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讲先秦。
☆印制精美,适合馈赠、收藏。
徐中舒(1898--1991),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著名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部评一级教授。1925年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9年受聘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任编辑员、研究员;1938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46年起担任历史系系主任职;并兼任过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1949年后,除继续任教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担任系主任和名誉系主任外,还兼任过西南博物院院长、四川省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曾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古文字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顾问、四川省历史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科研和教学,在中国先秦史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多有建树,同时对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也有较高的造诣。论著逾百篇(部),《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收入其中60篇;晚年还主持编纂了大型辞书《汉语大字典》和《甲骨文字典》等多种工具书。
我的学习之路(代前言)
第一讲 论尧舜禹禅让与父系家族私有制的发生和发展
1�比�代以前的部落酋长
2�币ⅰ⑺础⒂淼撵�让
3�毕拇�传子的家族私有制
4�闭焦�时代南方的农村公社
5�奔易逅接兄�
附:夏史初曙
第二讲 北狄在前殷文化上之贡献
——论殷虚青铜器与两轮大车之由来
1�毙蜓�
2�惫糯�北狄及其生活习惯
3�庇文撩褡逯�兴起及其与北狄之关系
4�钡抑�分布地域及其命名之本义
5�苯鹩胪�得名之由来
6�绷铰执蟪涤氡钡摇�—附论独轮车之原产地
7�北钡矣胫泄�在文化上之关连
8�苯崧�
附:殷代兄终弟及为贵族选举制说
第三讲 西周史论述
1�敝苋顺鲇诎椎宜�
2�敝芡醭�的兴起
3�币笾芄叵�
4�蔽渫蹩松碳爸芄�东征
5�狈饨ㄖ詈�
6�蔽髦芊饨ㄖ频乃得�
7�逼压们ㄡ�
8�敝苁宜ノ�
9�毙�王中兴
10�蔽髦苊鹜鲇肫酵醵�迁
第四讲 略论春秋时代的变法改制和霸业
第五讲 战国初期魏齐的争霸及列国间合纵连衡的开始
1�闭焦�初年的形势
2�蔽汗�的霸业
3�庇烧�霸到相王及合纵连衡形势的形成
4�苯崧�
第六讲 黄河流域穴居遗俗考
——兼论地上建筑的由来
附:古井杂谈
第七讲 论东亚大陆牛耕的起原
1�毙鹧�
2�瘪罡�和牛耕
3�迸8�开始的时间和地域
4�贝呵镆郧芭8�说的不可信
5�焙捍�牛耕的推广
6�苯崧�
第八讲 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
第九讲 论甲骨文中所见的儒
1�比遄值男我粢�
2�奔坠俏闹泄赜谌宓牟反�
3�奔坠俏闹泄赜谧尤宓牟反�
4�弊詈蟮乃得�
附:孔子的政治思想
第十讲 关于夏代文字的问题
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序
出版后记
我的学习之路(代前言)
清朝光绪年间,桐城古文学派的文章经曾国藩的提倡而风行全国,作为桐城派故乡的安徽,影响更是深刻。我十六岁那年(1914年)进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插班学习了三年。教授我们国文课的是前清举人、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胡先生在当时很有文名,晚年执教于前中央大学哲学系,治老庄甚勤,有《老子通义》和《庄子诠诂》行世。胡先生的国文课是我在师范里最喜爱的功课,桐城古文派以复古为革新,复古即“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革新则主张“惟陈言之务去”,一扫明清以来的四六骈体文和八股的陈词滥调,提倡做明白浅显的古文,编集了《经史百家杂钞》和《古文辞类纂》这样的选本,使初学者循序渐进,一方面能逐步掌握文言文,进而能直接阅读三代两汉的典籍;另一方面又可以懂得读书的门径,掌握必要的书目知识。师范的三年学习,我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注于国文课,其余功课只求及格就行了。学有偏爱,这为我以后的学业规定了方向和范围。
师范毕业以后,我先后考上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系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终因所学与自己的兴趣大相径庭,不忍舍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而辍学。在这段时间里,我做过小学教师和家庭教师,尽管教务繁重,仍挤出时间自学古文。因为古文基础比较坚实,能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接触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对古代社会的了解也就愈加深入,一直到1925年我考上清华国学研究院,遂正式走上了研习中国古史的道路。回顾自己的这一段学习经历,我觉得学习首先要有浓厚强烈的兴趣,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那种与自己性之所近的学业,方能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终而学有所成。学习本是一件极辛苦、极枯燥之事,若无浓烈的爱好,是很难做到乐在其中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找准了学习的方向,就应集中精力,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学习,要学会节约时间。我年轻时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兴趣,曾发表过《木兰歌再考》、《古诗十九首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文章,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看法。然而治史要求处处征实,中国古史中未知数甚多,要取得一点突破,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那是非常不易的,要尽量避免其他干扰。一个人精力有限,要同时在两个方向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便放弃了对文学的爱好,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要节约时间,集中精力,这是在治学的自始至终都应注意的。我们都知道,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就和建造高楼大厦需要打下一个扎扎实实的地基一样。然而建筑上的地基是在建房之始一次性完成的,学习却非如此。首先应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向来确定最起码的基础范围,即一门学科的入门知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去掌握它;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再逐步地扩大自己的基础面。