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常用法律文书范本:条文检索与应用指引

公民常用法律文书范本:条文检索与应用指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林 编
图书标签:
  • 法律文书
  • 法律范本
  • 公民法律
  • 实用指南
  • 条文检索
  • 法律应用
  • 法律知识
  • 法律工具书
  • 民事法律
  • 法律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867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60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法律文书范本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7
字数:56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书范本:精选公民日常生活常用法律文书范本
★适用范围:精要介绍各种文书范本具体适用情形
★条文检索:摘录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应用指引:释明法律适用和实务操作的注意事项

内容简介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与法律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碰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需要填写制作各种各样的法律文书。某些法律文书填写制作,直接关系到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实现和保障。
公民在日常生活遇到的这些法律问题,不仅需要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也要了解相应的法律文书,以便充分实现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本书收录公民常见常用各类法律文书八十余件,内容涉及企业登记、出国留学、合同订立、房产租售、民事协议、公证办理、知识产权和诉讼仲裁等各个方面。
本书在精选法律文书范本的基础上,还为读者摘录了大量的相关法律条文索引并撰写应用指引,以便读者充值理解使用。

作者简介

孙林,198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现为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律师。参加过国家近百部法律的立法活动,主持制定铁路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先后主持完成数十项国家部级课题研究工作,出版《铁路法概论》《法律经济学》《运输合同》等专著二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作者在长期的立法实践、法律研究和法律实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实务经验,尤其在法律文书写作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其编著和主编的法律文书范本系列几经再版,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

目录

第一章综合
001个人独资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申请书
002个体工商户申请开业、变更登记表
003个人合伙申请开业登记表
004合伙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申请书
005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章程
006出国留学协议
第二章合同
007买卖合同
008工业品买卖合同
009农副产品买卖合同
010加工合同
011承揽合同
012修缮修理合同
013个人借款合同
014租赁合同
015广告发布合同
016货物运输合同
017保管合同
018仓储合同
019委托合同
020委托购房合同
021委托拍卖合同
022委托培训合同
023行纪合同
024居间合同
025赠与合同
026图书出版合同
027劳动合同
028旅游合同
029团队国内旅游合同
030团队出境旅游合同
031旅行社旅客旅游意外保险合同
第三章房产
032商品房买卖合同
033商品住宅质量保证书
034商品住宅使用说明书
035房地产买卖合同(预售)
036房地产代理销售合同
037房地产抵押合同
038商品房产租赁合同
039个人住房贷款合同
040个人住房公积金借款合同
041业主公约
042业主临时公约
043城市住宅区业主委员会章程
044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045物业服务合同
046物业服务责任书
第四章民事
047宣告失踪申请书
048宣告死亡申请书
049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050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051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
052合伙协议
053委托代理协议
054借款协议
055遗赠协议
056收养协议
057外国人收养中国人子女的收养协议
058结婚登记申请表
059离婚登记申请书
第五章公证
060公证申请表
061减收免收公证费申请书
062合同公证书
063遗嘱公证书
064提存公证书
065婚姻状况公证书
第六章知识产权
066商标注册申请书
067商标续展注册申请书
068注册商标变更申请书
069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书
070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书
第七章诉讼仲裁
071民事起诉状
072民事答辩状
073民事上诉状
074管辖权异议书
075回避申请书
076财产保全申请书
077先予执行申请书
078支付令申请书
079公示催告申请书
080申请执行书
081再审申请书
082刑事自诉书
083仲裁协议书

精彩书摘

  《公民常用法律文书范本:条文检索与应用指引》:
  第一,必须依照合同的约定,承揽人占有承揽合同的标的物。如果按照合同的约定,承揽合同的标的物已经被定作人所占有,承揽人就没有权利再把标的物收回来,然后再行使留置权。
  第二,必须是定作人没有按照合同的约定付给承揽人的报酬或者材料等价款。合同约定包括约定的期限,当定作人没有按照合同的约定的金额和日期付以上费用时,承揽人就有权行使留置权。
  (九)承揽合同中的风险负担
  承揽合同中的风险负担,是指在承揽工作完成中,工作成果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任何一方的事由而毁损灭失时,应由何方负担损失问题。若由承揽人负担风险,则承揽人不能向定作人请求报酬或者其他有关费用;若由定作人负担,则定作人虽不能得到工作成果,也仍应支付报酬或有关费用。我国合同法规定,定作人提供的材料在承揽人占有期间毁损、灭失的风险,由承揽人承担,但不可抗力的除外。承揽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在交付定作人之前毁损、灭失的风险,由承揽人承担,但毁损、灭失发生在定作人受领迟延后的,由定作人承担。根据以上规定,承揽合同关系中的风险负担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原材料由定作人提供而意外毁损灭失的风险。定作人提供的材料在承揽人占有下意外毁损灭失的,应由承揽人承担责任。也有的学者认为,在此情况下,应区别材料的所有权归何方,由材料的所有人承担风险责任。承揽人占有定作人提供的材料,如因可归责于承揽人的事由毁损灭失的,承揽人当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是承揽人的保管义务使然。但在该材料因不可归责于承揽人的事由意外毁损灭失时,则不应由承揽人承担责任,因为按照风险责任的一般原理,所有人应当承担标的物意外毁损灭失的风险。
  ……

