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

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冲浦和光 著,王禹,孙敏,郑燕燕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化
  • 部落民
  • 民俗学
  • 艺能
  • 歧视
  • 社会人类学
  • 日本社会
  • 边缘群体
  • 文化研究
  • 民族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70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74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阅读日本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1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讲的是纪州路的民俗艺能“春驹”。第二部分讲的是鸟取县圆通寺的“木偶舞”。第三部分讲的是广岛县“江山的鸬鹚”。这三种都是日本自古以来就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艺能。
  《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作者通过走访被歧视部落,从民俗技艺的起源开始探讨,揭开了日本文化的深层暗流,让我们看到被认为代表日本艺能的能乐、狂言、歌舞伎等艺术也都是由这些被歧视部落的民众所传承下来的。市面上介绍日本文化艺术的书籍很多,但是能从这个角度进行揭示的还是非常少,中国读者通过《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能够看到日本歌舞伎等艺术鲜为人知的一面,能对日本社会和文化有更深度的了解,也可从中反思中国等民间文化的源流。
  同时,《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在探访被歧视部落时,也展现了在强烈社会歧视下拥有顽强生命力的底层民众的实态,即被歧视民在极为窘迫的环境下,一边反抗各种各样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歧视和压迫,一边怀着梦想和希望而挣扎着生活的情景。这种对苦难者的同情,对怀着梦想和希望而挣扎着生活的人们的赞扬,是国界的情感力量,这种情感也定能引进中国读者的共鸣。

内容简介

能乐、歌舞伎、人形净琉璃这些日本艺能中的精华,竟起源于身处日本社会边缘的被歧视部落民众所传承的“贱民文化”一一门前戏和街头卖艺。作者走访一百多个被歧视部落,记录下部落民及其先祖一边与各种压迫和歧视做斗争,一边将门前戏和街头卖艺作为谋生手段传承下来的艰辛往事,可以说是即将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日本贱民文化的珍贵记录。

作者简介

冲浦和光,日本社会学者、民俗学者,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桃山学院大学名誉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论、社会思想史、比较文化论。代表作有『近代の崩壤と人类史と未来』(日本评论社、1980)、『日本民众文化の原乡』(解放出版社、1984)、『天皇の国·贱民の国』(弘文堂、1990)、『竹の民俗志』(岩波新书、1991)、『濑户内の民俗志』(岩波新书、1998)、『幻の漂泊民·サンカ』(文艺春秋、2001)、『阴阳师の原像』(岩波书店、2004)、『旅芸人のいた风景』(文春新书、2007)等。。王禹,女,吉林大学日本文学专业硕士。国际关系学院日语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讲日语N5到N1各级别基础与考试课程。出版日语教学书籍多部和发表论文数十篇,有《N1语法800题表格精解》《N2语法800题表格精解》《N3语法800题表格精解》《面试就职日语一本通》《NO-BOOK 日语口语短句》《教你轻松用日语》《详解日本外来语辞典》《日本散文精品》《中国的日本研究》《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模拟题与精解》(N5-N1)五册等。
孙敏,女,1979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柳田国男民俗学方面的研究。
郑燕燕,翻译过冲浦和光所著的《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一书。

