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增订本)

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立新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艺术学
  • 研究方法
  • 设计理论
  • 艺术研究
  • 学术研究
  • 高等教育
  • 增订本
  • 学科建设
  • 方法论
  • 专业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285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51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路径、技巧、手段;是人感性经验的历史性积累,并且是其理性意义上的总结与升华。方法首先来自于个人成熟的经验,但它又是无数人共通的长期积累;方法是群体智慧和知识的一部分,并自成体系。方法学是关于方法的科学,是方法的理论体系。做任何事情,处理任何问题都存在着方法问题,艺术设计和对艺术设计的研究也不例外。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立新先生撰著的《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是我国设计学界*一本有关设计研究方法的专著,也是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专业性设计的方法论教材、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方法论著作则一直欠缺。主要是其撰写有相当的难度和限定。我以为,一是作者需要对设计艺术的具体设计等实践有着较好的了解,这是其知识基础;二是对设计艺术研究有着较长期的实践和思考,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一套研究方法,而且这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实用性;三是作者具有较好的方法学基础和叙述能力及经验。作者正好具备了上述三方面的条件,加之其教学的需要和研究积累,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这本著作的撰写,不但填补了学科空白,为完善我国设计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广大设计工作者提升设计能力、开阔设计思维,并对其设计实践加以理论审视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和工具;对于从事设计艺术研究、教学和设计艺术的各专业研究生而言,这更是一本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富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手册,有益于开展设计艺术的各项研究。


内容简介

  学科方法的研究是学科成熟和深化的标志,在欧美国家有关人文社科方法论的研究已经进入专业细分、操作性强的背景下,不少中国学者也认识到不重视方法研究将不可能推进学科进步,并由此加强了方法及方法论的研究。这本著作,围绕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方法,从设计艺术研究的范畴、特征、方法体系、文献综述,以及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调查研究诸多方面作了细致、深入的阐述,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可以说是一本有益于设计艺术研究入门和深入下去的重要教科书。

作者简介

  李立新,1980年入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师资班,1998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师从诸葛铠先生,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张道一先生,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带头人,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术与设计》版常务副主编,南京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特色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精品课程《设计史》主持人。作者获奖情况

  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前十卷)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工程”;

  2007年《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前二卷)获首届政府出版奖;

  2006年《设计史》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奖;

  2006年《设计概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006年《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

  2005年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1999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美术学学术论文奖。

  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一、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六朝设计史》(主持);

  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设计价值论》(主持);

  三、江苏省教委文科项目:《江南彩衣堂装饰艺术研究》(主持);

  四、江苏省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承担);

  五、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工业艺术学》(承担)。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张道一/001

