽勒里乌斯相继逝世君士坦丁战胜马克森提乌斯和李锡尼君士坦丁重新统一帝国(305-324A.D.)
第十五章 基督教的发展及早期教会的风格、作为、数量和状况
第十六章 从尼禄在位直到君士坦丁统一天下,罗马当局在此一时期对基督教的作为(180-313A.D.)
第十七章 君士坦丁堡奠基君士坦丁的政治体系及其成就军事纪律和训练宫廷财政(300-500A.D.)

第3册
第4册
第5册
第6册
第7册
第8册
第9册
第10册

精彩书摘

  《罗马帝国衰亡史(1)》:
  皇帝和元老院的宗教政策,受到开明意见与迷信习俗的欣然支持。各种宗教仪式在境内流行,对于一般民众来说是同样的货真价实;对于哲学家而论是同样的虚妄浮夸;对于地方行政官看来是同样的效果显著。如此宽容所带来的结果,不仅是信徒彼此之间的迁就,更重要的是宗教的和谐。
  那个时代民众的迷信行为,不会产生神学的对立从而引起相互的冲突,更不会因思想体系的束缚使得身心受到限制。虔诚的多神教教徒不仅喜爱本乡本土的宗教仪式,也认同他人对全世界不同宗教有的信仰。就所有信徒来说,恐惧、感恩和好奇的心理、一个梦境或某种预兆、遭遇不如意事件的打击、甚至是长途行旅所产生的阻碍,都会让他们的信仰更为坚定,祈求神明的庇护。异教徒神话的架构非常浅薄,虽然混杂各种不同的材料,还不致形成矛盾和龃龉。所谓的圣贤豪杰和英雄人物,莫不与乡土休戚相关、生死与共,这些使国家建立权势和名声的伟人,即使没有受到世人像神祗一样的膜拜,至少也会获得赞扬和尊敬。泛神论认为千山万水都具备灵性,默默之中在认可的地区发挥它的影响力。罗马人祈求台伯河不要降灾,就不该嘲笑埃及人为了祈福而向尼罗河呈献大量祭品。
  就物质方面而言,自然界可见的力量、行星和元素,在整个宇宙是完全一样,毫无区别。精神世界看不见的主宰,无可避免由同一模式的传说和寓言铸造而成,无论是善与恶,都有各自的神祗作为代表。每一种技艺和职业的背后也都有他们的守护神,即使是经过长久传承的世代和相隔遥远的国家,神祗所显现的性质,都和被保护者的特定需要有关。不论是哪一种系统的神界,在发展的过程和利益的归属都会产生对立,要依靠一位至高无上者来调停。经过长时期的教化认同和顶礼膜拜,这位神祗逐渐提升到极度完美的崇高地位,成为“永恒的天父”和“全能的君主”。古代的宗教精神是如此的温和包容,以至于各个民族对于崇拜的仪式,只关切相互的雷同,不在意彼此的差异。希腊人、罗马人以及各地的蛮族,虽然都各有祭坛,要是大家在那里相遇,很容易感觉到,即使名称不一,仪式各异,都在崇拜同样格局变小的神祗。荷马史诗叙述的神话故事,对古代世界的多神教赋予一个瑰丽而通用的规范。
  ……

