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广西森林》包括总论(由叶湘负责组织)、森林类型(天然林由李治基、人工林由刘承训负责组织)、森林区划(李治基负责组织)和展望(王长春、赵绍益负责组织)四个部分。在总论中,概括了广西森林自然地理环境、森林的历史变迁和森林的地理分布以及森林资源等内容。森林类型:阐明了森林分类原则、依据和系统,从生态学和群落学分别叙述了各级森林特性并加以评价,以及森林地理分布规律。森林分区:论述了分区的原则和系统,以及各级分区中森林群落组合、分布的现状,并进行评价,提供经营利用的意见。在展望中,叙述了广西森林的现状,森林发展的设想和必要措施,林种的三向发展等。至于森林病虫害,过去只对人工林进行探讨,因此仅在各种人工林中,作为生态因子扼要指出其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而不作专章论述。广西开发晚,史书有关森林的记载,特别是明朝以前的森林史料极少,只能从实从简概括一个历史变化的粗略轮廓,有待今后探索。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广西森林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节 地质
第二节 地貌
第三节 气候
第四节 土壤
第二章 广西森林的变迁历史
第一节 地史时期
第二节 历史时期
第三章 广西森林植物区系
第一节 广西森林植物区系的组成
第二节 广西森林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
第三节 广西森林植物区系的特点
第四节 广西森林植物区系与森林类型的相关性
第四章 广西森林资源
第一节 林木资源
第二节 林:副产品资源
第三节 森林鸟兽资源
第四节 森林昆虫资源
第二篇 广西森林类型
第五章 森林分类
第一节 分类的原则、依据
第二节 分类的等级、名称
第三节 森林分类系统
第六章 针叶林
第一节 亚热带针叶林
第二节 热带针叶林
第七章 阔叶林
第一节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第二节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第三节 常绿阔叶林
第四节 季雨林
第五节 沟谷雨林
第六节 红树林
第八章 竹林
第一节 中亚热带竹林
第二节 南亚热带竹林
第三节 北热带竹林
第九章 人工林
第一节 用材林
第二节 经济林
第三节 混交林
第四节 防护林
第五节 薪炭林
第六节 城市园林
第十章 广西森林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纬向地带性
第二节 经向地带性
第三节 垂直地带性
第四节 人工林的分布
第三篇 广西森林分区
第十一章 森林分区的原则、系统
第一节 森林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第二节 森林分区的单位与系统
第十二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第一节 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地带
第二节 南亚热带季雨林化常绿阔叶林地带
第十三章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北热带季雨林地带
第四篇 展望
前言/序言
森林的历史演变是从漫长的自然动态,经历无知破坏的年代,跃进到科学干预的新阶段。因此,对森林的特点、发生和发展,进行一次较现实、较全面的科学总结,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技高度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改革开放推动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重新认识森林、更新知识的需要。
《广西森林》是根据林业部《关于组织编写(中国森林)的通知》精神,广泛搜集广西森林长期研究积累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科学总结而编撰成的,以期对今后广西森林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发展,以及对广西林业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和愿望,因知编撰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而审慎从事,由于人事变动以及一些主要作者又是原单位的骨干,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断续撰写,以致历时十年,几经易稿,终于补缀成编。
新中国成立以来,林学界和植物学界对广西森林做了多学科的深入调查和研究:
50年代前期即开始广西植被、树种生态调查;60年代初由广西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广西农林植被调查队,对广西植被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1966年由于“文革’’开始而中断,1973年起才由有关单位主动组成植被协作组继续进行,于1980年完成:
广西森林资源普查,亦在50年代前期开始.在第四个五年计划至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每个计划期间都进行一次资源连续清查。
60~80年代期间,进行了红水河流域、桂西南、桂东南生物资源考察,海岸带和海涂及海岛综合考察,花坪、算岗、大瑶山等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考察。
对人工林进行采种、育苗、造林、经营管理和利用的研究,是从50年代中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所(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始的,取得系列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些考察和研究,进行整理总结,为编撰《广西森林》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应该说《广西森林》的成书,是先后30多年许多科学工作者参与的科学成果。
《广西森林》包括总论(由叶湘负责组织)、森林类型(天然林由李治基、人工林由刘承训负责组织)、森林区划(李治基负责组织)和展望(王长春、赵绍益负责组织)四个部分。在总论中,概括了广西森林自然地理环境、森林的历史变迁和森林的地理分布以及森林资源等内容。森林类型:阐明了森林分类原则、依据和系统,从生态学和群落学分别叙述了各级森林特性并加以评价,以及森林地理分布规律。森林分区:论述了分区的原则和系统,以及各级分区中森林群落组合、分布的现状,并进行评价,提供经营利用的意见。在展望中,叙述了广西森林的现状,森林发展的设想和必要措施,林种的三向发展等。至于森林病虫害,过去只对人工林进行探讨,因此仅在各种人工林中,作为生态因子扼要指出其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而不作专章论述。广西开发晚,史书有关森林的记载,特别是明朝以前的森林史料极少,只能从实从简概括一个历史变化的粗略轮廓,有待今后探索。
本书的编写是在广西林业厅(现为林业局)领导主持、广西林学会协助组织下进行的。参加单位主要有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以及一些地区林业局、林业科学研究所、林业中专学校和其他有关科学研究机构,人员计40余人,具体执笔人见有关章节附注。有关植物的中名、拉丁学名由梁盛业同志审校。
由于水平有限,森林问题又复杂多变,难免有所失误,请专家和读者们惠予指正!