目录

序 漫步拥有悠久历史的部落/001
  1.挖掘日本文化的深层内涵/003
  2.《小栗判官》《葛叶》传说中的古道沿线/007
Ⅰ 熊野古道沿线流传的民俗表演艺术/017
  3.位于沿海地区却没有捕鱼权的部落/019
  4.因熊野参拜而繁华热闹的宿站/029
  5.近世以来的谋生手段和生活/038
  6.部落的始祖“若太夫”/051
  7.虽然贫穷但人情味很浓的共同体/058
  8.生活在海上的“渡众”的传统/071
  9.云游于古道的“念佛圣”/083
  10.表达祝福的门前戏春驹/093
Ⅱ 木偶戏巡演三百年/109
  11.雪夜啜泣的胡弓/111
  12.在河岸举行的歌舞游行/122
  13.福神信仰与大黑舞、惠比须戏/132
  14.装饰新春的美丽的木偶姑娘/138
  15.异形的风俗、门前戏艺人的风姿/151
  16.辛苦的外出巡演/159
  17.逐渐消亡的民俗艺能/171
Ⅲ 以驯养鸬鹚帮人捕鱼来维持生计的川之民/185
  18.作为川之民活着的被歧视部落/187
  19.受到歧视的鹚匠/204
  20.甲州的杀生故事和谣曲“三卑贱”/215
  21.鹚匠的往事回忆/231
  22.像自家孩子一样的海鸬鹚/246
  23.自然遭到破坏生物难以生息/257
  24.鸬鹚返回故乡的海/263
终 日本文化的地下暗流/267
  25.往来于古道的卖艺人/269
  26.游走于山间贫寒乡村的卖艺人/273
  27.探访起源于中世时期的部落/276
后 记/282
解说游走于亚洲边缘地区的人/285

前言/序言

序 漫步拥有悠久历史的部落

1.挖掘日本文化的深层内涵
为什么要走访具有悠久历史的部落呢?
我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就不断地去走访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被歧视部落。翻阅我手边的笔记可以发现,我走访过的部落早已超过了百个。我主要去的是近畿以西地区,还没太涉足中部以东地区。
在部落采访时,我从故老和乡土历史学家那里,听闻了他们对往事的种种回忆。他们给我看了留存下来的相关史料、古迹和物件。有的部落只访问一次是无法了解所有情况的,因此我常常多次前往。
当发现有传承下来的民俗艺能时,我就会拜托对方,请对方特意为我表演一下。当我发现长期以来支撑着这个地区民众生计的产业技术被保留下来的时候,我就会请对方现场演示一下那些技法。为什么我要走访具有悠久历史的部落呢?我到底要思考些什么、探究些什么呢?我的目的是了解如下三项内容。
(一)这些被歧视部落究竟是在什么时代、在怎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也就是说,我想探寻各个地区被歧视部落的起源。
(二)这些部落到底传承了哪些民俗和文化。我特别想从民俗史、工业史、宗教史、艺术史的视角,来搞清楚是什么构成了部落的根和民众生活的基础。
(三)住在那里的人们一直忍受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和压迫带来的痛苦,他们生活至今,到底是靠什么维持生计,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大致来讲,我是为了亲眼确认以上三项内容而积极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部落的。
古代文化与部落的分布
漫步各地拥有悠久历史的部落,我很快就注意到了一个事实——越是日本古代文化早早开始繁荣的地区,分布的被歧视部落就越多。1980年,从都府县的人口比例来看,部落人口最多的是奈良县,其县内拥有83个被歧视部落。奈良县大约7%的人口生活在部落。下文中的“部落”一词均指被歧视部落。
奈良县在古代是大和国,这一带正好处于大和朝廷的势力范围内。在大和朝廷的势力、权力能够直接触及的地区,例如在以大和为首的河内、摄津、山城、和泉5国以及位于其周围的纪伊、播磨、丹波、近江等地区,有特别多的被歧视部落。
自古以来就是最重要交通要道的濑户内海沿岸以及很早就与朝鲜半岛及大陆文化有接触的九州北部,也都存在很多被歧视部落。在这些地区,部落人口均占居民总人口的2%~3%。
这些事实仅仅是日本历史孕育出的偶然现象吗?当然并非如此。上述部落分布状况与大和朝廷统治下天皇王权的扩大、对反抗势力的镇压以及随古代律令制国家建立而形成的身份制度等一系列过程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但是,在此我们先不要对这个问题过早地下结论。源自中世时期贱民制的“歧视与被歧视”问题当然不一定全都与以古代天皇制为顶点的“统治与被统治”这一结构直接相关。
国都附近保留着丰富的关于王朝贵族、寺院及神社的史料。以此为中心,迄今为止有关部落史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可是,我们不能以这些先进地区为模板,得出全国整齐划一式的答案。在关东以北及九州以南地区,中世至近世初期有关贱民的史料非常少,因此研究起来非常困难。挖掘每个地区历史层面和地理层面的特殊性,并进行比较分析,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课题。
歧视下的“丰饶的黑暗”
我还感受到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将部落民众所遭受的残酷歧视及其悲惨的贫困状态作为历史事实了解清楚。我认为在考虑部落问题的时候,思考的出发点应该是与民众生计及其居住环境相关的严酷的歧视现象。
但是,这些被歧视部落的民众是生活在一个悲惨、贫困、没有救赎的世界吗?是清一色悲惨的、绝望的世界吗?难道民众的历史就没有辉煌的一面吗?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被迫置身于远离中心的边缘地区,处于与上流社会隔离开来的底层社会,可正因为如此,反而使他们蕴含了一种推翻既有秩序、创造新事物的混沌的潜在力量。
从表面上来看,在歧视和镇压下,以往的部落生活看上去可能像是一个黑暗的世界。但是,在这黑暗的世界中存在着可以称为“丰饶的黑暗”的一面。底层民众有着各种各样的悲伤和痛苦。但是,他们一边与歧视和镇压做斗争,一边作为人而生存着,他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闪光之处。各个部落都拥有民众艰辛生存的历史,都具有传统的民俗和人们赖以维持生计的营生。
从古代到中世再到近世,历史不断向前推移。但是,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在社会的产业、技术、交通、文化、艺能、民间信仰等各个领域中,实际直接劳作的生产者、制作者、传播者正是众多无名的民众,并且在这些民众中,受到歧视或者可以说正因为受到歧视才被迫从事繁重劳动的都是各个时代贱民阶层中的人。我们必须重新立足于民众史的立场,从根本上重新评价迄今为止的日本历史。

