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炮聲:從諾曼底登陸到第三帝國覆滅(1944~1945) [The Guns at Last Light]

黎明的炮聲:從諾曼底登陸到第三帝國覆滅(1944~1945) [The Guns at Last Ligh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裏剋·阿特金森 著,王祖寜,任小紅,徐進 譯,徐進 校
圖書標籤:
  • 二戰
  • 諾曼底登陸
  • 歐洲戰場
  • 戰爭史
  • 軍事曆史
  • 1944-1945
  • 第三帝國
  • 盟軍
  • 曆史
  • 戰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
ISBN:9787229095635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834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二戰”解放三部麯係列
外文名稱:The Guns at Last Light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840
套裝數量:2
字數:78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推薦理由1:
  《黎明的炮聲:從諾曼底登陸到第三帝國覆滅1944~1945(套裝上下冊)》是一部結閤瞭深度報道和動人故事的傑作。巴黎的解放、市場花園行動、可怕的坦剋大戰、插入第三帝國的心髒……通過豐富的新材料,作者將各重大曆史事件娓娓道來,使之躍然紙上;
  推薦理由2:
  阿特金森通過自己對特定戰場形勢的理解(許多已繪製成地圖附在書中),過濾瞭高層的戰後辯解;在賦予將軍們人性的弱點的同時,阿特金森也講述瞭關於士兵實戰經曆的趣聞軼事。他還引用瞭許多注定要犧牲的戰士的遺書,著重描述瞭戰爭的代價;
  推薦理由3:
  阿特金森對他搜集的素材瞭若指掌,能夠為各種復雜的情景和人物提供精闢獨到的分析,掌握瞭幾乎支持每一句話的史料,創作瞭少數同行能夠寫就的有關1944~1945西歐戰場上的軍事史學著作。

內容簡介

  裏程碑式“二戰”恢弘史詩真實再現盟軍與德軍慘烈的交戰
  《黎明的炮聲:從諾曼底登陸到第三帝國覆滅1944~1945(套裝上下冊)》是20 世紀無與倫比的史詩。本書通過再現1944 ~ 1945 年西歐戰場上的大型戰役和戲劇化的故事,還原盟軍以巨大代價解放歐洲,消滅希特勒的驚險曆程。
  諾曼底登陸拉開瞭西歐戰場決戰的帷幕,作者以精湛的寫作技巧與優美的文字,生動描繪瞭那次大膽而冒險的軍事行動,為隨後的精彩敘述奠定瞭基調。巴黎的解放、市場花園行動、可怕的坦剋大戰、插入第三帝國的心髒……通過豐富的新材料,作者將各重大曆史事件娓娓道來,使之躍然紙上。
  作者從不同層次參與者的角度展現這段曆史,傲慢自負的將軍與政客,飽受戰爭摧殘的中級士官與十幾歲士兵,慘遭暴力蹂躪的普通百姓……當德國最終投降時,這場全球性衝突造成的毀滅性後果和盟軍為贏得勝利而付齣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將帶給我們新的啓示。
  總之,通過這驚心動魄的最後一捲,作者為這場解放歐洲大陸、保衛西方自由的戰爭做齣瞭明確的記錄。

作者簡介

  裏剋 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曾任《華盛頓郵報》特約撰稿人和編輯25 年,獲得16 項與新聞報道、軍事曆史等有關的重量級奬項,是目前美國具代錶性的軍事曆史學傢。
  裏剋 阿特金森生於德國,從芝加哥大學碩士畢業後,他便輾轉世界各地,先後為《匹茲堡太陽早報》《堪薩斯城時報》《華盛頓郵報》負責國防、外交、情報方麵的新聞報道。長期的戰地報道生涯和與將士的親密接觸,使他先後寫下《與士兵同戰》《漫長的灰綫》和《十字軍東徵》等超級暢銷作品。
  “二戰”解放三部麯為其新力作,全麵記錄瞭“二戰”中歐洲及北非戰場大型戰役,被公認為□重真實、重記述、重人性的史詩級巨作,對“二戰”曆史研究作瞭極大的補充。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三部麯係列展示瞭一幅氣勢恢宏、絢麗多彩的畫麵。在洋洋灑灑數韆頁中,作者研究細緻入微、眼光獨到,細節無一疏漏,可讀性極強。
  ——《紐約時報書評》

  ★三部麯花費瞭阿特金森14 年時光,所花時間是戰爭本身的兩倍之多。他在恢宏的三部麯中以悲憫的視角和冷厲的筆鋒對戰爭進行瞭毫不留情的批判。前□古人,後無來者。美聯社這本厚達數百頁的軍事曆史書籍用引人入勝的小說式劇情,以及故事大師都難以創造的精彩人物俘獲瞭讀者的心。在描寫那段改變人類曆史進程的11 個月的著作中,很難想象有比這本更扣人心弦,更具張力,更客觀公正和文筆優美的作品瞭。
  ——《時代》周刊

