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珠子(修订版)

中国古代珠子(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晓丽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珠子
  • 珠子文化
  • 古代工艺
  • 传统文化
  • 收藏
  • 鉴赏
  • 历史
  • 文博
  • 配饰
  • 手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03721
版次:2
商品编码:112757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珠子(修订版)》作者朱晓丽为四川大学美术考古专业博士,一直以中国古代珠子作为研究课题,多次参加国内外考古活动,被誉为中国古代珠子研究一人。《中国古代珠子》一书以其丰富珍贵的资料、科学严谨的体系、生动流畅的论述及显而易见的独创性,获得了2011年“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2013年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珠子》是国内一本研究中国古代珠饰的通史性著作,首次为中国古代珠饰建立了从史前到近代的编年系统,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本书倾注了作者近10年的心血,以大量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博物馆藏品为论述基础,成书25万字,收录高清珍稀图片300多幅,文笔流畅,以科学、严谨、客观的态度阐发中国古代珠饰发展的来龙去脉。

  《中国古代珠子(修订版)》2010年首版上市后,一直保持良好的销售成绩。2013年,该书进行了升级改版,版式更典雅,图片更清晰,篇幅增加了3印张,对一些细节进行了完善,新增“中国古代珠子的编年图谱”,确保了本书作为“中国一部完整的古代珠史”、“研究、收藏古代珠饰必读的工具书”的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关于珠子
第一节 最早的珠子
第二节 珠子的定义
第三节 为什么制作珠子
第四节 无处不在的珠子
第五节 念珠
第六节 贸易珠
第七节 制作珠子的材料
第八节 古代中国的珠子(导读)

第二章(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村寨文化的珠子
第一节 村寨的闲暇时光
第二节 黄河流域的珠子——仰韶文化
第三节 长江流域的珠子——河姆渡文化
第四节 辽河流域的珠子——兴隆洼文化

第三章(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聚落文化的珠子
第一节 以祭坛为中心的聚落文化——三大流域同时兴起的祭祀文化
第二节 良渚文化的珠子——长江下游
第三节 石家河文化的珠子——长江中游
第四节 大汶口文化的珠子——黄河下游
第五节 龙山文化的珠子——黄河中下游
第六节 马家窑和齐家文化的珠子——黄河上游
第七节 红山文化的珠子——辽河流域

第四章(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夏和商代的珠子
第一节 都市的兴起和二里头遗址的珠子
第二节 殷墟出土的珠子——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腹地
第三节 长江下游商文化遗址的珠子
第四节 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和金沙
第五节 大甸子——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珠子

第五章(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的贵族组佩
第一节 礼乐制度的西周
第二节 贵族组佩
第三节 组佩中的珠子和坠饰
第四节 西周玛瑙珠
第五节 早期的费昂斯珠

第六章(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的珠子
第一节 礼崩乐坏
第二节 秦人的珠子和佩饰
第三节 齐水晶
第四节 楚国的珠子和佩饰
第五节 随侯珠
第六节 战国蜻蜓眼
第七节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珠子
第八节 “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的珠子
第八节 古典的结束

第七章(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的珠子
第一节 秦制楚风
第二节 厌胜佩
第三节 玉舞人
第四节 祥符题材的小兽和串饰
第五节 北方匈奴和高句丽的珠子
第六节 南越王的组佩
第七节 南方港口的舶来品和钾玻璃
第八节 中亚丝绸之路上的珠子
第九节 滇文化的珠子
第九节 珠襦

第八章(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的珠子
第一节 动荡时期的珠玉
第二节 魏晋风度以及玄学对审美的影响
第三节 金胜和六朝的祥符题材
第四节 《玉台新咏》中的珠子
第五节 平城的大月氏人琉璃作场
第六节 洛阳永宁寺的玻璃珠
第六节 青州造像的珠子

第九章(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的珠子
第一节 隋代的珠玉
第二节 大唐气象
第三节 步摇垂珠和金镶玉
第四节 绘画作品中的珠饰
第五节 唐诗中的珠玉情结
第七节 瑟瑟珠

第十章(公元960年—公元1234年)宋辽的珠子
第一节 市井风俗
第二节 皇家舆服中的珠子
第三节 里巷妇女的珠璎
第四节 宋墓和地宫中的水晶珠
第五节 宋人的珠帘和琉璃手工
第六节 南宋的海运和琉璃珠贸易
第七节 辽金贵族的项饰和组佩
第八节 云南大理国的珠子