2.《小栗判官》《葛叶》传说中的古道沿线
留存至今的外来人足迹
我现在居住的地方按以前的说法应该是河内国,而且是在其南端与和泉国国境相接的狭山丘陵地区。其前方是巨大的狭山池,即日本最古老的灌溉池。狭山池仍然以千百年来未变的身姿横卧在丘陵前。
开发这一带时,处于劳作第一线的是被称为“今来才伎”的渡来人当中的技术人员。古代记录中记载着朝廷曾经役使数十万民众挖掘狭山池。离我家很近的狭山池旁边略微隆起的山丘上有他们居住过的简陋房屋遗迹。
另外,这一带自古坟时代后期开始就是盛产素烧陶器的地区。《日本书纪》崇神天皇七年(公元前91年)条目中出现的地名“陶邑”至今还保留着。在毗连的和泉丘陵地带,发掘出的当年的登窑遗迹有千处以上。负责生产须惠器的是从古代朝鲜半岛百济来的人。行基(668~749)大师是以王仁为祖先的外来氏族子孙,他的出生地家原寺也在这附近。
古老的式内社狭山神社静静地立于狭山池畔。古树环绕的院落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口古井,据说行基在修复狭山池时在那里洗过脚。
从狭山的高地向东远眺,可以看到金刚、葛城、二上、生驹等山脉绵延横亘着。竹内古道是连接大和与河内的日本最古老的国道,位于二上山的右边,看上去呈细细的一条线。越过这座山,就到了大和国境内。
水平社运动的发祥地
在金刚山与葛城山之间绵延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水越山岭。从这里用肉眼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山岭。在这附近到处都保留着役小角的行迹。役小角曾经作为蛊惑民众的巫师而受到朝廷的镇压。下了这座山,一进入大和,即可看到坐落在山麓的御所地区的街景。御所地区共有8个被歧视部落。
其中之一的柏原部落是部落解放运动最初的烽火水平社运动的发祥地。这个小小的部落为绿意盎然的本马丘所环绕,前面流淌着曾我川的支流。这个部落至今还保留着以前的农村风貌。
古老的房子静静地排列在一起。水平社运动的发起人西光万吉出生及成长的西光寺位于山脚下保持着昔日面貌的狭窄小巷边。沿着小巷步行,可以产生一种这里是日本村庄的原乡的感觉。
离西光寺100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制造动物胶的工厂。这家工厂此时已经停工。这里是与西光先生一同为创立水平社而努力的阪本清一郎先生的家。为了了解当年的情况,我前去拜访了好几次。
在“原乡”这个词中,“原”字意味着“源”“原本的形态”,而“乡”字意味着“村庄”“故乡”。也就是说,“原乡”含有“保留着古老的原生态的故乡”之意。
本书下文中所涉及的3个部落正是保留了自古以来的日本民俗文化传统的村庄。正是因为这一视角,本书才斗胆取名为“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
掉过头来,从狭山的高地向西远眺,泉北的街景就展现在眼前。从这里步行10公里,就可以来到海边。以前这里是有着白沙、青松的风景秀美的海岸。战前,晴朗的日子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淡路岛。但是,现在都被临海的工厂遮掩,什么也看不到了。这片高地的背后绵延着一条通往信太山的路。越过那片人烟稀少的低矮丘陵即可来到和泉国。途中会经过一个与和泉式部有渊源的古老的小型神社。
熊野古道沿线的被歧视部落
如上所述,因为相距不远,所以我从和泉前往纪州、大和的被歧视部落进行采访的机会是最多的。特别是从和泉沿海岸线南下就可以到达的熊野古道沿线部落,迄今为止我已经走访过好几次了。
我所走访的熊野古道沿线具有悠久历史的部落包括和泉市的旧南王子村、贝塚市的旧岛村、泉佐野市的樫井地区,进而包括进入纪州路之后的汤浅町的旧矶肋村、御坊市的旧薗村、岛村以及新宫市的春日地区等。
这些地区都是中世末期或者近世初期建立起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被歧视部落。很多地方都留存着检地帐等古老的史料,这些史料可以证实这一点。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人口超过1000人的大型部落。
特别是旧南王子村,我曾多次前往。因为沿着前述信太丘陵山脊走的话,那里离得很近。
这个村子是因其紧邻熊野古道九十九王子神社中的第九个王子神社,即筱田(信太)王子神社而得名。根据故老们的话,这个村子的起源与紧邻的古老的式内社圣神社有历史渊源。这里还保留着发源于此处的、自中世以来的丰富的民俗。
圣神社历史悠久,据传起源于信太首天武三年(674)奉敕令举行的祭祀活动。其院内有一处小型古坟。这座古坟里面葬的是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并为这一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的信太首。
