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

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继周 编
图书标签:
  • 农业伦理学
  • 中国农业
  • 伦理史
  • 史料
  • 农业史
  • 中国文化
  • 伦理学
  • 历史文献
  • 农业发展
  • 传统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388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169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95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农学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的人为干预的生态系统科学,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大裂变对农业冲击很大,因此农学的研究需要从人文学科的伦理学角度进行补充,伦理学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哲学升华。
  ★《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以《诸子集成》有关农业伦理资料为基础,广泛采集中国农业伦理史料686条,首次提出农业伦理学分类系统。
  ★本书补充了中国少数民族有关农业伦理的史料。
  ★本书从伦理学的视角来透视、分析及论证农业科学,这是农业科技工作者都需要培养的人文素养。

内容简介

  在草业科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笔者常把生态系统科学作为生物科学的哲学。它从根本上求解生态系统生存过程的基本道理,判断生物界的是与非。但自然科学的是与非没有解除笔者作为一个草地农业学者的困惑。农学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的人为干预的生态系统科学。正确的农业应该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通过农业措施来取得产品,输送给社会。这就涉及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植根于乡村的农业,对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社会大裂变感受强烈,这令笔者不得不向人文学科的伦理学求教。伦理学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哲学升华。
  《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汇编共收集中国农业伦理史料近七百条。为了使用方便,分为十一大类,即农政类、营农类、时宜类、地宜类、耕植类、豢养类、蚕桑类、护生类、生民类、民族类和祭祀类。其中民族类,是上述各个类别以外,我国少数民族的有关伦理的史料汇集。每一类都附有简短按语,对本类内涵给以简介。但必须说明,这一分类系统,也仅仅是将内容相近者大致归类,并没有严格分类标准。其中不少互相涵盖的部分。因为古人在论述某一问题时,往往兼及其他,构成跨类内涵。读者可根据各自需要,参阅有关类别。

作者简介

  任继周,长期从事草地研究。
  ★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
  ★1995年开始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起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名誉院长。
  ★1956年,甘肃农业大学在任继周带领下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建立了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
  ★1973年,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国主要的牧业省(区)。创建了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的《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等课程,并先后主编出版了同名统编教材。
  ★2010年荣获中国草学会首届“杰出功勋奖”
  ★2011年荣获扶贫办“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和“CCTV三农人物”。
  ★2013年10月19日,任继周荣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资源科学成就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一、农政类
二、营农类
三、时宜类
四、地宜类
五、耕植类
六、豢养类
七、桑蚕类
八、护生类
九、生民类
十、民族类‘
十一、 祭祀类

索引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营农类
  营农者,即经营农业或农业经营的伦理认知。主要指农业产品与社会市场的界面,大体对应今天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农业经济学、农业管理学。其涵盖范围,大自朝廷对农业的思想、制度、政策。小至农户经营田地的观念、方式、习俗。而其实质蕴含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经营的伦理观,其宏观层面可表现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伦理。后者蕴含了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而导致的持续农业的生态伦理,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孟子》: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
  《荀子》:县鄙则将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农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
  《墨子》:取疏,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常令边县豫种畜芫、芸、乌喙、袾叶,外宅沟井可填塞,不可,置此其中安则示以危,危示以安。
  《晏子春秋》: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
  《管子》: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两者为敌,则不俱平。
  《商君书》:无所为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韩非子》: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
  《淮南子》: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踱耒而耕,不过十亩。
  《盐铁论》: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
  《西汉会要》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
  《论衡》:古人井田,民为公家耕,今量租刍,何意?
  《潜夫论》:禄足以代耕,盖食九人。
  《陈旉农书》:举是以推,则农之治田,不在连阡跨陌之多,唯其财力相称,则丰穰可期也审矣。
  《农政全书》:有以蕨肥田,又淋其灰汁作葅。
  ……

