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quan威、科学。
★全书所收论文视角新颖,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生机勃勃的现象。
★本书所收论文的作者均为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际工作指导意义。
★本书也是《思想政治研究论丛》(第四辑)的延续。
本书以习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共收录论文50余篇,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五编。全书所收论文视角新颖,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生机勃勃的现象。
本书是在“2015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所收论文的基础上,择优录用、修改汇编而成。该会于2015年6月在江苏扬州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扬州大学联合主办和联合承办。
余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编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一、二、三、四辑。
佘远富,男,1966年5月生,汉族,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研究员。2013年9月起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科技哲学等研究。出版编著2部,在《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江苏高教》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
序言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立德树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邓纯东)
特稿
1、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步骤(刘建军)
2 “立德树人”必须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余斌)
3被遮蔽的思想光芒——恩格斯晚年的三大贡献(布成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1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可能与求取——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刘朋)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逻辑(王永友 史君)
3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王海传)
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困境及进路探析(蔡普民 常晨然)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1对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引领社会思潮的思考(李春华)
2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张彦台 赵晋津)
3论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原初出场(王飞)
4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我国人民政协的重要实践范式(仇小敏)
5中国梦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建龙)
6当前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的困境及其化解(蔡勇)
7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引领整合(陈晓莉)
8政治认同: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优化(王潇斌 骆文伟)
9 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一性及现实途径研究(王福山)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三个维度(孙其昂)
2中美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任会芬 傅婉娟)
3文化发展际遇下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建构(单连 春徐蕾)
4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层次性(付安玲张耀灿)
5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研究论纲(侯勇)
6日常生活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揭晓)
7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孔宪峰 周秀红)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论自媒体时代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姜玉齐)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路径选择(曾庆桃)
3“大V”网络话语权传播及正能量传递解析(丁慧民)
4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挑战(朱燕)
5反思与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马可)
6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选择(孙晓晖)
7新媒体时代党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杨婧 韦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1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结构探讨(赵丽华)
2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十“点”(陈巧玲)
3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思考(赵继伟)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探索(翁贺凯 蔡麒龙 陈娟)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效契合研究(曲洪波)
6“问题教学法”研究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为例(龙海平)
7参与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探索(董一冰刘静)
8社会调查:“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基于西北政法大学的经验分析(李云)
9对将“概论”课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的探索(张保均)
10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卢继元张国)
1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接地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为例(刘贺青)
1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需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梁海峰)
1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视阈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张勇)
14生命在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追寻(马宝娟 饶桦)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展的学者,我一直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这一核心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次有幸拜读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系列论坛文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五辑)》,虽然在此之前我并未接触过此系列,但其厚重的学术分量和前沿的理论探讨,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本书以系列论坛的形式,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新探索和新成果,其内容之丰富、视角之多元,令人印象深刻。 我尤其欣赏本书在理论深度上的挖掘。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阐述,而是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中,细致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是如何指导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的。例如,书中关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与发展,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这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也为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本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层面也给予了我们宝贵的借鉴。书中收录的一些优秀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在不同教育场景下,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如何通过榜样引领、实践体验、情感共鸣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工具箱”,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关于“文化育人”的论述。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的当下,如何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将其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动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书中关于将传统道德规范、历史智慧、哲学思想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以及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建议,都极具操作性和借鉴价值。它提醒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脱离文化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评分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问题导向的鲜明特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书的论述紧密围绕这些时代背景下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例如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等。作者们没有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可行的对策建议。 我个人认为,本书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这一议题上的探讨尤为精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思想,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书中关于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以及构建多元化、互动式的教育平台的探讨,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这表明,本书的作者们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更具备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创新的实践勇气,这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常被赋予“说教”的刻板印象。然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系列论坛文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五辑)》则有力地打破了这一陈旧的观念。本书所展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充满活力、富有智慧、紧贴时代的。它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生动的实践;不再是僵化的说教,而是深入人心的引导。 读完本书,我更加坚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本书汇集的这些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和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转化为育人实践的宝典。
评分作为一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我对本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也颇感兴趣。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呈现了不同学派、不同视角的思想碰撞与交融。作者们在研究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也有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有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批判性反思。这种多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视角,使得本书的理论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成果也更加扎实。 我欣赏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多元化探索。有基于宏大叙事的历史研究,也有聚焦微观现象的实证分析;有对理论体系的梳理与建构,也有对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这种研究方法的丰富性,不仅反映了研究者们在各自领域的深厚造诣,也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观察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例如,书中关于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以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研究,都体现了当代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前沿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