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漫画读懂阿德勒心理学

自卑与超越:漫画读懂阿德勒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向后千春 著,王珊 译
图书标签:
  • 阿德勒心理学
  • 自卑感
  • 超越
  • 漫画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人际关系
  • 人生哲理
  • 积极心理学
  • 个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17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7798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百年经典,心理学智慧精华之作。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为心理学界三大巨头,深受华生、杜威、马斯洛、罗杰斯等心理学大师推崇。  ★凡是想克服自卑,在生活和事业上获得成就的人,都在读。尤其是处于生活、工作低落时期的青年人,将从本书中找到把自我从工作、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方法,拥有随时随地改变的勇气。  ★“停止自我欺瞒”“做不了其实只是不想做”“人没有改变不了的部分——告别心灵创伤”“一切取决于你自己”“你要善用情感,而不是被情感操控”。时至今日,阿德勒的话依旧给我们震撼。将人生的责任和选择的权利交给自己吧!  ★这是一本让每个人活出自我,超过自我的书。书中讲述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前提、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治疗心灵创伤的方法等内容。教你获得持续的幸福,教你掌控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教你改善纷乱的人际关系。  ★小开本设计,便于携带与阅读。漫画故事解读经典著作,通俗易懂,接地气。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漫画故事的形式为读者介绍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知识。讲述的是主人公坂井麻衣被服装店解雇后非常失意,住进了郊外的合租公寓,终在合租者——帅哥藤崎悠的积极帮助下走出人生低谷的故事。故事中涵盖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前提、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治疗心灵创伤的方法等内容。内容简单实用,适合心理学初学者和爱好者阅读,尤其适合处于生活、工作低落时期的青年人阅读。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  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一战期间,他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在维也纳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名声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他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著作颇丰,主要有:《自卑与**》、《生活的科学》、《人类面临的挑战》、《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神经症问题》、《理解人类本性》等。
  向后千春,  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会员。早稻田大学人间科学学书院教授。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博士。1958年出生。专攻教育工学、教育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尤其关注电子学习、成人教育、教学设计。在早稻田大学的开放大学中负责阿德勒心理学讲座。

目录

序 章
人生的所有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前提 / 5
第0课 改变我的未来的是什么?/ 6
解说1 阿德勒心理学的全貌 / 22
解说2 至今阿德勒心理学影响了各种各样的人 / 24
结 论 “公共采石场”一样的阿德勒心理学 / 26
第一章
相信自己“想要改变”的心意
——自卑与补偿,自卑情结 / 27
第一课 在背后推你一把的力量 / 28
解说1 阿德勒发现的“自卑感”是什么? / 44
解说2 应该怎样克服自卑感 / 46
结论 1 人应该先确立目标,再为了目标而行动:目标论 / 48
第二章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
——了解生活方式 / 49
第二课 只是追寻希望 / 50
contents
解说1 决定你想法与行动的是作为个人的整体 / 66
解说2 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 68
结论2 作为“个人”的整体全身心都在活动着:整体论 / 70
第三章
人没有“改变不了的部分”
——告别心灵创伤 / 71
第三课 向着未知的生活方式 / 72
解说1 关于对自己和世界的假想信念 / 88
解说2 可以用“心灵创伤”欺骗自己 / 90
结论3 人使用着自己的专用眼镜来看这个世界:假想论 / 92
第四章
对生存的目的进行更深的理解
——生活方式的类型 / 92
第四课 我所守护的心灵智慧 / 94
解说1 4种生活方式是什么? / 110
解说2 各种生活方式的特征 / 112
结论4 人被社会同化:社会统一论 / 114
第五章
人生真正的目标是
——生存任务(人生的课题)只有3个 / 115
第五课 叫作幸福的羁绊 / 116
解说1 3个生存任务 / 132
解说2 3个任务面向全体人类所关心的点 / 134
结论5 勇气和恐惧 / 136
第六章
填满内心的幸福的形状
——保持“共同体感觉” / 137
第六课 生之喜悦存在于“羁绊”之中 / 138
解说1 所属→贡献→自我接受→信赖的循环 / 156
解说2 培养自己的共同体感觉是通向幸福的道路 / 158
结论6 根据个人的主体性来选择共同体感觉 / 160
谢辞 / 161
附录 阿德勒心理学名词解释 / 166