第十一章(公元1206年—公元1644年)元明的珠子
第一节 蒙元的珠子
第二节 元代壁画中的珠璎
第三节 明代的复古风尚和宫廷装饰品
第四节 白话小说中的世俗风情
第五节 博山的琉璃珠和明代用于海上贸易的珠子

第十二章(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清代的珠子
第一节 宫廷审美和世俗趣味
第二节 朝珠和顶珠
第三节 民间吉祥题材的小装饰
第四节 《颜山杂记》和料珠

第十三章 写在珠子之后的小问题
第一节 珠子的主人
第二节 制作珠玉的工匠
第三节 用什么穿珠子
第四节 玻璃和琉璃的称谓问题
第五节 采珠——珍珠小史

第十四章 西藏的珠子
第一节 西藏的宗教美术
第二节 珠子的色彩象征
第三节 密教的念珠
第四节 天珠

第十五章(公元前700年—公元前200年)常见的外国古珠
第一节 印度河谷和阿富汗的珠子
第二节 西亚两河流域的珠子
第三节 地中海沿岸的珠子
第四节 非洲贸易珠

附录一 史前时期珠子的分布和编年(表格1)
附录二 中国历代纪元表及珠子种类(表格2)
附录三 与珠子有关的古代文献
附录四 参考书目
附录五 英文目录
附录六 中国古代珠子的编年图谱
后记

