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第四版)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 Systems,Fourth]

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第四版)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 Systems,Fourt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Dharma P.Agrawal(D.P.阿格拉沃尔),Qing-An Zeng(曾庆安) 著,谭明新 译
图书标签: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无线移动系统
  • 通信工程
  • 信号处理
  • 无线网络
  • 移动网络
  • 4G
  • 5G
  • 通信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5974
版次:4
商品编码:120322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外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 Systems,Fourth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无线移动通信理论知识阐述系统、全面,无线移动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有所涉及。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在阐述了概率论、数理统计、排队论与话务理论之后,逐步分析了无线移动通信所涉及的各个主题,包括无线移动信号的传输、信道编码技术、蜂窝的基本概念、多路无线接入、多址技术、调制技术、信道分配技术、通信系统的设计、网络协议、现有的蜂窝系统、IEEE 802系列技术、Ad Hoc网络与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与隐私问题、卫星通信系统,并在*后一章介绍了近年来无线移动领域的*新进展。为了加强对书中概念的理解,各章都给出了开拓思维的实验与开放性项目。

作者简介

谭明新,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现在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任教授。从事《现代交换技术》、《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微波通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舰载数字程控交换系统国产化的技术骨干;主持国防科工委基金项目《turbo码在舰载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Dharma Prakash Agrawal 博士,美国俄亥俄州教育局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杰出教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分布式移动计算中心的创办主任。他获得了IEEE计算机学会的众多证书和奖励,并被选为核心成员,他还是ACM、AAAS和WIF会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的资深会员,2008年获得哈里谷德奖(IEEE CS Harry Goode Award)。

