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地质学的定义——与历史学的比较——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关系——不可与创世论相混淆
地质学是研究自然界中有机物和无机物所发生的连续变化的科学;同时也探讨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在改变地球表面和外部构造所产生的影响。
研究了地球和寄居在它上面的生物在过去时期中经过的情况,我们才可以对它的现状求得更充分的知识,而对现在制约有机物和无机物发展的规律,也可以得到更广泛的概念。研究历史学的时候,我们用古今社会情况的比较方法,来较深入的了解人类本质。我们必须追溯逐渐造成目前形势的一系列事迹;用联系一切因果的方法,我们才能在思想中分析和记忆无数事件的复杂关系——民族性格的特点,道德和智力的修养,以及许多其他情况——如果没有历史的结合,一切都要变成索然无味,或者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各民族的现状,是许多以前变迁的结果,有些是远古的,有些是现代的,有些是渐进的,有些则是突变而剧烈的;自然界的状态也是一个长期一连串前后相继事变的结果;如果我们要增长对现代自然法则的知识,我们必须探讨它在过去时期中所造成的各种结果。
回忆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往往惊异地发觉,某一次战争的胜负,怎样影响了现在的千百万人民的命运,而这一次的战争,早被大多数人遗忘了。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大国的疆界,它的居民所用的语言,他们的特殊风俗、法律和宗教信仰,都与这次遥远事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如果我们追溯自然界的历史,我们所发现的关系,更可使人惊奇,竟至出人意料。海岸的形态、内陆的地形以及湖泊、河谷和山岳的存在与分布,往往可以追溯到以前盛行的地震和火山,而这些地方早已没有这一类的活动了。某些区域土壤的肥沃、另一区域土壤的贫瘠、陆地的升出海面、气候以及其他特征,都可以显明地归因于这些远古的激变。在另一方面,地面上的特殊地貌,往往可能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缓慢而宁静的作用——湖泊或大洋中沉积物的逐渐堆积,或介壳和珊瑚的繁殖。
现在再选择一个例子:我们在某些地方看到含有植物物质的地下煤层;这些植物,以往像泥炭一样生长在沼泽里面,或被漂到湖海之中。这些湖海后来被填满了,生长森林的陆地,也沉没到水底而被新地层掩盖了,漂流植物的河流和潮水,也早已找不到了,而许多植物也是属于在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早已绝迹的物种。然而商业的繁荣和一国的强盛,主要有赖于古代情况所决定的燃料的局部分布。
这本书,《地质学原理》,让我对地球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地球“生命史”的百科全书,内容之详实,足以让人沉醉其中。作者在介绍不同地质时期时,会穿插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比如某个地区独特的岩石构造是如何形成的,或者是某个重大地质事件对当时生物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撞击事件”的章节,想象一下,一颗巨大的陨石砸向地球,其瞬间的破坏力以及对地质环境的长远改变,这种震撼人心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极好的展现。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区地质特征的对比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山脉如此险峻,而另一些地方则平原广阔。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满足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充满了科学家的严谨与浪漫,既能让你信服其科学依据,又能让你感受到探索的乐趣。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必读书籍,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评分我对《地质学原理》这本书的解读,更侧重于其蕴含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认识的拓展。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单纯的科学描述,而是通过对地质现象的层层剖析,引申出关于时间、空间以及生命存在意义的深刻探讨。比如,在讲述地层形成的时候,那些静默的岩层仿佛一部无字天书,记录着无数次的沉积、侵蚀、变形,每一次的变迁都消耗着海量的时间,这种对“时间”的感知,完全超越了人类日常生活的尺度,让人不禁对自身存在的短暂与渺小产生一种敬畏感。而书中对于地球内部活动的描述,例如火山喷发和地震,更是展现了地球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具有强大能量的有机体的另一面。它并非一个被动存在的实体,而是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塑造,这种强大的力量让人类在其中显得微不足道,同时也激起了我们对自然敬畏之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尺度”概念的强调,无论是微观的矿物晶体结构,还是宏观的行星演化,都让我们得以窥见宇宙的奥秘。这本书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洗礼,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观。
评分这本《地质学原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本以为地质学只是枯燥岩石和矿物的罗列,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亿万年前地球的演变过程娓娓道来,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地球史诗。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板块构造理论的讲解,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漂浮”在大洋上的大陆,是如何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相互碰撞、分离,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壮丽山脉和深邃海沟,简直是令人惊叹的宇宙级DIY。书中对化石的解读也极具启发性,每一块石头里都隐藏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讲述着生命曾经的辉煌与变迁。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文字,即使是对地质学一窍不通的我,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用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理解地球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个古老星球可能产生的影响。读完之后,我走在路上,看到一块普通的石头,都会不由自主地去联想它可能承载的历史,脚下的土地也变得不再平凡。
评分从《地质学原理》这本书中,我获得了对地球作为一个复杂动态系统的深刻理解。作者没有将地质学局限于单纯的学科知识,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科学视野下进行阐述。书中关于地球物质循环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元素如何在岩石、水、大气和生物之间不断转化,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整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能量”在地质过程中的作用的分析,无论是板块运动的动力,还是火山活动的热量,都展现了地球内部蕴藏的巨大能量。这本书也让我更加关注环境问题,例如书中提及的关于气候变化的长期地质记录,让我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作者用一种负责任的科学态度,向我们展示了地球的脆弱性,同时也激发了我们保护地球的责任感。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科学精神和对地球的敬畏之心。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每次阅读时都能获得新体悟的书籍。
评分《地质学原理》这本书,我感觉更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地球的记忆”的侦探小说。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侦探,通过分析岩石、化石、地层等“证据”,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揭示出地球漫长的演化历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时间尺度”的具象化描述,比如用人类的一生来类比地质时期,那种时间的巨大鸿沟瞬间就变得触手可及。而且,书中对于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解释,都充满了逻辑性和说服力,让我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到这场探秘之旅中。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读者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更是在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将那些抽象的地质概念形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地质学”这个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冰冷的科学理论,而是充满生命力和故事的探索过程。
评分开普勒<<世界的和谐>>的第五卷,也是重要的一卷,同时也介绍了开普勒的生平经历,很好。
评分物理学经典,值得一读。
评分正版图书出版社选择好书下次半价更低才买,家里藏书太多买多读少,网络时代消耗太多时间了买的大部分书只能收藏了,好评五星!
评分活动囤了好多,这下子有的看了!物流一如既往的好,因为订单比较散,又比较多,所以叫快递小哥一次性送过来,还帮我提上楼,谢谢小哥!
评分这本书应该算是无神论者的圣经吧,不知道能读懂多少。只是正文的字体总觉得有点扁,,,嗯,相对扁
评分挺好的 应该可以学到一些东西
评分容简介】
评分科学元典是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人类文明的优秀遗产,是历经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他们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创造的结晶,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人,一个真正的人,他的深邃思想和高洁人格在21世纪依然熠熠生辉。
评分《解析几何》突出几何思想的教育,强调形与数的结合;方法上强调解析法和综合法并重;内容编排上采用"实例-理论-应用"的方式,具体易懂;内容选取上兼顾各类高校的教学情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解析几何》表达通顺,说理严谨,阐述深入浅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