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

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益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历史
  • 王朝兴衰
  • 政治
  • 军事
  • 文化
  • 社会
  • 北宋
  • 南宋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846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51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王朝的终结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8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一本大家写给大家看的历史书,南京大学教授赵益二十年经典之作,兼具可读性与专业性。
《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一本书讲透大宋帝国三百年的命运走向,读一个王朝的衰亡史,更能读懂这个王朝。
不贪财、不好色、锐意革新的王安石为何被认为是败坏天下的人?从北宋到南宋,宋家王朝重文轻武的潜规则为何没有让它“与士大夫共天下”?改革派、保守派轮番上阵,十六年变法成果一夜归零,*具法治意识的封建王朝莫非只是个传说?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大宋王朝?


---------------------------------------------------------------------------------------------------------------------------------------------

王朝的终结丛书系列:





《》






内容简介

宋史难治,实在是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矛盾的一笔,《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可谓是迎难而上。作者赵益没有将笔墨放在众人皆知的外在病因上,在《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一书中,他选择深入宋人的内心,去挖掘大宋帝国衰亡的内在病因,向世人展示了宋人的无奈、无能、无聊乃至无所事事的心态轨迹,构成了一部大宋衰亡的心史。对这个只剩下半壁河山,经济却超过了盛唐;党争不止,却形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对外软弱无能,但无妨他们的皇帝成为历朝历代帝王中文化修养*高的朝代,没有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正因为如此,当它转化成历史故事时,会令人惊奇地好看,因为这里的人真实,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英明之处也有糊涂之处,就像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赵益,1965年生,江苏南通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史相关专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四战之地,悲剧一开始就已注定 001
五代乱世 002
定都汴梁:埋下悲剧的种子 007
息事宁人就能安枕无忧? 013
重拾斯文,道德标准放在首位 020
养士与养兵之策 027
穷则思变 034

第二章 势在必行的改革,谁来做推手? 041
范仲淹:理想主义改革派 042
宋朝不缺的是人才 048
王安石理财:经济基础规范一切力量 055
王安石变法的功与过 062
书生意气与快意恩仇 071
党同伐异,历史总在轮回 080

第三章 南渡,只剩下半壁河山 091
宋徽宗:只怪生在帝王家 092
致命的诱惑:联金伐辽 098
靖康之难 108
高宗的四次大难不死 114
半壁河山,以柔道御天下 121
秦桧擅权,黑夜更黑 130

第四章 雍容与惨淡,安逸与痛苦 141
天子与秦桧 142
成功的防守和失败的进攻 148
临安:销了剑锋,雌了男儿 155
南渡帝国的新一代 161
朱熹:当学术与政治相遇 166
历史的合理性总是出人意料 173

第五章 败局:坏在根柢 181
三朝内禅:南宋皇帝的无奈选择 182
天子的权力凌驾制度之上 187
错误的北伐 193
雾失楼台:独裁、专权与腐败 199
史弥远“擅自废立”的真相 204
奸臣:翻不过去的篇章 210

第六章 天下:谁宾谁主 219
走向中国:文明的必由之路 220
市井无赖贾似道 227
襄阳之战:帝国的最后一搏 232
文天祥:殉国的开始 237
崖山海战:最后的悲壮 243