序二李砚祖/003

第一章导论/001

一设计艺术学研究的特征及范畴/003

1. 什么是设计艺术学研究/003

2. 设计艺术学研究的特征/006

3. 设计艺术学研究的范畴/007

4. 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复杂性与难点/010

二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方法体系/011

1. 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方法论/011

2. 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方式/012

3. 方法的交叉与综合/014

三设计艺术学研究的目标/014

1. 研究在设计实践中的作用/015

2. 研究对积累设计知识的作用/017

3. 研究过程中建构起生活现实/018

4. 研究完善设计艺术学学科结构/019

四设计艺术学研究过程/020

1. 研究的五个阶段/020

2. 以理论为主的研究过程示例/022

3. 以实践为主的研究过程示例/025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029

一理论的三个层次/030

1. 宏观理论/030

2. 中层理论/031

3. 微观理论/031

二理论的基本结构/032

1. 概念/033

2. 变量/033

3. 命题与论辩/034

三理论与研究的关系/036

1. 设计决定理论/036

2. 理论对研究的作用/037

3. 理论的建构与检验/038

第三章文献回顾与选题/043

一文献回顾的作用/044

1. 文献回顾能系统地熟悉设计学科状况及研究动态/044

2. 文献回顾能了解一个设计理论的源流/048

3. 文献回顾能了解当前设计理论的环境/050

二查阅文献与选题确立/051

1. 在查阅文献过程中确定研究选题/051

2. 在查阅文献中集中论题/053

3. 在查阅文献中掌握研究主题的构成/054

三查阅文献的方法/055

1. 如何查阅设计的相关文献/055

2. 以实践为目的和以理论为目的的查阅方式/057

3. 设计文献解读与研究过程/059

第四章研究工作如何展开/063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064

1. 描述性研究/064

2. 解释性研究/066

3. 探索性研究/067

4. 改进性研究/069

二研究方式与方法/071

1. 纵向性研究与横向性研究/071

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073

3. 历史性研究与逻辑论证研究/075

4. 相关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076

5. 调查研究与田野考察/079

6. 个案研究与综合性研究/083

三研究性质与具体方案制订/085

1. 理论性研究/086

2. 实践性研究/087

3. 研究方案的制订/090

第五章定性研究法/095

一定性研究的策略/096

1. 实地实物,自然主义观察/096

2. 当事人视角,参与式互动/099

3. 研究者作测量,语言分析模式/102

4. 审视长期过程,注重整体归纳/103

二定性研究三种范型/105

1. 草根理论/106

2. 艺术人类学/109

3. 阐释学/112

三定性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检验/118

1. 定性资料收集与编码/118

2. 定性资料分析过程与方法/121

3. 定性分析的检验/124

第六章定量研究法/129

一设计资料如何定量/130

1. 资料分类整理/130

2. 资料的转换/133

3. 资料录入与数据清理/134

二频数分布和统计图表/135

1. 频数分布表/135

2. 百分比、比率与百分位数/138

3. 统计图/140

三变量关系的分析/145

1. 单变量分析/145

2. 双变量分析/150

3. 多变量分析/153

第七章历史性研究法/159

一历史、课题与语言/160

1. “历史是设计的工具”/160

2. 历史性研究课题的确立/162

3. 历史性研究中的阐释/164

二文献、证据与评介/165

1. 现存文献与实物证据/166

2. 记忆性证据与推论性证据/168

3. 多重证据与设计史评介/172

三历史阐释的四个中心/173

1. 以因果、批评为中心/173

2. 以精神、风格为中心/176

3. 以结构、文化为中心/178

4. 以叙述、想象为中心/181

第八章实验性研究/187

一实验的程序与类型/188

1. 实验性研究的程序/188

2. 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189

3. 教学性实验与模拟性实验/193

二经典实验设计/200

1. 实验组与对照组/200

2. 前测与后测/201

3. 自变量与因变量/202

三实物实验与实地实验/203

1. 从传统物到现代物/203

2. 人、物、环境的冲突与适应/207

第九章调查研究法/211

一调查研究的概念、分类与过程/212

1. 调查研究概述/212

2. 调查研究的分类/215

3. 调查研究的过程/216

二抽样方法与问卷设计/218

1. 基本抽样方法及实例/218

2. 设计调查的问卷结构编排/222

3. 题目设计/225

三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230

1. 自填问卷法/230

2. 结构访问法/231

3. 数据录入及清理/233

4. 设计调查报告的写作/234

第十章田野考察法/239

一田野考察的过去与现在/240

1.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历史与方法/240

2. 设计田野考察的对象、目的和意义/244

3. 设计田野考察的三个阶段/247

二田野考察生存策略/248

1. 精心策划一份详实的考察提纲/248

2. 认真选择一个合适的考察地点/249

3. 依靠当地朋友、政府,深入民间结识新友/251

4. 抓住重点对象,追踪深访/253

三田野考察的方法及实践/258

1. 田野考察的基本方法/258

2. 田野考察中如何凸显“人”/268

3. 田野考察的民族志方法运用/270

4. 田野考察的比较研究法/274

第十一章相关性研究/279

一相关性研究的策略/280

1. 注重自然产生的联系/281

2. 测量特定联系的变量/282

3. 以统计方式分析变量关系/283

二相关性研究的二种方式/284

1. 从关联研究构建设计理论/285

2. 从因果研究确定决定性因素/287

三相关性研究实例/289

1. 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的相关性研究/289

2. 数字艺术创作中多元视角及其与吸引力问题的相关性研究/293

3. 社会变迁与当代工艺定位的相关性研究/295


第十二章逻辑论证法/299

一什么是逻辑论证/300

1. 形式逻辑与论证逻辑/300

2. 逻辑论证的特点、结构与过程/304

3. 论证的充足理由原则/308

二逻辑推理与验证/311

