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牛李党争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牛李党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宋] 司马光 著,柏杨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史书
  • 资治通鉴
  • 牛李党争
  • 柏杨
  • 白话文
  • 唐朝
  • 政治斗争
  • 历史故事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383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93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字数:1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2011年迎来了全球发行一千万册的销售量。这套公认为适合阅读的白话版《资治通鉴》,从1983年第一册出版,至今已畅销近30年,这是广大读者对《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认可。目前在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有许多版本的《资治通鉴》今译,惟独柏杨先生的译本具有独特性。柏杨先生自一九六八年三月因文字贾祸,被判处惟一死刑,关入死牢。后又经几次减刑,柏杨先生感悟人生无常,在他九年又二十六天的监狱生活中,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历史,通读《资治通鉴》。出狱后,朋友问起心愿,他说:“我的愿望就是将《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文版。”

柏杨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教育,得到重塑人生规划的启示。《资治通鉴》被传为“帝王之书”,因为其中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帝王在做出重要决策时有所借鉴,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当今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不仅是领袖人物和高层人物,包括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面对决策、面对选择,而《资治通鉴》在当今社会就是一部很好的处世宝典。在《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柏杨先生为每一个历史关键场景都加注上“柏杨曰”的个人观点,就是为了启发读者在面临自己的人生抉择时,有足够的谋略做出正确的判断。

此外,《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学术性与实用性上突出于其他译本的关键,在于对地图的填充。


  

内容简介

  

  唐王朝自中叶之后,带给人民的是一波又一波的灾难,李隆基在位时的严重腐败,开启了宦官干政的门户。李德裕的为父报仇,使政府官员身不由已地不入于“李党”,就入于“牛党”。唐王朝后期,党争表面化及白热化,几乎所有的事都牵涉党争,一次单纯的人事任命,或一次单纯的司法诉讼,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党争黑手,已经崩溃了的最后道德防线,遂崩溃。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1],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柏杨,原名郭衣洞,满族,笔名柏杨。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毕业于东北大学政治系。毕业后,曾任东北《青年日报》社社长、沈阳辽东学院教师。1949年后前往台湾后,曾在反共救国团任职,后在成功中学、省立成功大学、国立艺专等地从事教育工作,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10集)、《西窗随笔》(10集)、《牵肠挂肚集》、《云游记》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十部书之一,其中《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最为广泛。