Qing-An Zeng(曾庆安) 1997年于日本静岗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日本电气株式会社(NEC),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曾作为NEC的两名专家代表之一参加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数据层和网络层的标准制定工作,还作为NEC的专家代表参加了香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选定工作。1999年,他被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还是IEEE高级会员。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蜂窝系统的发展史
1.2 蜂窝系统的特点
1.3 蜂窝系统基础
1.4 蜂窝系统的基础设施
1.5 网络协议
1.6 IEEE 802.11
1.7 Ad Hoc网络
1.8 传感器网络
1.9 无线MAN、 LAN、 BAN和PAN
1.10 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和隐私
1.11 卫星系统
1.12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1.13 本书的章节安排
1.14 参考文献
1.15 习题
第2章 概率、 统计与话务理论
2.1 引言
2.2 概率与统计的基本理论
2.2.1 随机变量
2.2.2 累积分布函数
2.2.3 概率密度函数
2.2.4 期望值、 n阶矩、 n阶中心矩、 方差
2.2.5 一些重要的分布
2.2.6 多个随机变量
2.3 话务理论
2.3.1 泊松到达模型
2.4 基本排队系统
2.4.1 什么是排队论
2.4.2 排队论的基础
2.4.3 肯德尔记号
2.4.4 利特尔法则
2.4.5 马尔可夫过程
2.4.6 增消过程
2.4.7 M/M/1/∞排队系统
2.4.8 M/M/S/∞排队系统
2.4.9 M/G/1/∞排队系统
2.5 小结
2.6 参考文献
2.7 习题
第3章 移动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
3.1 引言
3.2 无线电波的种类
3.3 传输机制
3.4 自由空间的传输特性
3.5 地面传输
3.6 路径损耗
3.7 慢衰落
3.8 快衰落
3.8.1 信号包络的统计特性
3.8.2 瞬时幅度的特性
3.9 多普勒效应
3.10 时延扩展
3.11 码间干扰
3.12 相干带宽
3.13 同频干扰
3.14 小结
3.15 参考文献
3.16 实验
3.17 开放性项目
3.18 习题
第4章 信道编码与差错控制
4.1 引言
4.2 线性分组码
4.3 循环码
4.4 循环冗余校验
4.5 卷积码
4.6 交织器
4.7 Turbo码
4.8 ARQ技术
4.8.1 停等式ARQ方案
4.8.2 返回N帧的ARQ方案
4.8.3 选择性重传ARQ方案
4.9 小结
4.10 参考文献
4.11 实验
4.12 开放性项目
4.13 习题
第5章 蜂窝系统的相关概念
5.1 引言
5.2 小区所属的范围
5.3 信号的强度与小区参数
5.4 小区的容量
5.5 频率复用
5.6 如何构成簇
5.7 同频干扰
5.8 小区分裂
5.9 小区扇形化
5.10 小结
5.11 参考文献
5.12 实验
5.13 开放性项目
5.14 习题
第6章 多路无线接入技术
6.1 引言
6.2 多路无线接入协议
6.3 竞争型协议
6.3.1 纯ALOHA
6.3.2 时隙ALOHA
6.3.3 CSMA
6.3.4 CSMA/CD
6.3.5 CSMA/CA
6.4 CSMA/CD与CSMA/CA的比较
6.5 小结
6.6 参考文献
6.7 实验
6.8 开放性实验
6.9 习题
第7章 多址技术
7.1 引言
7.2 多址技术的概念与模型
7.2.1 FDMA
7.2.2 TDMA
7.2.3 CDMA
7.2.4 OFDM
7.2.5 SDMA
7.2.6 多址技术的比较
7.3 调制技术
7.3.1 幅度调制
7.3.2 调频
7.3.3 FSK
7.3.4 相移键控
7.3.5 四相相移键控
7.3.6 π/4-QPSK
7.3.7 正交幅度调制
7.3.8 16QAM
7.4 小结
7.5 参考文献
7.6 实验
7.7 开放性项目
7.8 习题
第8章 信道的分配
8.1 引言
8.2 静态信道分配与动态信道分配
8.3 固定信道分配
8.3.1 简单的信道借用方案
8.3.2 复杂的信道借用方案
8.4 动态信道分配
8.4.1 集中式动态信道分配方案
8.4.2 分布式动态信道分配方案
8.5 信道的混合分配方案
8.5.1 信道的混合分配方案
8.5.2 信道弹性分配方案
8.6 特殊系统结构的信道分配
8.6.1 一维系统的信道分配
8.6.2 复用分区时的信道分配
8.6.3 各个小区重叠时的信道复用
8.7 系统的建模
8.7.1 基本建模
8.7.2 预留信道的建模
8.8 小结
8.9 参考文献
8.10 实验
8.11 开放性项目
8.12 习题
第9章 移动通信系统
