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时编著的《中国古文字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通论性著作 ,系统阐述中国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 要内容及研究方法,涉及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汉 字研究史、古文字学理论与考释方法、音韵学、训诂 学、甲骨学、商周金文、简帛与其他古文字材料,以 及古器物学与商周史研究,提出诸多重要见解。作者 **中国文字起源两源论,揭示了六书理论的本旨, 并将文字纳入语言的背景下加以研考,尤重语音对于 古文字研究的作用。作者强调古文字资料作为直接史 料的特殊价值,论释其对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意义 。
冯时,1958年1O月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主要从事古文字学与天文考古学研究,旁治商周考古学、天文年代学、先秦史、古代思想史、历史文献学及科技史。出版学术著作11部,发表论文百七十馀篇,主编《金文文献集成》。
绪言
**章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节 中国文字起源的一统观
第二节 多源文字的并存
一 夷夏文字
二 巴蜀文字
三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的性质
第三节 汉字的发展
一 文与字
二 词汇的发展
三 书面语形式的变化
思考题
第二章 汉字研究的历史
**节 先秦时代的汉字研究
一 古文与籀文
二 《史籀篇》及其影响
三 文字学理论的建立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汉字研究
一 小篆的创制
二 隶书的定型
三 秦书八体与新莽六书
四 汉代的古文经学
五 汉代的字书
第三节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汉字研究
一 “《苍》《雅》学”与“《说文》学”的发展
二 字样学与字原学
三 音韵学的创立与韵书的编纂
四 汲冢竹书与石鼓文的发现
第四节 两宋时期的汉字研究
一 大小徐对《说文解字》的勘正与研究
二 汉字结构的研究
三 古文资料的汇集
四 金石学的建立
五 字书、辞书与韵书
第五节 元明时期的汉字研究
一 元明两代的文字学
二 明代的字书
第六节 清代古文字学研究
一 上古音韵的研究
二 《说文》学研究的深入
三 金石学的复兴与古文字学研究
四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思考题
第三章 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
**节 六书理论
一 象形
二 会意
三 指事
四 形声
五 转注
六 假借
第二节 古文字形旁的通用
第三节 古文字声旁的通用
第四节 古文字形体的简化
一 变图形为符号
二 省略重复的偏旁
三 截取原字
四 以形体简单的偏旁替换形体复杂的偏旁
五 以简单的字形取代繁复的字形
六 随文简化
第五节 古文字形体的规范
一 古文字结构的规范
二 古文字形体的规范
第六节 秦代“书同文”的意义和影响
第七节 古文字的考释方法
一 字形的因袭比较
二 辞例的推勘
三 偏旁的分析
四 历史的考证
五 掌握古文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六 审音求义
思考题
第四章 音韵学概述
**节 音韵学与语音学
一 语音学名释
二 音韵学名释
第二节 中古音韵
一 《切韵》时代的声母系统
二 中古音的韵部
第三节 上古音韵
一 上古音的声纽
二 上古音的韵部
三 商周古音探索
第四节 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思考题
第五章 训诂学概论
**节 训诂学的形成及其意义
第二节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
一 形训
二 音训
三 义训
第三节 训诂释例及训诂法则
第四节 训诂学的主要著作
一 《说文解字》
二 《玉篇》
三 《尔雅》
四 《广雅》
五 《方言》
六 《释名》
思考题
第六章 甲骨文研究
**节 甲骨文的科学发掘
一 殷墟甲骨文的发掘
二 西周甲骨文的发掘
第二节 甲骨文资料的整理著录
第三节 占卜制度与甲骨文例
第四节 甲骨文断代及其主要方法
一 商王世系
二 庙号与亲属称谓
三 贞人与书契人
四 坑位
第五节 殷商年代学与甲骨文研究
一 交食研究
二 商代历法
第六节 周祭问题
第七节 甲骨文选读
一 殷墟甲骨文
二 周原甲骨文
思考题
第七章 金文研究
**节 青铜器的发现与著录
第二节 古器物学研究
一 古器物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 青铜器纹样研究
第三节 青铜器铭文的整理研究
第四节 青铜器的定名、分类与礼器制度
第五节 青铜器铭文分代研究
一 商代金文的分代标准
二 西周铜器断代
三 西周历法
第六节 三代封建与金文分域研究
一 三代封建之政治制度
二 文字与器物的从同与趋异
三 分域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第七节 族氏铭文研究
一 国、族、氏的区分
二 “亚”的含义
三 商周曰名、族徽应用的普遍性
第八节 兵器铭文研究
一 兵器铭文的发展
二 兵器铭文所见物勒工名制度
第九节 青铜器铭文选读
一 商代金文
二 西周金文
三 东周金文
思考题
第八章 简帛及其他古文字文献研究
**节 简帛文献
一 战国简帛的发现与研究
二 先秦简牍制度
三 简帛文献的校勘正读
第二节 盟书
一 侯马盟书
二 温县盟书
三 侯马盟书与温县盟书的关系
第三节 石刻文字
一 早期石刻文字
二 东周石刻文字
第四节 古玺、封泥与陶文
一 玺印的起源与早期古玺
二 古玺的著录与研究
三 封泥的著录研究
四 陶文的著录与研究
第五节 货币文字
一 货币文字的著录与研究
二 东周货币类别与分国特征
第六节 简帛及其他古文字文献选读
思考题
引用文献简称
