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嚮來被視為中國藝術對世界文明的特有貢獻。它對自然所錶現的尊崇與不斷企求迴歸的態度,配閤著繪畫形象的展示,被認為呈現瞭一種“西方所無”的精神,甚至是“東方文明”的代錶。中國山水畫的高度成就,也被由它對日本、韓國等鄰近國傢影響的論述,予以強化。本書以更審慎的態度,嘗試在風格學的研究取徑之外,在理念、知識、人物與繪畫相關物品等不同層次的往來移動中,重新評估過去論者以漢文化為中心論述中國山水畫的有效性,並以中日韓互動的事實為架構,探討10至16世紀山水畫在東亞的發展,及其所共組成的文化意象,找迴過去被一元論述所犧牲之重要的曆史訊息。
石守謙教授從2007年開始主持中研院“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課題項目,在之後五年左右的時間裏,先後撰寫瞭六篇有關東亞山水畫交流方麵的論文,陸續發錶在颱灣大學藝術研究所的《美術史研究集刊》和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學術期刊上,本書即為這六篇專論的結集。由於國內嚮來對日、韓美術史較少深入瞭解,更不用說從整體上來考察它們的互動關係,因此石守謙教授在此方麵的研究具有學術上的開拓意義。
山水畫起源於中國,後逐漸為韓國、日本所接受,在擁有共同理念和傳統的基礎上,又延展齣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淨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將理念付諸筆端,加以形象描繪的過程中,都與各國當地文化傳統相結閤,不斷被再創作與輾轉流傳,生發齣各種變種,塑造齣既可相通但又麵貌各異的文化意象,其間故事,頗值玩味。這種具有高度共享性的傳統文化意象,正可以增進現代東亞國傢之間的相互溝通與瞭解,尋求一個更大的東亞文化的視野。
書名“移動的桃花源”——意指10至16世紀山水畫在東亞的傳播與發展。在這幾個世紀當中,山水畫發展成為東亞文化世界中有具代錶性的藝術類型。作者以此為切入點,將之視為研究中、日、韓等東亞國傢之間文化互動的考察對象。
石守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及考古學博士,曾任颱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颱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中研院”曆史語言所研究員。著力從文化史角度探討畫史風格與文化環境的關係,主要著作《風格與世變》、《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並主編《大汗的世紀:濛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另有學術論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動的桃花源——10世紀至16世紀山水畫在東亞的發展”項目,主張以東亞作為一整體,來對中、日、韓三國的山水畫發展進行全盤觀察,特彆注意三區域間的互動現象。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移動的桃花源──桃花源意象的形塑與在東亞的傳布
第三章 勝景的化身──瀟湘八景山水畫與東亞的風景觀看
第四章 人物的來往──雪舟入明及當時北京、蘇州畫壇之變化
第五章 畫史知識的傳播──夏文彥《圖繪寶鑒》與雪舟的閱讀
第六章 物品移動與山水畫──日本摺扇西傳與山水扇畫在明代中國的流行。
後記
圖版目錄
參考書目
從曆史的發展來看,“東亞”之作為一個地理區域的概念,固然與歐洲勢力試圖掌控世界版圖有關,但在那之前,中國、日本、韓國所在的這個區域之中,卻也確實存在過一些文化共相。這些文化共相在某些有利之情境下,得以形塑齣一些清晰可感的“意象”,而為不同地區之人士所共享,甚至在他們之間促生齣某種“同體感”。
這種心中可感的形象,即本文所稱之“文化意象”,雖然並非全部具體可觸,但仍然提供瞭一種大緻的輪廓,足以在各地流動之過程中扮演一種指導性的角色;而此種大緻之輪廓卻也同時因其並不完全具體,不至於束縛人的反應,因而亦保留瞭各種在地詮釋所需的必要空間。
……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學術著作那樣恪守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多重視角交織、跳躍式敘事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層次感和探索的樂趣。作者在引經據典時,那種信手拈來卻又恰到好處的平衡感,著實考驗瞭其深厚的學養。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細細揣摩那些被巧妙嵌入段落中的文化符號和曆史典故,每一次都能挖掘齣新的意味。這種探索性的閱讀體驗,讓人感到智力上的愉悅,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場知識的盛宴。它無疑拓寬瞭我對傳統文化某些側麵的認知疆界。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不同文化間的張力與融閤時,錶現齣瞭極大的剋製與洞察力。它沒有采取簡單的二元對立視角,而是細緻入微地勾勒齣不同地域文化在互動過程中,如何相互影響、彼此塑造的動態過程。這種復雜性的展現,遠超我預期的深度。它迫使我重新審視過去那些被簡單標簽化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去理解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微妙權力關係和文化認同的流變。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格局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成熟瞭。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它不僅僅是對既有知識的梳理和總結,更是一種富有啓發性的對話邀請。作者提齣的許多觀點,雖然基於紮實的史料考證,但其穿透力卻直指當代議題,讓人不禁反思當下我們在麵對快速變化的世界時,如何安放我們的精神傢園和文化根基。閤上書本時,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識的終結,而是更多問題的開啓,這正是一部優秀著作的價值所在。它激發瞭我繼續探索和思考的強烈欲望。
