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康铎 [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邂逅康铎 [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波] 克利史托弗·密克拉谢夫斯基(Krzysztof Miklaszewski) 著,沈林 编,黄觉 译
图书标签:
  • 康铎
  • 波兰戏剧
  • 先锋派
  • 行为艺术
  • 剧场史
  • 艺术史
  • 实验戏剧
  • 视觉艺术
  • 文化研究
  • 现代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ISBN:97871040431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0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戏剧学新经典译丛
外文名称: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邂逅康铎》一书通过对康铎的回忆、访谈、纪录片脚本,追溯了康铎艺术思想的源头和发展,描述和再现了康铎戏剧创作的过程,包含康铎本人以及媒体对其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研究康铎戏剧艺术的宝贵资料。《邂逅康铎》是一部世界戏剧新经典译丛,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

作者简介

  克利史托弗·密克拉谢夫斯基(Krzysztof Miklaszewski)与康铎合作多年,是康铎创建的克里科特2(Cricot 2)的演员,离开剧团后继续研究康铎的戏剧艺术思想,拍摄了多部关于康铎戏剧艺术的纪录片。他是康铎的密友和同道。《邂逅康铎》一书通过对康铎的回忆、访谈、纪录片脚本,追溯了康铎艺术思想的源头和发展,描述和再现了康铎戏剧创作的过程,包含康铎本人以及媒体对其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研究康铎戏剧艺术的宝贵资料。

目录

导论
1.激进思想的创立者和创新者
2.迈向不可能的戏剧(对话,1972年6月)
3.塔杜施·康铎的《存衣处》(电影脚本,1973-1974)
4.《雅致和邋遢》(评论,1974年)
5.《死人班级》,或偶人新论(谈话,1975年10月)
6.摄人心魄的降神会
7.《死人班级》全球巡演
批判的赞扬;或通往巴黎之路
波兰精神与普世性
经典悲剧还是波兰版骷髅之舞7
波兰人康铎掌控着死亡之国
康铎的演员
观众的反应
康铎的著作在巴黎出版
代结语
8.与自己作对的康铎(对话,1980年7月)
9.在绝对彤式和表露情感之间:《维罗波利,维罗波利》
10.论现状、先锋、创新、运气、真实和成功(对话,1981年6月)
11.以维庸作品命名的“克利科特集”《昨年旧雪今何在》
12.戏剧首先是艺术(对话,1983年11月)
13.艺术家去死吧!(1985年札记)
14.我,大师
[康铎《艺术家去死吧!》制作纪实克利史托弗·密克拉谢夫斯基拍摄(1985-1986)]
15.首演获得16分钟的喝彩
16.我帮了忙?还是帮了倒忙?(谈话,1986年7月)
17.纪念碑,或《爱与死的机器》(以谈代讲,1987年7月)
18.“……到此为止……”(谈话录,1988年3月)
19.在爱与死之间(康铎的告别辞,1990年12月15日)
后记:康铎的复活
跋:康铎身后的康铎戏剧(1999年)
康铎年表(1915-1990)
参考书目
康铎著作精选(按年代顺序)
康铎艺术研究参考书目(按年代顺序)

