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研究文库 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续编)

简帛研究文库 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续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振红 著
图书标签:
  • 简牍
  • 出土文献
  • 秦汉史
  • 社会生活
  • 考古学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文献学
  • 历史文化
  • 续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782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44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简帛研究文库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研究人员

本书是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一书的续编。《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一书出版后,获得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获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一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三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相信《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续编)的出版也会取得很好的反响。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编,利用zuixin出土简牍材料,深入探讨战国至魏晋时期官僚政治社会构造和赋役制度、货币经济等问题。内容包括:秦“邦”“内史”的演变与战国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发展;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在秦汉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长沙走马楼吴简中“吏”“吏民”的阶层属性和汉魏时期官、吏的分野;秦汉时期的“尉”与“吏”的任命、管理;秦汉时期田租、刍稿税、市租的征收;出土“算”“事”简与汉魏时期的赋役结构;徭、戍与秦汉正卒、更卒的关系;“冗”“更”与秦汉时期的供役方式;松柏西汉墓簿籍牍辨析;汉代算车、船、缗钱制度新考;“帛”在汉代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本书视野开阔,新见迭出,立论翔实,对于推动战国秦汉魏晋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杨振红,女,1963年生于黑龙江虎林。1981—1988年就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学士、硕士学位。2000—2005年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系,获博士学位。专业秦汉史、简帛学。1988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战国秦汉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主任、《简帛研究》主编。2012—2015年任青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昆仑学者”。出版专著《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获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合著《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中国妇女通史·秦汉卷》、《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等,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郭沫若历史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文史哲》、《史学月刊》、《中华文史论丛》、《光明日报》等海内外杂志、报刊发表论文、译文近百篇。


目录

上编


第一章从秦“邦”“内史”的演变看战国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发展


第二章秦汉官僚体系中的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及其意义



第三章吴简中的吏、吏民与汉魏时期官、吏的分野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尉”“尉律”与“置吏”“除吏”


下编


第五章秦汉时期的田租征收


第六章秦汉时期的刍稿税


第七章出土“算”“事”简与两汉三国吴时期的赋役结构——“算赋”非单一税目


第八章徭、戍为秦汉正卒基本义务——更卒之役不是“徭”


