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玉石

汉字与玉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玉金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
  • 玉石
  • 书法
  • 篆刻
  • 中国传统文化
  • 艺术史
  • 文化艺术
  • 文字学
  • 收藏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099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29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字中国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5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汉字系统中包含了大量趣味盎然的“玉”部字以及与玉相关的汉字。这些与玉有关的汉字透露了中国古代玉文化的无穷奥秘。《汉字与玉石》首次从玉料和治玉、玉石与崇玉、玉器与用玉的角度,对中国的玉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在这种阐述中解析了大量与玉有关的字,阐释了这些汉字有如此形音义的原因,揭示了这些汉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玉料与治玉
(一)玉料及相关汉字
(二)治玉及相关汉字

二、玉石与崇玉
(一)玉石及相关汉字
(二)崇玉及相关汉字

三、玉器与用玉(上)
(一)祭祀用玉器及相关汉字
(二)丧葬用玉器及相关汉字

四、玉器与用玉(下)
(一)政治用玉器及相关汉字
(二)装饰用玉器及相关汉字

五、古代玉器的发展
(一)新石器时代玉器
(二)夏代玉器
(三)商代玉器
(四)西周玉器
(五)东周玉器
(六)秦代玉器
(七)汉代玉器
(八)魏晋南北朝玉器
(九)隋唐五代玉器
(十)宋、辽、金玉器
(十一)元代玉器
(十二)清代玉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汉字与玉石》:
  其中,鸡血玛瑙最为珍贵;次为山水、人物玛瑙;中品有柏枝玛瑙、合子玛瑙、截子玛瑙(红白相闻)、缠丝玛瑙(红白杂色如丝)、苔藓玛瑙、碧玉玛瑙、珊瑚玛瑙、锦红玛瑙、曲蟮玛瑙;下品为淡水色的浆水(中生黑线)玛瑙、色如海蜇色的鬼石花玛瑙。海城石产于海城,玉石呈微透明状、灰绿色。
  (3)新疆玉石分为和田羊脂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黄玉、哈密玉、哈密翠、玛纳斯碧玉、蛇纹石玉、玉髓、芙蓉石、紫丁香玉、萤石玉、新疆独山玉、岫玉、特斯翠玉等。上品羊脂玉有两种色泽,以无瑕、点、绺的籽玉为贵。羊脂白籽玉呈蜡质光泽,有羊油脂白状,温润宜人,多出产于新疆和田的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流域。还有一种略带青灰色的羊脂玉,温润可人,有强烈的蜡质感。青玉多呈碧青色且略带灰色;青白玉青白色相间;碧玉色如深蓝色湖水;墨玉带有墨绿、深灰黑点和晕带,以深墨绿色为珍品;黄玉灰青色中泛黄,质地坚硬;玉髓是玛瑙的另一个分支,多泛黄色或白色;新发现的品种哈密翠颜色接近孔雀石;芙蓉石呈蔷薇花般的粉红色,实属水晶的一个品种。新疆所产的上等玉石主要出自南疆的昆仑山区,东起且末西至塔什库尔干,共有玉矿点20多处,玉石带全长1200余千米。新疆玉石集散地有南疆的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且末,中部天山地区的玛纳斯以及北疆的阿尔金山等地。
  ……

