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难点,许多学生不会解应用题,主要是因为不理解题目讲什么,从教学上讲是学生的“读题”能力不强,不会“读题”,当然就不会“做题”了。使用《图解应用题》的读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图解的确能帮助小学生很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有了图解,真正让应用题变得容易了。以下是部分使用者的反馈:
看完书后,觉得确实挺好,这本书针对孩子校内书本知识,只要都会做,校内考试没有问题,只有很少的提高题,孩子也不会厌烦,十分喜欢做,家长辅导起来也方便,因为都把题画成图了,一目了然。
孩子以前在解应用题时,常常无从下手,主要是读题有障碍,应用图解的方法,孩子很快就能理解题意,做题时非常顺手,现在,小孩子已经学会用这种方法了,自己做题时,也能试着去画画图解,有进步。现在回过头来看,书上的试题还是有点难度的,为什么感觉容易呢?其实是图解帮了忙。
帮朋友买的,朋友的小孩在国外读小学3年级,曾经看过3年级上册,很有收益,据说在班级数学名列**。这次回国,特地点名要补齐本套书3-6年级全套。
现在孩子都不会画图分析题,这本书能以各种图解的方式指导孩子解应用题,教会孩子一种方法很不错。
……
《图解应用题》之所以能给小学生带来学习的便利,得益于它采用线段图、分析图等图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把题目的文字信息转化成图像信息,从而发挥小学生形象思维见长的优势,做到了“化抽象为形象”,如此一来读懂题目自然不在话下。书中的每一版应用题,都有一版相应的解题思路,应用题和解题思路左右对照,方便学生自学,更便于家长及老师指导,使用的的便利性做得很到位。
全书采用双色印刷,图片精美,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内容简介
《学林教育 图解应用题:小学数学(一年级 第二版 套装上下册)》特色:
一、与新版的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配套
根据新版的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涵盖了小学数学各阶段所有重难点,以应用题为主导,对一些典型应用题也做了适当的拓展与补充。
二、图解方法更加丰富多样
除沿袭第一版的线段图、示意图之外,修订版根据试题的特点,新增了综合法、分析法等方法,使图解的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三、训练的梯度设计更趋合理
按照基础题、中档题、拓展题的梯度编排,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四、图文并茂、设计精美
双色印刷,图文并茂,在留白处适当插入卡通插图,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轻松一笑,放松心情。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一 准备课
1 数一数
2 比多少
二 位 置
三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1 1~5 的认识
2 5以内的加法
3 5以内的减法
4 0的加减法
四 认识图形(一)
五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
1 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 (一)
2 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二)
3 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三)
4 连加连减应用题
5 加减混合应用题
6 单元检测
六 11~20 各数的认识
1 11~20 各数的认识
2 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应用题
七 认识钟表
八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用题(一)
2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用题(二)
3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用题(三)
4 单元检测
期末检测(一)
期末检测(二)
期末检测(三)
参考答案
下册:
一、 认识图形 (二)
二、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应用题 (一)
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应用题 (二)
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应用题 (三)
4.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应用题 (四)
5. 单元检测
三、 分类与整理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及数的组成
2. 数的顺序及比较大小
3.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五、认识人民币
1. 人民币的认识
2. 人民币的应用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1. 100 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一)
2. 100 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二)
3. 100 以内的减法应用题 (一)
4. 100 以内的减法应用题 (二)
5. 100 以内的加减两步应用题
6. 单元检测
七、找规律
期末检测 (一)
期末检测 (二)
期末检测 (三)
答 案
前言/序言
学林教育 图解应用题:小学数学(一年级 第二版 套装上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精心编撰,旨在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概念,全面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内容紧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示和贴近生活的实际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易懂,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在实践中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解题能力。 上册 上册内容侧重于基础概念的认知和简单应用题的入门。 第一部分:数与数位 认识10以内的数: 通过数数、点数、匹配等方式,让孩子直观地认识0-10各数,理解数字的含义。例如,会用苹果、小动物、积木等具象物品进行计数,并与数字卡片一一对应。 数的顺序和比较: 学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数字,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图示会将数字大小直观地展现出来,例如用不同高度的积木塔来比较数字的大小。 10以内的加法: 重点在于理解“合起来”的意义,以及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分与合”的图示,让孩子理解将两部分数量合并成整体的过程。例如,画出3只小鸟和2只小鸟一起飞,让孩子数出总共有几只。 10以内的减法: 侧重于理解“去掉”或“剩下”的意义,以及减法的计算方法。图示会清晰地展示数量减少的过程。例如,画出5个气球,然后用“X”标记掉2个,让孩子数出剩下几个。 初步认识“十几”的数: 引入11-20这些数的概念,了解“十位”和“个位”的初步含义。图示会使用“一捆”和“散开的”小棒来表示。例如,一捆小棒代表10,再散开2根小棒,表示12。 认识“加几”和“减几”: 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十几减10、十几减几等。图示会更加精细,例如展示13个苹果,去掉5个,剩下几个。 第二部分:图形与空间 认识常见图形: 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并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图示会呈现各种形状的物品,例如足球、积木、窗户等。 图形的组合与分解: 尝试用简单的图形拼搭出复杂的图形,或者将复杂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图形。例如,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空间方位: 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词,并能在图示中进行辨认。图示会画出带有明确方位指示的场景。 