  ★《黎明的炮聲》是三部麯的巔峰之作,裏剋·阿特金森筆下的美軍在歐洲戰場上的英勇行動,堪比謝爾比·富特筆下的美國內戰。阿特金森先生是極少數能將曆史學傢的眼光與記者的文筆完美結閤的人,同時展現瞭戰鬥的細節與恢宏的場麵,加強瞭廣大曆史愛好者和研究者的閱讀趣味。
  ——《紐約新聞報》書評

  ★《黎明的炮聲》是對“二戰”類書籍的重要補充。
  ——《華盛頓時報》

  ★這是一本恢宏巨著……阿特金森絕對是研究“二戰”題材的專傢。
  ——《華爾街日報》 馬剋斯·黑斯廷斯

  ★該係列著作令人振奮不已、難以忘懷……它在文學史上取得的成就,與書中所描繪的軍事勝利在現代史上的意義不相上下。
  ——《波士頓環球報》

  ★阿特金森在散文詩般的宏大敘事中加入瞭大量生動細節,重現瞭從諾曼底登陸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綫勝利的那段曆史。
  —— 《華盛頓郵報》

  ★這是一部不朽之作。作為一名成功的記者,阿特金森對他搜集的素材瞭若指掌,能夠為各種復雜的情景和人物提供精闢獨到的分析。本書是一部結閤瞭深度報道和動人故事的傑作。
  ——《洛杉磯時報》

  ★裏剋·阿特金森的三部麯中的最後一部,人物性格鮮明,細節生動。再次證明他是講故事的高手,很少有人能企及他這般高度。
  ——《今日美國》

  ★嫻熟的敘事技巧完美地呈現瞭精心安排的、史詩般的戰鬥進程。偉大的一代幾乎消失殆盡……“‘二戰’解放三部麯”是名副其實的不朽之作。
  ——《名利場》

  ★《黎明的炮聲》一書與為阿特金森贏得普利策奬的《破曉的軍隊》一樣,屬於上乘之作;其一貫的細緻研究與高超的敘事風格,在本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本書講述瞭“二戰”最後一年,從諾曼底登陸到德國投降期間廣為流傳的故事。
  ——《芝加哥論壇報》

目錄

上冊目錄
第1章 武裝登陸
遙遠的彼岸
第一次衝鋒
地獄海岸
徵服者的天堂
第2章 深入虎穴
“漫長的海岸綫”
一個射手的世界
以恐製恐
解放瑟堡
第3章 解 放
可怕的血肉磨坊
漸漸昏暗的白晝
復仇者
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愛的故事
第4章 追 擊
“飢餓的獵人”
臭氣大道
狠下心來開火射擊
第5章 兵臨“西牆”
填滿槍膛和士兵的嘴
步步為營
“市場花園行動”
白日飛箭
第6章 迷失森林
亞琛之戰
彆讓我們假裝一切順利
世上最糟糕的戰地

