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出土铜器铭文书法系列:盛世吉金8

1949年后出土铜器铭文书法系列:盛世吉金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绪杰 著
图书标签:
  • 1949年以后
  • 出土铜器
  • 铭文
  • 书法
  • 盛世吉金
  • 中国古代史
  • 文物
  • 考古
  • 艺术
  • 汉字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998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15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盛世吉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10年我社出版《盛世吉金》丛书,获得读者广泛好评。时隔五年,作者在铭文释读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成果,故此我们补正了原书的缺漏,将之再版推出。

坊间铭文出版物皆以考古报告形式出版,图版较小,不能充分展示其艺术魅力。本丛书则填补了这项空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书史研究者提供了便于欣赏学习的图册。


内容简介

《盛世吉金》丛书是一套铜器铭文书法画册,收录了我国1949年后出土的10件珍贵铜器的铭文拓片。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多铸刻在铜器的内部。铭文始见于商代,铭文内容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铭文书法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器》等,皆是历来书家取法和临习的重要范本。

此为系列第八册,《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二年逨鼎2002年出土于陕西西眉县马家镇杨家村西周铜器窖藏。鼎为西周晚期所制,铭文铸于内壁,约270字,记录了逨辅佐长父,受到周王册封、奖励之事。铭文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原始资料。铭文书法气象浑穆、端庄内敛、布局严整,为西周晚期铜器铭文的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

编者李绪杰,山东人,富藏金石碑帖法书,北京收藏家协会理事,策展《碑刻与书法——中国历代碑帖艺术展》、《异代赏音 金石永存——中国历代碑拓精品展》等。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商周青铜器的出土,西汉时期便有记载。当时研究者的兴趣侧重于铭文文献价值,对于这些铭文书法艺术价值, 到宋代才较为重视。

宋人薛尚功所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已将这些铭文已经视作“法帖”。可见士人们对于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

清乾嘉至民国期间,金石学走向繁盛,许多重要青铜器相继出土。皇家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的编撰。私人的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吴式芬《捃古录金文》、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等青铜器书籍的相继出现,足见一时之盛。

众多的书法家们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不仅对铭文文字的辨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对青铜器铭文书法的关注和理解水平上,也远超两宋。张廷济摹写规矩;陈介祺 ‘兼体’并杂;吴大澂以小篆笔法写金文,精熟过人;黄牧甫在小篆金文间徘徊,静穆端饬;吴昌硕以石鼓为本,苍雄浑厚;王福庵取小篆笔意结合金文字形,古雅严整;罗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气十足;胡小石驳残迟涩,金石味十足;黄宾虹揉进画法,古意别具。他们从斑驳古奥的前代铭刻中各自获得艺术的灵感,超越前代,自立面目。且不仅在书法创作上,在篆刻作品中也大量的借鉴和运用金文,以金文入印,开了一代风气。且影响深远。

这时期,乾隆年间出土的散氏盘,道光年间出土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绪年间出土的大克鼎等重器铭文,被人们竞相临习至今,成为学习篆书的必修范本、声名显赫的金文名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累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众多的重要商周铜器,其中有不少铭刻着精彩铭文的国之重器。在商周断代工程,历史文献资考据料上,获得了众多的发现和珍贵的资料。这些精彩的金文铭刻,在艺术上,与上面的那些名帖,既有风格类似,又有卓然不同,别开生面者,古奥、质朴、雍容、整饬、典雅,皆大有可观。至今少有从书法艺术范本的角度单独呈现。今选出10种精品,分册付印,以飨读者。



