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空间:20世纪空间观念的激变

理解空间:20世纪空间观念的激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雷 著
图书标签:
  • 空间观念
  • 空间哲学
  • 20世纪思想
  • 文化史
  • 建筑理论
  • 城市研究
  • 社会理论
  • 现代性
  • 知识考古学
  • 学科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3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293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本跨学科的空间理论简史,联系美学、物理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都市社会学、人文主义地理学、建筑学、符号学等理论探讨20世纪的“空间转向”。

内容简介

20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三种新社会空间形式:都市空间、全球化空间和超空间。本书围绕着如何理解现代空间观念变化这一主题展开,阐述了20世纪初绘画空间的变异、心理学路径与20世纪初的空间哲学,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后现代空间论,分析了现代空间解释框架的可能性;并对当代社会空间批判理论存在的主要错误或不足进行了评论。

作者简介

冯雷,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日本一桥大学博士。现任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主编。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日本哲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导言:作为秩序的空间/1

第一章 世纪初绘画空间的变异及其意义/1

第一节 透视法:理性主宰下的“真实空间”/2

1 透视构图法/2

2 理性使透视空间显得真实/5

第二节 从追求视觉真实到颠覆视觉空间/9

1 照相机与印象派绘画/9

2 透视空间的颠覆/12

第三节 摒弃透视空间的原因及意义/17

1 科学的解释:视觉的错觉/17

2 哲学的解释:理性的虚构/21

3 绘画空间发生异变的意义/22

4 结语/26

第二章 心理学路径与世纪初的空间哲学/29

第一节 传统哲学中的时空观/30

1 古代时空观/30

2 近代时空观/32

3 现代时空观/33

第二节 柏格森的二元论陷阱:“身体—空间”“心灵—时间”

1 空间是“表层的”真实,时间是“深层的”真实/35

2 记忆是人超越空间性、获得时间性和自由人格的媒介/37

第三节 贝克莱的悖论:视觉与空间/40

1 洛克以及英国经验论对空间知觉的探讨/40

2 《视觉新论》:视觉不能感知空间深度/43

3 贝克莱视觉理论的是与非/46

第四节 梅洛-庞蒂:“身体-主体”与知觉世界/47

1 梅洛-庞蒂对贝克莱视觉理论的纠正/47

2 梅洛-庞蒂的身体论:“身体-主体”/50

3 梅洛-庞蒂的空间论:三种空间/52

第五节 知觉空间及心理学路径的域限/55

1 再评贝克莱/55

2 现代心理学中身体的内涵变化/57

3 梅洛-庞蒂构想的“人类学空间”及其局限/58

第三章 世纪初人类学从地理空间转向文化空间/64

第一节 从地理环境论转向文化因素论/66

1 地理环境决定论/66

2 转向文化论/70

第二节 卡西尔论神话空间的特征/72

1 前哲学时代的人地同构观念/72

2 神话空间的特征/76

第三节 卡西尔神话空间的理论缺陷/84

1 卡西尔空间哲学的形而上学痕迹/84

2 现代人类学对原始空间观念的认识/89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空间的构造/95