目录

八一六——八二六年
导读

九世纪第二个十年
停止讨伐王承宗
李想陷蔡州,擒吴元济
韩愈谏迎佛骨

九世纪二○年代
宦官杀宪宗李纯
太和公主下嫁回鹘
穆宗李恒逝世
敬宗李湛被弑

精彩书摘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牛李党争》:
  唐帝(十四任宪宗)李纯(本年四十岁)派全国盐铁专卖暨运输副总监(盐铁副使)程异前往江淮(华东地区)催征财赋。
  回鹘汗国(瀚海沙漠群)屡次请求迎娶唐朝公主,主管机关估计费用将高达五百万贯。当时,中原正有军事行动,所以李纯不许。
  二月一日,送回鹘摩尼教(拜火教、祆教)教士回国(来唐朝传教事,参考八○六十一月,已十二年);派皇族事务部副部长(宗正少卿)李诚出使回鹘,解释唐朝的困难,希望婚期后延。
  5李想计划奇袭淮西变军总部所在的蔡州,上疏请求增援。李纯命昭义战区(总部设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河中战区(总部设河中府【山西省永济市】)、□坊战区(总部设廊州【陕西省富县】),各派两千人助战。
  二月七日,李想派带兵官(十将)马少良率十余名骑兵到边界巡逻,跟淮西变军搜索纠察官(捉生虞候)丁士良遭遇,发动攻击,生擒丁士良。丁士良是吴元济(淮西【总部蔡州】首领)的勇将,不断在唐随邓战区东境掳掠烧杀;中央各将领要求挖出丁士良的心脏,李想同意。不久,召见丁士良当面盘问,丁士良一点没有畏惧表情,李□叹息说:“真是大丈夫!”下令松绑。丁士良告诉说:“我并不是蔡州人,而是安州(湖北省安陆市)人,八世纪九。年代,跟淮西作战,被吴家俘虏,自以为一定会死,吴家却释放我,并且重用,我因吴家得以再生人世,所以替吴家父子出力(七九九年,安黄战区【总部安州】曾派军攻伐淮西吴少诚,参考该年十月)。昨天才尽力屈,再被你生擒,也自以为非死不可,而今你又给我一条生路,请允许我用生命对你回报。”李想乃发给他军服、武器,命他当搜索官(捉生将)。
  二月九日,中央讨伐淮西(蔡州)大军总部(淮西行营)奏报说,攻克淮西古葛伯城(河南省宁陵县北)。
  丁士良告诉李想说:“淮西勇将吴秀琳,拥有三千人部众,据守文城栅(即铁城·河南省遂平县西南),是吴元济的左臂,中央军不敢接近,有一个叫陈光洽的,是他的智囊。陈光洽勇敢而轻佻,喜爱亲自出战,请准许我替你先活捉陈光洽,吴秀琳自会投降。
  ”二月十八日,丁士良果然生擒陈光洽而回。
  鄂岳道(首府设鄂州【湖北省鄂州市】)行政长官(观察使)李道古,率军从穆陵关(河南省新县南)出发。
  二月二十四日,攻击申州(河南省信阳市),克复外城,进击子城,退守子城的变军乘夜反攻,李道古军队惊骇溃散,死亡惨重。李道古,是李皋的儿子(曹王李皋,参考七七九年八月)。
  淮西变军被中央讨伐军围攻,长达数年之久(八一五年正月中央下讨伐令,迄今只两年两个月),把仓库里所有粮食都拿出来供应战士,很多百姓无粮可吃,纷纷到池塘里采摘菱角,捕捉鱼鳖鸟兽充饥,但也捕捉罄尽,只好成群结队投奔中央军,前前后后有五千余户。淮西变军认为他们留下来白白浪费粮食,所以也不禁止。
  二月三十日,李想自设置流亡县政府(《旧唐书·宪宗本纪》:在忠武【总部许州】、河阳【总部汝州】特遣兵团大营,设置行郾城县),照顾这些难民,委任县长负责管理,并派军保护。
  三月五日,李想自唐州进驻宜阳栅(河南省桐柏县西)。
  昭义战区司令官郗士美在柏乡(河北省柏乡县)被成德变军(总部恒州)击败,士卒死亡一千余人,只好撤退。
  三月八日,李纯命横海战区(总部设沧州【河北省沧州市东南】)司令官程执恭改名程权。
  三月十八日,成德变军首领王承宗,派军两万人,进入横海战区所属东光(河北省东光县),切断白桥头(东光县西北,跨永济渠)。程权(程执恭)不能抵御,只好率军返回沧州(河北省沧州市东南。北战场中央已有两军退出,势难久支)。
  淮西变军将领吴秀琳献出文城栅(河南省遂平县西南),投降李想。
  三月二十八日,李想率军抵达文城栅西五里,派唐州州长李进诚率士卒八千人进抵文城栅城下,召唤吴秀琳,城上利箭滚石像大雨一样倾盆而下,中央军不能向前。李进诚回来报告说:“盗匪原来是诈降,不可相信。”李想说:“这是等我亲自前去。”迅速前往城下,吴秀琳立即命士卒缴出武器,跪在李想马前。李想抚拍他的肩背,慰问安抚,接收降军三千人。吴秀琳的部将李宪,勇敢而有才干,李想教他改名李忠义,仍用他当官。把全城妇女都迁到唐州。于是唐随邓战区的士气,重新振作,官兵才有作战的意愿。淮西军民向李想投降的,路上前后相连,李想都随他们的盼望安置,对于上有父母的人,就馈赠他们粮食布匹,送他们回去,说:“你们都是帝国的臣民,不要抛弃亲戚!”大家都感动流泪。
  中央讨伐军跟淮西变军夹着□水(沙河)筑营,各军互相观望,没有人敢敌前渡河。忠武战区(总部设许州【河南省许昌市】)作战司令(兵马使)王沛先率五千人强渡□水,在对岸险要地方筑城,于是河阳(汝州)、宣武(汴州)、河东(太原府)、魏博(魏州)等特遣兵团,相继渡过□水,进逼郾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
  三月二十七日,忠武战区司令古李光颜(阿跌光颜),在郾城击破淮西变军(总部蔡州)三万人,杀士卒十分之二三,变军将领张伯良逃走。
  三月二十九日,李想派乡团带兵官(山河十将)董少玢等,分别进攻淮西变军各城栅。当天,董少玢攻占马鞍山(河南省确山县西北),夺取路口栅(今地不详,当在马鞍山附近)。
  夏季,四月二日,乡团带兵官(山河十将)马少良攻占□岈山,活捉淮西将领柳子野。
  ……