1. 演绎与归纳/311

2. 类比与假说/315

3. 证明与反驳/321

三逻辑论证的使用/325

1. 论证理论的框架/326

2. 以逻辑论证架构设计逻辑/329

3. 设计逻辑系统的建立/332

第十三章个案与综合研究法/339

一个案研究的策略/340

1. 个案研究的特点与目的/340

2. 案例的选择与筛选/344

3. 收集个案研究资料/348

二个案解析的方法/350

1. 阐述性案例分析/350

2. 结构性案例分析/353

3. 探索性案例分析/361

三综合研究的方法/365

1. 案例综合与方法综合/365

2. 多重案例整合研究实例/367

3. 多种方法整合研究实例/371

第十四章撰写研究论文/377

一论文与报告的类型/378

1. 设计研究论文的类型/378

2. 设计研究报告的类型/381

二论文的结构、步骤、提纲/383

1. 一般结构及步骤/383

2. 提纲撰写法/385

三论文规范与基本要素/388

1. 题目、摘要、关键词/388

2. 前言与结论/390

3. 图例与图表/392

4. 参考文献、注释、附录/393


附录一调查问卷示例/399

附录二开题报告示例/403

附录三课题申请示例/411

附录四研究论文示例/420

附录五学术研究规范/432

附录六李立新设计学研究及治学方法访谈录/435

后记(第一版)/441


后记(第二版)/444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增订本)》量身定制的、内容详尽且独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旨在展现其深度与广度,并避免任何模板化或人工智能痕迹的表达。 理论的熔炉,实践的罗盘:一部融贯古今、洞悉未来的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论巨著 ——《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增订本)》 在当代学术图景中,“设计”已不再仅仅是技能的娴熟运用或形式的简单堆砌,它已然升格为一门严肃的、跨学科的、蕴含深厚人文关怀与前沿科技力量的综合性学问——设计艺术学。然而,支撑起这宏大体系的,是对研究方法论的精深把握与持续革新。本书《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增订本)》正是这样一部站在时代前沿,致力于为所有致力于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学者、研究生、资深从业者提供坚实理论基础与锋利工具箱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次增订,绝非简单的内容修补或章节增添,而是对设计艺术学研究范式在二十一世纪的深刻反思与系统重构。我们深知,当前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从工业化生产逻辑向数字化、生态化、体验化生存逻辑的剧烈转型,传统的研究范式亟需注入新的活力与视角。 第一部分:范式的重塑与基础的夯实——设计研究的哲学基石 本书伊始,我们并未急于探讨具体的技术性方法,而是将目光投向研究的“根源”。设计艺术学作为一门“应用哲学”与“实践科学”的交汇点,其研究的有效性首先依赖于对自身学科定位的清晰认知。 深入剖析学科的“双重性”:我们详尽论述了设计艺术学如何同时承载“再现的再现”(艺术性、审美性)与“创生的创生”(工程性、解决问题性)的双重使命。这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超越单一学科壁垒的视野。本书系统梳理了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乃至最新的具身认知理论,如何被巧妙地“驯化”并应用于设计研究的特定语境中。例如,我们如何运用海德格尔的“在场”(Anwesenheit)概念来解析传统手工艺中的“物性智慧”,或如何借鉴德里达的“延异”(Différance)理论来审视数字界面中意义的不确定性。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定性: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设计问题”中提炼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命题”?增订版特别增添了关于“设计情境(Design Context)”分析的章节,强调研究问题的源头在于对社会、技术、文化三者交织的场域的细致洞察,而非凭空想象。我们提供了多维度的“问题诊断工具箱”,帮助研究者有效避开“伪问题”的陷阱。 第二部分:量化与质化的辩证统一——研究方法的矩阵构建 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方法论,其魅力在于其方法的“杂交性”与“适应性”。本书力求构建一个既尊重经验证据,又拥抱主观深度的研究方法矩阵。 质性研究的深度挖掘:在质性方法部分,我们超越了基础的访谈与观察,重点引入了“设计原型作为中介的民族志研究法”。这涉及如何通过追踪参与者与设计原型(Artifact)的交互过程,来揭示其潜意识的偏好与文化规范。此外,对“深度叙事分析”的阐述,尤其关注设计作品如何“讲述”自身的故事,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负载。 量化方法的精确制导:传统上被认为与艺术性相悖的量化方法,在本书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不再停留在基础的问卷调查,而是详细探讨了“用户行为眼动追踪数据(Eye-tracking Data)”在评估视觉信息层级结构中的应用,以及“感知心理学实验设计”在色彩、质感、空间序列对情绪影响中的严格建模。对于这些数据,本书提供了一套“美学效度检验(Aesthetic Validity Check)”的流程,确保量化结果服务于设计解释,而非孤立的统计数字。 混合方法的整合策略:增订本最核心的贡献之一,在于对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s Research, MMR)在设计艺术学中的“序列化整合”与“并行嵌入”策略进行了系统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南。例如,如何以探索性的质性访谈作为基础,指导后续实验组的变量设置,形成一个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研究闭环。 第三部分:数字时代的工具与伦理——前沿研究方法论的拓展 面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媒介的崛起,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方法论必须与时俱进。 计算设计与生成研究:本书首次系统性地纳入了对“算法生成物(Generative Artifacts)”的研究方法。这包括如何设计实验来检验不同算法参数对最终美学输出的系统性影响,以及如何对AI辅助设计(Co-creation)过程进行“人机互动透明度分析”,以评估设计的“作者权”与“能动性”的分配。 