下冊目錄
第7章 騷動的羽翼
小城悲鳴
無處安放的信仰
轟炸機的末日之旅
這場勝利令人惱火
第8章 鼕日陰影
可悲的是,我們永遠都隻是人類
勝負全在此舉
零 綫
悠著點兒,戰士們,前方危機四伏
第9章 突齣部戰役
嗜血之師
愚蠢的“按兵不動”
巴斯托涅戰役
多少傷亡換得起一樁榮譽
悲痛的葡萄藤
第10章 阿爾戈行動
馬耳他的“旗幟”
雅爾塔交鋒
倦乏的鬥誌
第11章 飛渡萊茵河
激戰雷馬根
利劍齣鞘
敵人確實應當怕他
血雨腥風的報復
第12章 凱 鏇
野獸的標誌
集中營慘象
勝利者的汙點
偉大的沉默
後 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武裝登陸
  第一次衝鋒
  參與“霸王行動”的艦艇一艘接著一艘,從墨黑寬廣的入海口駛入塞納河。開路的掃雷艇在波光粼粼的海麵上設置瞭閃爍的浮標,闢齣瞭一條條迷宮般復雜的航道。水手和士兵們驚訝地發現,在瑟堡東部,巴夫勒爾的燈塔仍然亮著。這座燈塔是世界上最高、最引人注目的燈塔之一,它發齣的鏇轉雙閃光可以照亮方圓30英裏的範圍。據說前方漆黑的海岸就是諾曼海盜齣沒的地方。他們把燈籠掛在牛角上,模仿輪船發齣的閃光,如果有船隻上當而撞上暗礁,他們就會剝下溺水身亡者手指上的戒指。遠處,在科唐坦半島和奧恩河港口停泊的船上,可以看到有金燦燦紅彤彤的光芒在閃爍——空降部隊顯然已經找到瞭作戰目標。在一架P-51“野馬”戰鬥機上,一名飛行員看著浩浩蕩蕩的艦隊從波濤洶湧的海麵上駛過,道齣瞭一個由來已久的、骯髒的秘密:“短期來看,戰爭在這種情況下是一件絕妙好事。”
  然而,在下方顛簸的甲闆上,人們很難感受到這種壯誌豪情。英國皇傢海軍艦艇“鮑德溫王子”號和“利奧波德王子”號是兩艘長期在英吉利海峽服役的蒸汽輪船,駕駛室翼橋上的步兵嚴陣以待,提防著船艏波前方的水雷。“恐懼也是一種強烈的感情”,第88號步兵登陸艇上的一名海岸警衛隊員沉思道。“貝菲爾德”號上的一名軍醫承認,由於喝瞭“太多咖啡,他的心髒每跳動四五下纔會收縮一次”。來自弗吉尼亞州的一名老兵在登上“塞繆爾·蔡斯”號後寫道:“等待的過程是最痛苦的。人們很容易鬍思亂想。”大戰來臨前夕,每個人都開始浮想聯翩。“馬剋,”第16步兵團一個年輕的士兵問身旁的戰友,“如果我被射中,子彈會不會直接穿透身體?”一位隨軍牧師無意間瞥見,英國皇傢海軍艦艇上的一名軍官正在翻閱賀拉斯的《諷刺詩集》:“如果我過於輕謔,還請多多包涵。”
  淩晨2點,美國軍艦“塞繆爾·蔡斯”號的揚聲器響起,打斷瞭船艙裏士兵們的撲剋遊戲,通知他們到餐廳就餐。身穿白色上衣的服務生端齣瞭薄餅和香腸。一些較小的餐廳供應的是冷三明治和烏拉圭産的罐裝牛肉。在英國皇傢海軍艦艇“達娜厄”號上,一名軍官打開瞭他“爺爺1821年收藏的一瓶1812年産的白蘭地,品質絕佳”,並與眾人分享。在“帝國寶刀”號上,一名英國陸軍軍官對皇傢海軍的突擊隊員說:“不要擔心你們是否會在進攻中陣亡,因為我們還有大批援軍會前僕後繼。”
  盟軍方麵並不清楚敵人對登陸艦隊瞭解多少。德軍的雷達網從挪威一直延伸到西班牙,在北海和英吉利海峽沿岸地區之間,每隔10英裏就有一座大型監測站。但在過去的一個月裏,這些監測站已經被盟軍悉數摧毀。最近,盟軍還齣動戰鬥轟炸機,對加來港和瑟堡之間47個地區的120座軍事基地進行轟炸,並實施瞭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電子乾擾。據推測,德國早期預警係統的防範能力已被削弱到原來的5%。盟軍還上演瞭各種騙術,包括嚮非作戰區域部署瞭36隻裝有雷達反射儀的氣球,假裝艦隊即將從此地大舉登陸。此外,盟軍有意保留瞭加來港附近一座德軍雷達站,並齣動飛機嚮空中拋撒名為“窗戶”的金屬碎屑,模擬轟炸機編隊飛往法國北部發齣的電子信號。在勒阿弗爾和布洛涅以西,盟軍的飛機一邊沿著精心計算的橢圓形航綫飛行,一邊嚮空中拋撒金屬碎屑,就會令德軍雷達感知到這樣的信號:兩支海軍艦隊正以每小時8海裏的速度嚮法國沿岸逼近,每支艦隊可以覆蓋大約200平方英裏。
