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反思与社会批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观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and Social Criticism:The View of Marx of Neo-Marxism of Eastern Europe]

哲学反思与社会批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观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and Social Criticism:The View of Marx of Neo-Marxism of Eastern Europ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海静 著,衣俊卿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新马克思主义
  • 东欧哲学
  • 社会批判
  • 哲学反思
  • 意识形态
  • 政治哲学
  • 历史唯物主义
  • 文化研究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2999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327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and Social Criticism:The View of Marx of Neo-Marxism of Eastern Europ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比较集中、比较自觉地建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时期。在这一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典型时期”,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主要是从哲学的理性反思和现实的社会批判两个层面来深刻展示马克思思想的人道主义批判价值的。他们通过双重视域对马克思关于人、实践、自由、异化、辩证法、革命等思想的系统解读、阐述和发展,不仅是对教条主义和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拒斥,而且是对马克思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的重新认识,更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自觉反思和对摆脱危机的现实出路的探索。

目录

总序 全面开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导论“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努力

第一章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背景、立场及双重视域
第一节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兴起背景
第二节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及视域

第二章 哲学反思视域中的人、实践和自由
第一节 马克思思想之内核:人的本质
第二节 马克思思想之基石:实践范畴
第三节 马克思思想之旨归:人的自由

第三章 社会批判视域中的异化、辩证法和革命
第一节 社会批判之依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第二节 社会批判之武器: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节 社会批判之内容: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主题
第四节 社会批判之出路:马克思的革命与自治思想

第四章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悖论及后期转向
第一节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悖论
第三节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后期转向