初版后记 248

精彩书摘

这与九年前的一幕何其相似!那时太祖还是后汉枢密使郭威的部下,当后汉幼主登基时,郭威是顾命大臣之一,手握重兵,独揽大权,与今天太祖的地位相当。也是在率兵御寇兵次途中之际,忽然间诸军将士鼓噪而起,伏拜马前,要郭威做皇帝。郭威当然也表示自己绝不敢当,甚至退居馆驿闭门拒之。可兵士们不依,登墙越室而人,涕泗并下,请为天子。其时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最终有人扯裂黄旗披在了郭威身上,刹那间山呼震地,郭威感极而泣。就是当年的尧荐舜让,大概也没有如许热闹的场面。
太祖的黄袍加身没有做戏做得如此过火,这是因为太祖弟匡义和后来成为新朝第一位贤相的赵普极懂事理,知道怎样控制节奏。不过太祖话说得太妙了,当一切都结束时,太祖说:
罢,就依你们了,你等要贪富贵,如是奈何!
是“你们”而不是“我”,这是太祖“巧妙”之核心所在。所以他在说这话的时候,还由衷地叹了口气。这也是不能不叹的,因为潜台词表示还有话没有说。于是众人齐道:但凭吩咐。太祖便说出一番话来。太祖说:欲立我为天子,须听从我的命令,不然,我是万万不愿做的。千万不能小看太祖的这番言语,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个前提奠定了本朝立国的基础,三百年中,竟就没有发生过拥兵自重、犯上作乱的事情。当然这是后话。
太祖既然黄袍加身,理所当然地班师回京,当天即整军从开封仁和门入城,一路秋毫无犯。翌日,在崇元殿行禅代礼,太祖就龙墀北面拜受,此后,由宰相扶升殿,服衮冕,即皇帝位。因新帝初所领节度使在宋州,于是号天下曰“宋”,改元“建隆”,大赦天下。
《尚书》上曾把有文德才艺之古帝王称为“艺祖”,这是对开国皇帝的一种美称。本朝人博古尚文,遂称太祖皇帝为“艺祖”,在另一方面,当然也是出于对太祖的崇敬之心。这和当时人们口语中常把天子称为“官家”的意思一样,“官家”来自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的成语,同样表示了一种对皇帝的尊敬之情。确实,太祖皇帝自是与五代如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天子们不能同日而语的,他在很多方面当得起“艺祖”这个称号。
这一日禅代大典的重头戏是在殿上宣读禅代诏书,这当然是由饱受古训且文笔精湛的大手笔撰写,一个识时务者翰林承旨陶榖早就拟就了这道诏制。尽管就古有之例来看,这种无可奈何的文字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但至少从表面上来说这道禅让诏还算是温婉平和,也给旧朝留了些面子。以后周幼主柴宗训口气所说的一句“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活生生的现实。难怪华山隐士陈抟闻宋代周,十分欣喜地说:“天下自此定矣!”