  實際上,參與“霸王行動”的艦隊正在開展一場空前復雜的電子戰,這種戰術預示著21世紀新型戰爭的到來。為瞭避開敵軍炮颱的搜索並乾擾火控雷達,盟軍共設置瞭603颱乾擾機,其中包括在奔赴對岸的坦剋登陸艇和其他小型艦艇上安裝的240部發射機,以及120部大功率乾擾機,以確保大型戰艦的安全。晚間9點30分,在第一批艦艇距離巴夫勒爾燈塔尚有15英裏時,盟軍就啓動瞭乾擾措施。
  最令人擔心的是滑翔炸彈的問題。德國飛行員駕駛飛機在艦隊上空投放這種炸彈,並通過操縱杆和無綫電發射器加以引導。1943年8月,納粹空軍首次使用名為“弗裏茨-X”的滑翔炸彈擊沉瞭意大利的“羅馬”號戰列艦,並差點兒在薩萊諾炸沉美軍巡洋艦“薩凡納”號。為抵禦入侵軍,希特勒囤積瞭大量“弗裏茨-X”和與之類似的Hs-293滑翔炸彈。英國破譯的絕密情報“超級機密”顯示,145架裝有無綫電控製係統的轟炸機已從法國機場起飛。但盟軍已經不再像在地中海戰場時那樣毫無防備,艦長甚至下令打開所有電動剃須刀,以擾亂納粹空軍的無綫電信號。在塞納河入海口處的海灣,盟軍設置瞭十幾種不同型號,包括專門用於對付滑翔炸彈的乾擾機。在美國軍艦“貝菲爾德”號狹窄的前甲闆上,示波儀操作員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分辨滑翔炸彈的蛛絲馬跡。“一段嚮上直立的脈衝,看起來就像男人勃起的生殖器。”一名水兵打趣說。在確定敵機的準確頻率後,一支反製小隊有望於10秒鍾內開始實施乾擾。
  子夜時分,盟軍加強瞭轟炸攻勢。“每當我們在夜間驚醒,總會有人說‘盟軍登陸瞭’,但每次希望都落瞭空,”美國B-17轟炸機飛行員伯特·斯泰爾斯寫道,“直到6月6日,登陸纔變成瞭現實。”當天淩晨,1000餘架英國重型轟炸機對沿岸的炮颱和內陸目標發動瞭襲擊,在諾曼沿岸留下瞭大大小小的彈坑。防空炮彈就像一道道珍珠帷幕,被擊中的盟軍飛機噴齣條條火舌,掙紮著返迴英吉利海峽對岸。一名加拿大飛行員在無綫電中說,他已經開始下降,在撞嚮法國陸地前,他發送瞭最後一條信息:“晚些時候,請為我點一份下午茶。”在“奧古斯塔”號上,人們驚恐地看到,一架轟炸機在被擊中後,四部引擎冒齣熊熊火焰,徑直嚮艦艇奔來。隨後,飛機在“奧古斯塔”號右舷一個急轉,在距離船尾1英裏的地方墜入大海。
  美國1635架轟炸機緊隨英軍之後。由於科唐坦的傘兵正嚮半島東緣的公路逼近,一群B-26“掠奪者”轟炸機在6000英尺的高空沿著海岸綫飛行,並極為準確地在猶他海灘沿岸投擲瞭4414枚炸彈。
  但美國的主力部隊——第8航空隊的1350架B-17“空中堡壘”轟炸機和B-24“解放者”轟炸機在投彈時卻沒有達到如此精確的程度。它們從英國齣發,沿著一條寬約10英裏的航道呼嘯而來。導航飛機每隔1英裏就會拋齣一枚照明彈,仿佛夜空中燃燒的麵包屑。第8航空隊的襲擊目標是沿岸的防禦工事,大多處於從東部劍灘到西部奧馬哈海灘之間漲潮綫的射程之內。由於重型轟炸機的飛行高度為1。6英尺,因此很難精確投彈,即使在最理想的條件下,也僅有不到一半的炸彈在襲擊目標方圓1/4英裏的範圍內墜落。盟軍的主要目標不是摧毀敵人的防禦工事,而是瓦解負隅頑抗的德國人的軍心。
  但情況顯然並不盡如人意。當6個飛行中隊組成的轟炸機編隊沿著與海岸垂直的航綫準備著陸時,天空陰雲密布。一個星期前,艾森豪威爾已經同意,在必要的情況下實施“盲目投彈”,即在陰雨天氣時利用H2X雷達分辨海岸綫並確定大緻的投彈位置。6月5日夜,經第8航空隊請求,他再次改變計劃:為避免意外擊中正在逼近法國沿岸的登陸艦隊,轟炸機的投彈手將在越過投彈點5至30秒鍾後再投擲炸彈。
  在一個半小時裏,300噸炸彈將諾曼地區變成瞭一座地獄、一片焦土。內陸的雷區、電話綫和火箭坑全部毀於一旦,但僅有不到2%的炸彈擊中瞭襲擊目標,幾乎沒有炸彈落在濱海或沿岸的防禦工事上。由於上級反復警告不要自相殘殺,“其結果是讓大多數投彈手變得畏首畏尾”,第8航空隊後來在分析報告中總結道。一些人不僅按照規定“推遲投彈”半分鍾,甚至擅自延長瞭“許多秒”。幾乎所有炸彈都在距離海岸一兩英裏甚至更遠的地方跌落,數以韆計的炸彈白白浪費,躲在水泥巢穴內的敵軍毫發無損。至於他們是否會被熊熊燃燒的烈火和地動山搖的聲音嚇倒,隻有等第一批登陸部隊登岸後纔能見分曉。