精彩书摘

  《邂逅康铎》:
  画家康铎这时已显露出他的另一面:戏剧人。他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作为舞美设计家,不经意间在戏剧里找到另一种庇护,导致他1965年10月永远脱离了“职业”剧院。康铎作为一位立志“整合”不同门类的艺术家,绝不同意将戏剧置于绘画的末流。当时的绘画充满了先锋动力,20世纪初的景象仿佛重现,创新层出不穷。创立新剧院的决定就在那时产生,要让戏剧与艺术的新发现同步。这样的戏剧必然是画家戏剧。
  对于“艺术永远联系现实”这一口号,康铎提出了两个基本条件。其一,艺术作品的价值体系总是与这个“现实”相矛盾。其二,艺术家在生活中必须立场鲜明,而他与艺术领域的脱离——在杜尚的作品中强烈而鲜明——必须视为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整体创造力就是整体现实”,康铎这句话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这一命题。他把这句话写入了与具体作品相关的许多宣言中。
  他消解艺术的界限,反对被传统神化的艺术场所(如博物馆和舞台),但作为艺术家的他并没有抛弃或拒绝这些场所。他每时每刻都在努力维持他作为艺术家的存在,并特别注意让他亲自做出的决定不要显得只是“个人”的私事。把艺术和神化艺术的场所从高高在上的位置拉下来,这并不是说要和历史及传统决裂。康铎总在感受当代艺术的脉搏。他对当代艺术非常着迷,哪怕波兰人骂他“奸商”,对他嗤之以鼻。他一直甘愿“边缘”,与这些人保持距离。康铎竭力做先锋“教条”的新卫士。但只有在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下,他的发现才能闪光,他的守卫才充满信心。康铎的这种“边缘”视线恰恰区分了先锋艺术的良和莠。
  康铎浸淫在这种思考中,其美学立场使他在艺术遭遇最大危机的20世纪70年代创作出最杰出的戏剧作品-《死人班级》(Dead Class,1976)。与这一戏剧事件同时宣布的《死亡戏剧宣言》(The Manifesto of the Theatre of Death)立刻剿灭了伪先锋现象,但也脱离了康铎在其“不可能的戏剧”(Impossible Theatre)中的立场。对自己不同的舞台创作和艺术创作的“自足性”,康铎内心有明确的思考,其创作过程与之保持一致。因此他每一阶段的创作都能截然不同于前一阶段,令斤斤计较于“纯粹性”的艺术家大跌眼镜。他甚至通过某些理论性宣言或诗意的散文,凸显自己立场的矛盾。当然,矛盾的只是过程中的特定阶段,而不是过程本身。
  ……