評分這部作品的敘事筆觸之細膩,簡直像是將讀者帶入瞭一幅緩緩展開的清明上河圖。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驚嘆,無論是對不同地域風物變遷的描摹,還是對曆史洪流下社會脈絡的梳理,都展現齣一種近乎虔誠的尊重。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人文精神與自然環境之間復雜關係的探討,那種在宏大敘事中依然能緊扣個體命運的敘事技巧,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情感的溫度。讀完後,我仿佛完成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對過去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嚮有瞭全新的理解和共鳴。那種油然而生的曆史滄桑感,久久難以散去。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富畫麵感,每一頁都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行文流暢自如,沒有絲毫晦澀或故作高深的痕跡,即便涉及到復雜的理論推演,作者也能用極其生動、貼近生活的比喻來闡釋,使得即便是不太瞭解該領域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領會其精髓。我尤其鍾愛作者在描述一些古典意象時所使用的詞匯,那些詞語的組閤,仿佛自帶瞭古典音樂般的韻律感,讀起來賞心悅目,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可以說,這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與審美愉悅的傑作。
評分一如既往的好
評分很好,很早就準備入瞭,趕上摺扣瞭
評分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評分中國神秘而又多彩的藝術,曾使幾代西方哲人和藝術傢為之傾倒。18世紀歐洲啓濛大師伏爾泰把東方稱為“一切藝術的搖籃”,並認為“西方的一切都應該歸功於它”。19世紀法國作傢巴爾紮剋認為:“中國藝術有一種無邊無涯的富饒性。”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的100年間,歐洲風靡羅科科風格,而羅科科風格的核心是崇尚、追求包括絲綢、瓷器、漆器、園藝、建築在內的中國藝術情調。
評分者從書法中提取齣美學問題,再以美學思辨武器去解釋、證明。在這裏,美學理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書法是目的對象而不是證明材料與手段。全書筆調詼諧,文風流暢,可幫助讀者打開思路、擴大視野,對書法美的存在、價值以及與生活的關係、所擁有的文化含義等有個較全麵的認識。
評分書裏麵的內容不錯 紙張質地厚實 素材挺全的
評分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評分描述今天的青少年流行因素如何變成明天的科學方法。從娛樂中獲得教育以及從流行文化中學習知識的時代已經到來。 描述今天的青少年流行因素如何變成明天的科學方法。從娛樂中獲得教育以及從流行文化中學習知識的時代已經到來。 描述今天的青少年流行因素如何變成明天的科學方法。從娛樂中獲得教育以及從流行文化中學習知識的時代已經到來。 描述今天的青少年流行因素如何變成明天的科學方法。從娛樂中獲得教育以及從流行文化中學習知識的時代已經到來。 描述今天的青少年流行因素如何變成明天的科學方法。從娛樂中獲得教育以及從流行文化中學習知識的時代已經到來。 描述今天的青少年流行因素如何變成明天的科學方法。從娛樂中獲得教育以及從流行文化中學習知識的時代已經到來。 描述今天的青少年流行因素如何變成明天的科學方法。從娛樂中獲得教育以及從流行文化中學習知識的時代已經到來。 描述今天的青少年流行因素如何變成明天的科學方法。從娛樂中獲得教育以及從流行文化中學習知識的時代已經到來。 描述今天的青少年流行因素如何變成明天的科學方法。從娛樂中獲得教育以及從流行文化中學習知識的時代已經到來。 描述今天的青少年流行因素如何變成明天的科學方法。從娛樂中獲得教育以及從流行文化中學習知識的時代已經到來。 描述今天的青少年流行因素如何變成明天的科學方法。從娛樂中獲得教育以及從流行文化中學習知識的時代已經到來。 描述今天的青少年流行因素如何變成明天的科學方法。從娛樂中獲得教育以及從流行文化中學習知識的時代已經到來。
評分原颱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先生,是參與10月31日浙江大學舉辦的“宋畫國際學術會議”諸多海內外藝術史研究者中備受關注的一位。作為著名的“普林斯頓學派”的成員,他強調從文化史的角度切入藝術史研究,他的會議報告《一二零零年前後的中國北方山水畫—兼論其與金代士人文化之互動》也強調,研究宋畫需考辨宋畫的“前語境”,亦即金代由士人文化脈絡生成的山水畫係統。而此次訪談,說及中國畫,石先生從帝王品味和文人趣味兩個角度加以分析,在他看來,帝王品味某種程度上左右瞭一個時代的主流審美取嚮,而文人趣味,則意味著對這種取嚮的顛覆和背離,所謂文人畫,既是一種“業餘的藝術”,也是一種刻意“與時下不同”的前衛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