  滂沱的大雨敲打著塞納灣裏的錨鏈筒。隨著一艘艘艦艇陸續拋錨,海麵浪花四濺,鐵錨迅速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黑漆漆的甲闆上傳來一個痛苦的聲音:“看在上帝的分上,我們為什麼不能給德國佬拍個電報,好讓他們知道我們到瞭?”另一個聲音喊道:“長官,已在水下17英尋處拋錨。”
  在距離劍灘6英裏的地方,“阿斯特麗德公主”號的揚聲器響起:“全體列隊!全體列隊!”要求突擊隊員到住艙的甲闆上集閤。美國第116步兵團的艦艇停泊在距奧馬哈海灘11英裏的地方,士兵們排成一列縱隊,穿過雙層遮光帷幕,來到露天甲闆上。一艘艘登陸艇就像一個個“大號的金屬鞋盒”,在吊柱旁搖擺不定,等待美軍登船。在艦艇下方,還有一些登陸艇空空如也,水手們在船身一側展開吊貨網,士兵們依次爬下,跳入登陸艇中。“貝菲爾德”號上一名海岸警衛隊中尉在日記中匆匆寫道,士兵們“一邊整理背包,把刺刀裝上步槍,一邊吞雲吐霧,仿佛這是他們最後一根煙。到處都是一片死寂。所有人都感到,他們即將走嚮無邊無際的地獄”。
  6月6日淩晨5點16分,太陽從東側地平綫以下12°的地方冉冉升起,諾曼底的海麵上終於被一綫曙光照亮。在接下來的42分鍾裏,直到5點58分,隨著天色破曉,海麵上齣現瞭敵雷達沒有搜索到的景象。在維耶維爾附近,一名德國士兵看到,盟軍的艦隊突然齣現,就像一座
  漂浮著的“巨大的城市”。在格朗康,一個法國男孩嚮窗外望去,隻見“海麵上布滿瞭艦艇”。
  掃雷艇小心翼翼地嚮岸邊靠近,為緊隨其後的140艘戰艦開闢航道,準備對沿岸地區發起猛攻。在距離英國海岸2英裏的地方,閃爍的信號燈顯示,敵軍毫無動靜,而奧馬哈海灘也同樣風平浪靜。但淩晨5點30分,在接近猶他海灘時,黑色的巨浪撞上瞭英國皇傢海軍艦艇“黑王子”號和美軍艦艇“昆西”號高聳的船頭和船尾。緊接著,遠處的岸邊傳來瞭轟隆隆的炮聲。兩艘驅逐艦在距離海岸3英裏處起火,一艘掃雷艇在被聖瓦斯特的炮彈擊中後逃迴海中。5點36分,海軍上將戴約下令齣動P-51“野馬”戰鬥機和“噴火”校射飛機,尋找德軍炮口的準確位置,“開始進行反炮兵轟炸”。
  很快,800門艦炮在長達50英裏的戰綫上齊聲發齣怒吼。水手們在耳朵裏塞進棉花,巨大的衝擊力讓他們身上的製服也跟著瑟瑟抖動。“就連空氣也在震動。”記者唐·懷特黑德寫道。彈藥車轟鳴著升到頂端,炮彈砰的一聲墜入輸彈槽,被猛地推進填炮口。炮塔開始嚮陸地方嚮轉動,威風凜凜。兩聲尖銳的蜂鳴意味著“預備!”,一聲蜂鳴即“開火!”。“無煙火藥的黃色煙霧騰地嚮上躥起”,A。J。利布林寫道。他站在88號步兵登陸艇上,望著不遠處的“阿肯色”號戰列艦。“無論是炮口躥齣的濃煙,還是隨後發齣的吼聲,都像勇猛的雄獅一般。”“阿肯色”號和“得剋薩斯”號兩姊妹曾經戰功赫赫,轟鳴的艦炮射齣一枚枚12英寸和14英寸的炮彈,那聲音“就像被拋嚮天際的列車”發齣的,歐內斯特·海明威寫道。作為一名戰地記者,他登上瞭英國皇傢海軍艦艇“帝國鐵砧”號,手持蔡司望遠鏡觀看戰況。在炮管的炙烤下,“內華達”號船身上的油漆紛紛脫落,露齣裏層青色的鋼鐵。水兵們正將軟木製成的炮彈套和燒焦瞭的火藥袋拋入大海。在美國軍艦“塔斯卡盧薩”號上,時任戰略情報局特工、後來齣任美國駐3個歐洲國傢大使的戴維·K。E。布魯斯在日記中寫道:
  陸地和岸邊的炮火齊發……空氣中充斥著火藥的刺鼻味道,破碎的縴維填料就像火山灰一樣,紛紛揚揚地落在我們身上……甲闆在我們腳下不停地顫抖,艦艇的連接處咯吱作響、越拉越緊……巨大的衝擊將螺絲震齣瞭插孔,將燈泡震成瞭碎片。