这本《中国古文字学概论》实在是太棒了,我简直爱不释手!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文字的起源和演变一直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遥远的甲骨文、金文、篆书……一个个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特别是作者对于不同时期文字特征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洞若观火,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易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说,书中对金文锈蚀痕迹与铸造工艺的结合描述,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青铜器盛行的时代,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做得非常用心,那些高清的拓片和摹本,让阅读体验大大提升。我常常会花上好几个小时,沉浸在那些神秘的符号世界里,试图去解读古人留下的信息。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厚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任何想了解中国文字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二之选,强烈推荐!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难怪会被列为研究生重点教材。我最赞赏的是它在理论深度和实用性之间的完美拿捏。很多专业书籍只会堆砌理论和案例,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甲骨文的刻辞内容,而是会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内容会被刻写下来?背后的祭祀、占卜活动是如何影响了文字的形态和词汇的使用?书中对“古文字材料的整理与释读方法”的论述尤其精彩,它将复杂的学术研究过程变得条理分明,让读者对古文字学的研究方法论有了直观的认识。我个人尝试运用书中介绍的几种考证方法去分析一些拓片时,发现效率和准确度都有显著提高。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是这本书超越一般读物,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它真正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研究”古文字,而不是仅仅“了解”古文字。
评分我最近读了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它确实如书名所言,是一本非常扎实的“概论”。它不像一些入门书籍那样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古文字学知识框架。作者的叙述逻辑性极强,从文字的产生源流,到各个阶段的字体演变,再到具体的考证方法,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文字系统”概念的阐述,这让我明白了古文字并非孤立存在的符号,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紧密相连的文化载体。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文字的规范化,更是中央集权国家形态确立的重要标志。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文物或古籍时的视角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仅仅关注内容,更会去细究文字的书写风格和结构变化。这本书的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其行文又保持了学者的谦逊和对读者的尊重,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需要引用,也会给出清晰的解释。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古文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块坚实可靠的基石。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概论”这类书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会很枯燥。但翻开这本《中国古文字学概论》后,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细节的精妙捕捉和对文化的深层挖掘。它不仅仅是在教我们“认字”,更是在教我们“读”历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书写工具对字体风格影响的探讨,比如毛笔的出现如何让篆书的线条更加圆润流畅,这对理解书法艺术的起源也大有帮助。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书中提及的某个字在不同时代字形的微妙差异,那种“玩味”古文字的乐趣,是看普通历史书无法体会的。而且,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不仅关注汉字的主流发展,也兼顾了其他早期文字系统的影响和联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学识。对于希望提升自己文化素养,又不想陷于纯理论泥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绝佳的平衡——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评分读完这本《中国古文字学概论》,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敬畏。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深奥的领域,转化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史诗。书中对于商周礼制与金文内容相互印证的分析,简直是精彩绝伦,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比如,作者对“鼎文”中一些特定铭文所反映的宗法制度细节的解读,让我对周代社会结构有了全新的认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信息密度极高,但同时又充满了历史的韵味,读起来绝不费力。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冰冷的符号赋予鲜活的生命和厚重的背景。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学派观点持有的公正态度,没有一味强调某一种解释的绝对正确性,而是展现了学术研究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这本书不仅是学术入门的良伴,更是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