前言/序言


序言 中国,这片拥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土地,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农耕智慧。数千年来,农业不仅是维系社会生存的命脉,更是塑造民族精神、影响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农业紧密相连的伦理观念,如同土壤中的根系,默默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行为准则、价值判断和社会秩序。 《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并非一部理论著作,更非凭空臆想的学说构建。它的价值在于收集、整理和呈现了中国历史上那些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土地关系、农业技术、农业政策等息息相关的思想、观念、文献、实践和制度。这些“史料”是观察中国农业伦理面貌的珍贵窗口,它们来自古籍的字里行间,来自民间口传的智慧,来自历代帝王的诏令,来自文人墨客的咏叹,更来自普通农民在田间地头的切身体验。通过对这些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的碎片进行汇集,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农业伦理学的独特轨迹,理解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智慧与深刻内涵。 本书的编纂,旨在为学界和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基础。我们深知,任何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都离不开对物质生产基础的深入理解。而农业,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础的生产方式,其伦理维度更是理解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关键。本书的出现,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农业伦理学的关注,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以应对当下和未来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伦理挑战。 本书的编纂过程,是史料搜寻、辨析、考订与梳理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史料”。我们不预设任何固定的理论框架,而是力图让史料本身说话,让历史的真实面貌得以呈现。因此,本书的内容并非对某个既定理论的阐释,而是对构成中国农业伦理学思想基础的各种史料的汇聚。这些史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古代农学著作中的伦理思想: 如《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经典农书,其中不仅阐述农业技术,也常蕴含着对农民劳作态度、土地利用原则、邻里互助等方面的朴素伦理观。 儒家经典及相关注疏中的农业伦理: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以及“民为邦本”、“重农固本”等理念,无不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社会地位。 道家、法家等其他诸子百家学派的农业观: 不同学派对人与自然关系、国家治理、社会秩序的看法,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在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命运的论述中。 历代政府的农业政策与法令: 历代统治者为发展农业、稳定社会而制定的各项政策,如休养生息、均田制、赋役制度等,都蕴含着当时的社会伦理考量。 文人学士的田园诗文与笔记: 许多文人通过诗词歌赋、散文笔记等形式,描绘乡村生活,抒发对土地的依恋,表达对农民的同情,或对不合理制度的批判,这些都折射出某种农业伦理观念。 地方志、家族谱牒、民间歌谣等地方性史料: 这些更接地气的史料,能够展现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伦理实践与道德规范。 反映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与伦理考量的史料: 比如灌溉技术、耕作工具、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进步,以及与之相关的对劳动力分配、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讨论。 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这些分散、多元、具体的史料本身。它们是构建中国农业伦理学思想体系的基石,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精神风貌的独特视角。我们致力于呈现这些史料的原始面貌,避免过度解读和主观臆断,让读者能够通过直接接触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献,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可能会发现,中国农业伦理学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调整的动态体系。其中既有对土地的敬畏与感恩,也有对辛勤劳作的尊重与赞美;既有对公平分配的朴素追求,也有对社会和谐的期盼;既有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智慧。 本书的编纂,是一项艰巨而充满意义的工作。它需要跨越学科的界限,需要对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勾起读者对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深厚兴趣,激发对中国农业伦理学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预设的结论,而在于所汇集的史料所能引发的思考。我们希望,读者在翻阅本书时,能够如同穿越时空,置身于那片承载着中华文明根基的土地,与那些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同感受时代的变迁,理解他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体会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 请注意,以上内容旨在阐述本书的性质、价值和编纂理念,并未直接呈现《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的具体内容,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为读者描绘本书所代表的研究方向与价值所在。 探寻根脉:中国农业伦理学的历史印记 中华民族,以农立国,数千载岁月,土地与汗水交织,孕育出独特的文明肌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业不仅是生存的基石,更是思想与精神滋养的沃土。探究中国农业伦理学的历史,便是循着这条由辛勤耕耘、自然馈赠与人文关怀 woven 的古老脉络,去发现那些关乎土地、劳作、生计、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深刻观念。 本书的编纂,并非旨在构建一套高屋建瓴的理论体系,更非凭空捏造一套普适性的伦理准则。它是一次对散落在中华文明洪流中的宝贵“史料”的系统汇集与呈现。这些史料,如同散落在农田里的珍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汇聚起来,便能勾勒出中国农业伦理学发展演变的宏伟画卷。它们来自历代王朝的典籍、文人墨客的笔耕、民间俗语的流传,乃至田间地头的实践,共同构筑了中国农业伦理学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一、 土地的敬畏与守护:源自“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 自古以来,土地在中国人心目中便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仓廪实而知礼节”,农业的丰歉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而对土地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先民们在与自然的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认为土地并非冰冷的物质,而是蕴含生命、承载万物的神圣载体。 耕种的伦理: 古代农书,如《氾胜之书》中的“地有宜,人有能,则耕之,无则止”,强调因地制宜,尊重土地的自然属性,不强求、不竭泽而渔。这其中蕴含的正是对土地资源的珍视与审慎利用。历代关于“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及对土地兼并的警惕,都反映了统治者对土地承载社会稳定功能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土地保护的伦理考量。 节约与永续: 对土地的爱惜,也体现在对资源的节约上。