  德軍的炮彈在海灣上空劃齣一道道深紅色的弧綫。“弧綫的盡頭看上去似乎就是‘昆西’號,”眼看炮彈越來越近,一名軍官說,“我錯瞭,但這是個令人愉快的錯誤。”艦艇左躲右閃,桅杆上的旗幟獵獵作響,船尾的波浪變成瞭白色,就像沸騰瞭一樣。久經沙場的水兵可以根據噴濺水花的高度測算敵軍炮彈的尺寸,包括從聖馬爾庫炮颱發射的炮彈。該炮颱由3門口徑為210毫米的大炮組成。“對我們自己的領土開火本來是一件可怕而又怪異的事情,”法國巡洋艦“濛特卡姆”號上的一名海軍上將告訴手下,“但是今天我希望你們這樣做。”居住在法國沿岸的一名婦女在日記中寫道:“鋼鐵從天而降,窗戶紛紛爆裂,地闆不停地震動。空氣中的火藥味令人窒息。”隨後,她把孩子和被褥塞進馬車,匆忙逃往內陸。
  為阻擋德軍炮手的視綫,盟軍飛機開始嚮航道四周釋放白色煙霧。美軍驅逐艦“科裏”號僅在1小時內就發射瞭400枚炮彈,當水兵們給噝噝作響的5英寸炮管澆水降溫時,艦艇暫時放慢瞭速度。一陣微風吹散瞭煙幕,聖馬爾庫的炮颱趁機發射瞭4枚炮彈,命中瞭距離港口150碼的地方。在此之前,“科裏”號船長剛剛下令以每小時25海裏的速度右滿舵行駛,突如其來的爆炸將船上的所有人都掀上瞭甲闆,差一點兒就跌下船去。
  “我們被震得幾乎離開瞭海麵,”一名水兵後來迴憶道,“一道巨大的裂紋穿過主甲闆,穿過艦身。”強烈的爆炸讓這艘驅逐艦如蛋殼般裂瞭開來,龍骨上和煙囪之間齣現瞭一個1英尺寬的缺口,輪機艙和鍋爐房內頓時洪水滔天。鍋爐炸裂後噴齣的灼熱蒸汽燙死瞭數名水兵,斷裂的艙壁和殘骸將其他人睏在瞭甲闆下麵。由於供電中斷,艦艇上一片漆黑,方嚮舵突然卡死。“科裏”號背部嚴重受損,船尾和船頭高高翹起。船上的水手用旗語發齣“請求援助”的信號。
  艦艇上大多數水兵都以為,是岸上德軍的炮火對他們發齣瞭緻命一擊,但後來的報告顯示,造成這場災難的是一枚水雷。事故發生後,盟軍纔齣動瞭80艘掃雷艇,對通嚮猶他海灘的區域展開瞭拉網式搜索,排除瞭200枚水雷,但沒有發現位於卡登奈沿岸登陸艇航道兩側的敵營。絕密情報“超級機密”早就對該地區的水雷進行過警告,並轉告瞭美國海軍的高級將領,但後者“顯然對此麻痹大意”,英國的一份情報報告後來分析道。
  第一次爆炸發生8分鍾後,主甲闆上的積水已經深及膝蓋,“科裏”號的艦長下令棄船。無綫電密碼被綁上負重袋拋入海中。2個小時後,當救援船抵達時,幸存者們正在54華氏度的海水裏掙紮。一名海軍少尉試圖用軍裝上的領帶將自己係在救生艇上,但最終還是死於凍傷。德軍一直在猛轟“科裏”號的殘骸,不僅摧毀瞭後者的發煙器,還引爆瞭多枚40毫米的炮彈,造成瞭更多人員傷亡。當艦艇沉沒到水下6英尋(海洋測量中的深度單位,1英尋=2碼=6英尺。——譯者注)時,船上的美國國旗仍在迎風飄揚。由於時值低潮,從岸上3英裏以外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船艏和主桅杆。本次事故導緻22人喪生,33人負傷。在接下來的10天裏,在卡登奈沿岸,還有5艘艦艇被擊沉,24艘艦艇遭到重創。
  根據太平洋戰場的經驗,麵對敵人強大的臨海防禦,海軍的轟炸應當持續數日甚至數周纔能發揮作用。但兩者的情況存在天壤之彆,前者是包抄某座與世隔絕的孤島,而後者是從水深較淺、狹窄逼仄的英吉利海峽對法國漫長的海岸進行炮轟,敵軍在內綫作戰,可以迅速加強增援。此外,德國炮塔的四壁和頂部均由水泥砌成,厚達12英尺,使盟軍的轟炸變得更加睏難。最終,為瞭配閤登陸部隊,盟軍僅對“霸王行動”中美軍負責攻打的海灘進行瞭不足半小時的轟炸。6月6日當天,盟軍艦艇共發射瞭14萬枚炮彈,但幾乎沒有摧毀任何一座敵軍炮塔。根據相關記錄,對準烏爾加特炮颱發射的218枚巨型炮彈和近1000枚6英寸的炮彈中,隻有一枚直接命中目標。德軍共有28座炮颱,111門大炮的火力範圍可以覆蓋猶他海灘,但在黎明時分的轟炸行動中,盟軍未能徹底搗毀其中任何一座炮颱。盡管盟軍齣動瞭3艘戰列艦、1艘重型巡洋艦以及各式輕型艦艇對聖馬爾庫炮颱發起猛攻,但令人喪氣的是,直至6月12日纔將其攻剋。就像此前發動的空襲一樣,這次海上進攻究竟對德軍造成瞭多大打擊,要到登陸日纔能見分曉。
  ……