9.1 引言
9.2 蜂窝系统的基础设施
9.3 注册
9.4 切换参数与基本支持
9.4.1 影响切换的参数
9.4.2 切换的基本支持技术
9.5 对漫游的支持
9.5.1 归属地代理、 异地代理、 移动IP
9.5.2 骨干路由器中的路由变更
9.6 组播
9.7 超宽带技术
9.7.1 UWB系统的特性
9.7.2 UWB信号的传输
9.7.3 UWB技术的现状及其应用
9.7.4 UWB与扩频技术之间的区别
9.7.5 UWB技术的优点
9.7.6 UWB技术的缺点
9.7.7 UWB技术面临的难题
9.7.8 未来的发展方向
9.8 毫微微蜂窝网络
9.8.1 技术特性
9.8.2 棘手的问题
9.9 小结
9.10 参考文献
9.11 实验
9.12 开放性项目
9.13 习题
第10章 网络协议
10.1 引言
10.1.1 第1层: 物理层
10.1.2 第2层: 数据链路层
10.1.3 第3层: 网络层
10.1.4 第4层: 传输层
10.1.5 第5层: 会话层
10.1.6 第6层: 表示层
10.1.7 第7层: 应用层
10.2 TCP/IP协议
10.2.1 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10.2.2 网络层
10.2.3 TCP
10.2.4 应用层
10.2.5 采用贝尔曼福德算法的路由选择
10.3 无线TCP
10.3.1 对无线TCP的需求
10.3.2 有线TCP的局限性
10.3.3 无线环境的解决方案
10.3.4 链路层协议
10.4 第6版网际协议
10.4.1 从IPv4转换到IPv6
10.4.2 IPv6的头部格式
10.4.3 IPv6的特性
10.4.4 IPv6与IPv4之间的区别
10.5 小结
10.6 参考文献
10.7 实验
10.8 开放性项目
10.9 习题
第11章 现有的无线系统
11.1 引言
11.2 AMPS
11.2.1 AMPS的特性
11.2.2 AMPS系统的运行
11.2.3 AMPS电话系统的一般流程
11.3 IS-41
11.3.1 简介
11.3.2 支持的各项处理过程
11.4 GSM
11.4.1 频带与信道
11.4.2 GSM的帧结构
11.4.3 GSM系统采用的识别号码
11.4.4 GSM系统的接口、 平面和层
11.4.5 切换
11.4.6 短信服务
11.5 IS-95
11.5.1 功率控制
11.6 IMT-2000
11.6.1 国际上的频谱分配方案
11.6.2 第三代蜂窝系统提供的业务
11.6.3 统一的第三代系统无线移动通信
11.6.4 多媒体信息服务
11.6.5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11.7 小结
11.8 参考文献
11.9 习题
第12章 IEEE 802.11技术与无线接入点
12.1 引言
12.2 信息的下行传输
12.3 上行链路的信息传输
12.3.1 上行链路上含有RTS/CTS的信息传输
12.4 802.11系列协议的变体
12.4.1 IEEE 802.11b
12.4.2 IEEE 802.11g
12.4.3 IEEE 802.11n
12.4.4 IEEE 802.11ac
12.5 飞机上的WiFi接入
12.6 小结
12.7 参考文献
12.8 实验
12.9 开放性项目
12.10 习题
第13章 Ad Hoc网络
13.1 引言
13.2 MANET的特性
13.3 应用
13.4 路由选择
13.4.1 路由选择的要求
13.4.2 路由选择的分类
13.5 表驱动式路由选择协议
13.5.1 目的节点序列距离矢量路由
13.5.2 MANET中簇的构成
13.5.3 簇首的选择
13.5.4 簇首网关交换路由
13.5.5 无线路由协议
13.6 按需路由选择
13.6.1 Ad Hoc按需距离矢量路由选择
13.6.2 动态源路由协议
13.6.3 临时排序路由算法
13.6.4 基于联合的路由选择协议
13.6.5 基于信号稳定性的路由选择
13.7 混合式的路由协议
13.7.1 区域路由选择协议
13.7.2 鱼眼状态路由协议
13.7.3 具有组移动性的MANET的路标路由选择
13.7.4 位置辅助路由选择
13.7.5 方位辅助定向泛洪
13.7.6 相对距离微发现Ad Hoc路由选择
13.7.7 能量感知路由协议
13.8 多径路由选择协议
13.8.1 移动Ad Hoc网络中的按需多径路由协议
13.8.2 Ad Hoc按需距离矢量备份路由
13.8.3 分离多径路由
13.8.4 缓存和多径路由协议
13.8.5 邻接表多径路由
13.9 车域网
13.10 网络仿真器
13.10.1 ns-2和ns-3
13.10.2 其他的网络仿真器
13.11 小结
13.12 参考文献
13.13 实验
13.14 开放性项目
13.15 习题
第14章 传感器网络
14.1 引言
14.2 无线传感器网络固有的自适应动态特性
14.2.1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所做的WSN工作
14.2.2 WSN的其他应用
14.3 WSN的功能单元
14.4 感应区、 通信范围和传感器的配置
14.5 随机部署的传感器网络
14.6 在固定位置安放传感器
14.6.1 定期部署的传感器网络
