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以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人物为例,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加以探讨,解读各种情境下小动作的含义。
二、内容实用性强,既引用了专业的心理学理念,又接地气,读者对象广泛,任何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应用的到。
三、选取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关键性人物,如恋人间、夫妻双方、上下级、同事间、朋友间的交流场景,分析对方的动作,帮助你了解对方的想法。
人与人之间交流,若想通过语言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是很困难的,因为人可以操纵语言,说出谎话。但是动作和行为却常常反映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如果我们能了解动作行为所代表的含义,就能读懂别人隐藏的心思。本书以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人物为例,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加以探讨,解读各种情境下小动作的含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明晰“行为与心理”的有趣联系,进而培养出犹如FBI般的敏锐洞察力。
马楠,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现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而著作成书,主要出版物有《每天玩一个心理学游戏》《每天玩一个思维游戏》等。
第一章
是谁出卖了你内心的秘密? 1
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3
行为语言是人的心理的反映和投射 5
有声语言可以欺骗人,但是行为不会 8
通过微行为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基本信息 10
行为语言比有声语言应用更广泛且深刻 12
行为语言既有普遍性,也存在特异性 15
FBI 认为解读行为语言的意义尤其重大 18
不得不说说“洞察力”的意义 21
第二章
发掘日常行为的秘密,做生活中的“明眼人” 25
频频点头并说“嗯”,表明 “很不耐烦” 27
面部表情不对称时,很可能表示他在说谎 29
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会微微上扬 31
眼神来回游移,肯定心里有“鬼” 34,
眨眼瞬间透视出何种“小心思” 36
笑起来眼角没有皱纹,很可能在隐藏真相 38
开开合合,嘴角小动作泄露的秘密 41
不会说话的下巴也能有“千言万语” 43
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 45
双手交叉抱于胸前,说明其有抵触情绪 48
第三章
解读工作中的微行为,行走职场如鱼得水 51
上司说话时不抬头、不看你,需谨慎 53
很少或从来不与人打招呼是自卑的表现 56
读懂口头禅,轻松行走职场一点也不难 58
找借口是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及满足感 61
同事双手插入口袋,有时并不是在“耍酷” 63
接过名片不回递者性格蛮横、无礼 65
用手指敲击桌面,表明其内心有抵触情绪 68
保持距离是为了合理化双方的亲疏关系 70
办公桌整齐有序的员工做事认真、有条理 72
第四章
领悟交友中的小动作,构建稳健的朋友圈 75
对你摇头的人也许正是想帮助你的贵人 77
频繁触摸鼻子者不诚实,要敬而远之 79
嘴角向上挑的人胸襟开阔值得深交 81
握手有力、坚定的人热情真诚,值得信任 83
两脚并拢站立的人乐于助人,不要错过 85
喜欢抖腿者自私,遇到需提高警惕 87
喜好阅读畅销书的人善于迎合他人 89
宴会上举酒杯到处走的人自信、开放 92
第五章
读懂恋爱中的无声语言,找到心中的最爱 95
嘴上说自己“忙”的男人,真的很忙吗 97
食指放在嘴唇之间,听你畅谈的女孩喜欢你 100
喝酒水时喜欢摇杯子的人容易见异思迁 102
约会中,微笑的男人和女人“冰火两重天” 105
女性作出“托盘式姿势”,倾慕之情溢于言表 107
把手机放在包里的男士更适合做结婚对象 109
颜色好恶不同,爱情观不同 111
恋爱中女人撒谎是出于自我保护,而非恶意害人 115
目录
第六章
了解夫妻间的微反应,守住幸福婚姻的围墙 119
男人的沉默有时是为了对抗妻子的絮叨 121
醉酒后总打电话给你的男人要珍惜 124
小病小痛便叫苦连天的男人渴望被关怀 128
妻子无理取闹是为了获得关注 131
从背后拥抱你的男人更愿意给你爱的承诺 134
选择“婴儿式睡姿”的妻子缺乏安全感 136
怕老婆的男人往往是最呵护老婆的人 139
第七章
破解孩子的行为密码,打造融洽的亲子关系 143
爱撒娇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145
孩子撒谎是认知发展的需要,不必太忌惮 148
孩子不听话的根源在于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 150
孩子怕黑不是“病”,而是自我保护的本能需要 153
孩子“怕生”,说明其内心恐惧、胆怯 155
孩子扔东西是为了确立自己的空间感 158
孩子乱发脾气是为了表现独立性和反抗意识 160
孩子大声尖叫是另类语言表达的方式 163
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人天生就具有用肢体动作进行互相沟通的本能,通过简单的动作或者行为传递出与有声语言一样的信息,比如,用点头表示“是的”“对”,用摇头表示“不”“不对”。这种语言不需要通过听力来识别,也不需要依靠声音来传播,它的载体可能是人的肢体、表情等,所以它被称为无声语言。
令人震惊的是,无声语言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占据很大比重,这一点似乎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大家只知道嘴巴一直在说,却不知道身体也在默默地倾诉。如果这让你有些不可思议,那么,不妨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简单的实验。
实验者让正在对话的双方中的一位闭上眼睛,不说话,全身心地倾听,看会有怎样的效果。结果发现,虽然外界没有任何嘈杂声,也没有人打扰他们,但是闭上眼睛的一方却根本无法体会对方的真正意图。当他睁开眼睛再继续倾听时,才慢慢地对对方的谈话有所了解,并且轻松地体会到了对方的意图,理解了别人说话的精髓。