《礼记·月令》中“孟春之月,……毋伐大树,毋动土,毋伤苗”,对于不同时节对土地和植物的保护有着详细规定,这是一种对自然生长的尊重,也是一种对资源永续利用的早期伦理表达。民间关于“不可竭泽而渔,不可焚林而采薪”的谚语,更是将这种朴素的伦理观深入人心。 土地与生民: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孟子》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便是描绘了土地与民生之间紧密的联系。土地的分配与使用,自古便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井田制”的讨论,虽然其历史真实性存在争议,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公平分配土地、保障农民基本生存的伦理诉求,却是贯穿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 二、 劳作的尊严与价值:汗水与稻穗的道德赞歌 耕耘,在中国古代社会被赋予了崇高的道德意义。农民的辛勤劳作,不仅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更是对社会贡献的重要体现。 “农为百业之本”: 历代统治者都将农业视为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并因此倡导“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固然有其政治和经济的考量,但也反映了对农民劳动的价值肯定。皇帝亲耕籍田的礼仪,便是对农业劳动最隆重的仪式性肯定,旨在彰显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农民辛勤付出的尊敬。 劳动的品德: 勤劳、朴实、坚韧,是历代文人对农民品质的普遍赞美。这些赞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农民在艰苦的生产条件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土地转化为丰饶的物质成果。这种通过劳动实现价值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伦理品质。 互助与合作: 在共同的农耕生活中,农民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助合作关系。例如,在春耕秋收的农忙季节,邻里之间互相帮工,形成了“义务工”、“换工”等形式。这种互助精神,是农业生产集体性的体现,也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共同利益和情感的伦理纽带。 三、 农与士的互动:思想与实践的对话 文人学者虽然身处社会上层,但他们的思想与中国农业伦理学的发展也息息相关。他们的著述、诗文,既是观照农业现实的镜子,也为农业伦理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滋养。 理想的田园: 许多文人对回归田园,过上朴素、自然的农耕生活充满向往。《桃花源记》便是这种理想的典型代表。虽然这种田园生活往往带有一定的浪漫色彩,但其中饱含着对官场腐败、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简单、和谐生活方式的向往,也构成了农业伦理中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期盼。 忧民情怀: 许多有识之士,通过对农业生产的观察,对农民的疾苦产生深切的同情。他们的诗文,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对贫富差距悬殊的深刻揭露,引发了对社会公平的伦理反思。这种“民之所忧,我之所忧”的情怀,是农业伦理中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农学研究与伦理实践: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农学家,不仅致力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更在实践中思考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他们对新技术的引入,对作物改良的探索,都蕴含着通过科技提升农业生产力,进而改善民生的伦理目标。 四、 规制与秩序:国家治理中的农业伦理 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自然受到国家政策和制度的规制。这些规制背后,都蕴含着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如何管理农业、如何处理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考量。 赋役制度的公平性: 历代关于赋税和徭役的规定,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如何在保证国家财政、承担社会义务的同时,尽量减轻农民负担,实现相对公平的分配,一直是国家治理中的难题,也反映了对社会公正的伦理追求。 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伦理: 历代政府对水利工程的兴修、对农具的改良、对优良品种的推广,都体现了利用技术改善生产条件的努力。而这些努力的背后,也涉及到对资源分配、技术传播的伦理考量。 对“饥馑”的应对: 灾荒的发生,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伦理挑战。历代政府建立的常平仓、义仓等制度,以及賑灾救济的措施,都体现了在危机时刻,国家承担社会责任、保障民众生存的伦理义务。 五、 现代视角的审视:回溯与启示 《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所呈现的,是中华农耕文明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史料,如同民族文化基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祖先对于生存、发展、和谐的深刻理解。 在当今社会,面对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速、生态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回溯中国农业伦理学的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 汲取智慧: 从古人对土地的敬畏、对劳动的尊崇、对自然的顺应中,学习如何以更加负责任、更加可持续的态度对待自然资源。 反思现代: 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农业伦理观念与当今社会在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城乡发展等方面面临的伦理困境,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重塑价值: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新审视勤劳、节俭、互助等传统美德的价值,以及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的汇编,正是为了让这些珍贵的史料不再蒙尘,让其中蕴含的智慧重新焕发光彩。它不是对某个既定理论的论证,而是对构成中国农业伦理学根基的历史印记的一次深度挖掘与呈现。通过阅读这些鲜活的史料,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脉搏,理解中华民族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中,如何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伦理精神,并从中获得启迪,以应对当下的挑战,塑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信息量爆炸的古籍整理汇编,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披荆斩棘的艰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古代土地制度变迁的记载,那些关于井田制、均田制兴衰的原始文献梳理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对一些地方志中关于农时、节气与民间信仰交叉点的记述,细节丰富到令人惊叹。比如,书中收录的一段汉代竹简摹本的片段,详细描述了当时农民在春耕前夜祭祀土地神的具体仪式,那种朴素而虔诚的生命观,隔着千年依然能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力。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堆文献的堆砌,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社会经济基础和精神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窗口。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农业文明演变感兴趣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亟待开采的富矿,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向你低语着历史深处的秘密。

