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跨学科的空间理论简史,联系美学、物理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都市社会学、人文主义地理学、建筑学、符号学等理论探讨20世纪的“空间转向”。
20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三种新社会空间形式:都市空间、全球化空间和超空间。本书围绕着如何理解现代空间观念变化这一主题展开,阐述了20世纪初绘画空间的变异、心理学路径与20世纪初的空间哲学,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后现代空间论,分析了现代空间解释框架的可能性;并对当代社会空间批判理论存在的主要错误或不足进行了评论。
冯雷,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日本一桥大学博士。现任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主编。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日本哲学会常务理事。
导言:作为秩序的空间/1
第一章 世纪初绘画空间的变异及其意义/1
第一节 透视法:理性主宰下的“真实空间”/2
1 透视构图法/2
2 理性使透视空间显得真实/5
第二节 从追求视觉真实到颠覆视觉空间/9
1 照相机与印象派绘画/9
2 透视空间的颠覆/12
第三节 摒弃透视空间的原因及意义/17
1 科学的解释:视觉的错觉/17
2 哲学的解释:理性的虚构/21
3 绘画空间发生异变的意义/22
4 结语/26
第二章 心理学路径与世纪初的空间哲学/29
第一节 传统哲学中的时空观/30
1 古代时空观/30
2 近代时空观/32
3 现代时空观/33
第二节 柏格森的二元论陷阱:“身体—空间”“心灵—时间”
1 空间是“表层的”真实,时间是“深层的”真实/35
2 记忆是人超越空间性、获得时间性和自由人格的媒介/37
第三节 贝克莱的悖论:视觉与空间/40
1 洛克以及英国经验论对空间知觉的探讨/40
2 《视觉新论》:视觉不能感知空间深度/43
3 贝克莱视觉理论的是与非/46
第四节 梅洛-庞蒂:“身体-主体”与知觉世界/47
1 梅洛-庞蒂对贝克莱视觉理论的纠正/47
2 梅洛-庞蒂的身体论:“身体-主体”/50
3 梅洛-庞蒂的空间论:三种空间/52
第五节 知觉空间及心理学路径的域限/55
1 再评贝克莱/55
2 现代心理学中身体的内涵变化/57
3 梅洛-庞蒂构想的“人类学空间”及其局限/58
第三章 世纪初人类学从地理空间转向文化空间/64
第一节 从地理环境论转向文化因素论/66
1 地理环境决定论/66
2 转向文化论/70
第二节 卡西尔论神话空间的特征/72
1 前哲学时代的人地同构观念/72
2 神话空间的特征/76
第三节 卡西尔神话空间的理论缺陷/84
1 卡西尔空间哲学的形而上学痕迹/84
2 现代人类学对原始空间观念的认识/89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空间的构造/95
第一节 进化论的意义及其遗留的课题/96
1 达尔文进化论未能解决的问题/96
2 社会是否超越了自然法则/97
3 思维能否成为自由的前提/100
第二节 意识、行为、智能/101
1 内省心理学/101
2 行为主义/102
3 皮亚杰:智能的本质/104
第三节 人类行为的特征及其意义/105
1 “人类-动物”二分法与现代生物分类法相矛盾/105
2 直立姿势对分娩的影响/107
3 对直立姿势的适应使人类成为“早产儿”/109
4 人类特有的“社会子宫”/112
5 天生的,天然的,后天的/114
6 人类认知行为的特点/118
7 人类认知行为的特殊意义/122
8 人类行为的分类/124
第四节 空间的构造/127
1 几种空间分类/127
2 生物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130
a. 社会空间的变化与人类行为的改变/131
b. 社会空间的资本主义化/132
c. 全球化与社会空间的进一步退化/134
d. 文化空间影响社会空间/135
3 象征空间,抽象空间/136
a. 象征空间的两个特征/136
b. 抽象空间的四次转型/138
第五章 后现代空间论与全球化空间
第一节 空间与时间: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模式/148
1 一种流行的观点:现代主义=时间性,后现代主义=空间性/148
2 建筑美学:现代主义=空间/149
3 空间意识的复苏贯穿整个20世纪/152
4 20世纪空间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154
第二节 空间与场所:现代主义空间的基本特征/156
1 后现代主义反对的是中立的空间,还是激进的空间/156
2 勒·柯布西耶与海德格尔:空间主义与场所主义的对垒/157
3 形式的空间,实质的空间/161
第三节 空间与超空间:后现代空间的困惑/164
1 社会空间批判的先驱者——福柯、列斐伏尔/164
2 超真实时代的先觉者——麦克卢汉、鲍德里亚/166
3 杰姆逊:后现代的空间迷向/168
第四节 空间与地理:从地理学空间走向全球化空间/171
1 苏贾与戴维·哈维:两种地理空间批判理论/172
2 空间不仅意味着地理/175
3 柯司特:全球化时代的“流动空间”/176
4 结语/178
参考书目/185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它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结论,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辩论家,不断设置新的视角和悖论来挑战既有的认知框架。读到中段,我发现自己不断地陷入一种“舒适区的错位感”——每当我以为我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意图时,下一页又会抛出一个全新的维度来颠覆我刚建立的认知模型。这种持续的智力上的“拉扯”正是阅读此书最大的乐趣所在。它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地带,以更加审慎和开放的态度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回顾,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重新学习观看”世界的指南,其对当代文化批评的启示作用,是极其深远的。