14.7 网络特性
14.7.1 传感器网络的分类
14.7.2 WSN中MAC协议的基本原理
14.7.3 传感器网络中的平面路由选择协议
14.7.4 定向扩散
14.7.5 信息协商传感器协议
14.7.6 COUGAR
14.8 传感器网络中的分层路由选择
14.8.1 分簇式路由协议
14.8.2 低能量自适应分簇层次结构
14.8.3 门限敏感能量有效网络
14.8.4 周期性门限敏感、 能量有效传感器网络的自适应协议
14.9 设计传感器网络时碰到的问题
14.9.1 传感器的数据库
14.9.2 协同信息处理
14.9.3 传感器信息系统中的低功耗采集
14.9.4 传感器网络中的多径路由
14.9.5 服务差异化
14.9.6 多径路由差异化服务
14.9.7 能源洞问题
14.9.8 数据汇聚
14.9.9 操作系统的设计
14.10 小结
14.11 参考文献
14.12 实验
14.13 开放性项目
14.14 习题
第15章 无线LAN、 PAN、 BAN和MAN
15.1 引言
15.2 ETSI高性能局域网
15.3 家庭无线网络
15.4 Ricochet
15.5 无线个人局域网
15.6 IEEE 802.15.1(蓝牙)
15.6.1 蓝牙系统的结构
15.6.2 IEEE 802.15.3
15.6.3 IEEE 802.15.4
15.7 ZigBee
15.8 无线体域网
15.9 微波接入全球互通
15.9.1 MAC层
15.9.2 MAC层细节
15.9.3 特定业务会聚子层
15.9.4 公共部分子层
15.9.5 物理层
15.9.6 物理层细节
15.10 采用网状网络的WMAN
15.11 采用3GPP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LTE)的WMAN
15.12 采用长期演进和长期演进增强系统的WMAN
15.13 小结
15.14 参考文献
15.15 实验
15.16 开放性项目
15.17 习题
第16章 无线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
16.1 引言
16.2 加密技术与解密技术
16.2.1 加密技术
16.3 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16.3.1 蜂窝电话的安全性
16.3.2 LTE网络的安全性
16.3.3 基于WiFi的AP网络的鉴权
16.3.4 Diffie-Hellman协议
16.3.5 椭圆曲线加密算法
16.4 防火墙与系统的安全性
16.5 移动自组网的安全性问题
16.5.1 安全性方法
16.5.2 入侵检测
16.5.3 MANET中IDS的指标
16.5.4 MANET中入侵检测与响应的移动代理
16.5.5 基于静态数据库的入侵检测体系结构
16.5.6 MANET中的簇入侵检测系统
16.5.7 记录模块
16.5.8 MANET中的自私
16.6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通信
16.6.1 随机配置的WSN中两个传感器节点之间建立共享对称密钥
16.6.2 用二元多项式在两个传感器之间创建共享密钥
16.6.3 入侵检测方案
16.7 分布式DoS攻击检测
16.7.1 协方差分析法
16.8 小结
16.9 参考文献
16.10 实验
16.11 开放性项目
16.12 习题
第17章 卫星系统
17.1 引言
17.2 卫星系统的类型
17.3 卫星系统的特性
17.4 卫星系统的基础设施
17.5 呼叫的建立过程
17.6 全球定位系统
17.6.1 GPS的局限性
17.6.2 GPS的受益者
17.7 高级GPS与增强型911
17.8 利用卫星接入因特网
17.9 小结
17.10 参考文献
17.11 实验
17.12 开放性项目
17.13 习题
第18章 无线技术的最新进展
18.1 引言
18.2 SIM卡
18.3 按键通话技术
18.3.1 PTT的网络技术
18.3.2 iDEN蜂窝网络中的PTT
18.3.3 非iDEN蜂窝网中的PTT: PoC
18.3.4 目前业务的局限性
18.4 RFID
18.5 认知无线电
18.6 综合业务系统的移动性与资源的管理
18.6.1 移动性管理
18.6.2 资源管理
18.6.3 资源管理的最新进展
18.7 双层可视化传感器网络
18.8 多媒体业务的各项要求
18.8.1 媒体编解码器
18.8.2 文件格式
18.8.3 超文本传输协议
18.8.4 媒体控制协议
18.8.5 会话发起协议
18.8.6 多媒体短信服务
18.9 定向天线与智能天线
18.9.1 天线的类型
18.9.2 智能天线与波束的产生
18.9.3 智能天线与空分复用多址
18.10 无线多节点网络中编码的应用
18.11 时滞容错网络与移动机会网络
18.12 第五代及以上的蜂窝系统
18.13 低功耗设计
18.14 可扩展标记语言
18.14.1 超文本标记语言与标记语言之间的关系
18.14.2 WML: 将XML用于无线手持设备
18.15 安卓、 iOS、 iPad、 iPhone和iPad
18.16 物联网、 万维物联网和社交网络
18.17 小结
18.18 参考文献
18.19 开放性问题
18.20 习题
附录 爱尔兰B表
缩略语

