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2)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剑虹,丁兴祥,李文玫 编
图书标签:
  • 生命叙事
  • 心理传记
  • 叙事研究
  • 心理学
  • 传记学
  • 个人历史
  • 自我认同
  • 经验研究
  • 质性研究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4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97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0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开创自弗洛伊德的叙事/故事典范心理学在中国的第一部集刊

内容简介

  1910年出版的弗洛伊德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与他童年的一个记忆》(Leonardo da Vinci and a Memory of His Childhood ),启蒙了后世“心理传记学”的研究范式。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峡两岸几乎同时开始了心理传记学这一领域的探索。采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人物(特别是非凡人物)的生命故事进行研究。郑剑虹、李文玫、丁兴祥主编的《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集刊,代表着中国大陆与台湾人文取向的心理学者第1次携手,也是世界范围内心理传记学的第1个学术刊物。《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以书代刊,将于每年在海峡两岸以繁体字和简体字两种版本同时出版,其将成为凝聚华人心理学人文取向研究队伍的阵地。

作者简介

  郑剑虹,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西南大学心理学硕士、博士。现任广东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心理传记学与生命叙事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论自强人格》、《心理传记学手册》等专著、译著和教材9部,主持和参研省部级课题7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各级政府奖4次。研究兴趣为心理传记学、人格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

目录

心理传记学:理论探索
生命诗学:心理传记与生命叙说的新开展
张继元 丁兴祥
心理传记学:实例研究
“成为一个动词”:客家女诗人张芳慈的心理传记学研究
李文玫 霍建國
砥砺风雨路,蟾宫三折桂——奥运冠军陈艳青心理传记学研究
吴继霞 王可 姜华
林语堂的生命脚本初探
陈祥美
理论即生命经验:以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为例
薛荣祥 丁兴祥
“清廉卓绝”堪比海瑞——闽浙总督陈瑸的心理传记学探索
陈发钊 郑剑虹
千古一相——诸葛亮生命历程的心理传记分析
舒跃育
苏轼仕隐矛盾的心理传记学研究
王世明 陈顺森
生命叙事与质性研究
在无名的生活中突围:一位台湾水电工为尊严进行斗争的故事
张慈宜
都市儿童近视初期传记性历程之研究
张煜麟 倪鸣香 刘影梅
幸福进取者与不幸者情绪调节的对比性个案研究
尹可丽
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保护性因素的个案研究——对A的个案分析
刘礼艳 刘电芝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约稿启事

前言/序言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2):探索人生的深度与复杂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2)》是一部深入挖掘个体生命历程、剖析心理发展轨迹的学术力作。本书在继承和发展前作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生命叙事研究的边界,深化了心理传记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理解他们独特的人生选择,感悟其内在的驱动力与挣扎,从而获得对生命复杂性和丰富性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的研究视角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陈述生平,而是着眼于生命叙事如何被构建、如何影响个体身份认同、又如何在时代背景下被解读。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如何被讲述”以及“为何如此讲述”。作者认为,个体的生命故事并非线性、单一的真理,而是由无数碎片化的经验、记忆、情感和意义交织而成,这些元素在叙事中被组织、重塑,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特且不断演变的自我图景。 第一部分:叙事建构与自我理解 本书开篇即深入探讨了“叙事建构”这一核心概念。作者阐释了叙事在塑造个体自我认知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过去,如何解读当下的处境,又如何构想未来的可能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叙事的框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叙事(如创伤叙事、成长叙事、事业叙事等),本书揭示了叙事如何帮助个体处理情感、整合经验、并在面对挑战时建立韧性。 在此基础上,作者引入了“心理传记学”的视角,强调理解个体心理传记的关键在于捕捉其内在的“叙事逻辑”。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表面的行为和事件,去探寻支撑这些行为和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力、潜在需求、以及未竟的冲突。本书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心理传记学家如何运用叙事分析工具,如主题识别、情感光谱分析、以及冲突模式的解构,来揭示个体生命故事中隐藏的意义和潜能。 例如,书中对一位艺术家生命历程的分析,并非停留在对其作品的评价,而是深入挖掘其创作冲动背后童年创伤的阴影,以及如何在艺术叙事中不断地寻求治愈与自我肯定。作者指出,这位艺术家并非简单地“画画”,而是通过艺术这一独特的生命叙事,不断地与内心的痛苦和渴望进行对话,并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重塑自我。这种对个体叙事深层结构的挖掘,使得心理传记不再是静态的画像,而是充满动态的生命过程的呈现。 第二部分:关键发展节点与叙事转折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生命历程中的关键发展节点,以及这些节点如何成为个体叙事发生重大转折的契机。作者特别关注了童年、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危机以及老年等人生阶段,探讨了在这些时期,个体如何通过新的叙事来整合过去、适应变化、并重新定义自我。 在童年时期,个体通过与父母、家庭的互动,初步建立了关于世界和自身的基本叙事框架。这些早期的叙事,往往具有强大的塑形力量,影响着个体一生对情感、关系和自我价值的感知。本书深入分析了依恋理论与叙事建构之间的联系,说明了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形成积极、整合的生命叙事,而经历过创伤性童年的个体,则可能面临叙事碎片化、失落或重复性叙事的问题。 青春期被视为个体“叙事身份”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质疑和重构家庭赋予的叙事,探索独立于他人的自我。作者详细阐述了青春期叛逆、身份认同探索等现象,如何是青少年试图摆脱旧叙事、构建新叙事的积极表现。成功地度过这一时期,意味着个体能够形成更具弹性和自主性的生命叙事。 成年早期,个体在事业、亲密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的承担中,不断地验证和调整自己的叙事。本书探讨了“职业叙事”的形成,即个体如何通过对工作意义的解读,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和成就。同时,亲密关系的叙事,如爱情、婚姻、家庭的构建,也成为个体自我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年时期,常常伴随着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审视,也可能触发“中年危机”。作者认为,中年危机本质上是个体原有生命叙事面临挑战、需要更新的信号。那些能够成功地通过新的叙事来应对变化、重新发掘人生目标的人,往往能迎来更成熟、更具智慧的人生阶段。 老年时期,则是个体进行“人生回顾”的重要时期。个体通过回顾一生的叙事,试图从中找到意义、达成圆满。本书强调了“人生回顾疗法”的原理,以及积极的叙事回顾如何帮助老年人减少遗憾、提升幸福感。 第三部分:叙事与心理健康、社会文化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生命叙事与心理健康、以及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作者认为,健康的心理状态与积极、整合的生命叙事密不可分。那些能够赋予生命意义、建立清晰自我认知、并有效应对挑战的叙事,是心理健康的基石。 本书深入探讨了各种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与叙事模式之间的关联。例如,抑郁症患者常常陷入消极、无望的“受害者叙事”,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则可能伴随着“被困住的叙事”,即无法将创伤事件整合到完整的人生故事中。通过对这些叙事模式的理解,心理传记学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视角和有效的干预方法。 此外,作者还将生命叙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个体生命故事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深受其所处的时代、文化、社会规范的影响。本书分析了宏大叙事(如民族史诗、宗教故事、流行文化)如何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又如何与个体的生命叙事相互作用。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个体,其生命叙事可能更侧重于集体贡献和群体归属感。 本书还探讨了“叙事疗法”在现实中的应用,展示了如何通过引导个体重构其生命叙事,来帮助其克服困难、实现个人成长。作者通过一系列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叙事疗法如何帮助那些因社会偏见、边缘化经历而产生负面自我认同的个体,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重塑有力量的生命叙事。 结语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2)》是一部充满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为每一个渴望深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南。本书引导我们认识到,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宏大而独特的叙事,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主角和最重要的读者。通过学习和运用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起伏跌宕,发现隐藏的潜能,从而谱写出更加丰富、有意义的人生篇章。这本书将帮助我们超越平庸的自我认知,抵达生命叙事更为深刻的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次翻开时,我有些担心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学术泥沼,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极其具有画面感和感染力。他似乎掌握了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场景和可感知的对话。书中的许多段落,读起来就像是电影剧本的精妙对白,充满了张力和留白。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冰冷的心理模型与火热的人类情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未完成的叙事”和“被压抑的背景音”的讨论,这些内容直击我内心深处那些未被言说、甚至自我否认的部分。这种坦诚和深刻,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被理解的温暖。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自我、看待他人的全新视角——一个充满故事性和无限可能性的视角。