前言/序言

修订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与法律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碰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需要填写制作各种各样的法律文书。比如,就业要签订劳动合同,你要理解劳动合同的内容、文书格式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办理个人工商登记,你要填写登记注册申请表;如果涉及国外个人法律事务的,往往要有公证,办理公证也要了解相关公证文书的格式和主要内容。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法律文书,直接关系到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稍有不慎,便可能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失。公民在日常生活遇到的这些法律问题,不仅需要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也要了解相应的法律文书,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是出于此目的,我们组织编写本书。

本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关注。2011年编者对本书作了第一次修订。最近,编者根据近年来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情况,对本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参加本书修订的有孙林、王永平、孙宇霆等。

编者

2016年1月
书籍简介:中华法系与比较刑法学前沿研究 图书信息: 书名: 中华法系与比较刑法学前沿研究 作者: [此处可填写作者群或主编姓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此处可填写出版年份] ISBN: [此处可填写ISBN]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法理学、历史法学、比较法学等前沿领域的学术专著。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深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中华法系的内在结构、演变脉络及其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价值重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与世界刑法学理论对话的桥梁。全书不仅关注对既有法律制度的梳理与批判,更致力于前瞻性地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模型和制度应对方案,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本土法律智慧与国际刑法规范的有效融合,是本书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中华法系的重构与现代化转型 本部分着力于对中华法系进行一次深刻的“祛魅”与“再认识”。我们摒弃了将中华法系简单等同于古代成文法典的传统视角,转而将其视为一种根植于宗法伦理、注重“礼法兼治”的法律文化形态。 第一章:儒家法哲学与早期国家权力结构 本章详细梳理了先秦时期法家、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对“法治”观念的奠基性贡献。重点分析了儒家“德主刑辅”思想如何渗透到秦汉以后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区别于西方自然法传统的独特法伦理。研究聚焦于《唐律疏议》等核心典籍,剖析其中体现的“情理法”的互动关系,揭示其在处理特定社会矛盾时的灵活性与局限性。 第二章:晚清变法中的法律移植与文化适应 本章对晚清“修律”运动进行了细致的历史考察。重点分析了清末法制改革者在引入大陆法系(特别是德日法)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阻力、解释困境以及最终的本土化尝试。研究探讨了诸如“公法”与“私法”概念在中国传统法律思维中如何被“拆解”与“重组”的过程,并评估了这些早期移植对民国乃至当代中国法律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中华法系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当代价值 本部分试图超越“继承”或“抛弃”的二元对立,探讨中华法系思想资源在当代法律生活中的“活态”存在。具体分析了诸如“家事法”领域的特殊性、非正式约束机制(如乡规民约)的现代法律意义,以及如何在公权力运行中体现“德治”理念的合理内核,以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供历史深层支撑。 第二部分:比较刑法学:全球化视野下的理论前沿 本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向当代刑法学的国际前沿,通过跨国、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检验既有刑法理论的普适性与边界。 第四章:刑法教义学的方法论冲突与融合 本章聚焦于德国刑法教义学(特别是三阶层理论)在不同法域的适用难题。通过对比英美法系中基于行为人责任的体系,分析了大陆法系在应对新型犯罪(如组织犯罪、跨国洗钱)时,其传统的故意理论和未遂犯理论所遭遇的理论张力。同时,引入了后发国家刑法教义学本土化的案例研究,探讨如何避免教义的僵化。 第五章:环境刑法与国际刑事司法中的“行为人中心”转向 本章着重于环境犯罪和反腐败犯罪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国际刑法庭和区域性司法机构在追诉大规模、复杂性环境破坏行为时,所面临的证据获取困难和归责难题。研究对比了欧盟、美国在企业法人刑事责任追究上的不同路径,并探讨了中国在环境公益诉讼和企业合规监管方面,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自身治理模式进行制度创新。 第六章:惩罚理念的全球性反思:恢复性司法与去刑罚化 本部分是对传统报应刑法观的挑战与超越。通过对北欧国家(如挪威、瑞典)的改造型司法实践进行深度考察,本书探讨了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哲学基础及其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有效性。此外,也对“去刑罚化”思潮进行了批判性评估,探讨在毒品犯罪、轻微暴力犯罪领域,如何构建一个既维护社会秩序又尊重个体尊严的多元化惩罚体系。 第七章:人工智能时代刑法责任的理论困境 这是本书最具前瞻性的章节之一。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系统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度嵌入,本书探讨了传统刑法中关于“行为”、“因果关系”和“责任主体”的界定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分析了自动驾驶系统引发的事故、AI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害等前沿案例,并尝试从社会风险控制、风险分配理论等角度,构建适用于未来智能社会的初步刑法责任框架。 结语:迈向跨文化法治的共同愿景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华法系思想资源与现代比较刑法研究的交汇点。强调在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法律理论的创新必须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并以开放、批判的姿态拥抱全球法治的未来挑战。本书不仅为法学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政策制定者在构建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特色的法律体系时,提供了深刻的智力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在社区法律咨询点义务服务的志愿者,我深知普通民众在面对法律问题时的无助和迷茫。