前言/序言

  在这里很高兴也很荣幸地介绍本书。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正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发展, 为了让读者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发展, 出版社及时推出了第四版。
  新增内容
  根据读者对第三版广泛的评阅意见修订了第四版的内容。由于接入点快速地进入应用, 所以专为该内容设计了一章。其他的主要变化包括: 为传感器网络单设一章, 并将各种无线技术的安全性处理单独安排一章。在将第三版的一些热点问题融入各章的同时, 还新增了3GPP、 WiMAX和LTE的介绍。而且通过添加如下新概念的分析完全更新了最后一章: ①两层可视化的传感器网络; ②编码在多节点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③时延自适应网络与移动机会网络; ④5G技术及后续发展; ⑤安卓系统; ⑥iOS; ⑦物联网。
  本书的教辅包括原版习题解答和PPT, 采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可通过邮箱申请获得。
  致谢
  本书第四版的修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这里要感谢帮助修订第四版的众多朋友。深深地感谢Yang Chi、 Vaibhav Pandit、 Hailong Li、 Peter Jun、 Rupen Mitra和David Chung博士, 他们在本书再版的过程中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真诚地感谢第三版的所有评阅者, 正是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得第四版比以往几版更令人满意。感谢的评阅者有JunghwanKim、 Hermann J. Helgert和Sarvesh Kulkarni。还要真诚地感谢Cengage Learning出版社的员工, 包括Hilda Gowans和Eavant Cully。
  最后, 还要感谢我们各自的妻子在本书修订过程中的耐心与支持。
  Dharma Prakash Agrawal
  Qing-An Zeng



