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以留學生博士論文為中心的考察(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近代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以留學生博士論文為中心的考察(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鄒進文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經濟史
  • 近代史
  • 經濟學史
  • 留學生
  • 博士論文
  • 學術研究
  • 國傢社科基金
  • 思想史
  • 教育史
  • 文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2581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334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頁數:76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鄒進文教授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學的發展:以留學生博士論文論文為中心的考察》一書是其承擔的國傢社科基金的結題成果(獲得優秀等級),80萬字。

作者簡介

鄒進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目錄

目 錄
緒 論 (1)………………………………………………………………………… 第一章 清末留學生經濟思想變遷 (25)……………………………………… 第一節 歐洲留學生的經濟思想 (26)…………………………………… 第二節 日本留學生的經濟思想 (41)…………………………………… 第三節 美國留學生的經濟思想 (48)…………………………………… 第二章 民國時期留學生經濟思想變遷 (60)………………………………… 第一節 民國初年(1912—1926)留學生留學期間的經濟學研究 (60)……………………………………………………………… 第二節 國民政府前期(1927—1937)留學生留學期間的經濟學研究 (99)……………………………………………………………… 第三節 國民政府中後期(1938—1949)留學生留學期間的經濟學研究 (162)……………………………………………………………… 第四節 1950年代留學生的經濟學研究 (200)………………………… 第三章 近代留學生與理論經濟學研究 (220)………………………………… 第一節 樊弘的《評馬剋思和凱恩斯的資本蓄積、貨幣和利息的理論》 (220)……………………………………………………………… 第二節 張培剛的《農業與工業化》 (225)……………………………… 第三節 潘玉璞的《國際資本流動和資本形成》 (245)………………… 第四節 浦山的《技術進步與就業》 (248)………………………………第四章 近代留學生與財政學研究 (260)……………………………………… 第一節 清朝末年留日學生及留日使節的財政學研究 (260)…………… 第二節 馬寅初的《紐約市的財政》 (264)……………………………… 第三節 硃進的《中國關稅問題》 (272)………………………………… 第四節 李權時的《中國中央和地方財政:中央、省、地方政府財政 關係研究》 (279)………………………………………………… 第五節 陳岱孫的《麻薩諸塞州地方政府開支和人口密度的關係》 (289)……………………………………………………………… 第六節 壽景偉的《中國的民主政治和財政:財政製度與思想發展 研究》 (293)……………………………………………………… 第七節 尹文敬的《中國稅製》 (298)…………………………………… 第八節 硃炳南的《經濟剩餘與稅收》 (302)…………………………… 第九節 陳友鬆的《中國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 (305)………………… 第十節 田炯錦的《英美地方財政的國傢監督研究》 (316)…………… 第十一節 劉炳業的《德國、意大利、捷剋斯洛伐剋和波蘭的資本稅》 和周舜莘的《資本稅》 (322)………………………………… 第五章 近代留學生與金融理論研究 (333)…………………………………… 第一節 清末近代金融思想的發端 (333)………………………………… 第二節 晚清留日學生及駐日使節的金融思想 (336)…………………… 第三節 留美生章宗元的貨幣思想 (343)………………………………… 第四節 魏文彬的《中國的貨幣問題》 (347)…………………………… 第五節 梅遠謀的《中國的貨幣危機———論1935年11月4日的貨幣 政策》 (356)……………………………………………………… 第六節 林維英的《中國之新貨幣製度》 (365)………………………… 第七節 林霖的《定期存款是貨幣嗎》 (372)…………………………… 第八節 劉大中的《中國的外匯問題:一個建議性解決方案》 (378)……………………………………………………………… 第九節 鬍先進的《中國的通貨膨脹及其治理(1937—1947)》 (383)………………………………………………………………第六章 近代留學生與國際貿易理論研究 (391)……………………………… 第一節 施宗樹的《中國民國對外貿易》 (394)………………………… 第二節 潘序倫的《美國對華貿易史(1784—1923)》 (399)………… 第三節 何思源的《國際經濟政策》 (410)……………………………… 第四節 李卓敏的《銀匯兌下國際貿易理論之研究》 (420)…………… 第五節 伍啓元的《國際貿易價格關係理論:一個曆史的研究》 (424)……………………………………………………………… 第六節 張自存的《收支平衡的周期性波動》 (434)…………………… 第七章 留學生的農業經濟理論 (439)………………………………………… 第一節 黃漢樑的《中國的地租》 (439)………………………………… 第二節 李慶麐的《伊利諾伊的農業抵押貸款與農業土地轉移關係 (1910—1932)》 (444)………………………………………… 第三節 費孝通的《江村經濟》 (454)…………………………………… 第四節 巫寶三的《農業與經濟變動》 (462)…………………………… 第五節 孟慶彭的《中國農業進步研究:要素分析》 (465)…………… 第八章 近代留學生與工商管理研究 (480)…………………………………… 第一節 中國近代工商管理教育及工商管理學術論著概述 (480)……… 第二節 留學生與西方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運用與發展 (485)……………………………………………………………… 第三節 謝霖、孟森的《銀行簿記學》 (490)…………………………… 第四節 楊汝梅(眾先)的《無形資産論》 (497)……………………… 第五節 曾同春的《中國絲業》 (511)…………………………………… 第六節 吳紹曾的《鐵路價值與閤理迴報:美國鐵路閤理迴報基礎、 費率及相關問題研究》 (517)…………………………………… 第七節 周貽囷的《收益費用的會計理論》 (524)……………………… 第九章 近代留學生與經濟思想史研究 (529)………………………………… 第一節 近代經濟思想學術史概述:立足於學術著作的考察 (529)…… 第二節 陳煥章的《孔門理財學》 (534)………………………………… 第三節 段茂瀾的《作為經濟學傢的西斯濛第》 (556)…………………第四節 袁賢能的《道傢及相關哲學對中國經濟思想的影響》 (562)……………………………………………………………… 第五節 趙迺摶的《理查·瓊斯:一位早期英國製度經濟學傢》 (574)……………………………………………………………… 第六節 李肇義的《中國公元前3世紀的主流經濟思想及其對重農學說 的影響》 (587)…………………………………………………… 第十章 留學生與經濟史研究 (592)…………………………………………… 第一節 近代中國經濟史研究概述:立足於學術著作的考察 (592)…… 第二節 李美步的《中國經濟史:關於農業》 (601)…………………… 第三節 冀朝鼎的《中國曆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 (604)……………………………………………………………… 第四節 吳兆莘的《中國稅製史》 (612)………………………………… 第五節 陳振漢的《美國棉紡織工業的區位,1880—1910》 (623)…… 第六節 楊聯陞的《晉書·食貨誌譯注》 (634)………………………… 第十一章 近代留學生與馬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近代的早期傳播 (641)………………………………………………………………… 第一節 留學生與早期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入:西綫的考察 (641)……………………………………………………………… 第二節 留學生與早期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入:東綫的考察 (649)…………………………………………………………………………………
第三節 留學生與早期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入:北綫的考察 (670)…………………………………………………………………………………
第十二章 近代留學生與中國近代經濟知識體係的轉型 (674)……………… 第一節 中國近代經濟知識體係轉型 (674)……………………………… 第二節 留學生近代經濟知識體係轉型的個案:以“economy”和 “economics”的早期漢譯為例 (675)…………………………… 主要參考文獻 (690)……………………………………………………………… 人名索引 (714)…………………………………………………………………… 關鍵詞 (738)……………………………………………………………………… 後 記 (745)…………………………………………………………………