前言/序言


《汉字与玉石》 溯源东方文明的璀璨交织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有两个元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是文字与玉石。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文明的阶梯,记录着先民的智慧与情感;玉石,是自然的精灵,文化的符号,承载着古人的审美与信仰。当这两个同样古老而深邃的元素相遇,便激荡出一段关于文化、历史、艺术与哲学的迷人对话。《汉字与玉石》一书,正是沿着这条脉络,深入探寻汉字与玉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相互影响、彼此塑造,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深厚而瑰丽的基石。 本书并非孤立地罗列汉字与玉石的字面意义或物理属性,而是致力于揭示它们之间那层更为隐秘、更为根本的联系。我们将在字里行间,探寻那些与玉石相关的汉字,它们的起源、演变,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如今繁复的表意结构,每一个与玉相关的字,都如同一块经过千锤百炼的璞玉,其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故事与解读。我们将追溯“玉”字本身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中对玉的描绘,理解古人对玉石最初的认知与崇拜,是如何凝聚成这个简洁而深刻的字形。 更进一步,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由“玉”字旁或与其意涵紧密相连的汉字。例如,“琳”、“琼”、“瑜”、“瑾”、“璋”、“璧”、“琮”、“圭”……这些闪烁着温润光泽的字,不仅是对不同种类、不同形制的玉石的命名,更是对玉石不同品质、不同用途的界定。我们不仅会介绍这些字的字形演变,更会深入挖掘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一块“璧”为何被视为礼器?“璋”与“圭”又分别代表了何种等级与权力?这些汉字背后,折射出的是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复杂的礼仪文化,以及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 然而,汉字与玉石的联系,绝非止于简单的命名与指代。本书将引导读者去观察,去思考,那些抽象的汉字,是如何巧妙地融入了对玉石的观察与理解。例如,汉字“美”,其甲骨文的形态,被许多学者解读为一个人戴着羽毛饰物的形象,而这些饰物,在早期可能就与玉石的装饰紧密相关。又如,“祥”字,其上半部分“示”表示祭祀,下半部分“羊”,象征着吉祥的祭品,而能够用于祭祀的,往往便是上好的玉石。这些字形上的微妙之处,仿佛是古人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吉祥的祈盼,都凝聚在了这方寸之间,而玉石,恰恰是承载这些美好与吉祥的媒介。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回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玉器就已经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精美的玉器,它们是如何被匠人精心雕琢,它们又承载了怎样的氏族图腾与宗教信仰。而与之同步,原始的汉字雏形也在萌芽,文字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对身边事物的记录与表达。本书将尝试勾勒出,当先民们在雕琢玉器、祭祀天地、区分等级之时,他们是如何开始用符号来记录这些行为与概念,而这些符号,又与他们对玉石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共鸣。 随着文字与玉石的发展,它们的社会功能也日益丰富。玉石不再仅仅是朴素的装饰品或祭祀品,它逐渐被赋予了道德的涵义。“君子比德于玉”,这句话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对玉石温润、坚韧、纯洁等品质的推崇,并将这些品质内化为理想人格的象征。本书将深入剖析《礼记》等经典文献中关于玉石与德行的论述,探讨玉石文化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道德伦理。而与此相对应,汉字也承载了这些思想。例如,“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概念,其字形演变与文化内涵的解读,也必然会与当时社会对玉石的理解与推崇产生微妙的联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从语言学或考古学的单一角度进行分析,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学科交融的视角。我们将借鉴历史学、宗教学、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来展现汉字与玉石之间那错综复杂的联系。例如,在探讨玉石的宗教意义时,我们将分析那些与祭祀、神灵相关的汉字,它们如何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在解读玉器上的纹饰与铭文时,我们将结合文字的演变,来解读那些古老符号背后所蕴含的图腾崇拜、祖先祭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字记录了玉石的辉煌,而玉石也以其独特的物质形态与文化意涵,反哺着汉字的丰富与发展。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佐证这一点。例如,从玉器上的铭文,我们可以窥见文字的早期形态;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玉石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以及那些优美的词句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描绘玉石的温润与光泽。我们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玉器,如“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来解读其上的铭文,以及这些铭文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工艺水平与文化信息。 本书并非是一部冰冷的学术专著,而是力求以生动、有趣的笔触,将古老而迷人的汉字与玉石文化呈现给读者。我们将以考古发现为线索,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对汉字字形、字义的深入解读为桥梁,带领读者漫步于中华文明的古老画卷之中。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不仅能够认识那些与玉石相关的汉字,更能够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感受到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对自然、对美、对智慧的独特追求。 《汉字与玉石》一书,将是一次关于东方文明深度探索的旅程。它将邀请您一起,去聆听文字在玉石上的低语,去感受玉石在文字中的回响,去领略那跨越千年、交织辉映的文化之美。这不仅是对两个重要文化符号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追溯与解读。通过这本书,您将重新认识汉字的多彩与深邃,重新感知玉石的温润与光华,并最终理解,它们是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中华文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静而富有哲思的,读起来非常考验耐心,但回报却是巨大的。作者的笔触并非单纯的学术报告式枯燥叙述,而是夹杂着一种对古代匠心和时间沉淀的深情凝视。在描述古代玉匠如何将一块璞玉视为“未成的文字”时,那种诗意与理性交织的表达,着实令人回味无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纵深感——他似乎能将我们拉回到几千年前的特定工场或祭祀现场,去感受那种凿刻时的呼吸与心跳。这种叙事的力量,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器物学和文字学知识,变得鲜活且富有生命力。它不只是在告知“是什么”,更在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种关联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占据了何种核心地位。