前言/序言


《人生,就该这样活》 重新定义你的价值,活出不被他人定义的精彩 你是否常常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否常常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被过去的阴影所困扰?是否渴望摆脱内心的束缚,活出更自信、更自由的人生? 《人生,就该这样活》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心灵鸡汤,也不是一本空洞的说教手册。它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一次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一种通往真正幸福生活的实用指南。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真诚的笔触,带领读者一同揭开那些阻碍我们前行的枷锁,发掘内在的力量,构建一个更加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第一部分:拨开迷雾,认识真实的自我——摆脱“不够好”的幻觉 我们常常被社会、文化、甚至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所塑造,形成了一套关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固定观念。当现实中的自己与这些观念不符时,自卑感便悄然滋生。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帮助你卸下这些沉重的外壳,直面真实的自己,并认识到“不够好”的观念本身就是一种束缚。 “好”的标准,谁来定义? 作者将挑战你对“优秀”、“成功”、“价值”等词汇的固有认知。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许多标准,往往是他人设定的,而非真正出自内心的渴望。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案例和提问,你会开始质疑这些外在的评价体系,并认识到,真正的价值,源于我们内心的丰盈和对他人的贡献。 过去的阴影,真的那么可怕吗? 许多人被过去的经历所定义,认为过去的错误或创伤决定了现在的自己。本书将告诉你,过去是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塑造了我们的经历,但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理解和转化这些经历,从中汲取养分,而不是被其吞噬。我们将学习如何超越过去的限制,重塑对自我的认知。 比较的陷阱,是如何消耗我们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让我们更容易陷入与他人的无休止的比较。这种比较,往往只看到他人光鲜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挣扎。本书将揭示比较的本质,教你如何停止这种消耗性的行为,将精力聚焦于自身成长,实现真正的超越。 承认脆弱,是一种力量。 很多人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认为这是软弱的表现。然而,真正的力量,恰恰在于敢于承认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作者将引导你看到,脆弱并不等于失败,它反而是连接我们与他人的桥梁,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契机。 第二部分:重建内在基石,活出自信与勇气 自卑感并非与生俱来,它往往是后天习得的。而自信,同样可以被培养和建立。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如何构建强大的内在基石,让你拥有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和底气。 “我的任务”与“你的任务”——划清界限,释放自由。 我们常常越界,过度干涉他人的生活,也容易让他人的评价过度影响自己。作者将深刻剖析“任务分离”的理念,教你如何清晰地识别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以及哪些是他人需要负责的。当你学会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并拒绝让他人过度干涉你的生活时,你会发现内心的自由与轻松。 “共同体感觉”——连接的意义,幸福的源泉。 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被连接和归属。本书将强调“共同体感觉”的重要性,它是一种超越小我,将自己视为人类大家庭一份子的觉知。当你感受到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并为他人贡献时,你会获得深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我们将学习如何培养这种感觉,在人际关系中找到真正的归属。 “课题分离”与“归属感”的辩证统一。 很多人误以为“课题分离”就是冷漠和疏离。本书将进一步阐述,真正的“课题分离”并非让你变得孤立,而是在尊重个体独立性的前提下,建立更健康、更有效的人际连接。当我们能够清晰地划分责任,不再试图控制他人,反而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获得更深厚的归属感。 接纳不完美,拥抱成长。 完美主义是自卑感的温床。本书将鼓励你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学会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每一个错误、每一次失败,都是成长的机会。我们将学习如何从中学习,而不是沉溺于自责,让每一次经历都成为你人生前进的动力。 勇于提问,敢于改变。 许多时候,我们并非不知道如何改变,而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本书将鼓励你养成勇于提问的习惯,质疑那些阻碍你前进的思维模式,并敢于迈出改变的第一步。即使是微小的改变,也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三部分:活出“此时此刻”,创造属于你的精彩人生 真正的幸福,不在过去,不在未来,而在“此时此刻”。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指引你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更加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 “勇气的勇气”,从行动开始。 改变需要勇气,而行动是培养勇气的最佳方式。本书将告诉你,即使是微小的行动,也能逐渐积累信心。不要等待完美的时机,也不要被所谓的“不可能”所吓倒。迈出第一步,你会发现,你比想象中更强大。 “工作的意义”——贡献与价值的实现。 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它更是我们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本书将引导你重新审视工作,找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并将其视为实现“共同体感觉”的平台。 “爱的勇气”——建立深层连接。 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但许多人却因为恐惧而不敢去爱,或者无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本书将探讨“爱的勇气”,教你如何在关系中保持独立,同时又能给予和接受爱,建立真正深刻而持久的连接。 “自我接纳”与“赋权他人”的平衡。 当你能够真正接纳自己,并且不再试图通过控制他人来获得认同时,你才能真正地赋权他人,让他们也能够自由地成长。本书将帮助你理解,真正的领导力,在于激发他人的潜能,而不是压制。 “活在当下”的艺术。 过去已不可追,未来尚未可知,唯有“此时此刻”是我们能够真正把握的。