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万众一心:抗战歌曲七十首(钢琴伴奏版 附光盘2张)

我们万众一心:抗战歌曲七十首(钢琴伴奏版 附光盘2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抗战歌曲
  • 钢琴伴奏
  • 合唱
  • 音乐教材
  • 爱国主义
  • 音乐史
  • 文化艺术
  • 经典老歌
  • 红色文化
  • 音乐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69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74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此历史时刻,编辑《我们万众一心:抗战歌曲七十首》,既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也是为缅怀在这场历时14年的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无数先辈,更是为了让身处和平环境中的中华儿女不要忘记这段悲壮的历史。
  八十多年前(1931-1945),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中华大地从此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这场历史浩劫夺去了几千万同胞的宝贵生命,使无数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这血的历史我们绝不能忘记,也要让它铭刻在我们的孩子乃至子孙后代的心里。
  不忘过去,不单纯是不忘国耻,更是要大家牢记和平来之不易,格外珍惜这用千千万万人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决不能让灾难的历史重演。不忘过去,就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行动。

内页插图

目录

1.抗敌歌
2.冲锋号
3.旗正飘飘
4.毕业歌(选自故事片《桃李劫》)
5.义勇军进行曲(选自故事片《风云儿女》)
6.铁蹄下的歌女
7.雨夜花
8.新编“九·一八”小调(选自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
9.中韩民族联合起来
10.松花江上
11.救亡进行曲
12.五月的鲜花(选自话剧《阿银姑娘》)
13.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14.打回老家去
15.救国军歌
16.民族战歌
17.长城谣
18.大刀进行曲
19.日落西山
20.大众的歌手
21.故乡
22.游击队歌
23.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4.歌八百壮士
25.只怕不抵抗
26.巷战歌
27.热血歌
28.军民合作
29.丈夫去当兵
30.延安颂
31.在太行山上
32.到敌人后方去
33.中国人
34.自由的号声
35.毕业上前线
36.流浪之歌
37.壮丁上前线
38.江南梦
39.流亡之歌
40.度过这冷的冬天
41.二月里来(选自《生产大合唱》)
42.黄河颂(选自《黄河大合唱》)
43.黄水谣(选自《黄河大合唱》)
44.保卫黄河(选自《黄河大合唱》)
45.红缨枪
46.延水谣
47.军队和老百姓
48.嘉陵江上
49.八路军军歌(选自《八路军大合唱》)
50.八路军进行曲(选自《八路军大合唱》)
51.祖国的孩子们
52.新四军军歌
53.酸枣刺(选自《生产大合唱》)
54.吕梁礼赞
55.垦春泥
56.蒙汉青年团结起来
57.孤岛天堂
58.风陵渡的歌声
59.家乡进行曲
60.胜利进行曲
61.黄桥烧饼歌
62.行军小唱
63.歌唱二小放牛郎
64.纪念碑(选自联唱《七月里在边区》)
65.青春进行曲
66.我们自由地走,纵情地唱
67.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68.团结就是力量(选自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
69.胜利鼓舞
70.抗战八年胜利到