评分

这套资料的收集难度绝对是天文数字级别的,从中可以看出编纂者非凡的耐心和对细节的执着。我主要聚焦于其中关于“农学思想”的萌芽与发展脉络的梳理。书中收录了大量散见于名人笔记、诗词以及一些专业农书序言中的关于作物轮作、土壤改良的零星记载。这些片段单独看可能不起眼,但被汇集在一起后,便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由经验积累走向理论总结的知识演进路径。比如,对某位唐代隐士关于“五谷相生”说法的不同版本对比,就展现了知识在传播和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修正与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还原了知识产生的“现场感”,那些早期的农业探索者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观察和实践去摸索规律的,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铭记。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爱好者,我对书中关于农耕文化中“伦理”二字的解读尤为留意。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基于土地关系所形成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契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清代乡规民约部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考量。比如,对于“助耕”与“互助”的记载,不同的村落有着不同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条款,这些细枝末节恰恰是理解古代乡村治理逻辑的关键。这种汇编的体例,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央政令难以完全覆盖的基层,地方是如何通过一套基于土地的自洽的伦理体系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它让我体会到,古代的“礼”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田垄之上的实在智慧。

评分

坦白讲,最初我有些担心这是一本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资料集。然而,实际阅读下来,其宏大的历史跨度和丰富的情感基调却出乎我的意料。书中一些关于饥荒时期官方赈灾文书的摘录,那种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百姓的哀鸿遍野,文字的力量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这些史料不仅仅是研究的材料,它们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带着体温的记忆。尤其是对不同朝代救灾物资调配细节的对比,揭示了中央集权体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反应速度和资源分配效率的差异。阅读这些内容,会让人对“国之根本”的理解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它强迫我们去思考,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维护土地和农民的稳定,对于整个王朝的存续究竟意味着什么。

评分

读完这本汇编,我的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农业时间线”。它不是枯燥的年代顺序罗列,而是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技术、灾害记录以及政府救济政策的文本对比,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历史叙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几处对宋代水利工程建设文书的整理,那些关于堤坝维护、灌溉渠修筑的详细规定和地方官员的奏折,充分展示了宋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的精细程度。相较于我们现在宏观的历史叙事,这些一手材料的冲击力是无可比拟的。它们揭示了,在那些看似平静的农业岁月背后,是无数的勘测、规划和人力物力的调动。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把证据摆在你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拼凑那个时代农业生产的真实图景,这种“让读者自己做历史学家”的体验,非常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