第三部分:简单应用题 认识应用题: 引导孩子理解应用题就是把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图文结合的应用题: 通过大量的图示,让孩子看图列式计算。例如,图上画着3朵红花和4朵黄花,问题是“一共有多少朵花?”,孩子需要看图理解是“加法”问题。 “求总数”的应用题: 学习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的问题。 “求还剩下多少”的应用题: 学习解决“从一部分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的问题。 “求比多少”的应用题(初步): 简单接触“比多比少”的概念,但主要集中在直观的比较,而非复杂的计算。 第四部分:测量与统计(初步) 认识长度单位(初步): 了解“长”和“短”的概念,并能用非标准单位(如手、步、积木)进行简单测量。 简单统计: 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类和计数,例如统计教室里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积木数量。 上册特点: 图文并茂: 每道题目都配有清晰、生动的图画,直观地展示题意,帮助孩子理解。 循序渐进: 内容难度由浅入深,确保孩子能一步步掌握知识。 生活化: 应用题的情境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引起共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强调理解: 注重培养孩子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而非死记硬背。 下册 下册内容在巩固基础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和应用题类型。 第一部分:数与运算的深化 2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 巩固10以内的加法,并开始接触20以内不进位的加法。例如,10+3=13。 20以内的加法(进位): 这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凑十法”、“数数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孩子理解进位的概念和计算过程。图示会详细展示“凑十”的过程,例如8+5,将5拆成2和3,8和2凑成10,再加3等于13。 20以内的减法(不退位): 巩固10以内的减法,并接触20以内不退位的减法。例如,13-3=10。 20以内的减法(退位): 这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想加算减”、“破十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孩子理解退位的概念和计算过程。图示会演示“从10里面减掉一部分,再减掉剩下的部分”的过程,例如13-5,先从13里去掉3得到10,再从10里减掉2得到8。 认识“几”和“十几”的数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理解个位和十位的关系。 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关系: 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例如知道10+3=13,那么13-3=10,13-10=3。 第二部分:图形与几何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 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认识更立体的形状,并了解它们的特征。图示会呈现生活中的常见物体。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初步): 认识简单的图形变换。 观察物体: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理解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第三部分:应用题的拓展 “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应用题: 进一步巩固求总数的应用题。 “已知总数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应用题: 这类题是求“部分”的应用题,是减法应用题的基础。图示会清晰地展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已知总数和去掉的部分求剩下的”的应用题: 典型的减法应用题。 “已知总量和剩下的部分求去掉的部分”的应用题: 也是求“部分”的应用题。 “比多少”的应用题(进阶): 学习解决“比谁多几”或“比谁少几”的问题,理解“相差”的概念。图示会用大小不同的棒子或数量不同的物品来直观展示“多”和“少”。 混合应用题: 包含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单混合应用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解题思路。 第四部分:时间、钱币与测量(深化) 认识钟表(整时): 学习认识整点,理解时间的意义。图示会展示不同时间的钟面。 认识人民币(元、角、分): 认识常见的人民币单位,并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长度单位(厘米): 学习使用厘米作为测量单位,并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 重量单位(初步): 认识“轻”和“重”,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 下册特点: 难度提升: 在上册基础上,难度有所增加,特别是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和相关的应用题。 方法指导: 提供多种解题方法和策略,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思维训练: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 将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解决更复杂的生活化问题。 复习巩固: 每章结束后都设有复习题,帮助孩子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全书整体优势 “学林教育 图解应用题:小学数学(一年级 第二版 套装上下册)”旨在通过“图解”这一独特的方式,打破抽象概念的壁垒,将数学学习过程可视化。每一道例题、每一项练习,都力求做到“一图胜千言”,让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在看到图画的同时,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题意,抓住数量关系,并找到解题的路径。 本书的图画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它们通过丰富的色彩、生动的人物形象、有趣的场景设置,将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转化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元素,例如小朋友们玩耍的场景、学校里的游戏、家里的物品等等。这种贴近生活的设计,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好玩”的。 在解题方法的指导上,本书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它不仅仅给出答案,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这样算”、“有没有其他方法”。通过一步步的解析,孩子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分析应用题的结构,识别关键信息,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并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第二版”的更新,意味着本书在内容的编排、题目的设计、图画的呈现等方面都经过了更细致的打磨和优化,力求符合最新教学理念和学生认知规律。上、下册的套装设计,能够让孩子系统地、连续地学习一年级的数学知识,从基础概念的建立到应用能力的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总而言之,“学林教育 图解应用题:小学数学(一年级 第二版 套装上下册)”是一套集趣味性、实践性、系统性于一体的数学辅导用书,它将为一年级小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数学世界的美丽之门,帮助他们迈出坚实的第一步,爱上数学,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