数字化档案与大数据分析:我们探讨了如何构建和利用大规模设计案例库,并运用主题模型(Topic Modeling)或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来揭示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设计风格的演变脉络。这种方法的引入,使得宏观的历史梳理和微观的案例分析能够有机结合。 研究伦理的再审视:随着研究对象从传统的人类用户扩展到算法系统、智能体,乃至生态环境,研究伦理面临新的挑战。本书专门设立章节讨论“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在设计研究中的识别与规避,以及在涉及非人类参与者(如生物材料、智能系统)时的研究边界与责任。 结语:从方法到洞见 《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增订本)》的目标,是培养出“方法论上的智者”——那些能够根据研究对象和核心问题,灵活、批判性地选择、组合乃至创造出最适合工具的人。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清晰地思考设计问题”的深度对话。通过本书的指引,研究者将能够穿透表象的喧嚣,抵达设计的核心逻辑,并以严谨的学术标准,为推动设计艺术学迈向更广阔的未来贡献坚实的智力成果。它将是您在复杂的设计世界中,寻找真知与创新的不二罗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增订本)》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那种沉稳中透着些许现代感的排版,让人第一眼就觉得这是一本有分量的学术著作。 刚翻开的时候,那种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气混杂着纸张纤维的质感,让人立刻沉浸到一种专注的阅读氛围中去。 书籍的装帧质量也十分可靠,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脊开裂或者内页松动的问题,这点对于长期使用的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 尤其是那个增订本的副标题,似乎暗示着它不仅仅是旧有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加入了最新的理论动态和实践案例,这一点从目录的编排上也能窥见一斑,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个连接理论前沿与实际操作的桥梁。 这种对书籍物理形态的重视,本身就在无形中提升了阅读的体验,让人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究其中蕴含的学术精髓。 整体来看,从触感到视觉,这本实体书在感官层面上就做足了功课,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增订本的内容组织结构非常严谨,但行文风格却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学术亲和力。 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 无论是作为高校研究生、资深设计师还是转向理论研究的实践者,都能从中找到针对自己痛点的有效解决方案。 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在附录部分提供的资源索引,那些指向更专业细分领域文献的推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后续阅读路径,为后续的学术深耕提供了明确的航标。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方法手册,不如说是一张通往更高阶设计思维的路线图,值得反复研读和珍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一场与领域内资深导师的深度对话。 它并非那种空泛地罗列各种方法论的术语集合,而是通过大量精妙的案例剖析,将抽象的研究步骤具象化。 特别是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探讨,作者没有回避其复杂性,反而以一种极其清晰的逻辑框架,将看似不相干的设计领域与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类学的研究工具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人茅塞顿开。 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质性研究”的深入挖掘,它没有停留在传统访谈和观察的层面,而是引入了更具当代性的数字民族志和感官研究的视角,这对于关注用户体验和文化语境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涉研究领域的新手,也能逐步建立起系统的研究思维体系,而不是被海量的知识点淹没。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反思性实践”的强调上。 在当前的快速迭代的设计环境中,许多研究容易陷入追求效率而忽视过程深度的陷阱。 然而,这本书反复提醒读者,设计研究的核心驱动力来源于对自身局限性和研究情境的深刻自省。 它提供的那些自我评估清单和研究伦理的讨论,非常具有启发性,迫使你不仅要问“我能做什么”,更要问“我应该以何种态度和立场去做”。 这种内省的训练,对于提升研究的深度和负责任程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种将方法论与研究者个人成长紧密捆绑的叙事方式,是我在许多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它让“方法”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了研究者心性的磨砺过程。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需要适应,那可能就是它对既有范式的挑战力度相当大。 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在行业内被奉为圭臬的研究路径,在这本书里被置于显微镜下进行审视和解构。 尤其是关于定量研究在设计领域应用边界的讨论,作者并未全盘否定,而是指出其在捕捉复杂情境和细微情感上的固有缺陷,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补充策略。 对于习惯了“快速出数据”的研究者来说,可能需要时间去消化这种更为审慎和辩证的观点。 这要求读者必须放下一些既有的成见,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研究实践。 这种“颠覆性”的视角,恰恰是推动学术进步所必需的,它迫使我们跳出舒适区去探索更广阔的研究疆域。

评分

商品质量和商家服务都很好。

评分

书不错,价格有点贵,物流很快,次日达,价格再美丽就更好了

评分

好书好内容捧捧的书

评分

今天收到 很好

评分

今天收到 很好

评分

商品质量和商家服务都很好。

评分

商品质量和商家服务都很好。

评分

书不错,价格有点贵,物流很快,次日达,价格再美丽就更好了

评分

今天收到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