这无疑又是一个善良的谶言,因为天下当然不是一次黄袍加身就能太平了的。但艺祖没辜负天下渴望和平者美好的期望,远交近攻,辅以仁厚爱人之德,先定周境,继平荆湖,灭后蜀,再取南汉、南唐,最后吴越入朝归顺,江南大平。除了北面的北汉、辽以外,差不多也就算得上是天下一统了。不过,这一切用了将近十三年的时间。艺祖陛下完成了这百代功业,竟也就在吴越入朝的那一年,公元976年,驾崩仙逝。御弟匡义(建隆元年太祖即位时改名为“光义”,此际又改名为“炅”)即位,继续太祖未了的事业,在接下的几年里,又收服了江南泉、漳二州十四县,再灭北汉,基本上奠定了本朝的版图。只是连征辽国失败,不得已屈己议和,采取守势。难以预料的是,先知圣人孔子“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话却没能应验,这一守竟就是三百年!
世事虽不是完全不可预料,但天机又岂能处处泄漏。就是华山隐者陈抟,这位传说中创造了《太极图》、《先天图》,发明了象数之学的得道高人,也未能指明三百年的后事,又何论奔走尘寰的芸芸众生?人们只是沉浸在新朝初政光宅天下的仁明化浴中怡然自得,饮酒赋诗,歌舞逍遥,享受着人文洋溢礼乐雍然的快乐和自豪。夷狄之辈又何惧许多,在文明的感召下远人来归,定将是迟早的事情。这是久乱而重新归一的时代,天德人文便不可阻挡地大放光辉。从太祖皇帝率兵回师开封,在崇元殿即位的那一刻起,这种基调就已经定下了。
人们常说,每一种事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会显现出一种“气象”,这种气象是从涵养深处蕴育而生自然流露的,如同春风化雨一般无处不在。或雄壮高古,或粗俗卑陋,决定着攸化神运的起承转合、成住坏空。本朝的气象如何,虽然目前还不能遽下结论,但经历过五代乱世血淋淋的残酷后,新一代天子必须以仁德去征服天下,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新朝的运祚就会像五代的王朝一般短寿而夭。不过,“仁”的力量并非是无往而不胜的,假如没有廓清四合、荡涤天下的雄威,一切仁德便只剩下徒具其表的外衣,好看而不中用。太祖显然是明白这一点的,因此在贵为天子后却常常不能安然入眠,他不止一次向他的忠直大臣赵普抱怨说:一榻内外,全是他人鼾睡。事实也正是如此,多年的痼疾并不会因为新朝的建立而一旦消亡。更可怕的是,如果矫枉必须过正的话,那就会带来新的问题,它们与此前的病端虽然不尽相同,但所有的疾病性质总是一样的,一切都以最终危及生命而结束。太祖的一生就是在仁与威的矛盾交织中度过的,不幸的是,它也同样会贯穿着本朝历史的始终。
还是回到大宋朝建立的那一天来。那是公元960年正月初五,这一天本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既无日月星辰之变,也无五行灾异之象,除了任职旧朝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通因不从新朝,全家被杀外,由于太祖的严饬,诸如惊犯宫阙、侵凌朝贵及剽掠府库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很平静。细述起来,本朝建立的这一天太祖皇帝自然有许多诏令,就像每一位承受天命的受禅者一样,给前所未有的新朝开辟一种崭新的气象,虽然都是形式上的,但却不能不做。比如内外军士赐赏,贬降者叙复,流配者释放,父母该恩者封赠,以及遣使遍告诸国,诏谕诸镇将帅等等;此后,告祭天地社稷,加官进爵不等。到了正月十七日,最后一项措施立太庙完成之后,新朝便可以说正式开始了。新朝政令没有提到国都的问题,原因也很简单,本朝受禅于周,自是以周之国都为国都,太祖既然是在崇元殿庭中拜受周禅,那么一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于是,大宋的国都便就是开封。因其地旧属汴州,又名汴梁,相对于西京洛阳而言,本朝人遂又称之为东京汴梁。
从来都没有哪一个王朝像我大宋帝国,诞生之初,就是衰亡之始。从一座城池,走向另一座城池,演绎出一段凄苦苍凉的双城故事。
这与九年前的一幕何其相似!那时太祖还是后汉枢密使郭威的部下,当后汉幼主登基时,郭威是顾命大臣之一,手握重兵,独揽大权,与今天太祖的地位相当。也是在率兵御寇兵次途中之际,忽然间诸军将士鼓噪而起,伏拜马前,要郭威做皇帝。郭威当然也表示自己绝不敢当,甚至退居馆驿闭门拒之。可兵士们不依,登墙越室而人,涕泗并下,请为天子。其时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最终有人扯裂黄旗披在了郭威身上,刹那间山呼震地,郭威感极而泣。就是当年的尧荐舜让,大概也没有如许热闹的场面。
太祖的黄袍加身没有做戏做得如此过火,这是因为太祖弟匡义和后来成为新朝第一位贤相的赵普极懂事理,知道怎样控制节奏。不过太祖话说得太妙了,当一切都结束时,太祖说:
罢,就依你们了,你等要贪富贵,如是奈何!
是“你们”而不是“我”,这是太祖“巧妙”之核心所在。所以他在说这话的时候,还由衷地叹了口气。这也是不能不叹的,因为潜台词表示还有话没有说。于是众人齐道:但凭吩咐。太祖便说出一番话来。太祖说:欲立我为天子,须听从我的命令,不然,我是万万不愿做的。千万不能小看太祖的这番言语,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个前提奠定了本朝立国的基础,三百年中,竟就没有发生过拥兵自重、犯上作乱的事情。当然这是后话。
太祖既然黄袍加身,理所当然地班师回京,当天即整军从开封仁和门入城,一路秋毫无犯。翌日,在崇元殿行禅代礼,太祖就龙墀北面拜受,此后,由宰相扶升殿,服衮冕,即皇帝位。因新帝初所领节度使在宋州,于是号天下曰“宋”,改元“建隆”,大赦天下。
《尚书》上曾把有文德才艺之古帝王称为“艺祖”,这是对开国皇帝的一种美称。本朝人博古尚文,遂称太祖皇帝为“艺祖”,在另一方面,当然也是出于对太祖的崇敬之心。这和当时人们口语中常把天子称为“官家”的意思一样,“官家”来自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的成语,同样表示了一种对皇帝的尊敬之情。确实,太祖皇帝自是与五代如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天子们不能同日而语的,他在很多方面当得起“艺祖”这个称号。
这一日禅代大典的重头戏是在殿上宣读禅代诏书,这当然是由饱受古训且文笔精湛的大手笔撰写,一个识时务者翰林承旨陶榖早就拟就了这道诏制。尽管就古有之例来看,这种无可奈何的文字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但至少从表面上来说这道禅让诏还算是温婉平和,也给旧朝留了些面子。以后周幼主柴宗训口气所说的一句“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活生生的现实。难怪华山隐士陈抟闻宋代周,十分欣喜地说:“天下自此定矣!”