很多人虽然有法律需求,但苦于专业知识的匮乏,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更不知道如何准备相关材料。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盏明灯。它不仅仅是一本“范本大全”,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例如,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很多居民不知道如何写一份有效的投诉信或者调解申请书。这本书中详细的模板和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清晰地阐述事实,明确诉求,大大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一些常见法律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避免了枯燥的法律术语,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人,因为房产继承问题愁眉不展,看到这本书后,他按照里面的指引,一步步梳理了家庭关系和财产状况,甚至自己动手起草了一份遗嘱,这在以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将复杂的法律条文“翻译”成了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并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步骤,极大地降低了法律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需要签署的法律文件,比如劳动合同、保密协议等等。以前,我总是在签字前心存疑虑,担心自己会因为不了解条款而吃亏。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请了一位随身的法律顾问。每次遇到新的文件,我都会先翻开这本书,查找相关的文书类型,然后对照条文检索和应用指引,仔细研究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含义。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模板,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为什么要有这些条款,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例如,在理解劳动合同中的“试用期”和“竞业限制”条款时,我通过书中的指引,不仅理解了这些条款的法律规定,还知道了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拒绝签署,或者在签署后如何争取自己的权益。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踏实和自信。我不再是那个被动签字的“小白”,而是能够主动思考、审慎判断的职场新人。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理解和运用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朴实,封面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有清晰的书名和作者信息,这让我一眼就觉得它是一本实用型的工具书,而非华而不实的学术著作。翻开目录,条理清晰的分类让我对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特别惊喜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法律文书的范本,更重要的是,它在每个文书条目下都附有详细的条文检索和应用指引。这意味着,我不仅可以照着范本填写,还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填写,背后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对于我这种法律小白来说,这简直是福音。比如,在起草一份合同的时候,我以往只能凭感觉或者从网上随意找个模板,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合同的每一项条款都可能涉及不同的法律法规,而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理解这些条款的含义和法律效力。我觉得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编写方式,对于提升读者的法律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非常有帮助。它不仅仅是一本“填空题”的答案集,更是一本“解题思路”的解析手册,让我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法律场景。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为家里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做一些准备。我家里人对法律的了解非常有限,一旦遇到什么事情,总是手足无措。这本书的条文检索和应用指引,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亮点。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法律世界的大门。我发现,很多我们生活中看似琐碎的小事,背后都可能涉及复杂的法律条文,而这本书就能把这些条文一一罗列出来,并且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应用。举个例子,关于交通事故的处理,我之前只知道报警和私了,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具体的责任划分、证据收集、索赔流程等一系列法律程序,并且都有相应的文书范本作为参考。这让我觉得,即使遇到突发状况,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应对之策,至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普通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能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掌控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我希望这本书的普及,能够让更多家庭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评分

我一直觉得,法律文书的起草是一门艺术,需要严谨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之前我接触过一些法律相关的书籍,但往往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简单罗列模板,缺乏对实际操作的指导。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写”,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写”,以及“在什么情境下这么写”。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条文检索与应用”的部分,这部分内容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每一种文书背后的法律逻辑和潜在风险。比如,在准备一份借贷协议时,我不仅可以参考书中的范本,还能通过条文检索,了解与借贷相关的《合同法》、《民法典》等具体条款,从而在撰写协议时,能够更加周全地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避免日后的纠纷。这种“循证式”的法律学习方法,让我能够建立起更加扎实的法律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这本书对于需要经常处理各类法律文书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也是一本得力的助手,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定位相关条文,提升工作效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