前言/序言


璀璨星河中的思想火花:一部探索中国现当代音乐思潮的深度研究 书名:《和声的变奏: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的时代脉动与文化转型》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林昭远]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 [虚构年份,例如:2023年] --- 内容概要 《和声的变奏: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的时代脉动与文化转型》并非一部简单的音乐史梳理,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在内忧外患、社会剧变与文化激荡中,如何进行自我建构、吸收外来、并最终形成独特风格的学术专著。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扎实的音乐学分析,将音乐视为映照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和民族精神的“回音壁”。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揭示中国音乐——从古典的余韵到现代的先声,再到新声的探索——在各个历史节点上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与审美选择。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约三十余万字,辅以大量珍贵乐谱片段、历史文献图片及田野调查资料。 --- 第一部分:晚清遗响与西风东渐的初次交锋(约1900-1927) 本部分聚焦于清末民初这一剧变的时代。探讨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士大夫音乐文化如何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核心议题: 1. “新乐”的萌芽与早期传播: 重点分析了以日本军乐、圣诗班音乐和西方歌剧选段为蓝本的早期“新歌”的产生过程。探讨了这些音乐如何通过教会学校、军事学堂和留学归国人员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具有启蒙色彩的载体。 2. 音乐教育体系的初步建构: 考察了蔡元培、萧友梅等先行者在创办音乐专业机构时的理念冲突与融合。分析了对欧洲古典音乐体系(特别是和声学、对位法)的引入,与中国传统工尺谱、减字谱等记谱法之间的张力。 3. 民间曲艺的“现代性”抵抗: 并非所有音乐都拥抱西方。本章详细分析了京剧、评弹、地方戏曲在这一时期如何吸收西方舞台调度和部分旋律元素,同时坚守自身的叙事传统,形成了微妙的“保守的创新”。 分析重点: 早期中国作曲家在面对西方“完美”的十二平均律体系时,如何在有限的知识储备下,尝试进行本土化的调性实验。 --- 第二部分:民族乐派的崛起与现代化的民族主义(约1928-1949) 这一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最为关键的熔炉期。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过程中,音乐被赋予了强烈的“为民族代言”的使命。 核心议题: 1. “国乐”的定义与争论: 深入探讨了“国乐”在理论层面的界定困境——究竟是复古,还是以民族音高为基础的创新?考察了黄自、赵季平等作曲家在创作中对中国五声音阶与西方曲式结构的嫁接实践。 2. 器乐的“中国化”: 重点研究了民乐(如二胡、古筝、琵琶)在这一时期的现代化进程。分析了为这些乐器创作的独奏曲或协奏曲如何被赋予了宏大的叙事框架,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改良乐器以适应更广阔的演奏厅环境。 3. 早期群众歌曲的田野考察: 这一部分特别关注了受进步思潮影响的歌曲创作。不同于后来的官方定调,这一阶段的歌曲充满了实验性和地方色彩。通过对上海、武汉等地工人歌谣和农民歌舞的记录,展示了音乐如何自下而上地参与到社会动员中。 分析重点: 论证了民族乐派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场在文化自卑感与文化自信间摇摆的艰巨探索。 ---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的洪流与音乐创作的统一转向(约1949-1976) 本书的第三部分极为细致地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创作如何紧密贴合国家政治叙事和意识形态需求。 核心议题: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音乐阐释: 系统梳理了“十七年”时期(1949-1966)的音乐创作方针。分析了“歌颂性”主题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包括叙事史诗、劳动赞歌和英雄塑像。 2. 对“洋腔洋调”的批判与继承: 探讨了如何处理西方音乐遗产。一方面,严格限制爵士乐、十二音体系等被视为“资产阶级颓废”的风格;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苏联“人民歌曲”模式在和声与旋律上的有效性。 3. “样板戏”的音乐工程学: 专门设置章节分析了样板戏在音乐上的“集大成”与“极简化”策略。如何利用板腔体结构、借鉴民间锣鼓节奏,并融入交响化的配器,以达到最广泛的传播效果。这一部分的分析将侧重于其音乐的结构逻辑而非政治外衣。 分析重点: 剖析了在高度集中的创作体系下,作曲家们如何在严格的规范内,通过精巧的配器和节奏处理,维持艺术技巧的尊严。 --- 第四部分:开放的先声与多元风格的回归(约1977-1990) 文革结束后,音乐界迎来了对长期压抑的创造力的集中释放,以及对被“中断”的现代主义的集中补课。 核心议题: 1. “伤痕”与“反思”: 考察了复出后的第一批作品中,对个人情感和历史创伤的细腻描绘。分析了部分作品中开始出现的、对欧洲浪漫主义后期和印象派和声语言的重新学习。 2. 交响乐的“中国叙事”: 重点分析了谭盾、郭文景等一代作曲家如何真正将中国传统乐器(如笙、唢呐)融入交响乐队,并尝试创造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语汇。探讨了他们对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大师的吸收路径。 3. 校园民谣的兴起与城市文化的表达: 本章侧重于非学院派的音乐表达。校园民谣的歌词哲学、对西方民谣传统(如鲍勃·迪伦)的借鉴,以及其如何成为城市青年“精神避难所”的文化现象。 分析重点: 这一时期的核心在于“再连接”——与被中断的西方现代音乐思潮重新连接,与被压抑的个体经验重新连接。 --- 第五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重塑与未来展望(约1991至今)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随着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音乐创作在身份认同和艺术边界上的挑战。 核心议题: 1. 电子音乐与跨界融合: 分析了电子技术和新媒体艺术如何冲击传统音乐教育和创作模式。考察了作曲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重构“民族声音”,挑战听众对于“中国音乐”的固有印象。 2. 非主流音乐的田野观察: 本章将视野投向了先锋摇滚、独立电子乐、实验音乐等领域。研究这些亚文化群体如何以其独特的语境,对主流的宏大叙事进行解构和戏仿。 3. 音乐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当代诠释: 探讨了在保护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原貌”与鼓励当代作曲家对其进行大胆改编之间的平衡难题。 总结展望: 本书最终强调,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史是一部在“文化自律”与“外部压力”之间反复拉锯的历史。未来的中国音乐,将不再需要为“民族性”进行辩护,而是在更广阔的全球艺术对话中,自然地流淌出其独特的和声变奏。 ---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它不仅仅是音乐分析,更是一部结合了社会学、文化研究和政治史的综合性论著。作者避免了对特定音乐流派的褒贬,而是致力于还原在特定历史情境下,音乐家们所做的必然选择。全书语言精炼,学术性强,是了解中国近百年文化转型脉络的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进来的。“我们万众一心”,这几个字本身就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然后看到是“抗战歌曲七十首”,这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危难时刻鼓舞士气的旋律。我一直觉得,音乐是承载历史和情感的最好载体,而抗战歌曲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我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尤其是中国的近现代史。我一直觉得,通过音乐去理解那个时代,会比单纯地阅读史书更加生动和深刻。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虽然我不是音乐家,但平时也喜欢哼唱一些老歌,听一些器乐演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系统地去接触和了解这些宝贵的音乐财富。尤其是它提供了钢琴伴奏版,这意味着我不仅可以欣赏音乐,还可以尝试着去弹奏,去体会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光盘的附带更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寻找高质量伴奏音源的难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感受那个年代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评分