第一节 进化论的意义及其遗留的课题/96

1 达尔文进化论未能解决的问题/96

2 社会是否超越了自然法则/97

3 思维能否成为自由的前提/100

第二节 意识、行为、智能/101

1 内省心理学/101

2 行为主义/102

3 皮亚杰:智能的本质/104

第三节 人类行为的特征及其意义/105

1 “人类-动物”二分法与现代生物分类法相矛盾/105

2 直立姿势对分娩的影响/107

3 对直立姿势的适应使人类成为“早产儿”/109

4 人类特有的“社会子宫”/112

5 天生的,天然的,后天的/114

6 人类认知行为的特点/118

7 人类认知行为的特殊意义/122

8 人类行为的分类/124

第四节 空间的构造/127

1 几种空间分类/127

2 生物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130

a. 社会空间的变化与人类行为的改变/131

b. 社会空间的资本主义化/132

c. 全球化与社会空间的进一步退化/134

d. 文化空间影响社会空间/135

3 象征空间,抽象空间/136

a. 象征空间的两个特征/136

b. 抽象空间的四次转型/138

第五章 后现代空间论与全球化空间

第一节 空间与时间: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模式/148

1 一种流行的观点:现代主义=时间性,后现代主义=空间性/148

2 建筑美学:现代主义=空间/149

3 空间意识的复苏贯穿整个20世纪/152

4 20世纪空间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154

第二节 空间与场所:现代主义空间的基本特征/156

1 后现代主义反对的是中立的空间,还是激进的空间/156

2 勒·柯布西耶与海德格尔:空间主义与场所主义的对垒/157

3 形式的空间,实质的空间/161

第三节 空间与超空间:后现代空间的困惑/164

1 社会空间批判的先驱者——福柯、列斐伏尔/164

2 超真实时代的先觉者——麦克卢汉、鲍德里亚/166

3 杰姆逊:后现代的空间迷向/168

第四节 空间与地理:从地理学空间走向全球化空间/171

1 苏贾与戴维·哈维:两种地理空间批判理论/172

2 空间不仅意味着地理/175

3 柯司特:全球化时代的“流动空间”/176

4 结语/178

参考书目/185

精彩书摘

  《理解空间:20世纪空间观念的激变》:
  一个正常的人不仅能以“身体”感知生物空间,而且能够以“主体”把握对象化、客观化的空间。因此,在梅洛庞蒂那里,知觉空间既包含空间感觉,也包含空间表象。而卡西尔没有理解人的空间知觉的两义性,仅仅把知觉空间看作生物体的视觉、触觉等“生理”机能的对应物,因此犯了形而上学常见的错误。
  这个形而上学的错误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曾经在贝克莱那里见到过的观点:人的感觉形式是与感觉的内容相对应的。按照这种观点,视觉对应于视觉空间,触觉对应于触觉空间。知觉空间是知觉的对应物,而不能是思想的对应物。这种观点看似在逻辑上无可挑剔,其实是用思维的抽象代替了具体的事物。必须要指出的是,视觉空间以及触觉空间等,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抽象思维基础上的一种抽象的空间形式,并不是有一个独立的视觉空间或者触觉空间。知觉空间虽然像卡西尔所说,“包含着所有不同类型的感观经验的成分——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以及动觉的成分在内”,但是这种包含复杂性质的知觉空间仍然不是与思维的抽象无关的、单纯生理的空间。在具体事物中,并不存在与知觉相对应的知觉空间。卡西尔说:“当我们转而观察较高级的动物时,我们遇见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我们可以叫它作知觉空间。”“在卡西尔看来,知觉空间是动物性的,是感觉的、行为的、生理的,所以不属于体现人类的本质特征的东西。换句话说,卡西尔认为知觉空间是没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空间形式。
  ……