评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非虚构类作品的“情感张力”所打动,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却拥有近乎小说般的叙事魅力。作者似乎拥有将冰冷的学术概念赋予生命力的魔力。例如,在描述20世纪初欧洲前卫艺术运动如何试图“打破”四维时空界限的尝试时,那种激昂、近乎狂热的探索精神,简直能让人感受到画室和工作室里的硝烟味。这种以人物和事件为驱动力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理论的门槛,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现象学描述变得可感、可触摸。它没有生硬地灌输观点,而是通过构建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些革命性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占据主导地位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仿佛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层次分明,高潮迭起。作者在梳理二十世纪思想脉络时,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叙事,而是巧妙地将地理学、艺术史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融为一体。尤其是在论述现代主义建筑对“场所精神”的颠覆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人拍案叫绝。我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曾经抽象的理论概念是如何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艺术思潮中被塑造、被重塑的。比如,对“去中心化”美学如何影响城市规划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描述,更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哲学根源,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观察相结合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读完后,我对“空间”这个日常概念的理解被彻底拓宽了,不再仅仅是容器,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社会建构。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设计上来看,这本书的处理也体现了它内容的严肃性。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但最让我欣赏的是其对历史图像和理论图示的运用。这些配图并非简单的插画,而是被作者精心挑选和编排,作为论证的有效补充。它们本身就构成了叙事的一部分,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空间模型是如何被建构和解构的。特别是在讨论景观社会理论的早期形态时,那些黑白的照片和手绘草图,与文本形成了强烈的对话关系,使得理论的阐释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更像是一种多维度的信息交流,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古典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历史感。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篇深度的人文思考长卷。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大量的引用和精确的术语运用,使得论证的密度极高,我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吸收其中蕴含的深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二战后全球化视野下,传统地域性知识如何被“标准化”和“技术化”的批判部分。那种深入骨髓的忧虑感,透过文字直击人心,让人反思我们今天所处的这种“扁平化”世界背后的代价。这本书的学术厚度毋庸置疑,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当代文化地理或空间理论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部极具挑战性但回报丰厚的阅读体验。
评分活动力度大,十分便宜,很欣慰
评分不错,买来参考
评分不错,买来参考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活动力度大,十分便宜,很欣慰
评分搞活动买了好多本,优惠力度大,质量好
评分活动力度大,十分便宜,很欣慰
评分没看
评分经典之作 值得推荐一读 推荐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