农耕稻作文化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传到了这一带。从丘陵地区发掘出来数个弥生时代农耕村落的遗迹。这些可能是由朝鲜半岛来的渡来人开拓的吧。弘仁六年(815)奉天皇之命编撰的《新撰姓氏录》中,明确记载着此地的豪族信太首也来自百济。
信太森林与南王子村
上述内容暂且不加详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距今千年前清少纳言所著《枕草子》中涉及“信太森林”的非常有名的诗句。“信太森林”指的就是圣神社的森林,从平安时代开始即作为“歌枕”出现在众多的和歌当中。
君若萦思寻会晤,执手相逢和泉处。信太萧然人孑立,葛叶泪痕凝悲树。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首和歌吧。“信太森林”在平安时期就已经成了“和歌说话”的背景舞台,进入室町时期后在大众说唱故事的世界中频频出现。在传说中,“葛叶狐”不得不将孩子留下而孤身离去。描绘“葛叶狐”悲哀的中世“说话”在江户时代演变成了古净琉璃《信太妻》,进而与关于安倍晴明(921~1005)的传说相关联,于享保十九年(1734)由竹田出云编排成了《芦屋道满大内鉴》。自那以后,与这首和歌“若相思……”一样,“葛叶别子之段”也受到了众多民众的喜爱。
这个物语自中世开始一直作为大众说话文学而得到传承,其发祥与传播都与“信太妻”的故土、“信太森林”近旁的旧南王子村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正是那些居于此地、沿着古道游走流浪的讲经师们通过“讲述”,逐渐使这个物语的构思丰满,并且将之与阴阳师的领军人物安倍晴明联系在了一起。
为什么安倍晴明会登场呢?平安朝之后,律令制实质上已经解体,除了朝廷控制的一小部分官方认可的阴阳师之外,身处民间的低级阴阳师们大多过得不如意。他们渐渐地被当作使用巫术蛊惑民众的人而受到歧视。
这些人主要从事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起源于道教的占卜吉凶和祈祷祈福,同时他们也会发行历书。当然,他们发行的并非是朝廷力挺的、土御门家认可的正规历书,而是为方便民众使用而制作的廉价而简易的历书。
有记录显示圣神社周边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阴阳师们居住并发行历书。据《和泉市史》记载,自江户初期开始这里就有“舞村”。“舞村”当中居住着在圣神社举行祭祀活动之际负责向神佛献舞的舞太夫们,还有几位阴阳师在此地制作并贩卖历书。最近,在堺市历史悠久的家族中发现了紧邻旧南王子村的旧舞村延宝四年(1676)发行的历书。这历书一直被当成裱糊隔扇的底子。
阴阳师村与关于安倍晴明的传说
为什么在圣神社周围存在阴阳师村呢?圣神社的“圣”字原本是什么意思呢?柳田国男推测,“圣”字意为“了解时运的人”“占卜时运善恶”“以巫术祈祷来改变时运”——这应该是指与阴阳道的源头相关的祭神(柳田國男著作集第九巻�B毛坊主考�C)。根据这一说法,首次将历书带到此地的信太氏是为了祭祀自己的圣神而创建圣神社。
刚一出旧大阪市,就是熊野古道的第二个王子神社——阿倍王子神社。毗邻此地的是一座小小的安倍晴明神社,据传为安倍晴明出生的地方。沿着这条路向南行15公里左右就到了旧南王子村。也就是说,阿倍王子神社与旧南王子村之间是依靠熊野古道连接的。这条道路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小栗街道”。非常有名的说经节《小栗判官》中描述了最后变成饿鬼阿弥的小栗判官乘搬土用的两轮车一路狂奔到熊野的汤之峰的情景,因此这条路至今依然被称为“小栗街道”。
精通民俗学的优秀文学家折口信夫推测,有可能是隶属于四天王寺、被称为安倍野童子的艺能团体创造了《信太妻》的故事(折口信夫全集第二巻�B信太妻の話�C)。
但是,我认为倒不如说是居住在旧南王子村“说书”艺人们充实了这个故事的构想,并以近世版《信太妻》物语形式传播了这个故事。我的故乡“信太森林”附近有阴阳师居住的村落,在常常经过的同一条路上还有安倍晴明神社,如此一来,“葛叶狐”的故事梗概与关于安倍晴明的传说联系在一起,也是极其自然的一件事了。
如此处关于圣神社的古画所示,如今的“信太森林”依然保留着千年历史的厚重感,郁郁葱葱。从这幅图画看,神社的右下方顺着熊野古道可以看到小小的村落,这就是旧南王子村。神社早已经没有访客了,参拜用的道路入口处两只落后于时代的石狮子一动不动地蹲守着。经过漫长的岁月和风吹雨打,石狮子的面部已经风化得快辨认不清了。这两只石狮子早在这幅图被画出来之前就已经蹲守于此了。
关于旧南王子村传承的民俗和文化,因为我计划在其他文稿中记叙,所以在此不再详述。从这个村落中留传下来的有名的《奥田家文书》(全十五巻,奥田家文书研究会編、部落解放研究所、1967~1976)可知,自江户时代开始,村子里的生活记录都被详细地保留下来了。(沖浦�B陰陽師の原像�C岩波書店、2004)
