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探索设计创意与材料应用如何完美结合的完全手册。
本书结合设计创意过程、工艺特点、社会人文导向的多种设计实现的因素和环境,介绍设计中常用的几十种材料的简史、特点和加工技术,包括木材、陶瓷、金属、玻璃、塑料等材料的固有价值和新发展,新兴材料的应用潜力与设计创意,还有一些材料品类在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领域的积极作为。并通过代表性设计师的访谈,对经典产品诞生、制作过程的详述以及数百件产品实例,阐明设计师选择材料的原因和使用材料的方法,强调材料与技术在设计中的作用。书中专业概念的表述平实易懂,列举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2005年之后国际上享誉世界的新作。
本书作者阿格尼丝·赞伯尼是法国著名家居设计专业媒体人,长期关注设计界的新动向和发展情况,对当代经典设计案例有深入的研究。第*译者王小茉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博士,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第*大学获艺术史硕士学位,现从事现代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第二作者马骞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法语部翻译、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外语系法语专业。
创作的奥秘
在设计领域,材料与造型相辅相成。一件作品的诞生,是设计师让材料与造型彼此渗透,发生奇妙碰撞,并取得和谐一致的结果。选择适合的材料,诠释恰当的形态,这便是设计的目的。材料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设计方案能否实现。呈现在图纸上的造型不能说明一切,除非它与材料的物理关系已经确定。让?普鲁韦(Jean Prouvé)曾经说过:“金属的美感取决于它自身的材料结构。”设计师应考虑设计中由材料引起的机械性能。对此,设计师帕特里克·茹安(Patrick Jouin)解释道:“如果想让一把椅子立起来,重中之重是制作椅腿和横档的金属、木材或塑料的厚度。画图时,应该了解材料的特性,遵循合适的比例。”
造型是否合理,可以通过材料体现出来。要选择那种最恰当的材料,它让人着迷、适用,感到愉悦。简洁并具有几何感的造型应带有一丝奇幻、一种诗意:设计师借此向人们展示其个人感受和个人经验。在正确选择材料的同时,还需考虑美观。如果造型的装饰十分简单,材料就要承担引人注目、打动人心的重要责任。
材料的复杂性有待发掘。一些材料的特性已为人所熟知,而另一些尚待研究、改变。例如,对于坐具来说,舒适健康是选择材料的依据。“坐在上面觉得舒服。”这是设计师马丁·塞凯伊(Martin Szekely)在为他设计的“笃默”(Domo)扶手椅选择材料时首先考虑的事情:能够符合这一想法的材料,不仅表面可以看到,也包括椅子里面的填充物——皮面下的泡沫塑料。
材料让造型耳目一新,也能重新诠释经典。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的泡泡俱乐部沙发(Bubble Club),受20世纪30年代皮制扶手沙发椅的启发,虽然外形与过去的扶手沙发椅一样,但却采用工业化制作流程,以聚乙烯旋转模塑成型制造。
许多设计师在设计时会用到各种材料,个别设计师则特别钟爱一种材料,并不断挖掘它的潜力。如艺术家、手艺人和设计师让-塞巴斯蒂安·维代(Jean-Sébastien Vidé)和蒂埃里·维代(Thierry Vidé),他们受滑稽风格和马修·马悌古(Mathieu Matégot)的启发选用钻孔薄钢板,受塞尔日·穆伊勒(Serge Mouille)的影响设计灯具,二人用一种特殊材料——非常薄不锈钢镂空不锈钢板——做出一组灯具。还有弗朗索瓦·阿臧堡(Fran?ois Azambourg),我们会在本书的开始读到对他的采访;以及因加·桑佩(Inga Sempé),总是按照她的创意去使用新材料。
译者序
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件设计品,都离不开材料。设计师选择适合的材料,赋予它恰当的形式、功能与意义。材料是设计品的基本物质支撑,还能给后者创造出新的性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史也是一部材料的历史。
本书的作者阿格尼丝·赞伯尼,是一位来自法国的家居设计专业媒体人。她在书中介绍了几十种常用材料的简史、特点和加工技术,包括木材、陶瓷、金属、玻璃、塑料等传统材料的固有价值和最近发展,新兴材料的应用潜力与设计创意,还有一些材料品类在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领域的积极作为。赞伯尼通过十几位设计师的访谈,对经典产品诞生、制作过程的详述,以及数百件产品实例,阐明设计师选择材料的原因和使用材料的方法,强调材料与技术在设计中的作用。书中专业概念的表述平实易懂,列举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2005年之后的新作。
对于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的理解,是设计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在“理解”背后的另一个词是“动手”。在书中我们看到,设计师对材料的研究和认识,总离不开亲自制作,潜心在不断实践中自我校正,在边做边思考中获得最接近理想的效果。就像法国设计师帕特里克·茹安在访谈中所讲:“做设计,要进行材料的物理实验。做产品,应了解材料的具体特性。……设计师对方案的职责要行使到最后一刻。”专注于实实在在的设计目标,对产品的构成、制造环节与工艺流程有深刻的认识,是“好设计”的本源,亦是一种在工业文明背景下值得推崇的“工匠精神”。
英国设计史学者彭妮·斯帕克曾在《设计与文化导论》一书中写道:“技术虽然造就了新材料,但技术本身却不能确保新材料在市场中得到应用或者接受。在判断大众品位与追求,以及将新材料转换为需求品方面,设计师起着关键作用。”除了宜家、卡特尔和特百惠,书中展示的设计案例多出自小规模的设计公司和独立设计师之手。他们的作品不以产量取胜,而是将手工艺技能与高科技制造结合,针对小众和细分市场,突出产品的艺术感与设计附加值。无论在法国、欧洲其他地区,还是在中国,这类设计已成为一种被社会关注且富有前景的文化生产。如何把廉价的材料改造成时尚精品,如何给大众化的材料赋予新的美感,如何诠释材料使之能够体现符合时代的文化与价值观。诸如此类问题,都值得读者和设计师深入思考。
本书由王小茉和马骞共同翻译,王小茉通校统稿。在翻译过程中,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李正操教授和北京联合大学的王卫平教授从材料学和制造工艺学的角度,对全书文稿做了专业审读。清华大学化学系的王如骥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李迎军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的孙琳老师和北方工业大学的张鹏程老师,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冼枫老师,都在相关专业领域给予了热情的指导与支持。我的大学同窗岳君瑶在本书的翻译前期,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在此,诚挚的感谢他们的帮助。
最后,由于本书涉及的知识横跨多个专业领域,希望细心的读者能够指出我们翻译中的疏失与错讹,与我们做更进一步的讨论。
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年轻设计师可将本书作为关于材料、加工方法与设计案例的参考,也期望本书能够有助于我国的设计专业教学和研究。
王小茉
2015年岁末于清华园