前言/序言

  如果没有爱德华·吉本的煌煌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两千年的历史著作宝库便是不完整的。大陆史界一直勤勤恳恳地引介西方史学名著,然而时至今日,这部充满真知灼见的庞然巨著仍然只有仅为全书三分之一篇幅的节译本问世,不能不说史学译著的王冠缺少了一颗耀眼的珍珠。
  在西方史学传统中,吉本属于从修昔底德和塔西佗开始的一系。这些史家非但具有生花的妙笔、叙事拟人的技巧以及好奇的心境,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从纷纭繁复的历史事件,把握内在的发展纹理。我们看修昔底德对雅典帝国主义日益走向末路的揭示,塔西佗对提比略以降罗马体制荼毒人性之内在本质的刻画,真是触目惊心,历历可辨。在此一方面,吉本从来不遑多让。他或许不及修昔底德的深刻,然而其气势磅礴庶几胜之;他可能没有塔西佗那般尖锐,然而其睿智机敏足堪比肩。要以数百万言的有限篇幅,梳理千余年罗马帝国衰亡历程的无限庞杂,唯有博大的心胸、如椽的巨笔方能胜任;对此,吉本正是游刃有余。他高瞻远瞩,纵横捭阖,把此一时代繁杂至无以复加的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经济诸多因素条分缕析,挥洒勾勒,分而凡此种种,皆服务于他那博大深切的主题——对罗马帝国衰亡历程的描摹及其原因的探索。以史为鉴可正身心,无怪西方一直将本著作为人文教育的基本读物,或许不仅因其史家的洞见,亦因其对人性的深刻启迪吧。
  对这样一部伟大的史著,大陆学界一直如饥似渴,亟欲饱览。幸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已请席代岳先生全文迻译出版,得遂寓目之快。我们此次推出的便是席代岳先生的译本,并在出书前做了必要的编辑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席代岳先生的译文忠实典雅,颇有吉本遗风,故我们尽量不予改动,台湾的用语习惯(包括“的”字的用法)亦均保留。
  二、在编辑之初,曾请席代岳先生校看一过,有所修订,主要是文气的贯通,亦略涉文字的补订。此类修订,除明显笔误之处而外,均已照改。
  三、由于大陆与台湾不同的用语习惯,人名地名的译法差异颇大。对此,我们请上海人民出版社孔令琴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卢挚飞先生进行了必要的文字处理,主要是按大陆的翻译标准统改译名,以大陆学界通行的译法为标准,无统一译法的则依名从主人原则,按有关资料厘定。
  编辑出版这样博大精深的著作,我们深感力有不逮,舛错失误所在难免。希望学界对我们的工作不吝指正,俾使再版时尽量臻于完善。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类书籍的详细简介,避开《罗马帝国衰亡史(套装1-10册)》的内容。 --- 编年史的碎片:世界文明的兴衰与转折点 一本跨越古今、探寻人类文明核心逻辑的恢弘巨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帝国的黄昏挽歌,而是以广阔的视野,梳理了从史前文明的萌芽到近现代思潮的涌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它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解析驱动人类社会前进与倒退的关键力量。 第一卷:失落的辉煌与文明的起源 本卷深入探讨了早期人类社会如何从狩猎采集转向定居农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如何催生了最早的复杂社会结构。我们聚焦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解析苏美尔的城邦政治、汉谟拉比法典的法律精神,以及阿卡德帝国短暂却重要的统一尝试。埃及,作为尼罗河的馈赠,其法老制度的稳定性和对来世的执着探索,如何支撑了三千年的连续性,成为古代世界不可逾越的基石。 不同于西方的线性叙事,本卷也详尽考察了早期东方的文明脉络。黄河流域的夏商周三代,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的奠定意义。青铜器上的铭文,不仅是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权力与信仰的载体。我们还穿插了对印度河流域文明(如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最新考古发现解读,探讨其高度规划的城市系统在缺乏明显战争痕迹下的社会组织模式。 本卷的重点在于“制度的诞生”——文字、书写、官僚体系和基础的税收制度,这些都是人类文明从混沌走向秩序的标志。 第二卷: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被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誉为“轴心时代”。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思想和精神领域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思辨,构建了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底层架构。雅典民主制的实践与局限,展示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早期形态。与此同时,远在东方,孔子的仁、礼思想构建了东方伦理秩序的核心,老庄的道家思想则提供了超越性的哲学视角。释迦牟尼佛陀在印度恒河平原上传播的解脱之道,触及了人类对苦难与轮回的终极关怀。 本卷的核心论点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类开始向内探索,寻求超越个体生存的意义。这些同时期产生的精神体系,塑造了此后数千年不同文明的精神底色,至今仍影响着数十亿人的世界观。我们对比分析了这些思想体系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探究它们如何应对城邦战争、王权衰落等社会动荡。 第三卷:欧亚大陆的连接与碰撞 随着大规模帝国和区域性王国的出现,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本卷重点描绘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一理念——“王中之王”如何通过高效的驿道系统和相对宽容的地方政策,管理起跨越三大洲的庞大疆域。 而在东方,秦汉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模式。郡县制、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不仅巩固了政权,更确立了中华文明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基本版图。 更具全球意义的是丝绸之路的开辟。这不是一条单一的商贸路线,而是一个信息、技术、疾病和宗教传播的复杂网络。