前言/序言


华夏文明的微观印记: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装饰艺术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装饰艺术领域中,与“珠子”这一特定载体相对立、但同样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意蕴的诸多方面,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广阔而精微的古代物质文明图景。 第一部分:礼制与权力——古代金属工艺的恢弘叙事 本书首先深入探究了中国古代社会中,金属制品在礼仪制度与权力象征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这些器物以其体量、材质和铸造工艺,构成了与珠玉装饰体系截然不同的价值谱系。 一、青铜文明的巅峰:礼器与乐器的符号学意义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夏商周至秦汉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的重型金属铸造艺术。我们不再关注微小可佩戴的珠饰,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决定王朝根基的庞大器物:鼎、簋、钟、磬等。 1. 礼制空间中的功能定位: 详细分析了不同形制的青铜礼器在祭祀、宴享、朝会等严格规范的场合中的具体用途与摆放规制。阐述了“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青铜器形制演变所映射出的社会结构动荡。 2. 纹饰的叙事逻辑: 摒弃了对珠饰上常见几何纹或浅浮雕的讨论,重点剖析了青铜器上饕餮纹、凤鸟纹、雷纹、交龙纹等复杂母题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这些纹饰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直接指向天命与王权的政治宣言。例如,商代晚期方鼎上夸张的兽面纹如何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与沟通的媒介功能。 3. 铸造技术的极限挑战: 探讨了块范法、陶范法等早期铸造技术的复杂流程,重点研究了失蜡法在战国至汉代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对合金比例(铜、锡、铅)的精准控制,实现声音的穿透力与器物的耐久性。分析了大型复杂青铜器(如曾侯乙编钟)的制作难度,这完全超出了珠饰制作的工艺范畴。 二、金银工艺的奢华与实用:从容器到诏书 秦汉以后,金银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极少数的赏赐物,而是发展出成熟的工艺体系。 1. 鎏金与错金银的辉煌: 详细考察了战国至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对金银材料的深度加工技术。鎏金技术(汞齐法)如何使得青铜器表面呈现出耀目的金色光芒,例如著名的“金缕玉衣”上的铜缕与错金银带钩、剑具的对比。讨论了这种工艺在北方游牧民族金银器风格影响下所产生的融合与创新。 2. 实用器皿中的审美表达: 分析了汉唐时期的金银盘、洗、奁等生活用具,它们体积宏大,装饰主题多为神话传说或狩猎场景,其价值体现于材料本身的稀有性与工艺的精细程度,而非可贴身佩戴的小件物件。 第二部分:陶瓷艺术的千年变迁——从实用器到文人收藏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中国古代占据主导地位的陶瓷艺术,这门艺术以泥土为基石,其发展脉络与珠饰的宝石学、矿物学关联性极小。 一、远古陶器的象形与抽象:几何纹饰的起源 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如仰韶、马家窑文化,陶器上抽象化的符号、人面纹和旋涡纹,是人类早期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的直接表达。这些符号的复杂性与抽象性,远超早期穿孔石珠上的简单刻画。探讨了彩陶烧制过程中对矿物颜料的精准把握。 二、青瓷的“翠玉梦”:釉色的极致追求 重点研究了自汉代成熟,经由越窑、龙泉窑达到巅峰的青瓷体系。 1. 釉料的化学奥秘: 深入解析了青瓷釉层中铁元素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的从淡青、粉青到梅子青的微妙变化。这种对釉色浓淡、透明度的极致追求,是理解中国古代“色”的审美核心。 2. 造型的程式化与创新: 分析了青瓷器物,如莲花尊、琮式瓶、海棠式盘等,它们在造型上的模拟(如模仿青铜器、玉器),以及如何形成一套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审美规范。 三、白瓷与彩瓷的横空出世 唐代邢窑的白瓷,以其“类雪似霜”的特质,成为与定窑、越窑并驾齐驱的典范。而宋元以后的彩瓷技术,特别是元代青花瓷的出现,标志着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 青花:钴料的移植与应用: 详述了苏麻离青等钴料的传入与使用,以及在高温釉下彩绘中的技术难度。分析了青花纹饰的题材(如龙凤、花鸟、楼阁),以及其与同时代文人画风的相互渗透。 2. 五彩与粉彩:明清的色彩革命: 考察了明代斗彩和清代粉彩(珐琅彩)的成熟。这些低温釉上彩技术,使得陶瓷的色彩表现力达到了空前的丰富程度,能够模拟丝织品、珐琅器乃至西洋油画的视觉效果,其装饰的复杂性已完全超越了小型珠饰的范畴。 第三部分:建筑与雕塑的宏大叙事——山石、木作与泥塑 最后,本书将视角投向了固定于场所的艺术形式——建筑、石刻与泥塑,它们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中最具恒久性和纪念性的载体。 一、石窟造像与民间信仰 重点考察了北魏、隋唐石窟(如云冈、龙门、敦煌)中的佛像雕塑。 1. 雕塑形体的空间语言: 分析了不同时期造像风格的转变,例如北魏的秀骨清像到唐代丰腴健美的过渡。这些雕像的衣褶处理、面部表情,是研究古代宗教哲学与人体审美的核心材料。 2. 碑刻与墓志的文字力量: 探讨了历代碑刻(如颜真卿、柳公权楷书)的艺术价值,以及墓志铭中所记录的社会阶层、丧葬习俗和家族史料,这些都是微小饰品所无法承载的信息量。 二、园林中的假山与理水 研究了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文人园林中对“山石”这一元素的极致运用。叠山理水,通过对太湖石、英德石的精妙布置,在有限空间内模拟自然山川的意境。分析了园林建筑(如亭、榭、廊)的木结构与装饰构件(如斗拱、藻井)的榫卯技术和彩绘装饰,它们是古代工程学与美学的结合体。 结语:物质文明的多元谱系 综上所述,本书通过对青铜礼器、陶瓷艺术、以及宏大建筑雕塑的系统梳理,构建了一个与小型佩戴饰物相对的、以礼制、实用性、空间性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体系。它揭示了古代社会对权势、信仰、审美意趣的不同层面的表达,旨在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具社会学深度的古代艺术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也值得称赞,它本身就是一件工艺品。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以及内页对色彩的精准还原,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当我翻阅到那些关于宗教和祭祀用途珠串的章节时,一种庄严肃穆的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作者没有仅仅将珠子视为装饰物,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巫术、丧葬礼仪以及早期信仰体系中的象征意义。例如,某些特定材料或颜色的珠子被赋予了辟邪或沟通神灵的功能,这些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小物”大作用的理解。这种对“物”背后“心”的挖掘,使得这本书的内涵远超一般的文物图谱。阅读这些内容,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对永恒、对来世的复杂情感投射。此外,书中对于不同朝代“串制”方式的图解,也展现了极高的耐心和细致,那些复杂的打结和配饰组合,是理解古代服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