从旧南王子村南下数公里即可到达贝塚的旧岛村。旧岛村同其他众多被歧视部落一样,没有多少耕地,除了制鞋和制木屐面之外,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部落产业,因此部落里的人们一直受到歧视和贫困的折磨。然而,这一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旧岛村作为“皮田村”出现在庆长九年(1604)的检地帐中。
位于这个部落中心的圆光寺被认为起源于一向一揆时期的道场。根据故老们的讲述,建立道场的祖先们曾为救援本愿寺而参加了石山合战。盛夏时节,在圆光寺院内会举行化装后跳“东盂兰盆舞”的活动,其歌词还保留着江户时代的传统。“东盂兰盆舞”是传承了300年的民俗艺能。故老们说,正月里也有不少人出门去表演春驹和“念喜歌”等门前戏,还有不少人成为巡回演出的卖艺人。可以说这里具有很浓厚的艺能村的色彩。(東の歷史そ掘リわニす会編�B岛村の歷史と生活�C部落解放同盟貝塚支部、1982)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 本书深入探索日本社会中一个鲜为人知但至关重要的领域:被歧视部落(例如部落民,Burakumin)的独特民俗和艺能。它们并非主流文化叙事中的点缀,而是日本民众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土壤,孕育出无数不为人知的表达形式和生活智慧。 一、 被忽视的文化沃土:部落民的生存智慧与文化根基 长期以来,日本社会将一部分群体置于边缘,他们被称为“部落民”,其身份的根源复杂,涉及历史、职业、社会阶层等多种因素。尽管承受着长期的歧视和压迫,这些群体并未消亡,反而发展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文化形态。本书正是要挖掘这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文化遗产。 生存的艺术: 在严峻的社会环境中,部落民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生存智慧。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应对物质匮乏的策略,更体现在他们内部形成的紧密社区网络、互助机制以及与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社会策略。这些智慧并非被动屈服,而是积极适应、求生图存的体现。 情感的寄托: 面对不公与压抑,民俗和艺能成为部落民情感宣泄、内心慰藉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通过口头传说、歌谣、舞蹈、戏剧以及各种仪式,他们得以表达悲伤、愤怒、希望,并传承家族和社群的记忆。 身份的构建: 在主流社会构建的身份认同之外,部落民通过自身的民俗和艺能,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社群身份。这些文化实践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的精神纽带,是维系社群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二、 鲜活的表达:部落民的民俗形式与艺术能量 部落民的民俗和艺能并非静态的遗迹,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表达。它们植根于日常生活的实践,又超越日常,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口头文学的宝库: 传说与故事: 部落民中流传着大量反映其历史遭遇、社会经历以及内心世界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充满象征意义,蕴含着对不公的控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群命运的关怀。它们可能是神话的变体,也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提炼。 谚语与歌谣: 简短精炼的谚语承载着世代积累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观念;而充满情感的歌谣,则直接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劳动歌、祭祀歌还是哀伤的叙事歌,都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听觉风景。 表演艺术的生命力: 舞蹈与戏剧: 许多部落民社群拥有独特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可能与宗教仪式、节庆活动,甚至是特定职业的动作相关联。它们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节奏感和戏剧性的表达,能够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或抒发强烈情感。