《现代通信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今信息时代至关重要的通信网络领域,勾勒出其发展脉络、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广泛的应用场景。全书力求从宏观视角和微观细节相结合的角度,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通信网络基石 本部分着重阐述构成现代通信网络的物理基础和理论框架。我们将首先回顾通信发展的历史足迹,从早期电报、电话的诞生,到无线电的出现,再到现代光纤和卫星通信的演进,追溯通信技术如何一步步改变人类社会。随后,深入剖析通信的本质,包括信号的产生、编码、调制、解调和解码等基本过程,介绍不同类型的信号(模拟与数字)及其特性。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包括传播损耗、多径效应、衰落等,是理解无线通信的关键,本书将进行详细讲解。我们还将探讨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如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信息传输速率的极限,为理解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有线通信网络 本部分聚焦于构成现代互联网骨干和数据传输主体的有线通信技术。首先,我们将详细介绍传统的电话交换网络,包括电路交换的原理、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的演进以及IP电话(VoIP)的出现,解释电话通信如何从模拟走向数字化和网络化。接着,重点阐述数据通信网络,包括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的架构。在LAN方面,将深入讲解以太网技术,包括CSMA/CD协议、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以及虚拟局域网(VLAN)的应用。对于WAN,我们将探讨分组交换技术,如TCP/IP协议栈的层次模型、IP地址分配、路由选择算法(如RIP、OSPF、BGP)以及数据链路层协议。光纤通信作为高速数据传输的基石,将进行专题讲解,包括光纤的种类、光传输的原理、光收发器、光放大器以及WDM(波分复用)技术,为理解当前高速互联网的传输能力提供支撑。 第三部分:无线通信网络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头戏,将系统性地介绍支撑我们日常移动通信的无线网络技术。我们将从蜂窝通信的原理入手,解释其从1G到5G的演进过程。1G的模拟技术、2G的数字通信(GSM)、2.5G(GPRS、EDGE)、3G(WCDMA、CDMA2000)以及4G(LTE)和5G(NR)的关键技术,如多址技术(FDMA, TDMA, CDMA, OFDMA)、扩频技术、信道编码、交织、调制解调方式(PSK, QAM)等,都将得到细致的解析。特别是在5G时代,我们将探讨其核心特征,如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延迟、海量连接能力,以及关键技术如毫米波、大规模MIMO、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此外,本书还将涵盖其他重要的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802.11系列协议)的演进和应用,蓝牙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无线信道的特点、干扰和频谱管理问题也将是探讨的重点。 第四部分:网络演进与未来趋势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通信网络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我们将探讨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如何改变传统网络架构,实现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物联网(IoT)通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包括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LoRa, NB-IoT)以及相应的通信协议栈也将被介绍。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例如智能路由、资源优化、故障预测和自愈网络等方面,将是重点分析的内容。最后,本书还将展望未来通信网络的可能形态,如6G的愿景、空天地一体化通信、量子通信等,为读者描绘通信技术未来的宏伟蓝图。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对核心原理的深入剖析,也有对实际技术和应用场景的详细介绍。 体系结构清晰: 内容组织循序渐进,从基础到前沿,逻辑严谨。 涵盖广泛: 覆盖了从有线到无线,从传统到新兴的各类通信网络技术。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过于晦涩的术语,力求使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理解。 本书旨在为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通信技术感兴趣的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资源。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运作机制,掌握其核心技术,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对这类综述性的教材总是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因为它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梳理行业发展的脉络,洞悉技术演进的趋势。拿到《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第四版)》这本书,我首先关注的是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当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所处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封面和目录的初步浏览来看,这本书似乎涵盖了从基础原理到最新的前沿技术,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技术手册的堆砌,更能展现出作者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包括标准制定、产业格局、以及未来用户需求的变化。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够将复杂的概念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又能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见解,帮助我跳出日常工作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我们所处的行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整体色调偏向科技感,一种深邃的蓝色搭配简洁的银色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虽然我拿到的是第四版,但不得不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书籍,也丝毫不会感到畏惧。封面上“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几个大字,配上英文原名,显得既权威又国际化。我个人比较注重书籍的整体呈现,从纸张的质感,到印刷的清晰度,再到装订的牢固程度,这本书都做得相当不错。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这种感觉在如今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排版上,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插图和图表的运用也恰到好处,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从外观和初步的翻阅体验来看,这本书就已经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让人充满了期待,想迫不及待地去探索其中蕴含的丰富知识,感受作者在编撰此书时所付出的心血和对学术的严谨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外观给我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深邃的蓝色和银色的字体搭配,透露出一种科技感和厚重感。我个人比较注重书籍的纸张和印刷质量,因为这直接影响到阅读的舒适度。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字迹锐利,没有模糊或重影的现象,翻阅起来也很顺滑。我尤其喜欢它采用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看起来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些细节上的用心,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和出版社在内容编撰上的严谨态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这本书的内容,但仅凭这第一眼的印象,我就觉得它是一本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书籍。我期待它能够以清晰的逻辑和深入的分析,为我打开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知识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深邃的蓝色为主色调,搭配银色的标题,给人一种科技感十足的专业印象。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纸张质感,触感细腻,厚度适中,翻页时顺滑且没有杂音,这让我感觉非常舒适,预示着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我通常会先快速浏览一遍目录,了解书籍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对于像《无线移动通信系统》这样一本综述性的教材,我非常看重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其逻辑结构的清晰性。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涵盖无线通信领域的核心概念,并且能够以一种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得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同时又能满足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深入学习的需求。从其“第四版”的标注来看,我对其内容的更新性和前沿性也有一定的信心。