学习的基础不是,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的,学习基础的扩充贯穿于治学的全过程之中。作为文科学习,我认为首先应当打好语言文字基础,培养较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其次是掌握专业学习的入门途径——目录学,并了解本专业学科迄今为止前人已取得的成果,使自己的起点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第三是熟练地运用本专业所需用的基本工具书。具备了这几点,就可以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围绕解决问题这一中心逐步扩充基础,再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切忌在学习之始就把基础学习的面铺得过宽过大,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博,反造成学习重点不突出,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精力分散,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而一事无成,造成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
我在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前,主要是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工具书也不过是一本《康熙字典》。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一年的学习中,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从王国维先生学习古文字,抄写甲骨文、金文,并采用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古史二重证法”,将古文字材料与古代的文献典籍相互印证,互相补充,运用于中国古代史的探索之中。《从古书上所见的殷周民族》一文,这是我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也是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开端。后来我在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时,便循着这个方向陆续写出了《耒耜考》、《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殷周文化之蠡测》、《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等一组文章,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套看法。
二十年代后期,以安阳殷墟的田野发掘为标志的我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了,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农田改造事业的开展,我国的考古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古代各个阶段的遗址、遗物,几乎在全国范围内都被揭露出来并得以妥善处理,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翔实可信的第一手材料,这是过去的学者做梦也想不到的。我在三十年代初根据殷墟的考古发掘资料写出了《再论小屯与仰韶》一文,开始了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来探索中国古史的尝试,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不断涌现的新的考古资料成为我研究中国古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考古学知识也成为我治史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了。
此外,由于近代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用边裔民族的资料阐发古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样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我系统地学习民族史是在解放以后,虽然当时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兄弟民族具体而微的材料使我得到极大的启发,过去古史研究中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疑点现在能够得到比较合理的说明了,譬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禅让制度,人类婚姻家庭的演进,私有制的发生与发展,国家的产生以及中国古史分期等一系列重大课题都是在引进了民族史材料以后才有了较大的进展。
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基础则相应地不断扩充;基础的日益增加,又可使研究更加深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研治中国古史六十余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围绕中国古史这一中心,由古文始,进而扩展到古文字学,进而扩展到考古学,进而扩展到民族史。即基础——初步研究;扩充基础——进一步研究;再扩充基础——较深入地研究,如此往复不停,方可在自己所学的领域内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研究中才能体会到左右逢源之乐。尽管我现在早已逾古稀之年,也还要继续扩充基础知识,譬如在音韵学方面,由于自己口耳方面的限制和没有进行长期的训练,至今尚不能真正掌握,还须不断补课,生命有限而学无止境。
承《文史知识》编辑同志的盛情,要我和青年同志谈谈治学之道。我于治学之道没有专门研究,于是拉拉杂杂把我在研习中国古史六十余年中的一点感受写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这是一部非常适合反复研读的历史读物,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可以说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典范。作者显然花了大量精力去梳理那些容易混淆的先秦历史时间线,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和逻辑推进,将西周的衰亡、春秋的复杂博弈,以及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组织成一个既连贯又层次分明的整体。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处理那些“灰色地带”的方式——那些尚无定论、存在多方说法的历史疑点,作者的处理态度是审慎而开放的,而非武断地下结论,这体现了一位真正学者应有的风范。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它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自行去探索历史现场的复杂性。特别是对于先秦时期法律思想的演变,它提供了不同流派之间的制衡与互动关系,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政治哲学的理解。对于那些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准确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方法论。