一些形式的戏剧,如地方戏曲,也可能深受部落民文化的影响。 乐器与音乐: 部落民可能擅长演奏特定类型的乐器,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这些音乐可能用于祭祀、娱乐、仪式,甚至是一种职业技能的展现。 仪式与节庆的象征意义: 祭祀活动: 无论是对祖先的祭拜,还是对自然神的祈求,部落民的祭祀仪式都承载着深厚的信仰和文化内涵。这些仪式往往包含特定的服装、音乐、舞蹈和象征性物品,是社群成员共同参与的重要活动。 节庆习俗: 各类节庆活动是部落民社群生活的亮点,它们是连接社群成员、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这些节庆可能包含独特的食物、游戏、表演和社交互动,展现了社群的活力与创造力。 手工艺与物质文化的传承: 传统技艺: 一些部落民可能在历史上掌握了特定且重要的传统手工艺,如皮革加工、金属锻造、染织等。这些技艺不仅是谋生手段,也蕴含着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工艺美学,常常带有社群的集体记忆和身份印记。 物质载体: 部落民制作的器物、服饰、建筑等,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审美和生活方式。这些物质文化是理解其精神世界的直接窗口。 三、 文化交融与历史印记 部落民的民俗和艺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日本主流文化产生了复杂的互动。 文化影响力的渗透: 尽管受到歧视,部落民的某些民俗和艺能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渗透到主流文化之中,成为日本民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某些传统节日活动的起源、某些音乐的旋律、某些表演形式的元素等。 历史创伤的记录: 部落民的民俗和艺能中,也客观地记录了日本历史上存在的歧视、压迫以及群体间的冲突。它们是重要的历史见证,为理解日本社会发展中的黑暗面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身份的协商与抗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部落民群体也在积极争取自身权利,重塑社会形象。他们的民俗和艺能,也成为一种文化抗争和身份协商的工具,用以对抗污名,证明自身的价值和文化贡献。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旨在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日本民众文化复杂而多元的形成过程。本书通过对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的细致考察,揭示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遮蔽却又无比重要的文化基因,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日本社会的精神面貌。这不仅是对一段被忽视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日本文化深层动力的探求。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的过程中,我常常陷入沉思。作者以一种非常克制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民俗与艺能。我原本以为,所谓的“日本文化”,是统一且和谐的,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认知。它让我看到了,在日本的土地上,存在着如此丰富而多样的文化形态,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非主流”的表演艺术的详细描述,比如某些部落特有的戏剧形式,或者他们用来庆祝丰收或祈求平安的歌舞。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他们情感的表达,是他们对生活理解的体现。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同理心,他并没有将这些视为“异类”,而是将它们视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我对“文化”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在夹缝中依然绽放光彩的民间艺术。

