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拒绝成为世界导师的人
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台湾译者廖世德翻译
一辑全面介绍克里希那穆提一生教诲的引论选集
一本彻底阐释 自由心灵的生命之书
总括克氏一生中不同阶段对自我、冥思、爱、性、冲突烦恼、生死奥秘、
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的真知灼见。
胡因梦、李小龙、狄巴克?乔普拉、葛丽泰?嘉宝
亨利?米勒、阿道司?赫胥黎……他的追随者无数
《全然的自由》全面介绍克里那穆提一生教诲的言论,也是一部广泛而根本的作品集,总括他一生中不同阶段对自我、冥思、爱、冲突烦恼、生死奥秘、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等的真知灼见。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 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结集而成,目前已经译成了四十七种语言出版。
这是一位非常严肃认真的人,他热切地想要去发现真相,完全没有预设模式,他只是纯粹依照实相来生活。
—李小龙
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克氏教诲是我不再变心的真爱。它的分量太重,它的影响太深,它强大耀眼的光束,几乎照亮了内心每一个阴暗的角落。
—胡因梦
我的一生当中,克里希那穆提对我有极深刻的影响,他帮助我突破画地自限的藩篱,获得永生的自由。
—狄巴克?乔普拉
(《不老的身心》、《欢喜活力》作者)听克里希那穆提演讲,就像在听佛陀传法,
如此的力道,如此原创的大家之言。
—阿道司?赫胥黎
(英国著名作家,《美丽新世界》作者)
克里希那穆提是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能认识克里希那穆提比认识其他任何人都要光荣。
—亨利?米勒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作者)
我认为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意义就是:人必须为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宗教或灵性上所左右。
—— 范?莫里森
克氏小传 一个拒绝成为世界导师的人 / 1
中文版序
一翻两瞪眼 / 11
我的幸与不幸 / 23
不朽的朋友 / 33
最神圣的真理 / 38
克里希那穆提与奥修 / 45
一个佛教徒与克里希那穆提的邂逅 / 49
朋友,你在渴望什么? / 53
自我了解?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 59
英文版原序
克里希那穆提——李小龙背后的力量 / 69
他的声音已经静止 他的信息仍在发言 / 73
全然的自由、爱与智慧 / 77
他邀请我们冥思和自我探索 / 79
克氏宣言 真理是无路可循的国度 / 85
第一部 早期的著作
我想做的事 / 95
各位在追寻什么东西? / 101
环境的意义 / 108
动态的社会 / 117
活在大喜悦之中 / 125
做一个真正的人 / 133
敏于真理 / 142
第二部 日常生活的领会
最初与最后的自由 / 151
野心 / 159
个人与理想 / 163
恐惧与逃避 / 168
时间与转变 / 173
因自怜而生的悲伤 / 178
教育与生活的意义 / 183
迎向生命 / 189
从已知中解脱 / 208
自言录:克里希那穆提最后的日记 / 236
心灵日记 / 256
自言录:克里希那穆提最后的日记 / 268
从宏观的结构来看,这本书的逻辑脉络处理得极为精妙,它似乎在同时进行着多条并行叙事的展开,但奇怪的是,它们最终都能汇聚到同一个核心的探讨领域。 我一开始担心这种多线索并行会不会导致叙事上的混乱或者主题的涣散,但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的掌控力简直令人叹服。那些看似分散的论点或案例,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在进行侧面烘托或反向论证,形成了一种多角度的立体透视。 举个例子,某一章节中对古代神话的引用,与其说是故事复述,不如说是对当下某个现代困境的映照,这种古今对话的张力,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 这种编织网的构建方式,使得即便是相对抽象的概念,也能通过具体的、相互关联的文本片段得到具象的支撑。 读到后来,我甚至开始享受那种“追逐线索”的过程,仿佛自己就是一名侦探,试图拼凑出作者为我们留下的那幅完整而宏大的思想图景。 它的结构美学,是支撑起其思想深度的重要支柱。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初读几页,我就感觉自己仿佛被一种缓慢而坚定的节奏裹挟着,进入了一个完全由作者构建的心灵剧场。它的叙述方式绝非直白的陈述,而是充满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停顿,似乎都蕴含着某种未尽之意,需要读者调动全身的感官和过往的经验去解码。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那些句子本身就值得反复咀嚼,它们像一颗颗精心打磨过的宝石,折射出多维度的光芒。 有些段落的句子结构异常复杂,长短句交错运用得炉火纯青,时而如磅礴的交响乐般一气呵成,时而又像细密的针脚般精准地缝合着思想的断层。 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场持续的智力探险,需要全程保持高度的专注和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敬畏心。 它要求你慢下来,去感受文字背后的韵律和作者精心铺设的意境迷宫,这与当下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而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充实感。 这种对语言边界的不断试探和拓展,正是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那朴实却又带着某种神秘感的封面设计深深吸引住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配上简约的标题字体,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它所承载内容的厚重与深邃。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良苦,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某种程度上烘托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氛围。 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段引人深思的引言,虽然内容本身我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化,但那股扑面而来的哲学思辨的张力,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匠心,它并非简单地以时间或主题线性推进,而是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每深入一层,都能感受到视野的拓展和理解的深化。 我期待这本书能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带给我远超预期的思想冲击,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更广阔精神世界的门,我迫不及待想要推开它,去探索门后那未知的风景和真理的碎片。 它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美学体验,让人愿意珍藏,也让人在阅读之余,常常会不自觉地摩挲封面,沉浸在对未知的遐想之中。 这种由外至内的精致与考究,为后续内容的吸收打下了坚实而愉悦的基础。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外部资料和思想源泉时展现出的广博学识,这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了极度精炼和内化的整合。 那些历史典故、科学理论甚至是艺术评论,都被巧妙地嵌入到主要的论证流中,它们的功能性极强,绝非为了炫耀学问而存在。 它们更像是为核心论点提供了一种坚实的、跨学科的支撑,使得作者的观点不仅具有思辨的深度,更拥有了实践的广度和可信度。 这种跨界整合的能力,让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显得异常立体和丰满,它拒绝被单一的学科框架所束缚,而是搭建了一个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对话空间。 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思想成熟度,也让读者在跟随作者思路的过程中,无形中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边界,获得了一种知识的“连通感”。 读完一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用如此丝滑的方式连接起来的,这种阅读的乐趣,在于不断的发现和学习。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冲击来自于其中对“存在”和“边界”的探讨角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的哲学辩论,而是从一种更贴近个体生命经验的切入点进行了挖掘。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选择的重负”那部分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自由的可能性,而是深刻地揭示了每一个自由选择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责任和由此产生的虚无感。 这种不加粉饰的真实感,让我感到了巨大的共鸣,仿佛作者直接进入了我的内心深处,道出了那些我一直模糊感知却无法清晰表达的困惑。 它挑战了许多传统认知中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人生轨迹和对未来的设想。 这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毋庸置疑,它更像是一个极其深刻而耐心的提问者,将最尖锐的问题抛向读者,迫使我们直面自己的局限与潜能。 这种智性上的被挑战感,是阅读过程中最宝贵的收获之一,它让人感到思想的肌肉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评分一本关于心灵的好书
评分请填写完整的评价内容
评分一本关于心灵的好书
评分ok
评分请填写完整的评价内容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印刷清晰非常棒,质量保证。品质好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应该是原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