这无疑又是一个善良的谶言,因为天下当然不是一次黄袍加身就能太平了的。但艺祖没辜负天下渴望和平者美好的期望,远交近攻,辅以仁厚爱人之德,先定周境,继平荆湖,灭后蜀,再取南汉、南唐,最后吴越入朝归顺,江南大平。除了北面的北汉、辽以外,差不多也就算得上是天下一统了。不过,这一切用了将近十三年的时间。艺祖陛下完成了这百代功业,竟也就在吴越入朝的那一年,公元976年,驾崩仙逝。御弟匡义(建隆元年太祖即位时改名为“光义”,此际又改名为“炅”)即位,继续太祖未了的事业,在接下的几年里,又收服了江南泉、漳二州十四县,再灭北汉,基本上奠定了本朝的版图。只是连征辽国失败,不得已屈己议和,采取守势。难以预料的是,先知圣人孔子“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话却没能应验,这一守竟就是三百年!
世事虽不是完全不可预料,但天机又岂能处处泄漏。就是华山隐者陈抟,这位传说中创造了《太极图》、《先天图》,发明了象数之学的得道高人,也未能指明三百年的后事,又何论奔走尘寰的芸芸众生?人们只是沉浸在新朝初政光宅天下的仁明化浴中怡然自得,饮酒赋诗,歌舞逍遥,享受着人文洋溢礼乐雍然的快乐和自豪。夷狄之辈又何惧许多,在文明的感召下远人来归,定将是迟早的事情。这是久乱而重新归一的时代,天德人文便不可阻挡地大放光辉。从太祖皇帝率兵回师开封,在崇元殿即位的那一刻起,这种基调就已经定下了。
人们常说,每一种事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会显现出一种“气象”,这种气象是从涵养深处蕴育而生自然流露的,如同春风化雨一般无处不在。或雄壮高古,或粗俗卑陋,决定着攸化神运的起承转合、成住坏空。本朝的气象如何,虽然目前还不能遽下结论,但经历过五代乱世血淋淋的残酷后,新一代天子必须以仁德去征服天下,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新朝的运祚就会像五代的王朝一般短寿而夭。不过,“仁”的力量并非是无往而不胜的,假如没有廓清四合、荡涤天下的雄威,一切仁德便只剩下徒具其表的外衣,好看而不中用。太祖显然是明白这一点的,因此在贵为天子后却常常不能安然入眠,他不止一次向他的忠直大臣赵普抱怨说:一榻内外,全是他人鼾睡。事实也正是如此,多年的痼疾并不会因为新朝的建立而一旦消亡。更可怕的是,如果矫枉必须过正的话,那就会带来新的问题,它们与此前的病端虽然不尽相同,但所有的疾病性质总是一样的,一切都以最终危及生命而结束。太祖的一生就是在仁与威的矛盾交织中度过的,不幸的是,它也同样会贯穿着本朝历史的始终。
还是回到大宋朝建立的那一天来。那是公元960年正月初五,这一天本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既无日月星辰之变,也无五行灾异之象,除了任职旧朝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通因不从新朝,全家被杀外,由于太祖的严饬,诸如惊犯宫阙、侵凌朝贵及剽掠府库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很平静。细述起来,本朝建立的这一天太祖皇帝自然有许多诏令,就像每一位承受天命的受禅者一样,给前所未有的新朝开辟一种崭新的气象,虽然都是形式上的,但却不能不做。比如内外军士赐赏,贬降者叙复,流配者释放,父母该恩者封赠,以及遣使遍告诸国,诏谕诸镇将帅等等;此后,告祭天地社稷,加官进爵不等。到了正月十七日,最后一项措施立太庙完成之后,新朝便可以说正式开始了。新朝政令没有提到国都的问题,原因也很简单,本朝受禅于周,自是以周之国都为国都,太祖既然是在崇元殿庭中拜受周禅,那么一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于是,大宋的国都便就是开封。因其地旧属汴州,又名汴梁,相对于西京洛阳而言,本朝人遂又称之为东京汴梁。
从来都没有哪一个王朝像我大宋帝国,诞生之初,就是衰亡之始。从一座城池,走向另一座城池,演绎出一段凄苦苍凉的双城故事。