结语 人道主义批判:永远在途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依然“在场”,这使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问题日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而始终处于这一焦点问题中心并构成其基础的,则是结合人类历史实际进程对马克思思想所做出的理解与阐释。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曲折发展,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经历了深刻的自我分化,大致产生了四种最有影响的阐释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而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无疑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多样化格局中占据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地位。尽管从总体上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旨趣与实践关怀和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在基本方向上大体一致,但其所具有的东欧社会主义进程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双重背景却从外部促成了他们在理论层面上对马克思思想的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正如衣俊卿教授所言,与除了卢卡奇和葛兰西之外的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相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阐述无疑是最为系统和集中的。半个多世纪前,在苏联哲学教科书的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能够回到马克思的思想,并直面当代人类社会的困境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从哲学的理性反思和现实的社会批判两个层面深刻展示马克思思想的人道主义批判价值,的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种理论阐释需要特别的理论勇气和学术智慧。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他们所做的“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充分展现了其对马克思思想的基本理解和认识,他们的马克思观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哲思的轨迹与现实的呐喊:欧洲思想史上的马克思主义回响 自古希腊以来,人类便从未停止过对自身存在、社会结构以及理想秩序的追问。这场绵延数千年的思想探险,在近代史上迎来了一位划时代的巨人——卡尔·马克思。他的思想,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巨大驱动力,在整个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席卷了全球,塑造了无数人的认知,也催生了各种流派的解读与发展。本书正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在二十世纪後半叶,在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下,欧洲大陆,特别是东欧地区,一群思想家如何重新解读、继承并超越马克思的思想,并借此展开对自身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尖锐批判。 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不断生长、自我革新、且充满内部张力的思想体系。从早期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扬弃,到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审视,再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马克思的理论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阶级斗争的动力以及人类解放的可能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析工具。然而,历史的进程远比任何理论的预测都要复杂和出人意料。当马克思的理论被应用到实践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条件下,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而本书所聚焦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恰恰是诞生于对这些实践的反思,以及对理论自身局限性与可能性的重新探索之中。 在二十世纪,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地区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这里,马克思列宁主义曾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种高度集权、计划经济的模式,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了其固有的弊端:官僚主义的僵化、个体自由的压抑、经济效率的低下,以及意识形态的教条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独立思考的思想家,不满足于官方解释的马克思主义,开始重新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也重新审视了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变形。他们没有选择简单地全盘否定,也没有满足于鹦鹉学舌,而是以一种更加审慎、更加批判性的态度,重新发掘马克思思想中那些可能被遮蔽或误读的宝贵遗产。 本书所探讨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学派,而是一个松散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涌现出的、具有共同关注点和方法论倾向的思想群体。他们的“新”体现在,他们拒绝接受前苏联模式下的僵化教条,而是力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生命力。他们对“马克思”的解读,也并非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或某一个特定的论断,而是试图从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历史性与批判性中汲取养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能够回应他们所处社会现实的思想体系。 “哲学反思”是他们研究的首要维度。这些思想家普遍具有深厚的哲学功底,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视野中进行考察。例如,他们可能重新审视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特别是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进行细致的辨析,以此来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渊源及其理论的独特性。他们可能关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对人的异化、类本质的论述,将其视为理解现代社会困境的钥匙,而不仅仅是早期理论的遗迹。同时,他们也可能借鉴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其他哲学流派的分析工具,来丰富他们对人的主体性、自由与责任的理解,并以此来批判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对个体性的忽视。这种哲学上的回溯与创新,使得他们能够超越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叙事,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例如,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面前,人的精神生活、文化追求是否同样得到了发展?技术理性是否会导致新的异化?这些问题,都是在原初的马克思主义中需要被重新激活和深化的。 与此同时,“社会批判”构成了他们思想的另一条重要脉络。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直接指向了他们身处的社会现实。他们没有回避国家社会主义体制内部存在的问题,例如官僚主义的腐败、信息的不透明、以及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他们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工具,来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他们可能关注到,在国家主义的旗帜下,新的特权阶层是如何形成的?普通民众的利益是如何被代表或被剥夺的?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不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剥削的描述上,而是开始关注到晚期资本主义的新的形态,例如消费主义的扩张、全球化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对社会结构和个体意识的重塑。他们试图回答,在这些新的社会现实面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否仍然具有解释力?又需要如何调整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马克思”的理解,往往是多元且动态的。他们不把马克思视为一个不可逾越的神谕,而是将其视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被解读、被检验、被发展。他们可能更加强调马克思作为一位“革命者”和“批判者”的身份,而非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他们可能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找对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启示,并以此来鼓舞现实中的社会变革。同时,他们也可能批判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出现的某些僵化和教条化的解读,认为这些解读背离了马克思思想的本来精神。他们对马克思的“忠诚”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坚持,而不是对某个具体论断的照搬。 本书所探究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思想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它代表了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一种不畏权势的勇气,以及一种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态度。这些思想家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现实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绝佳范例。他们的探索,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他们的“马克思观”,是他们对马克思思想最真诚的致敬,也是他们对现实最响亮的呐喊。通过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东欧近现代史的复杂性,更能从中汲取批判性思维的力量,以更清醒的目光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创造一个更公正、更自由的未来而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着实引人入胜,光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观”这两个关键词的组合,就足以让人对其中的思想深度抱有极高的期待。我一直对那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经典理论的重新诠释和批判性继承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涉及到后斯大林主义时期,东欧知识分子如何在意识形态的重压下,努力挖掘马克思思想中那些被主流教条所掩盖的、更具批判性和解放潜能的面向。我猜想,这本书必然会深入探讨这些思想家们是如何挣脱“官方马克思主义”的窠臼,重新审视异化、商品拜物教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复杂性。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理论探索,其思想张力本身就极具阅读价值。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细腻地描摹出这种理论探索的心路历程,不仅仅是罗列观点,更要展现这些学者在面对自身社会现实时的思想挣扎与突破,这比单纯的文本解读要来得深刻得多。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其实更多是一种阅读的“体验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东欧的特定历史情境是如何塑造了这些思想家的“马克思观”的。这种观点的形成,必然是理论供给与现实需求之间激烈碰撞的产物。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他者视角”下的马克思解读,这种解读往往比我们习惯了的西方视角更能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直抵马克思思想中那些看似陈旧却又极富前瞻性的洞见。如果阅读过程能让我不断地产生“原来马克思还可以这样理解”的惊叹,并且能够将这些东欧思想家的洞察与我自身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思联系起来,那么这本书无疑是成功地实现了其理论对话的使命。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会被它的写作风格所吸引。如果作者能采用一种富有洞察力而非干巴巴的学术陈述方式来展开讨论,那就太棒了。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哲学反思与东欧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分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一个优秀的理论评述者,不应该仅仅是理论的搬运工,而应该是一位思想的导航员,能够引导读者穿梭于那些复杂的思想迷宫中,同时时刻不忘理论的“关怀指向”——即对人类解放的终极追问。我希望作者的笔触能够带有一定的批判激情,去重现那些思想家的“火花”时刻,而不是仅仅做一份平铺直叙的文献综述。那种既有学理深度,又饱含人文关怀的文字,才是真正能打动读者的。

评分

从一个资深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衡量一部探讨特定理论流派的著作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相关学派之间内在张力的把握能力。我猜测,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几位核心人物观点的整理上,它更可能在于揭示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内部不同流派(如果存在的话)之间的辩论焦点和知识谱系。例如,他们对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超越”是如何界定的?这种对“正统”的解构,是否引发了关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根本性误读或深刻洞察?如果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档案资料佐证,或者对关键的德文、俄文一手文本进行了独到而精准的翻译阐释,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将大大提升,成为该领域不可绕过的参考书目。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学术专著时,我最看重的是其论述的逻辑严密性和概念的清晰界定。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新马克思主义”这个标签的?它与西欧法兰克福学派的关注点有何异同?尤其是聚焦于东欧特定的政治经济结构,这些本土化的理论家们,是否发展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本的对资本主义及其后继形态的解读框架?比如,在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后,他们对无产阶级主体性、政治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关系的看法,想必会带来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从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困境”到“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链条,并且对核心概念如“结构性异化”或“历史主体性”给出精妙的辨析,那么它无疑是一部扎实的学术力作,能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非西方”分支提供坚实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