评分这本《先秦史十讲(典藏本)》读完真是让人意犹未尽,尤其是它对那个混沌初开、孕育了中华文明核心思想的时代的梳理,简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我一直觉得先秦这段历史充满了神秘色彩,各种思想流派像野草一样疯长,却又相互影响、最终凝结成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本书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年代事件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脉络与思想演变结合起来,读起来如同跟随一位博学的长者漫步于周王朝的鼎盛与衰落之间。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礼崩乐坏”背景下,诸子百家如何应运而生的深度剖析。比如,它对儒家“仁”与“礼”的张力、道家“无为”思想的哲学根基,以及法家强调的社会治理工具理性,都有着非常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百家争鸣时的那种激昂与碰撞,感受到知识分子在乱世中试图为天下指引方向的良苦用心。它不只是在讲历史,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智慧,对现代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依然具有多少现实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典藏的质感,非常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多是一种对古代思维模式的深度同理心体验。它不仅仅是讲述了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那些塑造了古代中国人心灵世界的底层逻辑。我感觉作者是一位非常细腻的观察者,他不仅仅关注君王将相,更将笔墨投向了社会阶层流动、经济基础变化对文化思潮的根本性影响。比如,它对铁制农具推广后,社会生产力提升,进而对传统贵族权力产生侵蚀的过程,描写得极为生动,这直接解释了为什么“学在官府”的垄断会被打破,私人讲学风气得以兴起。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在那种资源相对匮乏、生死一线牵的环境下,人类如何能发展出如此精妙、充满辩证法的哲学体系。书中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遗迹、文献出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也都有所采纳和评论,使得这部“典藏本”显得既有经典性,又不失与时俱进的学术锐度。它成功地将那个遥远而略显模糊的时代,变得立体可感,充满生命力。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一种“填鸭式补课”的心态开始翻阅这本关于先秦历史的著作,毕竟对于很多普通读者来说,先秦时期的历史常常感觉是散乱而难以把握的。但这本书出乎意料地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清晰的叙事框架。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高明,他没有把历史当作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来呈现,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示出周朝制度的起源、春秋争霸的实质性矛盾,直至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和战争形态的彻底转型。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诸侯国地域文化差异如何催生出特定学派的论述。例如,对秦国法家思想的地域性土壤分析,以及对南方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都提供了新鲜的视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稳、老练的学院派笔触,但绝不晦涩难懂,它精准地把握了向非专业读者普及深奥历史概念的平衡点。看完之后,我对“封建社会”的早期形态、宗法制度的运行机制有了颠覆性的理解,感觉像是对中国文明的“源头活水”有了一次彻底的勘探。对于想要建立扎实先秦历史知识体系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它带着一种独特的、历史深沉感,将先秦时期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和后世文明的理性萌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必须指出,它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绝无冗长拖沓之感。在讲述关键的社会变迁,比如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进程加速时,行文简练而有力,直指核心矛盾。我个人在阅读体验上,最大的收获在于对“英雄”与“时代”关系的重新认识。它将那些历史上的伟人放置在他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分析他们的思想和决策是如何被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结构所限定和塑造的。这种去浪漫化的史学态度,反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充满洞见的微型专题报告,但所有专题又无缝衔接,共同构筑起先秦历史的全景图。读完合上书页时,我深切体会到,我们今天所依赖的许多文化基因,都是在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创造力的时代,由无数先贤筚路蓝缕打下的基础。
评分先亲的意思是秦朝以前的意思
评分是那种不喜欢的精装本,价格好高,其实,平装本就可以了
评分喜欢宋朝历史,喜欢古代史,邓广铭是宋史大家,买他的书没错,物流还行,包装完好
评分徐中舒先生先秦史论著的选集,按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编排,分为十讲,集中呈现徐先生在先秦史研究领域的贡献。内容涉及重大历史问题,如尧舜禅让与父系家族私有制的关系、北狄在前殷文化上的贡献、商代王位继承制度、春秋时代的变法改制和霸业、战国初期魏齐争霸和列国间的合纵连横问题等;上古社会实况,如黄河流域穴居遗俗、古井及东亚大陆牛耕的起源等;先秦文化思想,如甲骨文中所见的儒、孔子的政治思想、夏代文字问题等,包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
评分徐中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学贯古今,涉猎甚广,在先秦史、考古学、汉语古文字学、民族史、四川地方史、明清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本书是徐先生先秦论文选集,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按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编排。
评分做工精细,并无不妥之处,内容详实,足见笔者学识。
评分东西很好,物流很快,很满意!
评分活动买的,慢慢研读~
评分名家著史,语言生动,逻辑清晰,阅读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