前言/序言

关注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何在?西方史学家一直推崇公元前二世纪时的古罗马历史学家波里比阿的话:“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会使我们特别注意到将来。”而考古学证明,至少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代,中国人就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时的史官们不仅要记录发生了的事件,还要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件。他们选择龟甲来刻写卜辞,因为龟具有长久的寿命,见证过历史的沧桑,所以能够暗示未来的吉凶。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也是文明延续性最强的民族国家,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个民族强烈的历史意识,使他们一旦遇到重要的选择,便首先去翻阅史书。中国的文化传统认为,某个王朝一旦出现衰亡的征兆,上天和民众马上会抛弃它,将它变成新兴王朝的历史收藏,以供取资。《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记载夏桀迷惑暴乱,太史令终古便出奔投商。而当商纣王迷惑暴乱之际,内史向挚也“载其图法,出亡之周”。中国历朝历代的史官似乎有着一种自觉的意识:让历史永远服务于未来。
什么是重大事件?古代史书中记录的重大事件大多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中最大的又莫过于改朝换代,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兴亡”。而中国人讨论“亡”似乎更有甚于“兴”。古代中国在战国秦汉之际发生过最为重大的转折。此前的夏、商、周三代都是享国超过五六百年甚至达八百年的氏族王国,但这样的国家毕竟是联盟式的松散政体。而经过战国秦汉的历史实践过程完成、确立的郡县制国家,才是统一的领土国家和全民国家。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这样的国家体制如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起算,至清帝逊位的1911年,延续了2132年。其间有过二十多个统一或分裂;汉族或少数民族的王朝,但都奉行了郡县制度,因此我们不妨将他们视作一个中华帝国的不同届次的政府。只是这些政府的任期与更换方式与近现代国家不同而已。而他们开辟的国土、抟成的民族,创造的文化、锻造的性格大都被近现代的中国人继承了下来。
汉、唐、宋、明、清是中华帝国任期最长的五大王朝,这些国祚久长,创造过盛世的王朝,其衰亡更加具有历史意味。我们发现,尽管它们的灭亡各有原因,但有两个方面是相同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其一是这五个王朝的灭亡形式囊括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两种形式:来自内部的分裂与来自外部的挑战。汉、唐亡于内;宋、明亡于外;清朝有些例外,其外部的挑战来自于新的时代与新的世界。当然,他们的灭亡都是内忧加外患,销磨积弊多年,才导致一个最终解决的方式。其二是这五个王朝由于制度的优越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没有一个王朝是毁于一旦的。他们的代替者或是受其抚育的臣民,或是受其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除了清朝,其他四个王朝的代替者无一不以他们的继任者自居,进行政治改革并修撰前任王朝的国史。就清朝而言,最后的革命是由于改良政治的失败而导致的。这一点,与夏、商、周、秦、汉之间的推翻暴政,解民于水火式的革命很不一样。因此,汉、唐、宋、明、清留给我们的历史经验是最为丰富的,而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也是最为深刻的。它们是历史遗产最丰富的王朝。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套讨论兴亡的丛书只是历史通俗读物而不是学术著作,是三个大学文史专业教师不务正业的少作和一位作家对历史的演绎,代表着他们的文字趣味与历史见识,这次再版作了少许的修订。他们的目的只是用现代散文话语营构一个历史阅读场景,其中只有情节、人物、议论而不是在阐述历史的规律和理论,叙述与议论各有不同的视角,对历史的看法和文风也不尽统一。但他们相信,在这个全球风云变幻、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会有更多的国人想要了解我们的过去,关注我们的未来。正如法国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所言:“我们的任务是要创造历史,因为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惟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如果这套文字通俗但又不是戏说的丛书能够感发人们对国史的兴趣,便满足了他们的心愿。