本卷详细描绘了贸易香料背后的政治博弈,以及佛教如何借助这条商道,完成了从印度到中原的史诗级迁徙和本土化改造。我们探讨了游牧民族在欧亚大陆互动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征服者,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第四卷:中世纪的多元景观——信仰与权力 中世纪并非一个停滞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复杂性的转型期。 在西欧,罗马教会的权力崛起,如何填补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权力真空,塑造了封建制度的等级结构。修道院保存了古典知识的火种,而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则象征着“罗马精神”在基督教框架下的再生。 对比之下,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维持着古典世界的延续性,其恢宏的法律体系(查士丁尼法典)和东正教神学,构成了与罗马天主教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 与此同时,伊斯兰文明的崛起及其“黄金时代”是本卷的另一高光。从麦地那的小城邦到横跨三洲的哈里发帝国,阿拉伯学者在数学、医学、天文学上取得的突破,不仅继承了希腊的遗产,更将其发扬光大,为欧洲后来的文艺复兴储备了关键的知识基础。本卷将详细分析这些多元力量如何在信仰、财富和军事力量的驱动下相互竞争与借鉴。 第五卷:转型与重塑——近代世界的胎动 本卷聚焦于14世纪至17世纪,人类社会结构发生剧烈震荡的时期,这些事件为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不仅仅是艺术的复兴,更是对“人”本身的重新发现,人文主义思想挑战了中世纪僵化的神学权威。我们考察了地理大发现的驱动力——对香料、黄金的渴望与新航海技术的结合,如何将世界版图从分散割裂推向一个全球性的市场网络。哥伦布、达伽马的航行,意味着全球力量对比的开始重写。 在思想领域,宗教改革对既有权威的颠覆,不仅在神学上,也在政治上催生了民族国家的概念。马丁·路德的行动,引发了欧洲长期的冲突,但也间接促进了政治权力的世俗化进程。 本卷最后探讨了明清时期的东方社会:中国在达到传统农业文明的巅峰后,其内部的财政压力、士大夫阶层的治理困境,以及与西方快速崛起的海权力量接触时的初次冲击。我们分析了不同文明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选择的不同路径和随之而来的命运分野。 --- 本书特点: 比较史学视角: 避免单一中心论,将欧、亚、非三大洲的文明发展置于同一时间轴上进行对比分析。 制度驱动论: 强调法律、官僚体系、宗教组织和经济结构等“制度创新”在文明兴衰中的决定性作用。 详实的文献基础: 结合了考古学、碑铭学和经典史籍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细节。 拒绝简单化: 复杂的历史转折点被视为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旨在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 阅读本书,您将获得洞察人类社会变迁的深层逻辑,理解今日世界的历史根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西方文明的兴衰》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它以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西方文明从古希腊的辉煌到近代的演变历程。作者在讲述历史时,不仅仅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更注重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思想脉络。读完第一册关于古希腊的论述,我仿佛置身于雅典的广场,感受着哲人思想的激荡与民主制度的萌芽。那种对人类智慧早期探索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书中对城邦政治的剖析尤为精彩,将理想化的理念与残酷的现实权力斗争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对“文明”二字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相比于许多只关注军事和帝王的史书,这本书的广度令人赞叹,它将艺术、哲学、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结构的变迁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立体、有机的历史画面。阅读的过程如同跟随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漫步于历史的长廊,每一步都充满了启发和思考,让人在领略昔日荣光的同时,也不禁反思我们身处的当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即便是复杂难懂的哲学思想,也能被阐述得清晰易懂,非常适合希望系统了解西方文化根源的读者。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理想国》无疑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哲学巨著。柏拉图的对话体形式本身就极富魅力,苏格拉底那不倦的追问和引导,让整个论述过程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读者也置身于雅典的街头,参与了这场关于正义、真理与灵魂的探讨。这本书的重点聚焦于构建一个理想的城邦,通过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哲人王的概念、洞穴寓言的深刻隐喻,以及对灵魂三部分的精妙划分。我尤其被“洞穴寓言”深深打动,它对于揭示我们日常感知的局限性、以及追求客观真理的艰难性,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模型。这本书的难度在于,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社会经验,进入一个高度理想化的逻辑空间进行推演。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它对现代政治哲学、教育理念乃至个人道德修养都有着惊人的指导意义。它不是一本“答案之书”,而是一本“提问之书”,它逼迫你审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全部定义。阅读体验是漫长而深刻的,需要反复咀嚼那些层层递进的论证,但最终的回报是思维层级的提升。