第九章秦汉简中的“冗”“更”与供役方式


第十章松柏西汉墓簿籍牍考释


第十一章汉代算车、船、缗钱制度新考


第十二章秦汉时期的市租


第十三章“帛”在汉代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前言/序言


汉唐制度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新见出土文献视角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汉唐之际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关键阶段,以近年来新发现和整理的地下文献,特别是出土简牍、碑刻、墓志等一手史料为核心,对汉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以及思想文化演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与重构。全书致力于揭示在帝国由盛转衰、再到隋唐统一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如何在制度层面和文化观念层面实现复杂而深刻的转型。 本书并非对已有的秦汉简牍研究的简单延续或补充,而是将研究视野拓宽至整个汉唐帝国时期,特别是侧重于探讨秦制向汉代成熟制度的演变,以及汉代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断裂、重塑与最终定型为唐代体制的复杂历程。我们力求通过对不同考古遗址出土材料的跨区域、跨时代的比较研究,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动态的历史图景,避免将汉唐视为一个静止的整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张力和变革的漫长时期。 第一部分:帝国行政与法律体系的演化 第一章 汉初郡县制的韧性与中央集权的巩固:以楚汉之际文书为证 本章通过梳理最新公布的汉初与秦末遗址中发现的行政档案(如里伍文书、编年简牍),重点探讨了秦朝郡县制在秦末战乱后的残存情况与修复机制。我们关注早期汉代地方政权如何借鉴秦制,在中央权力尚未完全稳固之时,通过地方吏员的日常记录(如户籍、徭役、赋税的收支明细),来体现地方治理的实际操作难度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渗透。重点分析了“封国”与郡县并存时期,两者在司法权和财政权上的摩擦与权限界定,以揭示早期汉代国家形态的复杂性。 第二章 汉代律令的“活化”与“法律社会”的建构 本书超越了对《汉律辑注》的传统解读,深入探究了汉代司法实践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居延汉简、金关简中“语”、“律”、“令”等法律条文的交叉比对,结合同期出土的判决书与行政公文,我们探讨了律令在实际执行中如何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解释和变通。尤其关注了“告”与“坐”的界限,以及在特定边郡的军事法体系与民事法体系的交织。本章旨在论证汉代国家治理并非僵硬的法制化,而是一种动态的、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法律实践”体系。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法制真空”与地方藩镇的法律重塑 随着东汉的衰落,中央法制体系的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本章通过研究魏晋时期出土的官方文书残片以及反映民间习惯法的相关材料,分析了在政权更迭频繁的背景下,法律的制定权和解释权如何下移至地方豪强或军事集团手中。重点分析了“州法”与“国法”的冲突与融合,以及门阀士族在司法领域所扮演的隐性角色,为理解隋唐律制的最终成型奠定了制度变迁的脉络。 第二部分:经济基础与社会阶层的流动 第四章 汉代官田制度的运作与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 本书利用新近发现的汉代典籍抄本和地方经济档案,重新审视了汉代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垄断与分配政策。我们细致梳理了“均输”、“平准”政策在地方层面的实施效果,并结合出土的田制简牍,精确测算了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土地的丈量、登记与税收标准。重点探讨了王莽时期土地政策的激进改革,及其对西汉王朝稳定性的冲击,以及东汉时期官田私有化趋势的隐蔽进程。 第五章 晋唐之际的坞堡经济与乡村社会的重构 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从两晋到南朝的社会结构变化。通过对区域性坞堡、义庄等精英阶层社会组织遗留文书的研究,本书揭示了在北方战乱与南方开发的过程中,社会财富与劳动力如何向具备军事和经济自保能力的士族庄园集中。重点分析了庄园内部的劳役制度、佃耕关系以及其对中央政府税源和兵源的挤压效应,展现了帝国中央权威衰弱背景下,地方性经济共同体的兴起与巩固。 第六章 隋唐帝国的财税制度创新:简牍到纸本的过渡 本章聚焦于隋唐大一统的制度基础——租庸调与府兵制。我们借助少量留存的隋唐早期档案材料,辅以与此期相关的简牍、木牍的残余信息,勾勒出隋唐税制从汉魏的复杂形制中脱胎换骨的过程。重点分析了均田制与税收额度的关联性,以及国家如何通过更系统、更标准化的簿册管理(从竹木向纸张的转变),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空前精细化控制,为唐代的高度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部分:思想文化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张力 第七章 汉代儒学官僚体系的形成与“独尊”的日常实践 本书不再将汉武帝“罢黜百家”视为一蹴而就的事件,而是深入探究了儒家思想如何通过地方教育、选官制度和司法解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汉代私人藏书简、经学注释残卷的研究,我们考察了不同学派(如今文、古文)在地方政权中的实际影响力,以及儒家经典如何被“实用化”,成为维护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 第八章 魏晋玄学与国家权力的话语重构 魏晋时期,士人对既有价值体系的反思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生态。本章分析了玄学思潮中“名教”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如何被士族用以解释其对国家政治的参与和超脱。我们通过对同期士人交往简牍、书信的分析,揭示了在朝廷机构运作不畅时,士人群体内部的价值判断和舆论导向,如何构成了对皇权合法性的潜在制约或合法化过程。 第九章 隋唐佛教的制度化管理与国家信仰的融合 本书将隋唐佛教的兴盛置于国家社会控制的大背景下考察。我们利用与寺院经济、僧侣户籍、以及国家对佛经翻译和道场活动的记录相关的碑刻与文献,分析了隋唐统治者如何主动将佛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设立僧官制度,利用寺院资源服务于国家基础建设和意识形态宣传。这揭示了隋唐在继承秦汉以来的法家、儒家传统之外,如何成功吸纳和整合异质文化力量,以增强帝国统治的软实力。 结论:从秦制遗产到唐代成熟帝国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本书最后总结,汉唐之间的历史绝非简单的延续,而是在秦代奠定的中央集权框架下,经历了近千年的制度适应、文化吸收与社会重塑的复杂过程。新出土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更精微的证据,证明了帝国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在应对地方挑战和内部变革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最终在唐代以一种成熟且内敛的方式得以展现。本书试图通过这些未被传统史料完全覆盖的细节,为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成熟路径提供新的论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秦汉时代。拿到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厚重的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里面蕴含着多少珍贵的知识。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学术的尊重,那种严谨又不失美感的排版,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每一次翻开它,都感觉像是在触摸历史的脉搏,那种与古人对话的体验,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而且,书中的插图和版式设计都非常考究,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向导,带着我们一步步深入探索。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却又处处体现出深厚的学识底蕴。他善于将复杂的历史现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常常让人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中国古代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在许多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我尤其欣赏它在对待不同观点时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既有坚定的立场,又不失学者的谦逊。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它带给我的知识和思想的冲击,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书的预期。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感到非常震撼。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出土简牍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文字背后的社会结构、法律制度乃至日常生活细节。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精密的镜头,聚焦于历史的一个特定侧面,然后层层剥开,展现出那个时代复杂而真实的样貌。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秦汉的市井之中,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史学著作中很少能体会到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的史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观点新颖独到,常常能让人对既有的历史认知产生新的思考。他总能从细微之处发现宏大的趋势,这种洞察力让人叹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于秦汉社会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启发思考的学术著作。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深入探讨战国至魏晋时期官僚政治社会构造和赋役制度、货币经济等问题。内容包括:秦“邦”“内史”的演变与战国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发展;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在秦汉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长沙走马楼吴简中“吏”“吏民”的阶层属性和汉魏时期官、吏的分野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推荐一

评分

简帛研究文库 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续编)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收过上一本 虽然目前对这个没兴趣了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推荐一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推荐一

评分

收过上一本 虽然目前对这个没兴趣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