评分

这是一部在结构和思想上都极具野心的著作。它的体量虽然不小,但节奏控制得当,从不显得拖沓。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能够从看似随机的个人轶事中,抽取出具有普遍性的心理学原理。我特别赞赏它在方法论上的严谨性,尽管主题偏向人文,但其论证过程却充满了逻辑的严密性,这一点对于那些既追求深度人文关怀又注重学术基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书中的跨学科引用令人眼花缭乱,涉及了叙事学、现象学乃至于神经科学的某些边缘观点,这些融合非但没有造成内容的臃肿,反而极大地丰富了对“生命体验如何被编码和解码”这一难题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理解浮现,仿佛剥开了一层又一层的洋葱皮,最终触及核心的真相。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时间性”在个人身份建构中角色的颠覆性阐释。它没有将时间简单地视为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流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弹性、可以被反复协商和重塑的叙事场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一种奇妙的停滞感,仿佛时间本身也随着作者的笔触慢了下来,允许我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那些关于“我是谁”的复杂提问。其中关于“记忆的修正主义”和“身份的适应性”的章节,对我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关键决策反思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不再是一本关于“如何讲故事”的指南,而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被故事所塑造”的哲学宣言。它鼓励读者走出被动接受的“命运剧本”,转而主动成为自己生命史诗的作者,其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的初始预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拿起笔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叙事模式和潜意识的驱动力。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英雄旅程”的变异与重塑的探讨,尤其引人入胜。我发现自己过去总是倾向于用一种线性、线性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过去,但这本书揭示了生命叙事是如何在每一次重大转折点上进行“重写”和“重构”的。那种文字的张力,仿佛能穿透纸张,直达读者的内心深处,让人不得不正视那些被自己刻意忽略或美化过的部分。这种毫不留情的剖析,却又带着一种温和的慈悲,使得阅读体验既痛苦又充满疗愈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首席编辑,而理解编辑的原则,就是理解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

评分

这本关于叙事与生命体验的书,简直是一场深入心灵的探索之旅。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个体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种种挣扎、顿悟与成长。我尤其欣赏它对“意义构建”这一核心议题的深刻剖析。书中引用的案例并非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鲜活的生命片段,它们彼此交织,共同编织出一幅宏大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生命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经历,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情感和事件,在作者的引导下,仿佛被赋予了清晰的脉络和深层的共鸣。这种体验,远超出了普通阅读的范畴,更像是一次自我对话的契机。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冲淡的记忆,并试图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叙事主线。对于任何对人类经验本质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深度读物,它挑战了我们对“传记”这一概念的传统认知,将其提升到了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美学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