评分

最近入手的一套《宋代社会生活史》让我对“日常生活”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并非聚焦于朝堂的更迭或战争的胜负,而是深入到宋朝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娱乐风俗之中。作者通过对地方志、笔记小说乃至出土文物等丰富史料的梳理,重建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烟火气的宋代图景。读到关于宋代市井生活的描写时,我简直能闻到街边小吃的香气,感受到瓦舍勾栏里的喧闹。书中对宋代商业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士大夫阶层审美情趣的转变描写得尤其细致,这使得我们能更立体地理解宋朝为何能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历史拉下了神坛,让我们看到宏大叙事背后的无数个体是如何构成时代的底色的。它改变了我看待古代史的视角——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千百万人柴米油盐的累积。叙述风格朴实却蕴含深情,让人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亲近感。

评分

翻开这套《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我立刻被它那颠覆性的叙事角度深深吸引住了。它完全跳脱了传统历史书那种以国家或时间线为轴的刻板结构,而是从生物学、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乃至科学革命等宏观角度,重新审视了智人如何一步步走到食物链顶端,并最终试图扮演“上帝”这一角色的全过程。作者的文笔简洁有力,充满了洞察力,时不时冒出的犀利反问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比如,书中对农业革命的解读,将其视为一场“史上最大骗局”,极大地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迫使我去重新权衡“进步”背后的代价。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在于,它将历史的演进过程变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科幻小说,只不过主角是我们自己。它探讨了虚构故事(如宗教、国家、金钱)在人类社会构建中的核心作用,这一点尤其发人深省。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宏大,以至于读完后,看待日常的纷争和成就都会带上一种宇宙尺度的超然感。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给全人类的“使用说明书”的初稿,虽然其中不乏令人不安的预言,但其提供的思维工具无疑是极度宝贵的。

评分

我近期研读的《万历十五年》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历史作品。黄仁宇先生以其“大历史观”的视角,选择明朝万历十五年这一看似平淡的年份作为切入点,通过描绘几个关键人物——如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海瑞等人在这一年所经历的困境与选择,揭示了晚明社会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极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叙事,而是像电影镜头一般,在不同人物的命运之间进行快速切换,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并置效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技术性失灵”,即制度的僵化如何使得个体即便有心改革也无力回天。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一种宿命般的悲凉——这些杰出的人物,他们的奋斗和挣扎,最终都不过是巨大历史惯性中的微小涟漪。这本书的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它教给我的不是历史的细节,而是理解复杂系统运行的思维模型。读完后,我开始用一种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审视一切试图建立的“完美系统”的脆弱性。

评分

古罗马是如何从伟大走向衰亡的!!

评分

整整一小箱

评分

整整一小箱

评分

物美价廉

评分

一本好的书啊

评分

都是好书,慢慢看

评分

整整一小箱

评分

整整一小箱

评分

古罗马是如何从伟大走向衰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