评分

这本《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手稿,里面记录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形态。我一直觉得,祭典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而这本书中关于这些部落的祭典描写,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仪式,那些载歌载舞的场面,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原始的生命力。这些祭典不仅仅是宗教活动,更是他们社群凝聚力的体现,是他们与自然、与祖先对话的方式。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他并没有将这些描述得过于夸张或猎奇,而是用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展现这些文化的价值。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文化,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知识的增添。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涤荡,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日本社会,乃至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而是勇敢地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歧视与压迫,连同那些在夹缝中顽强生存的民俗与艺能,一同呈现。读到那些关于特定部落如何通过独特的祭祀仪式来安抚祖灵,如何通过口传心授的歌谣来传递家族的历史,甚至是如何用看似“粗俗”或“非主流”的表演形式来宣泄内心的苦闷与挣扎,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并非源于对他们遭遇的怜悯,而是源于对人类共通情感的触动。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人们总是渴望被理解,渴望表达,渴望留下自己的痕迹。那些被歧视部落的艺能,就像是他们不屈的灵魂在历史长河中发出的呐喊,虽然微弱,却清晰而有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往往就蕴藏在那些最底层、最被忽视的地方,它们承载着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也最能揭示一个社会的真实肌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一同探索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只是这个国度,并不在地图上,而隐藏在日本社会的褶皱之中。作者深入到那些被歧视的部落,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揭示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民俗和艺能。我常常被书中对于某些特殊祭典的描写所吸引,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仪式,那些传递着古老智慧的歌谣,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震撼。这些民俗和艺能,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点缀,更是他们身份认同的象征,是他们与自然、与祖先、与彼此连接的方式。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描述得过于神秘或猎奇,而是用一种真诚的态度,去展现这些文化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根基,往往就深藏在那些最平凡、最被忽视的地方,它们是社会最真实的肌理,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日本文化一直以来存在的某种刻板印象。我总觉得日本文化是高度统一和精致的,但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另一面的日本。作者非常细致地描绘了那些被歧视部落的独特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世代传承的民俗和艺能。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所打动。比如,一些部落利用天然材料制作的乐器,或者通过独特肢体语言表演的舞蹈,都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这些艺能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他们维系社群认同、表达情感、以及应对生活压力的重要方式。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温度,他并没有居高临下地审视,而是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理解和呈现这些被边缘化的文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社会,其文化的根基,往往就深藏在那些最底层、最被忽视的地方,它们才是真正鲜活而充满生命力的。