前言/序言

  克利史托弗·密克拉谢夫斯基的这本书是无价之宝,其中包含回忆、访谈、戏剧文本、照片、旅行札记、描述和再现。然而书名乍看却容易让人误会。一个与研究对象这般亲近,几近“家人”的人,与这对象的“邂逅”从何说起呢?难道密克拉谢夫斯基不是康铎的“明星”兼朋友,并且将大师的课程制成了极好的录像吗?为什么要用“spotkanie”(遇见,邂逅)这么个透着生分的词呢?为什么不索性将这本书命名为《与康铎共事)),或《与康铎同行》,或《见证幕后的康铎》?显然,作者对这位富于创作力的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了如指掌,他的见解和体会绝对会以其直接性吸引读者,既然如此,为何不索性说本书是“评介性传记”?
  采用这个书名当然自有其道理,而这道理关乎康铎作品的核心品质,以及对这些品质心悦诚服的推崇。从密克拉谢夫斯基的方法中不难看到这一点。康铎虽然每天和他的剧院“大家庭”厮混在一起,其内心却是孤独的,他的孤寂才是他真正的主题。同时,康铎又怀疑一切,他认为戏剧这行当、整个艺术世界,以及个人经历的当众袒露,都充满了致命的弱点。从访谈中看,他长于言辞,却不相信言辞,因为言辞与其所代表的相分离,在如今这个宣传和传媒工业(或许不过是较精致的宣传)的时代尤其如此。康铎认为画笔的一抹或一块木板表达了千言万语,而连篇累牍的文本却什么都没说。他像画家使用画笔和颜料一般使用言辞。换言之,康铎在作品中抵制连续的叙述。
  此外,康铎也是最后一位伟大的达达主义艺术家:他出场之时,偶然、现成品、不确定的空间、解构当代现实的结构、梦幻和错位,样样都比言辞热闹。说到底,达达主义是一种拒绝和颠覆(甚至颠覆它自身)的姿态,一种否定与挑战的姿态。达达主义用钱买不来,无法一言以蔽之,也无法诠释或转写:它就是它,它与“已完成”的长文本同时出现时,显得尤为躁动。密克拉谢夫斯基写作本书的方法,与康铎创作文本的方法在某些方面非常接近:碎片经过剪切和粘贴、绞碎和包裹、爆发和集成——如同一只万花筒,相互混合,形成不同的图案,每个图案都新颖诱人。康铎从不忘记自己肩负着调解的任务;但他从不让这种责任影响出奇制胜的关键因素。你以为自己在读一种东西,如游记,却忽然发现自己读的是另一种东西,如克尔凯郭尔的《或此或彼》,或者《恐怖和颤栗》。
邂逅康铎 [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导读:一部关于剧场、记忆与存在的哲学之旅 《邂逅康铎》并非一部单纯的艺术史论著,它更像是一场对波兰前卫剧场大师塔德乌什·康铎(Tadeusz Kantor)精神世界的深度潜入。本书旨在剥离康铎作品表面的视觉奇观与舞台实验,直抵其创作核心的哲学命题:时间、死亡、记忆的重构,以及“零度戏剧”(Theatre of Death)的内在逻辑。 康铎,这位被誉为“现代剧场最后一位伟大革命家”的艺术家,其创作生涯横跨二十世纪的动荡与转型。从早期的“无剧场”到后来的“死神剧场”,他不断挑战着传统戏剧的边界,将舞台变成了一个充满象征性符号与生命残骸的祭坛。本书将避开对具体剧目如《死亡的房间》、《如同一只乌鸦》等进行逐一的文献式解读,而是聚焦于康铎思想体系的建构过程,以及他如何通过剧场这一媒介,回应人类在历史洪流中的普遍困境。 一、 记忆的考古学:被遮蔽的历史与舞台的残骸 康铎的戏剧世界建立在一片“被遗忘”的土地之上。他深知,记忆并非如教科书般清晰线性,而是碎片化、充满断裂和谎言的集合体。本书的开篇部分,将探讨康铎如何运用“重现”(recreation)而非“再现”(representation)的手段,来处理波兰历史,尤其是二战阴影下个人与集体记忆的张力。 我们不会详细描述某场演出的灯光设计或演员调度,而是深入剖析康铎对“物”(object)的运用哲学。那些破旧的椅子、摇摇晃晃的桌子、僵硬的戏服,在康铎手中不再是道具,而是承载着逝去生命重量的“遗物”。这些物质残骸,构成了康铎舞台上的“考古现场”。康铎的舞台是一种对被抹去历史的抢救性挖掘,他通过让这些物件发出“无声的呼喊”,迫使观众面对那些被主流叙事所掩盖的真相。这里的关键词是“非戏剧性”(anti-theatricality)——康铎拒绝将舞台视为情感宣泄的场所,而将其视为一种精神冥想的空间,一个让时间停滞、让历史重负显影的物理场域。 二、 零度戏剧与存在的重量 康铎的“死神剧场”是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死神”并非西方传统戏剧中浪漫化的死亡意象,而是指涉日常生活的彻底虚无化,是人类主体性在宏大历史面前的消解。本书将详细阐释康铎如何构建他的“零度戏剧”。 “零度”意味着去除一切的修饰、一切的幻觉,回归到最原始的生命状态。康铎的演员往往被塑造成“人偶”或“幽灵”,他们的动作迟缓、机械,仿佛被时间的粘稠物所裹挟。这不是对人性的剥夺,而是一种深刻的肯定——肯定个体在面对必然终结时的无助与尊严。 我们将分析康铎对“剧场行动”(the happening)和“信息剧场”的继承与超越。他借鉴了各种前卫艺术形式,但最终将其熔铸成一种独特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源于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康铎认为,真正的戏剧发生于演员与“缺席”(absence)之间的张力之中,发生在观众试图理解那些无法被言说的存在边缘时。这种理解,需要观众放弃期待情节和角色的代入感,转而投入到对“存在本身”的凝视之中。 三、 肖像、重复与时间的非线性流动 康铎的作品中充斥着强迫性的重复和对固定肖像的迷恋。他不断重复出现的人物原型——年迈的父亲、失踪的童年伙伴、文学中的经典形象——构成了他自我身份的复杂拼图。本书将探讨这种重复的动机:它不是简单的致敬,而是对时间之箭的抵抗。 康铎拒绝线性的时间观。他的舞台是多重时间的叠加态:过去是当下正在发生的现实,未来是已然注定的终结。重复的动作,如永无止境的行走、缓慢的下落,象征着人类在永恒的循环中徒劳的挣扎。我们不会罗列每一次重复的细微差别,而是侧重分析这种结构如何服务于他更宏大的哲学目标:即在既定的悲剧性框架内,寻找微小的、近乎不可见的自由的可能性。这种“自由”,体现在对重复本身的反思,以及在僵硬的姿态中捕捉到那一瞬间的人性闪光。 四、 剧场之外的思辨:与波德莱尔、卡夫卡的对话 康铎的剧场艺术深深植根于欧洲的文学与哲学传统。本书将穿插康铎与他所敬仰的先驱思想家的对话。例如,他与波德莱尔对现代性中“瞬间性”和“永恒性”的理解如何相互呼应;他与卡夫卡对官僚体制与异化困境的描绘如何在舞台空间中找到了具体的、物化的表达。 这些对比将帮助读者理解,康铎的实践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困境的剧场化回应。他不是在“表演”哲学,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哲学体验。 结语:未完成的遗产 《邂逅康铎》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不可被完全理解”的艺术领域。康铎的遗产在于他的持续提问,而非提供最终答案。本书希望成为一把钥匙,而非一份地图,带领读者在康铎为我们留下的那片充满谜团、光影和沉默的剧场废墟中,进行一次属于自己的、私密的哲学漫步。真正的邂逅,发生在阅读结束,你凝视下一个沉默的日常物件时,忽然被触及的那一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康铎的著作,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深入文本的阅读体验。它并非那种浅尝辄止的艺术家传记,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显然对康铎的艺术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们并没有将这些理解束之高阁,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实践的视角去解构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戏剧概念。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贫穷剧场”核心思想的梳理,那种近乎偏执的对物质载体的剥离,以及对演员与角色之间“不存在”的张力的捕捉,被描述得丝丝入扣。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联想到自己过去观看康铎作品时的震撼感,那种超越传统戏剧叙事结构的冲击力,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得到了有力的回响和理论支撑。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艺术的现场与沉思的深度,让我对康铎晚期作品中那种近乎仪式性的静默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欣赏艺术,而是引导你如何“感知”艺术的生成过程,那种对“物”与“在场”的持续追问,至今仍在脑海中盘旋不去。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叙事的多维性。它似乎有意地打破了单一的论述线性结构,而是将对康铎的探讨穿插于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文化现象的对比之中。例如,作者巧妙地将康铎对“时间凝固”的追求,与某种东方禅宗美学的某些侧面进行了隐晦的对照,这种跨文化的参照系拓展了康铎艺术的解读维度。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努力避免将康铎概念化或神圣化,而是将其还原为一个不断与媒介、与自身局限性搏斗的创作者。全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抽丝剥茧般细致入微,时而又如疾风骤雨般直击核心。对于任何一位试图理解二十世纪后半叶先锋艺术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地图集——它指引的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深层思考的无数条路径。