徐兴无
2016年5月于南京大学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图书简介,其主题与《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无关,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星河彼岸的秘钥:古代文明的失落技术与宇宙观》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古代文明遗留下来的那些超乎时代理解的精湛技术,以及他们对宇宙的深层认知。我们不再满足于将这些成就仅仅归结为偶然的巧合或简单的手工技艺,而是尝试构建一个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探究那些似乎在历史长河中“凭空消失”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失落的工程奇迹与材料科学 古代世界并非一个技术停滞的时代,恰恰相反,许多失传的工程技术至今仍让现代工程师感到困惑。 1. 罗马混凝土的永恒之谜: 罗马人建造的许多结构,如万神殿的穹顶,历经两千年风雨侵蚀依然坚固。现代科学分析显示,其秘密在于其特殊的火山灰混合物,这种材料在特定条件下能自我修复裂缝。本书详细追溯了这种“活的混凝土”的配方,对比了其与现代波特兰水泥在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上的差异,并探讨了为何这种技术在西罗马帝国衰落后几近失传,直到近现代才被重新理解。我们研究了地中海沿岸不同地区火山灰的微观结构差异,试图还原出最原始、最高效的配比方案。 2. 亚历山大灯塔的结构动力学: 这座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巨型建筑,其设计复杂程度令人惊叹。通过对残存文献的细致比对,我们重构了其内部支撑系统的力学模型。书中特别关注了其可能采用的平衡配重系统和抗震基础设计,这些设计远超当时公认的结构工程学水平。我们引入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模拟结构进行测试,探讨其抗击海啸和地震的能力,并对比了其与古代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类似高层建筑的差异。 3. 复杂光学与计时装置: 从安提基特拉机械(Antikythera mechanism)的精妙齿轮组,到古埃及利用水的精确计时技术,古代人对时间、天象的掌握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精确度。本书不仅解构了这些机械装置的工作原理,更着重分析了制造这些复杂零件所需的冶金技术和工具精度。我们特别对比了公元前后的青铜合金纯度标准,以及当时对几何学和三角学应用的研究深度,揭示了这些发明背后潜在的学术传承链条。 第二部分:古代的宇宙观与天文学的哲学根基 技术的发展往往是哲学和宇宙观的直接体现。古代文明对“天”的理解,塑造了他们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并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科学方向。 1. 玛雅星历的数学深度: 玛雅文明发展出极为精确的历法系统,其对金星周期、日食预测的准确性令人难以置信。本书着重分析了玛雅数字系统的独特之处(基于二十进制和零的概念),以及他们如何在缺乏望远镜和高等代数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几何观察推导出如此复杂的周期性计算。我们将他们的观测数据与现代天文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探讨了他们观测体系中是否存在未被完全解读的规律。 2. 古印度“四大元素”与原子论的交错: 尽管印度哲学中的“元素观”与现代化学相去甚远,但他们关于物质不可再分的“原子”(Anu)的讨论,却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书中详细梳理了乔罗王、迦那陀等哲学家关于物质结构、微观粒子运动的论述,并将其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思想进行比较。我们试图界定,这种超前的概念是纯粹的哲学思辨,还是基于长期且细致的、但记录缺失的实验观察。 3. 远古文明的“世界之轴”与地理认知: 许多古代神话中都提到了“世界之轴”或“宇宙之山”。本书分析了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天地交汇点的描绘,探讨这些描述是否暗含了古代人对地理极点、磁场中心或特殊天文现象的某种集体记忆或测量结果。我们审视了古代制图技术中对经纬度概念的萌芽,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北极星或特定星座的位置来校准方向。 第三部分:知识的断裂与传承的路径 为何如此精湛的知识最终被遗忘或简化?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知识中断的社会学和历史因素。 1. 知识的精英垄断与防御性遗忘: 我们考察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知识是如何被宗教团体、王室或特定工匠阶层严格控制的。这种垄断机制在社会动荡时,往往是技术迅速失传的主要原因。一旦核心的传承者死亡或知识库被摧毁,后世即便拥有残缺的记录,也无法复现其背后的完整逻辑和操作细节。 2.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许多古代技术依赖于难以量化的“经验之手”。例如,特定熔炉的温度控制、特定药材的采集时辰等,这些实践性的知识往往口耳相传,一旦文字记录只留下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后人便只能看到“魔法般的成果”,却无法重现其“平凡的步骤”。本书通过对几例失传陶艺烧制工艺的逆向工程分析,阐释了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严重性。 3. 跨文化交流的“瓶颈”: 贸易路线和文化接触点的中断,也导致了技术的单向传播。本书对比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在材料、设计理念上的相互影响与吸收情况,指出在某些关键节点,技术的“交叉授粉”停止,使得单一文明在技术瓶颈上无法自我突破,最终导致了停滞甚至倒退。 通过对这些失落技术的细致剖析,《星河彼岸的秘钥》试图重构古代智慧的全貌,并为我们审视现代技术的发展路径提供一个宏大而深远的参照系。它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边界不断试探与重塑的哲学史诗。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我最近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之一了!作者对宋代晚期政治风云的描绘,简直是栩栩如生。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把握,比如朝堂上的那些权力斗争,那些尔虞我诈的场景,读起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本来以为历史书总是枯燥的,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讲述了宏观的衰亡过程,更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决策者在关键时刻的挣扎与无奈。