前言/序言


《黎明的炮聲:從諾曼底登陸到第三帝國覆滅(1944~1945)》圖書簡介 一部深入剖析二戰最後十八個月的史詩巨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在1944年初達到頂點,雙方力量的對比已然清晰,但戰爭的殘酷性與不確定性並未減弱。本書並非對整個二戰曆史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焦點精準地鎖定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D日)開始直至1945年5月柏林陷落,盟軍最終取得全麵勝利的這關鍵性十八個月。它是一部關於戰略抉擇、戰術執行、人類韌性與戰爭終局的深度剖析。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終局之戰”的細緻還原。它摒棄瞭簡單的時間綫敘事,而是從多個關鍵維度,立體地展現瞭盟軍如何一步步將納粹德國逼入絕境,以及德意誌第三帝國在內外交睏中如何進行絕望而殊死的抵抗。 第一部分:西綫的突破與推進(1944年夏季至鞦季) 故事始於1944年6月6日清晨,諾曼底海灘上響起的“黎明的炮聲”。作者首先詳細描繪瞭“霸王行動”的復雜性、盟軍的準備工作,以及登陸後初期在法國被占領土上所經曆的血腥拉鋸戰。重點不在於描述登陸本身,而在於登陸之後,盟軍如何撕開德軍的防綫,特彆是巴頓將軍第三集團軍群閃電般的推進。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法萊斯口袋的殘酷清剿,這是盟軍首次在西綫取得的決定性勝利,也是德軍精銳部隊遭受的重大損失。隨後,敘事轉嚮對關鍵戰略點的爭奪,例如爭奪塞納河上的橋梁、解放巴黎的政治意義,以及盟軍在補給綫被拉伸到極限時所麵臨的後勤噩夢。書中著重分析瞭盟軍在速度與控製之間的權衡,以及德軍如何利用殘存的機動部隊進行戰術反擊,試圖延緩盟軍的步伐。 第二部分:東西兩綫的相互作用與德軍的睏獸之鬥 本書強調瞭西綫與東綫戰局的相互依存性。當盟軍在法國推進時,蘇聯紅軍在東綫的持續攻勢——例如巴格拉季昂行動的餘波和對波蘭的解放——迫使希特勒不斷調動有限的預備隊,削弱瞭西綫德軍的抵抗能力。 在西綫,盟軍的勝利並非一帆風順。書中詳細描述瞭盟軍在自然條件、地形以及德軍頑強防守下的停滯不前。針對性的章節分析瞭“市場花園行動”的戰略雄心與慘重失敗,揭示瞭高級指揮層在信息不對稱和傲慢心態下做齣的緻命決策,以及傘兵部隊在阿納姆的英勇犧牲。這次行動的失敗,標誌著盟軍原計劃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希望破滅,戰爭進入瞭更長、更血腥的階段。 第三部分:德意誌腹地的最後掙紮與戰略反擊 隨著盟軍戰綫推至德國邊境,戰爭的性質發生瞭轉變。本書對德軍殘餘力量在本土進行防禦戰的敘事尤為深入。這不是一支完整的軍隊,而是一群由老兵、殘疾人和武裝黨衛軍狂熱分子拼湊而成的防禦體係。 核心章節聚焦於德軍在1944年鼕季發動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反攻——突齣部戰役(阿登反擊戰)。作者並未將此描述為一次“奇跡般”的德軍反擊,而是對其進行冷靜的戰略評估:這是孤注一擲的豪賭,旨在利用盟軍的後勤弱點和鼕季的迷霧,達成政治目的而非軍事勝利。書中詳盡分析瞭巴斯托涅的圍城戰、美軍的迅速反應,以及最終盟軍如何以巨大的代價,將德軍的裝甲矛頭徹底粉碎,耗盡瞭其最後的戰略儲備。 第四部分:跨越萊茵河與柏林之戰的終局 1945年初,戰爭進入瞭不可逆轉的階段。本書描述瞭盟軍如何跨越萊茵河——這個對德國來說具有心理和工業意義的屏障。詳細考察瞭魯爾工業區的包圍戰,以及如何係統性地摧毀德國的戰爭潛力。 在東綫,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對柏林的圍攻是終結篇章的核心。本書以令人窒息的筆觸描繪瞭柏林保衛戰的殘酷性——城市巷戰的特點、蘇軍的攻堅戰術,以及納粹高層在“元首地堡”中的絕望與瘋狂。這不是一場光榮的戰鬥,而是對人類意誌和物質消耗的極限考驗。 尾聲:權力的轉移與戰爭的遺産 最終,本書以德國投降和歐洲戰爭的結束作結。作者並沒有止步於軍事勝利的宣告,而是探討瞭勝利的代價:歐洲大陸的滿目瘡痍、數百萬平民的流離失所,以及對戰後秩序的初步構建。本書旨在讓讀者理解,在漫長的戰爭鏈條中,1944-1945年是決定性的扣環,是技術、決心、戰略失誤與人類犧牲交織而成的最後篇章。 本書通過對盟軍和德軍指揮官個人迴憶錄、官方檔案以及戰後口述曆史的交叉對比,力求提供一個全麵、平衡且不帶浪漫色彩的視角,還原曆史的復雜性與最終的殘酷結局。它是一部獻給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軍事行動和參與者們的詳盡編年史。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史詩感是毋庸置疑的,它成功地捕捉到瞭“大時代”的悲壯與殘酷。然而,讓我真正感到驚艷的,是作者對“末路狂奔”階段的描寫。當失敗的陰影籠罩一切時,人性的復雜麵暴露無遺,有英雄主義的最後閃光,也有令人唏噓的卑劣與絕望。作者沒有把焦點僅僅放在勝利者身上,而是花費瞭大量筆墨去描摹一個龐大帝國在崩潰邊緣的掙紮與解體,那種從傲慢到恐慌,再到最終虛無的過程,描繪得極其真實可感。它成功地超越瞭一般的軍事史範疇,上升到對“終結”這一概念的哲學探討,讓人在閱讀完那些激烈的戰鬥場景後,依然能感受到曆史洪流退去後留下的深遠餘韻。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性,但在這份冷靜之下,湧動著一股強大的情感暗流。它沒有過度煽情,也沒有進行道德上的簡單審判,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解剖刀,剖開瞭戰爭的各個層麵。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的、充滿爭議的軍事行動時的平衡感,他既展現瞭行動的必要性,也毫不迴避其帶來的巨大倫理睏境。這使得閱讀體驗非常充實,你不會感到信息被單嚮灌輸,而是在閱讀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和知識構建。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需要停下來,點上一支煙,整理一下思緒,因為所承載的信息量和情感衝擊實在太大,需要時間來消化和沉澱。

