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六卷 生物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 植物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六卷 生物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 植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李约瑟
  • 中国科学技术史
  • 科学史
  • 生物学
  • 植物学
  • 科技史
  • 中国古代科技
  • 历史
  • 学术
  • 文化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1661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30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2
字数:9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中国古代植物学的萌芽、植物语言学、文献及内容、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以及为人类服务的植物和昆虫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适于科学史工作者、生物学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阅读。

目录

凡例
插图目录
列表目录
缩略语表
志谢
作者的话
第三十八章 植物学
(a)引言
(b)背景:中国的植物地理学
(1)植物区系的分区
(2)地植物学的萌芽
(ⅰ)《管子》中的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ⅱ)中国和土壤科学
(ⅲ)《管子》和《书经·禹贡》篇中的土壤学
(3)橘和枳的问题
(c)植物语言学
(1)植物术语学
(ⅰ)植物部首
(ⅱ)叙述植物学语言
(2)植物命名法
(ⅰ)普通名称和学术名称;双字名称和多字名称
(ⅱ)分类学语言
(ⅲ)派生词的杂乱和编码的冗余
(ⅰⅴ)分类学和表意文字
(d)文献
(1)词书和类书
(ⅰ)最古老的类书
(ⅱ)启蒙读物
(ⅲ)帝王文选
(ⅰⅴ)分类汇编
(ⅴ)科技词典的起源
(ⅵ)按字体、音韵或词组编写的词典
(2)博物学(本草)汇编;一个伟大的传统
(ⅰ)名称的起源
(ⅱ)神农
(ⅲ)著名的医生
(ⅰⅴ)从周朝至陈朝(公元前6世纪—6世纪)的植物学著作
(ⅴ)隋朝和唐朝(公元6—10世纪)的本草学
(ⅵ)宋朝、元朝和明朝(公元10—16世纪)的博物学和印刷业
(ⅶ)药学家之王
(ⅷ)《本草》自身发展的最后阶段
(3)野生(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
(4)植物学专著及论文
(ⅰ)柑橘
(ⅱ)竹
(ⅲ)芍药属植物
(ⅰⅴ)菊
(ⅴ)兰
(ⅵ)蔷薇科
(ⅶ)其他观赏植物
(5)外来的和历史的植物学
(ⅰ)边境地区考察
(ⅱ)古代植物名称解释
(e)为人类服务的植物和昆虫
(1)天然植物杀虫剂
(ⅰ)最早的植物杀虫剂
(ⅱ)神农的遗产
(ⅲ)中古代药学家的馈赠
(ⅰⅴ)东西方的汇合
(2)害虫的生物防治
(ⅰ)害虫和天敌
(ⅱ)柑蚁的故事
(ⅲ)其他昆虫
(ⅰⅴ)脊椎动物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A1800年以前的中文和日文书籍
B1800年以后的中文和日文书籍和论文
C西文书籍和论文
索引
译后记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衰:从粟米到稻作的千年变迁》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演进脉络,旨在深入剖析支撑中华文明数千年不辍的物质基础——农业技术、作物结构、土地制度以及与之伴生的生态环境变化。本书将完全摒弃对特定科学技术史著作中生物学和植物学分支的直接论述,而是从社会史、经济史和环境史的宏大视角,重构一部立体的农业兴衰史。 第一章:远古的播种:粟与黍的早期帝国奠基 本书的起点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黄河中下游流域。我们不讨论植物的分类学或生理结构,而是专注于早期农耕人群如何驯化和选择野生禾本科植物。重点研究粟(小米)和黍(黄米)如何在旱作环境中确立其主导地位,以及这些作物对早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的影响。 1.1 旱作技术的萌芽与局限: 探讨早期耕作工具(如石锄、木耒耜)的演进,以及如何适应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分析早期灌溉尝试(如引泉、集水)的规模与效率,着重考察其在满足人口增长方面的固有局限性。 1.2 粮食的社会意义: 深入分析粟与黍在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中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祭祀、赏赐和权力分配的核心媒介。考察在青铜时代,国家机器如何通过控制粮食生产和存储来巩固其统治基础。 1.3 气候波动与文明的脆弱性: 结合考古学和古气候学证据,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区域性干旱或洪涝如何直接冲击粟作区,导致人口迁徙、社会动荡乃至王朝更迭,以此揭示早期农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极度敏感性。 第二章:稻作的南向扩张与文明格局的重塑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探讨水稻的驯化及其对中国南方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改造。 2.1 梯田与水利工程的起源: 描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从原始的雨养农业向精细的淹灌农业转变的复杂过程。重点分析早期堰坝、陂塘的修建技术(不涉及具体工程力学分析,而侧重于组织人力和土地的社会动员能力),以及水稻种植对劳动力的需求特性。 2.2 “鱼稻共生”的生态智慧: 阐述南方地区形成独特的“稻田养鱼”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综合产出率,更代表了一种早期的可持续农业生态观。讨论这种共生关系如何影响地方性的土地所有权和社区协作模式。 2.3 汉代南方经济的崛起: 分析随着人口南迁和稻作技术的成熟,南方地区如何在汉代开始在经济上与北方抗衡。考察粮食剩余如何催生了地方性的手工业和商业网络,为后世经济重心的南移埋下伏笔。 第三章:铁器时代的变革:耕作效率与土地兼并 秦汉统一后,铁制农具的普及标志着中国古代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章关注生产力的飞跃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性矛盾。 3.1 铁犁与牛耕的协同效应: 考察深耕技术(如曲辕犁的雏形阶段或改良的直辕犁)的推广,如何使原本不适合耕种的次生林地和草原边缘得以开发。重点分析这一技术进步对役畜(牛)需求的激增,以及国家在役畜管理上的政策倾向。 3.2 土地制度的波动与冲击: 分析小农经济在铁犁推广背景下得以形成,但也因此更容易受到灾害和赋税的冲击。探讨从均田制到两税法的演变过程中,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如何系统性地瓦解了自耕农基础,并导致大量流民的出现。 3.3 漕运与国家粮食调控: 讨论大规模的粮食调运系统(如隋唐的大运河体系)如何成为维系庞大帝国统治的生命线。分析国家对漕运的依赖,如何反过来塑造了粮食生产区域的经济布局和地方官僚的职责范围。 第四章:宋代经济革命与农业集约化的顶峰 宋代被视为中国农业史上技术和制度创新的高潮期。本章着重分析制度创新如何驱动农业生产力的极限开发。 4.1 占城稻的引入与长江下游的深度开发: 介绍早熟、高产的占城稻(不深入其生物学特性,而是探讨其传播路线和对江浙地区水稻复种制度的革命性意义)。分析复种制度如何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年产出,支撑了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 4.2 园艺与经济作物的专业化: 考察宋代手工业(丝绸、棉布、茶叶)的蓬勃发展如何反作用于粮食生产。分析特定区域如何根据市场需求,从粮食作物转向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如棉花、桑树、茶树)的专业化种植,这标志着农业生产开始高度市场化。 4.3 农书中的社会知识体系: 分析以《农政全书》等为代表的农书出现的意义。它们不只是技术的汇编,更是古代农民生产经验、地方环境知识和管理智慧的高度结晶,反映了当时知识阶层对农业问题的深入关切。 第五章:生态压力与明清的再平衡 明清时期,在人口压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农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枯竭和生态退化挑战。 5.1 边际土地的利用与生态代价: 探讨在明代中后期,为了养活数亿人口,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垦荒”运动如何达到顶峰。分析过度开垦、滥伐林木对水土流失的加速作用,以及这如何威胁到赖以生存的河流灌溉系统。 5.2 区域特产的制度化与地方依赖: 考察在明清时期,粮食主产区与经济作物产区(如苏南的粮田与松江的棉田)之间的贸易依赖性如何加深。分析这种专业化布局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如何使得地方经济更容易受到外部市场波动和战争的冲击。 5.3 传统技术的停滞与转折: 探讨在传统技术体系看似成熟的表象下,面对近代环境挑战和西方科学思潮的冲击,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所显现出的结构性张力与最终的转型困境。本书在此结束,将农业史的叙事止步于近代前夜,为后续历史的演进留下开放的思考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读者来说,都无疑是一份厚礼。李约瑟先生倾注毕生心血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植物学》这一分册,更是将目光聚焦于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领域。我个人非常关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古人如何通过对植物的研究,来提升粮食产量、改良作物、甚至发展出精妙的园林艺术。书中丰富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描述,相信一定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古代在植物学方面的深厚积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过去的梳理,更在于它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科技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就很有分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内容绝对扎实。虽然我最近工作比较忙,抽不出大块时间来细细阅读,但偶尔翻开一页,就被其中严谨的考证和丰富的史料深深吸引。我最看重的是这类著作的学术价值,李约瑟先生毕其一生致力于梳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其宏大的视野和细致的研究,对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特别喜欢他梳理脉络的方式,总能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展现出中国古代在各个技术领域发展的逻辑和演进。虽然这本书是关于植物学的,但我相信即便不是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时间,能真正地潜心钻研,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