我是一位对音乐怀有深厚感情的爱好者,尤其钟情于那些能够触动灵魂的旋律。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时,我的内心就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激动。“我们万众一心”——这句口号本身就凝聚了无数人的心声和力量。抗战歌曲,更是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号角,它们是人民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呐喊,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我一直觉得,艺术能够跨越时空,连接过去与现在,而音乐,则是最直接、最能引起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本书收录了七十首抗战歌曲,这个数量本身就非常有分量,足以构成一个宏大的音乐画卷。而“钢琴伴奏版”的出现,更是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这意味着,我不仅可以聆听这些经典的旋律,还可以通过学习和演奏,更近距离地感受它们的力量。附带的两张光盘,更是为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可以直接跟着伴奏进行练习,让指尖在键盘上跳跃,让心灵沉浸在那些慷慨激昂的旋律之中。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索那些尘封已久却依然鲜活的音乐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很精美,封面设计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将人瞬间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翻阅一下。里面的纸张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的钢琴演奏者,但一直对那个时代的音乐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歌曲里蕴含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励人心。这本书的选曲非常广泛,涵盖了抗战时期各种风格的歌曲,有激昂慷慨的战歌,也有饱含深情的抒情曲,还有一些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民歌改编。尤其是附带的两张光盘,这真的是一个惊喜!这对于我这样想要跟随音乐练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些钢琴伴奏,重温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感受作曲家和填词家们在那个特殊时期所注入的情感。而且,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排版也很合理,歌曲的标注信息也很详细,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歌曲背景和创作故事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我迫不及待地想找个时间,泡一杯热茶,坐在钢琴前,让这些充满力量的旋律在指尖流淌,让自己的心灵也随之飞扬。

评分

作为一名对音乐和历史都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令人惊喜的礼物。我一直觉得,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跨越时空,传递情感,而抗战歌曲,更是承载着一段民族苦难与辉煌的历史。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们万众一心:抗战歌曲七十首”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仿佛自己肩负着重温和传承那段历史的责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更是一本关于民族精神的书。七十首歌曲,每一个名字都可能代表着一段故事,一段英勇的奋斗。而“钢琴伴奏版”更是让我跃跃欲试,虽然我不是专业的钢琴家,但我也渴望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去演绎这些荡气回肠的旋律,去感受作曲家们的心血和那个时代的脉搏。两张光盘的附赠,更是让我觉得物超所值,这不仅仅是音频文件,更是通往历史深处的钥匙。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感受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唤起集体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歌曲情有独钟。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们万众一心:抗战歌曲七十首》时,一种强烈的共鸣感就涌上心头。“万众一心”这四个字,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而“抗战歌曲”,更是那个时代最能凝聚人心的声音。我一直觉得,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和歌词的组合,更是历史的回响,是民族情感的载体。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找到了一本乐谱,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窗户。七十首歌曲,这个数量本身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浩瀚与深沉。而“钢琴伴奏版”更是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可玩性。我喜欢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去演绎音乐,去感受每一个音符在键盘上跳跃的生命力。附带的两张光盘,更是为我省去了四处寻找伴奏音源的麻烦,让我能够更加专注于音乐本身,专注于那些充满力量的旋律。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感受人民的团结和不屈。

评分

适合群众演出,伴奏难度不大,附录的光盘音质不太高。

评分

不错,对于我零起点的自学能懂

评分

适合群众演出,伴奏难度不大,附录的光盘音质不太高。

评分

适合群众演出,伴奏难度不大,附录的光盘音质不太高。

评分

适合群众演出,伴奏难度不大,附录的光盘音质不太高。

评分

不错,对于我零起点的自学能懂

评分

适合群众演出,伴奏难度不大,附录的光盘音质不太高。

评分

不错,对于我零起点的自学能懂

评分

适合群众演出,伴奏难度不大,附录的光盘音质不太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