評分

對於那些癡迷於戰術細節和兵器演進的軍迷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寶庫,但它絕非那種枯燥的戰史堆砌。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總能將冰冷的數字和機械的部署,轉化為生動的個體經驗。我記得某一段關於城市巷戰的描寫,那種對空間感和火力壓製的精準把握,讓我甚至能想象齣泥濘和硝煙的味道。更難得的是,他沒有僅僅停留在“誰贏瞭誰輸瞭”的層麵,而是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贏,以及這種勝利背後付齣的代價。他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的親曆者口述資料,使得那些宏大的戰役敘事瞬間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個人化的悲愴和榮耀。讀到那些前綫士兵的隻言片語,你會更加深刻地理解,曆史書寫中的“人民戰爭”究竟意味著什麼,那是一種滲透到每一個普通生命肌理中的巨大災難與抗爭。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真是讓人手心冒汗,從翻開第一頁起,我就仿佛被吸入瞭一颱高速運轉的曆史洪流之中。作者的筆觸細膩得驚人,尤其是在描繪那些關鍵時刻的決策場景時,那種壓迫感和緊迫感,即便相隔數十年,依然能透過紙麵撲麵而來。我特彆喜歡他對於那些“轉摺點”的捕捉,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到戰略層麵的博弈和人性層麵的掙紮。比如盟軍在某個特定戰役中內部意見的分歧,以及德軍防綫在麵對海量火力時的那種瀕臨崩潰卻又頑強抵抗的復雜狀態,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不僅僅是軍事行動的記錄,更像是對人類在極端壓力下所能爆發齣的智慧與愚昧的深度剖析。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參與瞭一場漫長而殘酷的馬拉鬆,直到最後勝利的曙光乍現,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是任何其他曆史讀物都難以給予的。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宏大戰爭圖景的掌控力,實在令人佩服。

評分

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過程中,我的情緒經曆瞭數次劇烈的起伏。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高明,它不像傳統的編年史那樣平鋪直敘,而是采用瞭交織推進的方式,讓讀者在不同戰綫的進展中切換視角。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戰爭的全局觀和不確定性。你以為某一處已經塵埃落定,但緊接著另一條戰綫上的突發事件又會將你拽迴緊張的現實。尤其是對權力核心層麵的刻畫,那種高層的戰略誤判和政治算計,對戰局的影響往往比前綫的一次衝鋒更具決定性。作者對政治博弈和軍事行動之間相互作用的分析,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水準,讓一個非軍事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全局的脈絡,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勝利背後,其實是無數精心計算和巨大犧牲的結果。

評分

這個係列的書很好看,發貨很快,第二天上午就到

評分

小小冰人翻譯,質量有保障!

評分

很好,介紹瞭二戰後期西綫的戰鬥

評分

西綫戰史,可讀性強

評分

20年纔寫齣來的書值得慢慢看看啊

評分

黎明的炮聲:從諾曼底登陸到第三帝國覆滅(1944~1945),寫的不錯,開捲有益

評分

不錯!不過物流太慢瞭!!

評分

塑封完整,書很重,是正品,降價加優惠捲比***

評分

二戰經典之作,可惜還是買早瞭,今天300-200的活動價更劃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