说实话,我最初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拿起这本丛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设计和材料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产生“醍醐灌顶”之感的少之又少。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或者简单的技术手册的结构,反而像是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不同设计门类的“朝圣之旅”。比如,关于智能纺织品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那一段,它巧妙地融合了服装设计的人体工学和电子工程的微电子技术,读起来完全没有技术壁垒感。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你正站在设计师的工作台上,亲眼目睹他们如何将冰冷的材料数据转化为温暖、具有人文关怀的产品。我特别欣赏它对“失败案例”的处理,没有回避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和美学冲突,而是将这些曲折的过程视为创新的必经之路。这种坦诚和对过程的尊重,让整本书充满了真实的力量感,而不是那种被过度修饰的“成功学”叙事。对于我这种偏爱细节、追求设计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装帧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简直是视觉艺术品级别,这一点必须点赞。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设计美学的从业者,我深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重要性,而这本《材料与设计——经典创意设计系列丛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的和谐统一。它的纸张选择、油墨的质感,乃至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都体现了对“材料本身语言”的深刻理解。内容上,它极其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比如在探讨建筑外立面材料时,它引入了声学和热力学原理,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光致变色”材料在公共空间照明设计中应用的探讨,作者不仅分析了其光学性能,更深入挖掘了这种动态变化对用户心理和空间氛围营造的影响。这种对材料“可变性”的捕捉,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固定形态设计的认知边界。它不是简单地介绍材料的属性,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环境语境和体验设计之中去审视,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设计的“永恒性”与“瞬时性”的关系。
评分坦白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读完一本需要高度专注力的专业书籍实属不易,但《材料与设计——经典创意设计系列丛书》做到了让我爱不释手。它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介绍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的“对话”部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举个例子,书中对日本传统漆艺在结合纳米涂层技术后,如何应对现代工业标准和耐久性要求的分析,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而是找到了它们相互渗透、共同进化的交汇点。这种平衡的视角,让读者在为科技的进步感到振奋的同时,也能对历史的智慧产生由衷的敬意。它不仅教会了我们“能做什么新材料”,更重要的是启发我们思考“我们应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充满了对设计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怀,读完后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像完成了一次对设计信仰的再确认。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一定是“颠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聚焦于“酷炫”新材料展示的图册,但事实是,它更像是一本深挖设计哲学根源的深度论著。它反复强调,最好的设计源于对材料最本质特性的尊重和利用,而非强行赋予材料不属于它的功能。比如,在介绍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如何被用于高端运动器械时,文字没有过度渲染高科技的标签,而是细致描述了材料纤维的编织角度如何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力量传导效率,这种“技术为人服务”的理念贯穿始终。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身边任何一个设计产品的方式都变了,不再只是看它的外观,而是下意识地去推测其内部结构和所用材料的特性。这种从表层审美回归到结构本质的思考转变,才是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它成功地将材料科学的严谨性,转化成了设计创新的强大驱动力,非常适合那些渴望从“表面功夫”走向“硬核创新”的设计师。
评分这本《材料与设计——经典创意设计系列丛书》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设计领域的演进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材料科学日益精进的今天,传统的设计理念是如何被不断地颠覆和重塑的。这本书没有沉溺于那些陈旧的理论,而是直接切入了核心——新材料如何催生出革命性的设计思维。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剖析了生物基聚合物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那种对可持续性和美学之间平衡的探讨,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可操作性。作者似乎对每一个案例都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不仅仅展示了最终的产品图,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从概念到成品过程中,设计师是如何与材料特性进行“对话”的。例如,在介绍一种新型的自修复涂层时,文字的描述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种材料的肌理,理解它在应对日常磨损时的内在逻辑。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本启发灵感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对未来设计趋势的预判和对当前材料潜能的挖掘。对于希望在设计领域寻求突破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照系,让我们看到设计美学是如何被物质基础所定义的。
评分还不错的哈哈哈
评分还不错的哈哈哈
评分产品设计入门必读
评分产品设计入门必读
评分质量挺好,物流也很快,好评
评分很好,买书一直上京东,方便
评分产品设计入门必读
评分很好,买书一直上京东,方便
评分产品设计入门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