《广西森林》编辑委员会
2001年4月
《溪林拾遗》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一个关于山林如何呼吸、如何成长、如何铭记一切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当那片广袤的土地还未被赋予“广西森林”这个名字的时候,它只是静默地存在着,承载着无尽的生机与古老的秘密。这片森林,并非单一的物种聚合,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命共同体。参天的古树,它们粗壮的躯干上布满了岁月的年轮,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往事。它们是这片土地的记忆者,见过风雨的肆虐,也沐浴过阳光的恩泽。它们伸展着枝桠,仿佛张开的手臂,拥抱着这片生长的土地,也庇护着栖息其间的无数生灵。 在它们的脚下,是层层叠叠的灌木丛和地衣,它们悄悄地蔓延,用细腻的根须编织着地下的网络,连接着泥土深处的养分,也传递着生命的信息。蕨类植物,它们舒展着羽毛般的叶片,在林间幽暗的光线下,散发出一种原始而静谧的美。它们是森林的苔藓,是那片土地上最古老的居民之一,见证了地质的变迁,也感受了季节的轮回。 森林的声音,是一种不曾间断的交响乐。风穿过树叶的缝隙,发出低语,时而轻柔如叹息,时而激越如呐喊。雨滴落在宽大的叶片上,奏响清脆的乐章,为干涸的土地带来滋润。溪流潺潺,在林间穿梭,汇聚成奔腾的河流,它们是森林的血脉,滋养着万物,也带走了落叶和枯枝,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更新。偶尔,会有鸟儿的鸣叫划破寂静,它们婉转的歌喉,是森林最动听的歌谣,也是生命活力的证明。昆虫的嗡嗡声,微小却有力,它们在花丛中穿梭,在树皮下栖息,是这片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片森林,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宇宙。从最微小的真菌,分解着枯死的有机物,将养分重新释放回土壤,到庞大的哺乳动物,在林间穿梭觅食,留下生命的痕迹,每一个生命都在这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共同维护着这片土地的平衡。古老的猴群,它们在树冠间跳跃,传递着智慧的讯息。狡黠的狐狸,它们在灌木丛中穿梭,寻找着生存的机遇。甚至,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猛兽,它们的存在,也提醒着这片森林强大的生命力,以及自然法则的残酷与公平。 森林的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幻。春天,新绿如潮水般涌动,嫩芽在枝头悄然绽放,为沉寂了一冬的山林注入新的生机。夏日,墨绿是主色调,浓密的树冠遮蔽了烈日,林间散发出泥土和草木的清香。秋天,是一场盛大的色彩盛宴,红、黄、褐交织在一起,层林尽染,仿佛画家挥洒的浓墨重彩,展现着生命最后的辉煌。冬天,褪去了繁华,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和覆盖着薄雪的山峦,一种肃穆而宁静的美油然而生,孕育着来年的希望。 然而,这片森林的“广西森林”之名,并非自然而然地出现。它承载着人类活动的印记,也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那些隐藏在深处的古老村落,它们依山而居,与森林共生,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歌谣,他们的祭祀,都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的魂魄之中。他们懂得森林的语言,也尊重森林的法则。他们从森林中获取所需,也为森林的繁衍贡献着力量。 后来,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森林的边界开始被触碰。伐木的声音,机器的轰鸣,在曾经宁静的山林中回响。人类的足迹,从模糊的痕迹,变成了清晰的道路。森林,开始有了新的“使用者”,新的“管理者”,以及新的“故事”。这片土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经历了蜕变,也承受着压力。 《溪林拾遗》并不仅仅是关于这片具体的“广西森林”的地理描绘。它更像是对所有承载着时间和记忆的森林的一种致敬。它试图捕捉那些在城市喧嚣中容易被遗忘的,自然界最纯粹的生命脉搏。它探寻那些隐藏在茂密枝叶下的,不为人知的生态故事。它思考着人类与自然之间,那段纠缠不清、既是相互依存又充满张力的关系。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不会看到具体的事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没有鲜活的人物对话。我们能看到的是,是森林本身的生命史,是它的呼吸,是它的生长,是它的衰败,是它的重生。它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又像是一首悠扬的长诗,用一种极为细腻和沉静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最根本的生命哲学。 它关注的是,当时间在森林中沉淀,那些被记录下来的,是怎样的痕迹?那些曾经在林间穿梭的动物,它们的眼神中,是否也流露出对自然的眷恋?那些古老的树木,它们在风中摇曳,是否也传递着生命的智慧?那些隐藏在土地深处的菌类,它们默默工作,是否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的平衡? 《溪林拾遗》的文字,力求写实,却又饱含诗意。它不去渲染,不去夸张,只是用一种最真挚的态度,去描绘那片森林的本真面貌。它或许会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一种与大地母亲的深层连接。它鼓励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放慢脚步,去聆听,去感受,去体会,那片土地上,生命是如何以一种最古老、最纯粹的方式,静静地存在着,并诉说着属于它自己的,永恒的故事。 它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旅行,一次与古老生命体对话的尝试。它希望通过对这片“广西森林”的细致观察和深度挖掘,去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的那份敬畏与热爱。它相信,每一片土地,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触动人心。它所讲述的,是关于生机,关于时间,关于生命,以及关于我们与这个世界,那份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的书,一本,能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风的轻抚,泥土的芬芳,以及生命脉搏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