这里面究竟包含着怎样的事实真相呢?实际上,人们在传递信息时,不仅仅是靠说话——有声语言传达那么简单,更多的时候,人们会有眼神、手势。而倾听的一方往往在接收声音信号之外,也会通过观察其眼神和手势,来帮助自己理解对方说话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够更轻松地明白对方的意图。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学科分支划分的方式,而是围绕着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困惑和情境来组织内容的。比如,关于“拖延症”的剖析,并不是孤立地讨论“意志力”的衰竭,而是将其放在更广阔的“决策疲劳”和“即时满足偏误”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跳出单一视角的综合分析,让原本看似是个人“缺陷”的问题,被还原为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可以被理解和管理的倾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有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特别是当作者探讨群体行为和从众心理时,那种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告诉你“是什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和案例,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书中穿插的那些小案例,有些来源于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有些则是现代商业广告或人际交往中的真实写照,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精妙,既保证了理论的严谨性,又充满了烟火气,让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黑白灰的配色给人一种沉稳、专业的印象,但内容却完全没有那种拒人千里的高冷感。初翻开来,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论著,充斥着各种复杂的理论模型和拗口的术语。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仿佛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友在与你娓娓道来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背后的逻辑。特别是关于“习惯养成”那一章,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21天定律”这类老生常谈,而是深入剖析了行为触发机制、奖励回路的建立过程,甚至引用了一些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原本抽象的心理学原理具象化为一个个可以立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小工具。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锚定效应”的讲解,作者用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在超市购物时,先看到昂贵的商品,再看到稍便宜的商品,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购买决定的。这种将宏大理论拆解成微小、可感知的片段的叙述技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心理学门外汉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立刻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即时反馈和力量感。它不是让你成为心理学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懂自己、更懂他人的“生活哲学家”。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那种平衡和审慎的态度。在探讨“偏见与刻板印象”这一敏感主题时,作者并没有采取道德批判的姿态,而是冷静地从认知负荷和归类本能的角度去解析偏见是如何在大脑中自然产生的。这种去情绪化、重理性的分析方法,反而比直接的指责更能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它提供的是一把理解世界的“手术刀”,而不是一把审判的“锤子”。在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作者强调的重点并非是压抑负面情绪,而是如何识别情绪的信号源,并将其转化为建设性的行动指南。我发现,很多市面上流行的自助类书籍往往在“如何感受”上大做文章,而这本书更关注的是“如何行动”,它落脚点非常扎实,教人如何通过调整外在行为来间接影响内在感受,这种务实性是其最突出的优点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略带玩味的学术幽默感,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使用对比和反差来突出观点。比如,在描述“认知失调”时,他会用一个夸张的例子来描绘人们为了维护自我一致性所做出的荒唐逻辑转换,这种幽默感不是为了逗乐读者,而是为了更深层次地提醒我们,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持内部和谐,会做出多么精妙而又自欺欺人的“维护工程”。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几乎没有遇到需要反复查阅字典才能理解的段落。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成功地将复杂的研究成果,提炼成了可以嵌入到日常生活对话中的简洁“心智模型”。读完之后,我在与人交流时,会不自觉地运用书中提及的“确认偏误”去审视对方的论点,或是用“互惠原则”去理解某些社交互动背后的潜台词,知识的迁移率极高,仿佛这本书真的把一套新的操作系统植入了我的思维架构之中。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内容深度,这本书都展现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它的排版非常清晰,关键概念和结论都有加粗或使用不同的字体进行强调,便于快速回顾和查找。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梳理,而是巧妙地将许多前沿的社会实验结果融入其中,这些实验往往展示了人类行为在特定情境下的非理性爆发力,远比我们日常自我认知中的“理智人”形象要复杂得多。例如,关于“眼见为实”的局限性分析,书中引用了最新的视觉感知研究,清晰地说明了我们的感官输入是如何被大脑主动过滤和重构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思维的“重塑手术”,对自身决策过程的盲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对那些自以为是的“常识”保持永恒的审慎和好奇心,这对于一个渴望深入理解复杂世界的读者来说,是无价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