前言/序言


史海沉浮:唐代中晚期的权力角逐与社会变迁 【本书简介】 权力、派系、兴衰——一部关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的深刻剖析。 本书聚焦于唐朝中晚期一个决定性的历史阶段,深入探讨了在这个看似繁荣实则暗流涌动的时代背景下,士族、宦官、藩镇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以及这些斗争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帝国的命运轨迹。我们不关注具体某一次党争的细节,而是从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角度,审视塑造了整个中晚唐图景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一、 盛唐气象的余晖与结构性困境的浮现 安史之乱无疑是唐帝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本书首先描摹了战后初期的景象——表面上中央集权的恢复,实则潜藏的巨大隐患。我们探讨了藩镇割据的制度根源,分析了节度使权力是如何从军事授权逐步演变为世袭化的“土皇帝”模式。这种权力的高度地方集中,是如何侵蚀中央政府的财政与军事基础,为后世的动荡埋下了不可逆转的伏笔。 我们细致考察了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阶层(士族)如何利用地方的稳定与资源,巩固自身地位,并试图在朝廷中为自身争取更大的发言权。这不仅是地域的对抗,更是不同社会资源整合方式的冲突。 二、 宦官集团的崛起:制度的失衡与人性的利用 本书将重点剖析宦官权力膨胀的制度性成因。中晚唐时期,皇帝为了制衡日益强盛的文官集团(士大夫)和地方藩镇,不得不倚重身处宫闱的宦官势力。我们分析了“神策军”的建立与壮大,如何使宦官掌握了宫廷禁军的最高指挥权,从而拥有了废立皇帝的惊人能力。 这种依赖性是如何演变成一种制度性的掣肘?我们考察了宦官集团内部的运作机制、他们与外朝官员、甚至与外部势力(如藩镇或外朝士大夫的特定派系)之间形成的复杂联盟与对抗网络。宦官的权力不再是单纯的宫廷服务,而成为了影响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性力量,其核心在于他们对皇帝人选的控制权,这使得朝廷的政策导向变得极其不稳定和机会主义化。 三、 文官集团的分化与理想的幻灭 在面对宦官的专权与藩镇的威胁时,文官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本书深入探讨了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思想流变与派系分野。他们对“王道政治”的坚守与现实政治的残酷之间的巨大落差,促使一些人走向激进的改革尝试,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审慎的妥协与权术的运用。 我们分析了不同思想流派(如更强调法制与效率的改革派、更注重传统儒家伦理的保守派)在具体政策推行上的分歧。这些分歧往往被权力寻租者利用,成为他们拉拢盟友、排挤异己的工具。士大夫的理想主义在残酷的权力场中不断被消磨,最终导致了他们彼此间的猜忌和攻讦,削弱了其整体对中央的有效治理能力。 四、 财政的枯竭与中央权威的瓦解 贯穿中晚唐的另一条主线是中央财政的日益空虚。藩镇的“上供”越来越不稳定,而宫廷和禁军的开支却居高不下。本书详细梳理了历代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而推行的改革尝试,例如两税法的演变、盐铁专营政策的调整,以及这些政策在不同权力主体(中央、地方、宦官)之间的执行差异。 财政权的丧失直接导致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当中央无法有效支配资源时,其发布的政令在地方上就成了空文。我们探讨了这种经济基础的崩溃是如何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和效率的低下,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帝国在面对黄巢起义等大规模社会动荡时,显得力不从心。 五、 历史的必然与个人的选择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超越对具体事件的罗列,去探寻隐藏在这些权力斗争背后的结构性逻辑。中晚唐的权力斗争,实质上是中央集权制度在面临外部冲击(藩镇)和内部结构性缺陷(宦官专权)时,进行自我调整和修复的艰难过程。 我们审视了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那些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他们的决策是基于长远的国家利益,还是基于短期的派系存亡?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努力与阴谋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书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理解一个伟大帝国是如何在内部的权力绞杀中,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生态的运行机制,简直是打开了一把万能钥匙。