拿到这本书,感觉就像捧着一座宝藏。我对李约瑟的这套《中国科学技术史》心仪已久,这次终于入手了《生物学及相关技术》卷的《植物学》分册。我知道这套书的学术严谨性和资料搜集之全面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只是粗略翻看,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我对于书中如何梳理中国古代植物学的发展脉络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关于古代的植物图谱、本草学著作,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医疗、农业、甚至饮食文化中的地位。我期待从中了解中国古代在这些方面的独特贡献,以及这些知识是如何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植物的科学,更是关于中国古代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式的生动写照。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明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一直是我心中的神作。此次购入的《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植物学》,更是我对中华民族在生物领域智慧探索的期待。我知道,这本书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珍贵知识。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中国古代在草药学、植物栽培技术、以及与植物相关的饮食文化上的独特成就。能够通过这样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如何观察、认识、并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的植物资源,这对我而言,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更是文化的,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封面设计吸引了,低调中透露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虽然我并非植物学专业出身,但对中国古代科技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李约瑟的这套巨著,简直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圣经。这次选择的这本《植物学》分册,据说内容极其详尽,从植物的认知、栽培、利用到相关的医学、农学实践,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古代中国在植物分类、药用植物研究、以及农业技术方面的创新。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科学工具的时代,古人如何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如此丰富的植物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震撼的智慧结晶。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对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肯定和激励。

评分

发票没纸质的了

评分

概括性比较强,偏于总结…

评分

辗转几次才买到的

评分

本想等出平装本,看来是等不到了,精装太贵,套一页10元。

评分

很好,正版图书,值得购买!!!!

评分

京东图书还是挺好的,正版速度还快

评分

不得不说,精装版的就是比简装版要好,装订的要仔细,纸张也更好,但是价格真心贵啊,就内容上而言,本书是一本不错的科技史入门书籍,二次文献集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得不说,精装版的就是比简装版要好,装订的要仔细,纸张也更好,但是价格真心贵啊,就内容上而言,本书是一本不错的科技史入门书籍,二次文献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