评分

这部《汉字与玉石》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初拿到手时,那厚重的纸张和细腻的触感就让人心生喜爱,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隐约透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韵,让人联想到博物馆里那些尘封已久却依然光彩夺目的古代玉器。内页的排版布局,更是体现了设计者对内容深度的尊重。无论是那些精心挑选的、用于佐证文字的精美拓片或高清玉器图片,还是关键术语的注释区域,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提供了足够的视觉信息支撑。特别是那些涉及到玉石纹理和汉字演变的关键插图,线条的精细度和色彩的还原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仿佛能隔着纸张触摸到玉料的温润和笔画的起伏。这种将视觉艺术与学术内容完美融合的处理方式,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对美的享受和对传统工艺的致敬。我甚至会花上不少时间,仅仅是欣赏那些图片和版式设计,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叙事,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铺垫了坚实而美好的基调。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漫长而精致的“考古挖掘”。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通俗读物,而是需要时常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图版,在脑海中进行三维重构的深度学习材料。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对某个概念理解的加深,而发现之前忽略掉的微妙联系。例如,初读时可能只关注了文字的形变,但再读时就会注意到,随着玉石硬度的不同,不同时期的刻划工具和力度也悄然改变,这反过来又对符号的清晰度产生了制约——这种由物质条件反推文化实践的论述路径,极其具有启发性。对于那些真正热爱钻研中华文明脉络的求知者来说,这本著作无疑是一块厚重而坚实的地基,它为后续任何关于古代书写载体或礼器研究,都提供了一个极高的参照标准。

评分

最令我感到意外且欣喜的是,本书在理论构建上展现出的强大融贯性。作者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硬科学”(如矿物学对玉石产地的判定)和“软文化”(如符号学与宗教观)的桥梁。书中对于“礼器”的解读,绝非停留在简单的功能划分,而是深入到玉的“德性”观念如何通过其被雕刻的形态和附着的文字,被社会精英阶层反复确认和强化的过程。这种多学科的交汇,使得我们对玉石的理解从单纯的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图腾和权力象征的高度。它让我意识到,玉石上的每一个符号,都不是孤立的装饰,而是当时社会信仰、等级制度和审美标准的综合投影。这种宏观视野下的精微剖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社会运作机制的认识,非常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治学态度极其严谨和扎实。这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文化速写,而是真正深入到田野、文献和材料学的交叉地带进行探索的成果。尤其是在探讨特定时期玉器上的符号与同期文字形态的对应关系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考古报告和出土实物数据,逻辑链条严密得让人无可挑剔。比如,书中关于商周时期玉器上某些几何纹饰如何逐渐被抽象化、最终融入早期金文体系的分析,就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古文字学功底,他没有简单地做概念的嫁接,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媒介转换(从刻划到书写)过程中的视觉语义漂移。这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论证方式,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论点的分量和可靠性。它真正做到了“以物证史,以字释形”,拓宽了我对“文化载体”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