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草书集字对联》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集字类书法碑帖。集孙过庭草书字体,共收楹联45副,方便读者临习、创作。《孙过庭草书集字对联》是“集字字帖系列”丛书之一,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书法字帖的又一力作。
本套丛书“集字字帖系列”,书体包括简帛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从历代碑帖中选取代表性书家,汇成楹联、诗词作品集,适合已有临帖基础,尚缺创作经验的读者使用。本书尊重原帖原字,通过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读者创作时提供参考蓝本。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名虔礼,以字行。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本书通过集字成对联集中展现孙过庭草书书法艺术,按字数多少、书写难易排列,便于临习。
初学书法者必然先从临摹古人碑帖开始,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阶段以后则开始进入创作阶段。“从临帖到创作”是学书过程中必然面临的跨越,然而这一步跨越往往困难重重,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使用集字字帖来作为“从临帖到创作”的过渡,不失为一种简便快捷的好方法。为此,我们邀请资深书法教育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气息贯通、笔画呼应,力求以最完美的效果呈献给读者。
孙过庭(646—691),唐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虔礼(一作名虔礼,字过庭),自署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作富阳(今属浙江 )人。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宋米芾以为“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编者耗数月之功,对每副楹联中的选字反复斟酌推敲,做到既忠于原著,所有点划仍出于原帖,无一笔代写,又不生搬硬套,适当运用电脑技术进行协调,终成此帖。因字源条件所限,有些对联或在平仄协调上尚存不足,我们且以较为宽松的眼光对待,还望读者见谅。
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宋代文人笔记的小册子,主要是收集了《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里的零散片段,重点在于还原当时的市井生活细节。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旁征博引的考据方式,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物价、服饰、乃至街头艺人的叫卖声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摹。比如,对于“瓦子”里的情景描写,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一幅声光色味的立体画面,让人仿佛真的能闻到那时的香料味,听到市井的喧嚣。排版上,他们采用了仿古的竖排版式,并且在一些关键的专有名词旁做了加粗处理,这种用心的小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虽然内容多是琐碎的记载,但正是这些“琐碎”构筑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肌理,远比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来得生动可感。对于想深入了解宋朝市民阶层生活的人来说,这套书简直是寻宝图。
评分最近淘到一本关于欧洲古典建筑风格演变史的图册,里面收录了大量的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和文艺复兴时期宫殿的高清照片和结构剖面图。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那些精美的图片本身,更在于它对不同时期建筑语汇的深入解读。比如,在对比罗马式厚重与哥特式轻盈时,作者着重分析了飞扶壁和肋拱的力学原理,用近乎工程学的方式来解释美学的诞生。我尤其喜欢它用跨页对比的方式,将同一地点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草图并置,那种时间维度的拉扯感非常震撼。唯一的不足是,全书几乎没有关于建筑材料来源的探讨,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当地石材开采和运输的介绍,那整体的完整性会更上一层楼。对于建筑系学生或者对历史美学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工具书中的极品。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北欧神话的民间故事集,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收录了大量相对冷门、未被主流改编触及的支线传说和局部地区口头流传的版本。它的叙事风格非常质朴,几乎保留了故事在口头传承过程中的那种原始的、充满生命力的粗粝感,没有太多现代文学的修饰痕迹,读起来就像坐在篝火旁听一位年迈的部族长者讲述。插画部分也选得极其有品味,多采用木刻或简单的线条勾勒,黑白分明的画面完美地烘托出北地冰雪覆盖下的那种苍凉与神秘。虽然有些故事的情节跳跃性很大,逻辑不如希腊神话体系那般严谨,但正是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让人觉得这些神灵和巨人真正是扎根于那片广袤荒野之中的存在。这是一本能让人暂时忘却尘世喧嚣,沉浸到原始想象力海洋中的好书。
评分我入手了一本关于明清小说中“园林意象”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视角相当新颖,它跳脱出传统园林史的研究范畴,而是聚焦于文学作品中园林的象征意义和功能转化。作者从《红楼梦》的大观园入手,详细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人物在园中活动所折射出的阶层焦虑与情感归宿,论证逻辑严密,引文精准。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借景”手法的文学化解读,指出小说家如何将外部世界的宏大叙事巧妙地“收纳”进园林的有限空间,实现一种精神上的超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严肃的学术探讨,行文间大量引用了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框架,阅读门槛略高,需要一定的理论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不过,对于想进行深层次文本分析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无疑是犀利而有效的。
评分这本《唐诗三百首》的选篇确实是下了功夫的,它不像某些选本那样只挑那些家喻户晓的篇目,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略显冷门但意境深远的佳作。初读时,我特别被李白的《静夜思》所吸引,那份穿越千年的孤独感与思乡情,即便是最寻常的字句,经过岁月的沉淀,也变得无比厚重。但这次细读,我却更偏爱杜甫的沉郁顿挫。比如那几首咏怀之作,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家国情怀,读来令人胸口发闷,却又不得不叹服其文字的力量。装帧上,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有种温润的触感,油墨的印制也十分清晰,即便是那些细小的笔画也能看得真切。唯一的遗憾可能在于注释部分略显单薄,对于初学者而言,一些典故的解释似乎还不够详尽,需要额外查阅工具书来辅助理解,但这或许也是它更侧重于供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行深度品读的考量吧。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常置案头的诗集,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