评分

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它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拿到《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第四版)》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简洁而富有科技感的封面所吸引。深蓝色的背景如同浩瀚的星空,暗示着无线通信的无限可能,而白色的标题则如同一颗颗闪亮的星辰,指引着探索的方向。我深信,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一本易于理解、逻辑清晰的书籍至关重要。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无线通信原理娓娓道来,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或者在首次出现时提供清晰的解释。同时,合理地运用图表和示例,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从书籍的厚度和章节的划分来看,它似乎有着详实的讲解,我期待它能够覆盖从基础的信号传播到复杂的网络架构,再到前沿的5G甚至6G技术,为我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教材,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在于它能否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没有花哨的装饰,但那种沉静、专业的风格,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引人探究的气息。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字体和字号,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压迫感。在翻阅的过程中,我留意到了一些图表的呈现方式,它们似乎并非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旨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个思想的启迪者,能够引导我不仅仅是“知道”,更是“理解”和“会用”。它的存在,应该能够让我对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触类旁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配合银色简洁的字体,传递出一种沉稳、专业的科技感。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分量,这是一种知识厚重的象征。我通常会在拿到一本新书后,先浏览一下它的目录,看看章节的划分是否清晰,内容覆盖是否全面。我尤其看重教材的时效性,毕竟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所以我对“第四版”这个字样抱有积极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的传输、编码、调制解调,以及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演进,例如从2G到5G的历程。我更希望它能深入分析当前最新的技术和标准,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却透露出一种稳重和专业。封面上“无线移动通信系统”这几个字,字体端庄,颜色沉静,如同通信技术本身一样,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英文原名“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 Systems”则展现了其国际化的视野。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它的重量就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扎实感,仿佛里面承载了厚重的知识。我通常会先翻阅目录,看看章节的划分是否逻辑清晰,内容覆盖是否全面。对于这类技术书籍,我非常看重其内容的更新程度,毕竟无线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看到“第四版”这个字样,我对其时效性有了一定的信心。另外,我还会留意书籍的印刷质量,字迹是否清晰,图表是否准确,这些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和出版社的严谨程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这些外部观察来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一个专业、可靠的印象。

评分

对于任何一本技术类书籍,我最关注的往往是它的结构和内容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并且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不算是非常炫丽,但却有一种沉稳的科技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醒目的标题,给人一种专业且可靠的印象。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会仔细地翻阅目录,了解其整体的章节安排,看看是否覆盖了从基础到进阶的各个方面。第四版这个标签也让我对内容的更新程度有了初步的信心。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例如信道编码、多址技术、移动性管理等等,并且能够深入分析当前主流技术(如4G、5G)的架构和关键技术。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展望,为我提供一个前瞻性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低调,却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深邃的蓝色基调,配合银色的文字,给人一种科技感和权威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在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专业定位。我拿到这本书时,手感很扎实,纸张的厚度和质感都恰到好处,翻页时没有廉价感,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放心地反复翻阅和做笔记,而不用担心它会轻易损坏。我非常看重书籍的排版和设计,清晰的标题、合理的段落划分、以及流畅的行文,都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从初步的浏览来看,这本书的排版似乎做得相当不错,字迹清晰,间距适宜,这对于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它的外观一样,内容也同样充实、严谨,并且能够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呈现,帮助我深入理解无线移动通信的方方面面。

评分

正版教材,印刷质量没有问题,内容经典,慢慢学习了。

评分

这本书很实用,是正版,很喜欢

评分

正版教材,印刷质量没有问题,内容经典,慢慢学习了。

评分

京东购物,方便快捷省心!

评分

这本书很实用,是正版,很喜欢

评分

京东购物,方便快捷省心!

评分

这本书很实用,是正版,很喜欢

评分

京东购物,方便快捷省心!

评分

这本书很实用,是正版,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