盛世吉金:探寻中国古代青铜铭文的时代印记与艺术流变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的演变历程、文化内涵及其书法艺术价值,重点聚焦于1949年以前的考古发现和传世铭文,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古代青铜文明图景。本书并非简单罗列铭文拓片,而是力求从历史学、金文学、艺术史等多个维度,剖析这些“不语的史书”所承载的时代信息与审美取向。 第一部分:上古遗风——先秦时期青铜铭文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部分追溯了青铜铸造技术自夏商至周初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铭文的发生学意义。 一、夏商之际的神秘符号: 探讨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出现的极简符号,这些符号是文字的雏形还是纯粹的族徽标记,至今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我们通过对现有少数可信出土物的分析,力图还原上古先民对神祇、祖先的敬畏与沟通方式。 二、商代贞卜与权力的记录: 详细剖析殷墟时期青铜器的铸造目的,特别是与祭祀和战争直接相关的重器。商代铭文,多为族氏、器名、祭祀对象或功绩的简短记录。本部分着重于解读这些铭文所体现的“神权政治”特征,探究其书风——雄浑、古朴、结构多变,以及它与同期甲骨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着重分析如“司母戊鼎”等重器铭文的布局与笔意,揭示商代书法的稚拙与力量感。 三、西周: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与铭文的成熟期: 西周早期,青铜铭文的书写逐渐制度化、规范化。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系统梳理了西周“册命”、“赏赐”、“田土”、“战争”等各类铭文的典型内容和格式。 册命书的典范: 重点分析《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重量级铭文的篇幅、结构与用词。这些长篇铭文,是研究周代分封制度、王室训诰、社会伦理的“活化石”。我们深入探讨了铭文辞藻的“文”学价值,如何体现周公的制礼精神。 书法的典范: 西周铭文的书体风格,呈现出从早期的圆润饱满(如天亡簋)到中期的端庄肃穆(如大盂鼎),再到晚期趋于瘦硬的流变。本书将选取不同时期的典型拓片进行笔画剖析,讲解“肥笔”、“垂露”、“悬针”等笔法的早期形态,论证西周铭文在确立汉字“法度”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与书风的分野 随着“礼崩乐坏”,周王室权威衰落,诸侯国各自为政,青铜铸造技术和铭文风格也呈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多元化特征。 一、春秋时期:辞藻的华丽与铭刻的随意化: 春秋铭文在内容上开始关注个人事迹和家族荣耀,辞藻渐趋繁复。书风上,继承了西周晚期的瘦劲,但各诸侯国的风格开始拉开距离。本部分细致对比了晋系、吴越系、楚系青铜铭文在字体结构上的差异,特别是吴越的“鸟虫篆”作为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装饰书体,其在青铜器上的应用,展示了当时艺术的奇谲与奢靡。 二、战国:列国文字的鼎盛与“大篆”的终结: 战国是青铜器铭文种类最为丰富的时期。除了传统的礼器,如量器、兵器(如“阳安君剑”)上的铭文大量出现。 文字的“异形”: 重点研究各国文字的异化现象,如秦系的古文字依然较为保守,而东方的齐、燕等地则出现了更多奇特的异体字。 金文向篆书的过渡: 战国晚期,尤其在秦国,青铜铭文的书写已高度接近小篆的形制,标志着大篆体系的成熟与最终定型,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秦汉以后——金文的“复古”与书法史上的边缘地位(1949年前的发现) 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使得以“古文字”形态存在的青铜铭文退出了日常书写的主流。然而,在后世,青铜铭文的拓片和旧藏成为重要的学术资源和艺术品位象征。 一、秦汉时期的“摹古”风尚: 汉代崇尚古朴,对先秦青铜器(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的关注度极高。本部分关注1949年前,学者如吴大澂、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对传世青铜器的考证和研究。这些学者的工作,使得金文的整理和研究得以延续,为后来的现代金文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历代对金文拓片的收藏与鉴赏: 详细描述了宋代以来,文人士大夫对古铜器的搜集与题跋。这些活动催生了对青铜器铭文的“审美品鉴”,将金文的书法价值提升到与石刻、碑刻平等的地位。重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学者如何通过拓本研究,尝试恢复和学习古拙之美。 结论: 本书通过对1949年前出土及传世的青铜铭文的系统梳理,揭示了这些铸造于鼎彝之上的文字,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的珍贵史料,更是汉字书法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骨架”与“基石”。它们以其独特的铸刻质感和浑厚的古朴气息,构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书法审美层面的引导。以往读金文资料,常常过于侧重“内容”而忽略了“笔法”。但这套书在配图和版式上,显然是请了精通书法的专家来操刀的。它巧妙地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独特的铭文单独提取出来,用大图形式展示,让观者能够清晰地辨识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笔锋走向、结体特征和章法布局的微妙差异。通过对比,我清晰地感受到了周朝不同阶段的审美变迁,从庄重古朴到逐渐舒展圆润的演变脉络,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的、可以触摸到的笔画形态。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历史考古”与“书法艺术鉴赏”之间的桥梁,让枯燥的考据变得生动有趣,这对于拓宽普通读者对古文字的认知边界非常有益。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色彩搭配沉稳大气,让人一见倾心。尤其是内页的印刷,对于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来说,清晰度至关重要,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每一个铭文的细节都纤毫毕现,即便是那些极其细微的锈蚀痕迹,也能清晰捕捉。我特别喜欢他们对版式的处理,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凸显了文物本身的庄严感。阅读过程中,总有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错觉。对于任何一个对古代金文书法有研究热情的人来说,光是欣赏这套书的物质呈现,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套资料汇编,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遗产的极致尊重与敬畏。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无疑是一笔极大的精神财富投资。即便我无法穷尽其中所有的晦涩文字,仅仅是翻阅那些精美的拓片和摹本,就足以让人心神宁静,感受到一种沉淀了三千年的文化力量。它带来的知识增量是实实在在的,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社会、理解权力结构、洞察文字演变的重要窗口。我发现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礼仪制度的理解,因为这些铭文的出现而立体了许多。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学术专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古代史教科书,只是它的“教材”是沉睡在地下的青铜宝藏。我强烈推荐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度兴趣的人,都应该收藏并时常翻阅它。

评分

深入翻阅之后,我发现这套书的学术价值绝对是顶级的。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铭文拓片,而是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考证和分类工作。每一件铜器的背景信息,包括出土时间、地点,乃至器物本身的形制特点,都有详实的记录。这种多维度的数据支撑,极大地便利了研究者进行交叉比对和深入分析。书中所收录的铭文,覆盖面之广,让我这个多年爱好者都感到震撼,很多都是我之前未曾谋面过的珍贵实例。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释读,也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依据,展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构建完整金文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构建地基时不可或缺的“压舱石”,资料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是它最核心的竞争力。

评分

这套书的编纂体例和逻辑结构,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清晰的思路。它不是简单的年代排序,而是似乎融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史学构架。例如,它可能将特定时期的盟誓性质铭文和祭祀性质铭文进行了区分展示,这种按“功能”或“主题”来组织材料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检索效率和历史语境的还原度。我尝试用它来查找特定时段的王室册命类铭文,发现其索引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查找起来毫不费力。这种细致入微的编排,无疑大大节省了研究者整理资料的时间,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文本的解读本身。可以说,它的内在骨架支撑得极为稳固,保证了其作为权威工具书的地位。

评分

值得买的书

评分

评分

值得买的书

评分

京东应该提高出货商品质量,很多书发过来不是有皱褶就是脏

评分

值得买的书

评分

值得买的书

评分

值得买的书

评分

值得买的书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