前言/序言


《浮生绘卷:都市的隐秘角落与时间的回响》 内容简介 《浮生绘卷:都市的隐秘角落与时间的回响》并非一本探讨抽象概念的书籍,也非对宏大理论的梳理。它是一系列关于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关于那些不为人注意的角落,关于那些被遗忘或被忽略的时间片段的观察与叙事。本书以一种近乎电影式的镜头语言,穿梭于城市的肌理之中,捕捉那些潜藏在日常表象之下,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情感体验,甚至我们对自身存在认知的细节。 城市,是一个承载了无数故事的巨大容器。在《浮生绘卷》中,我们并非以规划者的视角去审视城市的宏观布局,也非以历史学家的笔触去追溯其变迁的轨道,而是选择以一个漫步者的、一个观察者的、一个倾听者的姿态,去发现那些被高速发展和商业洪流所淹没的“隐秘角落”。这些角落,或许是老城区里一条无人问津的小巷,巷口那棵历经风雨的古树,墙壁上斑驳的青苔;或许是城市边缘一个逐渐被遗忘的工业区,生锈的铁轨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剪影,废弃的厂房里回荡着风的低语;又或许是摩天大楼脚下一个不起眼的书报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日复一日地守护着那些泛黄的旧报纸。 本书试图揭示的,不仅仅是这些物理空间的“隐秘性”,更是它们所承载的“时间的回响”。在飞速运转的现代都市里,时间似乎被压缩,被量化,被商品化。我们被告知要“争分夺秒”,要“把握当下”,但我们是否也因此失去了感知时间流逝的深度和厚度?《浮生绘卷》中的叙事,正是要重新找回这种失落的感知。 书中对“隐秘角落”的描绘,并非单纯的田园牧歌式怀旧。相反,它是一种对当下城市生活复杂性的敏锐捕捉。例如,在描绘一个被拆迁的老社区时,作者并非止步于对历史建筑的惋惜,而是深入到那些即将离开的居民的生活中,倾听他们告别的理由,感受他们复杂的情感,捕捉他们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这些个体命运的片段,汇聚起来,便构成了城市变迁中一个更为真实、更为深刻的侧面。 在“时间的回响”部分,作者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不同时空的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一本旧相册里泛黄的照片,一段街头艺人悠扬的乐曲,一个老物件上刻下的印记,都可能成为开启一段记忆的钥匙。例如,在描写一个现代化的购物中心时,作者可能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这个地点在几十年前还是农田时的场景,通过对比,展现出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那些被新事物所遮蔽的过往。这种“时间的叠合”并非为了制造猎奇感,而是为了揭示当下与过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时间在城市空间中留下的多重印记。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对话,一段模糊的旋律,都可能在字里行间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例如,在描写一位在城市中孤独的老人时,作者可能不会直接抒发悲情,而是通过描绘老人每天清晨为窗台上的植物浇水,或者在夜晚反复摩挲一件旧毛衣的细节,来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寂与怀念。 《浮生绘卷》并非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书,它不提供任何关于如何“修复”城市或“挽救”传统的答案。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重新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重新思考时间在个人生命与城市演进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喧嚣、最现代化的都市中,依然存在着静谧的角落,依然回荡着悠远的时间之声。 本书的章节设置,并非按照地理位置或时间顺序来组织,而是以主题和情感线索为主导。有的章节可能聚焦于“被遗忘的声音”,探讨城市中那些边缘化群体的生活;有的章节可能关注“物质的记忆”,描绘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旧物;还有的章节可能深入“空间的低语”,分析那些被忽视的建筑细节或城市肌理所蕴含的意义。这种结构化的松散,恰恰是为了模拟城市生活的碎片化与非线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在城市中漫步的自由与惊喜。 《浮生绘卷》试图构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通过对声音、气味、触感等感官元素的细腻描绘,读者仿佛能够置身于那些隐秘的角落,亲身感受那些时间的温度。例如,在描写一个老式面馆时,作者会详细描绘出面汤的香气、汤勺舀起的细微声响、顾客匆忙咀嚼的咀嚼声,以及那种混合了烟火气与人情味的温暖氛围。 本书尤其关注那些构成城市“毛细血管”的非正式空间,以及它们在现代都市规划和生活中的角色。一个街角咖啡馆,一家独立书店,一个露天集市,甚至是一个不起眼的路边小摊,它们可能在地图上毫不起眼,却承载着丰富的社区生活和个体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些空间的细致观察,展现了它们如何成为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节点。 《浮生绘卷》并非是对“过去”的简单回溯,也不是对“现在”的纯粹记录。它更是一种“现在时态”下的“过去观照”,以及在“过去观照”下对“现在”的深化理解。它揭示了城市空间并非一成不变的地理实体,而是不断被塑造、被体验、被记忆的动态过程。而我们,作为城市的主体,也在参与这个过程,并被这个过程所塑造。 本书的结论并非一个明确的指向,而是一种开放式的邀请。它希望读者在读完之后,能够带着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自己身边的城市,去发现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美丽,去倾听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声音。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在追求效率和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珍视那些蕴含着历史沉淀、人文温度的“隐秘角落”,以及那些在匆忙生活中依然能够触及的“时间的回响”。 总而言之,《浮生绘卷:都市的隐秘角落与时间的回响》是一部关于城市,关于空间,关于时间,关于人的深刻观察与细腻描绘。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充满诗意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不那么为人所熟知的都市世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生命力和时间印记,去重新认识我们与我们所居住的这座城市之间的深刻联系。它是一场在文字中的城市漫游,一次对时间深度的探索,一份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太容易被非虚构类作品的“情感张力”所打动,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却拥有近乎小说般的叙事魅力。作者似乎拥有将冰冷的学术概念赋予生命力的魔力。例如,在描述20世纪初欧洲前卫艺术运动如何试图“打破”四维时空界限的尝试时,那种激昂、近乎狂热的探索精神,简直能让人感受到画室和工作室里的硝烟味。这种以人物和事件为驱动力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理论的门槛,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现象学描述变得可感、可触摸。它没有生硬地灌输观点,而是通过构建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些革命性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占据主导地位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它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结论,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辩论家,不断设置新的视角和悖论来挑战既有的认知框架。读到中段,我发现自己不断地陷入一种“舒适区的错位感”——每当我以为我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意图时,下一页又会抛出一个全新的维度来颠覆我刚建立的认知模型。这种持续的智力上的“拉扯”正是阅读此书最大的乐趣所在。它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地带,以更加审慎和开放的态度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回顾,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重新学习观看”世界的指南,其对当代文化批评的启示作用,是极其深远的。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设计上来看,这本书的处理也体现了它内容的严肃性。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但最让我欣赏的是其对历史图像和理论图示的运用。这些配图并非简单的插画,而是被作者精心挑选和编排,作为论证的有效补充。它们本身就构成了叙事的一部分,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空间模型是如何被建构和解构的。特别是在讨论景观社会理论的早期形态时,那些黑白的照片和手绘草图,与文本形成了强烈的对话关系,使得理论的阐释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更像是一种多维度的信息交流,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古典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历史感。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篇深度的人文思考长卷。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大量的引用和精确的术语运用,使得论证的密度极高,我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吸收其中蕴含的深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二战后全球化视野下,传统地域性知识如何被“标准化”和“技术化”的批判部分。那种深入骨髓的忧虑感,透过文字直击人心,让人反思我们今天所处的这种“扁平化”世界背后的代价。这本书的学术厚度毋庸置疑,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当代文化地理或空间理论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部极具挑战性但回报丰厚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仿佛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层次分明,高潮迭起。作者在梳理二十世纪思想脉络时,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叙事,而是巧妙地将地理学、艺术史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融为一体。尤其是在论述现代主义建筑对“场所精神”的颠覆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人拍案叫绝。我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曾经抽象的理论概念是如何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艺术思潮中被塑造、被重塑的。比如,对“去中心化”美学如何影响城市规划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描述,更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哲学根源,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观察相结合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读完后,我对“空间”这个日常概念的理解被彻底拓宽了,不再仅仅是容器,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社会建构。

评分

还不错的书。。。

评分

屯书,慢慢看。

评分

不错,买来参考

评分

okokokok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屯书,慢慢看。

评分

非常好,好好出版社,好作者,别人推荐的,以后还会在这里购买。应该对学习和研究有帮助。

评分

okokokok

评分

好书,很喜欢啊。嘿嘿,好好看,都是书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