我过去对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一知半解,总觉得历史事件的发生似乎带有某种必然性,但读了这套书后才明白,任何“必然”的背后,都是无数偶然因素的堆叠、个人选择的偏误和信息不对称的产物。柏杨先生的注释和评论部分,如同在古老画卷上添上了现代的聚光灯,将那些隐藏在正史文字背后的动机和阴谋一一揭露。这种“去神圣化”的处理方式,让历史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完人或彻底的恶棍,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会挣扎的个体,这让历史变得异常亲近和真实可感。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套鸿篇巨制,虽然我不是历史科班出身,但柏杨先生的笔触实在太有魔力了。他用现代白话文重述《资治通鉴》,简直就是给咱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政治斗争的密室之门。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我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历史的重量感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那些权谋、那些算计、那些在权力巅峰上如履薄冰的政治家们,在柏杨的笔下鲜活得仿佛昨天才发生过。我特别喜欢他那种直抒胸臆的评论方式,毫不留情地剖析人性的弱点和时代的局限。读完后,我总觉得对当下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也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历史真是最好的教科书,只不过这本书的“教材”编排得太精彩了,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冲击。柏杨先生的叙述风格极其犀利,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无论多么光鲜亮丽,也逃不过他锐利的洞察。我常常在阅读某段情节时,不得不停下来,回味一下他那句看似轻松却掷地有声的总结。这套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把历史写成枯燥的年代流水账,而是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人性剧场。我仿佛能闻到朝堂上那股紧张的火药味,感受到那些朝臣们在圣意的揣测中小心翼翼的呼吸。它让我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社会的基本驱动力——欲望、恐惧和野心——从未改变,这才是历史永恒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将这套书看完,过程既痛苦又快乐。痛苦在于,面对那些接连不断的内斗和决策失误,总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替古人感到惋惜。快乐则在于,柏杨先生的白话翻译功力实在是高超,复杂的典章制度和晦涩的文言被他化腐朽为神奇,变得清晰易懂,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他像是领着我们这些读者,在历史的长河里坐着一艘速度极快的快艇,快速掠过那些宏大的背景,聚焦于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节奏感把握得极好,让人在沉浸于故事的同时,思维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活跃,不断地在脑海中与作者的观点进行辩论和印证。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称赞这套书的“可读性”。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历史读物就该板着脸孔”的刻板印象。柏杨先生的文风中有一种近乎戏谑的幽默感,这种幽默不是在消解历史的严肃性,而是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下找到一丝人性的出口。他用现代的语汇来描绘古代的场景,这种跨时代的对话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我甚至会想象,如果那些古代的帝王将相能够读到今天的白话文,他们会如何评价柏杨先生的这段“翻译”和“点评”?这套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对话,让厚重的历史瞬间变得轻盈而富有弹性,非常适合在闲暇时细细品味,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书不错,印刷质量精美,值得购买

评分

京东给力

评分

封面设计很好 内容写的很详细 我是爱书人 快递员辛苦了!

评分

评分

满意

评分

还行……

评分

很好的书,大师的译作,柏杨大师与你谈谈功过成败。

评分

很好的书,大师的译作,柏杨大师与你谈谈功过成败。

评分

京东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