这部关于古代装饰艺术的著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文笔典雅而不失生动,仿佛能带人穿越回那个光影流转的时代,亲眼目睹那些精美绝伦的器物是如何在工匠手中诞生的。书中对于材质的考究,从玉石的温润到玛瑙的璀璨,再到琉璃的神秘,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特别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审美趣味演变的梳理,颇具洞察力。比如,对比汉代古朴厚重的风格与魏晋时期飘逸灵动的气质,那种文化底蕴的差异,通过对具体器物形态的描述,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仔细端详那些配图,那些照片的质感极佳,清晰地呈现了珠子的纹理和光泽,让人对古代匠人的技艺产生由衷的敬佩。这种将考古发现与艺术鉴赏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到古代装饰品背后的文化密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古代物质文明史,讲述了权力、信仰与日常审美是如何通过这些小小的圆珠得以折射和传承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寻常的文物,理解它们在构建古代社会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充满了老派学者特有的沉稳和内敛,但这种风格恰恰是解读如此宏大历史主题所必需的。它不是追求快节奏的通俗读物,而是鼓励读者慢下来,去细嚼慢咽那些历史的细节。书中关于某一特定时期(比如宋代或唐代)珠宝工坊的运作模式的推测和还原,虽然缺少直接的文字记载,但作者通过对出土器物集中程度和工艺水平的分析,构建了一个极其可信的场景,让人仿佛能闻到作坊里泥土和金属的混合气味。书中对于那些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和光泽的文字描述,更是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让人在想象中重构那些失落的美感。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使得本书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那些热衷于传统手工艺的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教科书,它展示了传统工艺如何与社会结构、经济水平紧密耦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严谨性所吸引。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考古报告的引用达到了令人称赞的程度。这不再是泛泛而谈的“中国美学”,而是扎根于实物证据之上的扎实研究。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特定地域文化圈内珠饰风格差异的比较研究,例如,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在选材和串珠方式上的分野,揭示了古代社会中潜在的地理、贸易乃至族群交流的复杂网络。书中对“仿制”和“域外传入”珠饰的辨析部分,更是体现了研究的深度,它清晰地指出了哪些是本土创新的成果,哪些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融的印记。对于收藏家而言,书中提供的许多细节辨伪的技巧,如通过孔道磨损程度判断使用频率,或通过特定纹饰的演变来确定年代范围,无疑是宝贵的实战指南。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性极强,每章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是复杂的学术论证,也能被作者巧妙地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文字,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科普能力。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其兼具的广度与深度。它不仅关注了宫廷贵族的奢华配饰,更花费了大量篇幅探讨了民间使用的常见材质,比如陶土珠、骨质饰品等,这使得对古代社会阶层生活的描摹更加立体和真实。作者在论述中,非常注重将珠饰的演变置于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比如探讨了某一种新材料或新技术的引入对社会风尚的影响,以及贸易路线的变化如何直接催生了新的饰品潮流。书中对于不同朝代对“美”的界定差异,特别是对“内敛”与“张扬”两种审美倾向的探讨,提供了极具思辨性的观点。阅读后,我意识到,那些小小的珠子,是观察古代社会变迁的绝佳“显微镜”。它不仅记录了物质文明的进步,更承载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情感寄托和审美理想,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度的文化史著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从更细微的物质层面,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脉络。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比较完整!

评分

我喜欢读书,尤其是在午后懒懒的阳光下,搬一把摇椅在阳台,淋浴着轻风,沏上一壶清茶,躺在摇椅上,一页页地翻阅着,慢慢地浏览,渴了扪上一小口清茶,让淡淡的茶香魂绕心头,那是一种幸福。

评分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评分

帮表妹买的书,她说感觉特别好,内容丰富,翔实,实用性超强?

评分

《小顾聊绘画·贰》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中国古代珠子》作者花费近10年时间,著文25万字,收集图片300多幅,展示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珠史。《中国古代珠子》的出版将填补中国古代珠史的研究空白,对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社会阶级和科技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在经济效益方面,收藏和研究古代珠子近十年很风靡,许多省市都成立了古代珠子收藏协会和专业网站,拥有一百多万人的古珠收藏族群。因此,《中国古代珠子》将成为古珠收藏必读的工具书。

评分

义务教育教科书·学生学具卡片:数学一年级下册 (配课标)

评分

学习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