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你摆脱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焦虑,专注于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勇敢地去追求目标,但放下对结果的执念。” 设定人生目标是重要的,但过度执着于目标本身,可能会让你错过沿途的风景。本书将教你如何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喜悦,享受奋斗的过程,并对结果保持开放的态度。 《人生,就该这样活》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它需要你静下心来,与书中的智慧对话,与自己对话。这是一场持续的旅程,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这本书将帮助你: 摆脱内心的评判,拥抱真实的自我。 停止无谓的比较,专注于自身的成长。 建立健康的界限,获得人际关系的自由。 培养内在的勇气,敢于面对挑战。 找到生命的意义,活出充实与喜悦。 如果你渴望改变,渴望活出更自在、更有力量的人生,那么,《人生,就该这样活》将是你旅程中最珍贵的伙伴。翻开它,你将开启一段重新定义自我、活出精彩的非凡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向来对心理学书籍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畏惧的态度,总觉得那些厚重的理论和专业术语离我太远,难以消化。但这次尝试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用一种极其生动、直观的方式,将深奥的心理学概念“平民化”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那种像讲故事一样的推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进去,完全没有那种“我在学习”的压力感。它更像是一次与内心对话的旅程,图画的运用简直是神来之笔,那些精妙的表情和场景,比文字描述更能击中人心。很多时候,我只看图就能领会到那个角色的情绪转变和心理挣扎,这种无声的交流力量是巨大的。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啊,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仿佛过去一些困扰自己的小问题,突然间找到了一个清晰的逻辑出口。它没有提供生硬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思考的工具和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自己去审视和调整看待世界的角度。那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让我忍不住想推荐给所有认为心理学“太难了”的朋友们。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书里那些经典的对话和场景抄写下来,贴在我的工作台前。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完美”和“不足”的看法。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喊着“你要积极乐观”的鸡汤读物,它极其坦诚地直面了人的脆弱和不安全感,但同时又提供了一种非常坚韧和务实的应对之道。我特别喜欢那种强调“共同体感觉”的部分,它让人从极度自我中心的视角中抽离出来,重新认识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性。这种连接不是依附,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图画中的人物表情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那种从压抑到释放的过渡,非常有感染力。它教会我,真正的成长不是消除自卑,而是学会带着这份自卑,依然勇敢地、负责任地迈出下一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面向行动的心理哲学。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漫画化”的处理方式,可能会牺牲掉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变成一种纯粹的娱乐快餐。然而,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在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对核心理论的阐释却是相当扎实和精到的。它没有做任何程度上的简化,而是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用视觉语言去精确地映射复杂的心理结构。例如,书中对人际关系中“课题分离”的描绘,如果单用文字来解释,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和抽象,但通过漫画中的情景剧,那种微妙的界限感和责任的划分一下子就变得清晰可见,让人过目不忘。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锁一个生活中的小谜团。我尤其欣赏它在构建角色和情境时的细致入微,那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的细节,被放大并置于显微镜下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学并非高高在上,它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呼吸、每一次选择之中。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落入“成功学”或“心灵鸡汤”的俗套陷阱。它没有许诺一个轻松的未来,反而要求读者付出真正的努力——不是为别人而努力,而是为自己真实的幸福而努力。里面的论述充满了对个体能动性的尊重和信任。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深刻的“赋权感”。它在反复强调,人生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自己去创造的。漫画中主角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不是靠外部的夸奖或强迫,而是源于内在认知的转变。这种内在驱动力的培养,远比外部激励来得持久和有效。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有人在你耳边用最清晰、最温柔但又最坚定的声音告诉你,你拥有改变现状的全部潜能,只是你需要转变你的“看世界的方式”。这是一本真正能带来内生力量的佳作,读完后,感觉心里的迷雾散去不少。

评分

我是一个视觉学习者,传统的纯文字书籍对我来说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抓住要点,尤其是在涉及逻辑链条较长的内容时。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救星”。色彩的运用、分镜的布局,都服务于信息的传递和情绪的引导。你看那些关键性的概念出现时,画面会立刻变得干净、突出主题,仿佛背景噪音都被过滤掉了,只留下核心的思想在跳动。这种视觉上的组织结构,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记忆效率。我发现,当我想起某个心理学观点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段拗口的定义,而是一个特定的漫画场景,那个场景自带了解释和语境。它有效地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让那些晦涩的术语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对我来说,这本书已经不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本随时可以翻阅的“心灵视觉词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