评分

刚拿到这本《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作者的笔触就像老友叙旧,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距离感。我一直对日本的传统文化颇感兴趣,但往往只能接触到表面光鲜的一面,比如精致的茶道、热烈的祭典、或者唯美的动漫。这本书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扇门,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日本社会中那些被遮蔽、被边缘化的声音。那些关于“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带着一种饱经风霜的厚重感,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一体的,而是由无数层叠、交织、甚至冲突的元素共同构成的。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将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以及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艺术形式,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那些关于他们如何用艺术来表达情感、抵抗不公、以及维系社群认同的篇章所打动。这不仅仅是关于几个特定群体,更是关于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日本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主流文化”的认知,是否在有意无意中忽略了其他同样宝贵的存在。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能引发思考,甚至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本《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细腻,他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概括,而是从小处着眼,从具体的个体、具体的仪式、具体的表演入手,层层深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些传统乐器和舞蹈的描写,它们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承载着丰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比如,某些部落在特定的节日里表演的某种舞蹈,其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可能与他们的历史传说、神话信仰、甚至对自然的敬畏紧密相连。作者通过细致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这些表象之下的深层含义,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这些民俗和艺能对于那些被歧视的群体来说,是如此重要,它们是他们身份认同的基石,是他们与过去连接的纽带,也是他们面对未来挑战的力量源泉。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起,深入一个我们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和惊喜。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学术严谨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作者在梳理那些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时,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引用的史料和研究都非常扎实,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怀揣着一颗悲悯之心。他没有将这些群体仅仅视为研究对象,而是将他们视为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脆弱,都真切地呈现在字里行间。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某些祭祀活动的描写所吸引,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仪式,那些伴随着悠扬或激昂的音乐的舞蹈,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原始力量。这些仪式不仅仅是宗教活动,更是社群成员之间情感连接的载体,是他们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类的创造力依然能够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却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芒的民间艺术。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听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在耳边回响。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为我们展现了日本社会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被歧视部落的独特民俗和艺能。我一直以为我对日本文化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些精致的庭园和华丽的和服背后,还存在着如此丰富而复杂的民间生活。书中关于某些部落的“祭神”活动,或者“驱邪”仪式,都充满了令人着迷的神秘色彩。这些仪式不仅仅是简单的迷信,更是他们对生命、对死亡、对宇宙的理解的体现。而那些流传下来的歌谣和舞蹈,更是他们情感的宣泄,是他们历史的载体,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独特方式。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视为“落后”或“奇特”,而是以一种尊重的姿态,去理解和阐释它们存在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真正的文化,是多元的,是流动的,是生生不息的。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通过对日本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的细致呈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曾触及的日本。我一直对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很感兴趣,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比如,某些部落在特殊节日里制作的草木染布料,其色彩和纹理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又比如,他们用竹子和稻草编织的各种器物,不仅实用,更是艺术品的呈现。这些不仅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他们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最细微的情感和意义,将它们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文化,是根植于生活土壤中的,它最真实的表达,往往就体现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

评分

了解日本的社会,可以读一读了!

评分

了解日本的社会,可以读一读了!

评分

了解日本的社会,可以读一读了!

评分

了解日本的社会,可以读一读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了解日本的社会,可以读一读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