评分

与其他试图全面概括康铎生平的文献不同,这本书的切入角度非常刁钻,更像是一组高度聚焦的微观研究。我特别喜欢它对康铎与波兰特定历史语境之间复杂纠葛的探讨。康铎的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那个时代特有的创伤与记忆之中。书中对于“记忆的再现”这一母题的分析,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怀旧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记忆如何在舞台上被解构、被重组,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带有永恒感的在场。这种对历史重量的承载,是通过极其精简的舞台语言达成的,而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轻盈中的重量”。对于那些对戏剧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大量新的参照点,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定位康铎在二十世纪艺术版图中的独特坐标。它像一把精密的瑞士军刀,剖开了康铎艺术复杂结构中的关键节点,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

评分

读完这本《邂逅康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作者的文笔极其洗练,充满了知识分子的克制与激情。它没有过分渲染康铎本人的传奇色彩,而是将焦点牢牢地锁定在他创作方法论的演变上。尤其是在探讨“非事件剧”的理论构建时,那种逻辑上的严密性让人叹服。书中对康铎如何运用日常物品——那些破旧的椅子、褪色的木板——来构建一个超越现实的舞台空间,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考量。这种对“物性”的强调,与当代数字媒介主导的舞台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不禁反思,在技术日益介入的今天,我们是否丢失了对真实物质的敏感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阅读时,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模糊、断裂、充满残缺美的舞台影像,文字与画面在你的意识中互相激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共振。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大师的致敬,更是一次对当代戏剧本体论的深刻叩问。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反高潮”的,但绝非令人失望。它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去描绘康铎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反而采取了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冷静叙事。这种冷静,反而构建了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感。它更多地关注的是康铎思想的“生成场域”,即他如何从波兰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剧场语言。书中对康铎后期创作中那种近乎冥想的节奏把控,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它没有简单地将康铎视为一个“导演”,而是一个彻底的“剧场哲学家”,一个不断在“可能性”与“不可能”之间游走的探索者。这种对艺术家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远比单纯的作品分析更具启发性,它迫使读者跳出对“看”戏的习惯性期待,转而思考“做”戏的本质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