特别是对某一关键战役的分析,作者不仅罗列了战术上的得失,更探讨了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战略思想的僵化和官僚体系的低效。这种多维度的剖析,让整个故事的层次感大大提升。读完之后,我不仅对宋朝的灭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叙事流畅,文笔典雅又不失现代感,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关于宋朝末期历史的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它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没有仅仅停留在歌颂或贬低的层面,而是试图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作者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分析尤其精彩,他清晰地阐释了为何一个在文化和科技上高度发达的帝国,会在外部压力下迅速瓦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理学思想对军事和政治决策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这种将思想史与政治史结合起来的写作手法,让历史的逻辑链条变得异常清晰。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解一个复杂的谜团,每翻过一页,都会有新的线索浮现,所有的碎片都慢慢拼凑成了一幅宏大而又悲凉的画面。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佳,从早期的隐忧到后期的全面崩溃,那种无可挽回的宿命感,读完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审慎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通过几个关键的历史断面,进行穿插和对比,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纵深感。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进程中的循环往复和关键节点的连锁反应。我个人非常赞赏作者对“文化自信”与“现实困境”之间矛盾的探讨。宋朝在文化鼎盛期的同时,却面临着严峻的边患,这种强烈的反差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关于边境官员的奏折和皇帝的批示时,我能感受到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具文采,但又非常克制,没有过度的煽情,所有的情感力量都蕴含在对事实的精准陈述和深邃分析之中。它提供了一种近乎冷峻的视角,让人能够更加客观地审视一个伟大文明的黄昏。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力量非同一般。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在描绘人物群像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功力。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阶层人物命运交织的刻画,从高高在上的权臣到默默无闻的底层百姓,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挣扎。它不是那种板着脸孔说教的历史陈述,而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小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在描述那些关键性的历史转折点时,作者的笔锋犀利,直指核心,毫不含糊。比如对当时军事制度腐败的揭露,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读来让人感到窒息。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试图从中挖掘出永恒的教训。这本书的文献引用和史料运用也十分扎实,但所有的学术支撑都巧妙地融入了流畅的叙事之中,完全没有学究气。

评分

坦白讲,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让我对“衰亡”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衰亡并非一蹴而就的灾难,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内在矛盾的渐进过程。作者非常注重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的作用,他没有把失败简单归咎于某几个昏君或奸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体制的惯性与时代的局限。书中关于财政体系崩溃和地方权力坐大的分析,至今读来仍有极强的现实警示意义。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它既有史学大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家的洞察力。读起来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指引我们看清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真相。这是一部非常成熟、非常有深度的作品,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历史定论,迫使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分析到位

评分

其实我觉得吧,这书从可读性上来看不比后来的百家讲坛史学差多少,而真实性相对那些破玩意儿又强很多。

评分

这本书真心特别棒!印刷精美!内容丰富,打折后价格非常划算!真的很不错!京东快递速度很快!比预计时间提前两天到达!这次买了48本书,很重,快递员扛了两趟到五楼,非常感谢!越来越喜欢京东!

评分

要么旅游,要么看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个在路上。感谢京东,带来那么多实惠的好书。唯一不足的有些书有些破损。。。

评分

送货及时,图书包装完整无破损。

评分

”。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简洁而极富哲理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虽说读书如逆水行舟,困难重重,苦不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还算不错,对得起这个价钱。

评分

很不错!服务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