精彩書摘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古代創造瞭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經濟 成就。與經濟文明的發展相適應,中國17世紀以前在經濟思想方麵也取得瞭輝 煌的成就,其經濟思想文明在公元5世紀以前與當今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古希臘、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文明相比,各有特色,未遑多讓。公元5世紀以後,西方文明 逐漸衰落,長期處於教會統治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相反,東方的中華文明卻漸 入佳境,到公元7世紀,中國迎來瞭輝煌的唐宋文明。與文明演進的步幅相一 緻,中國經濟思想文明在7—13世紀也發展到頂峰,成為當時世界經濟思想文明 體係中最為突齣的部分,其經濟思想成就在長達一韆年左右的時間內遙遙領先 於西方。這一偉大的經濟思想文明以其巨大的曆史張力波及世界,影響世界文 明的進程。中華經濟思想文明不僅在東亞地區直到19世紀一直占據支配地位, 而且深刻影響瞭近代法國重農學派的經濟思想,成為其主要的思想淵源。 但自17世紀以後,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停滯,中國經濟思想的發 展也步入下行的軌道,失去瞭生機和活力。與此同時,文藝復興後的西方突 破中世紀的藩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突飛猛進,經濟思想 文明開始繁榮,經濟學開始成為獨立的科學並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異軍突起。 從此,中國經濟思想文明開始逐漸落後於西方,並與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 兩大文明落差的形成,導緻經濟思想文明的傳播路徑發生逆嚮轉移:從由東 嚮西傳播轉嚮由西嚮東擴散。特彆是自19世紀40年代以後,東西方兩大文 明體係的交匯大大加速瞭經濟學西學東漸的進程。 中國現代經濟學的演變方式有彆於西方的誘緻性變遷方式,它不是從中國古代傳統經濟和經濟思想中“內生”的,而是從西方舶來的,是一種典型的移 植型變遷,是移植西方經濟思想文明的結果。鴉片戰爭以前,中、西經濟思想 分彆是在中國和西方各自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産生和發展的,兩種經濟思想文明 處於隔絕狀態,缺乏交流,特彆是中國經濟思想缺乏對西方經濟思想的瞭解, 倒是法國重農學派經濟學傢從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吸取瞭不少文明成果。鴉片 戰爭打破瞭中西文明交流的壁壘,中西經濟思想兩大文明體係齣現交匯與碰撞。 由於西方經濟思想文明在當時中西經濟思想文明的交匯中處於強勢的地位,而 文明的傳播總是遵循著由強勢文明嚮弱勢文明傳導的規律。因此,這一文明的交 匯必然造成西方文明嚮東方文明的浸染,從而改變瞭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的固有運 行軌跡,中國開始瞭以移植西方經濟思想文明為路徑的近代經濟思想發展曆程。 在早期移植西方經濟學的過程中,雖然其中也交織著中國先進人士的不 懈努力,但作為早期東西方文化溝通橋梁的傳教士卻充當瞭重要角色,甚至 是主角。 ① 20世紀初以後,隨著中國留學運動的興起,近代留學生群體開始取代傳教士成為經濟學西學東漸的主角,他們對中國現代經濟學的産 生、發展起瞭極其關鍵的中介和先鋒作用,占據瞭中國現代經濟學發展的 核心地位。自此以後,在傳播西方經濟學的舞颱上,傳教士逐漸變為配 角。當時數以萬計的青年學子負笈海外,其中不少人選擇經濟學作為學習 方嚮 ① ,接觸瞭當時國際上一流的經濟學傢和世界經濟學的前沿,他們在帶 著傳統文化走嚮世界的過程中完成瞭中西文化的融閤與創新,實現瞭中國經 濟思想的近代轉型,有些留學生還取得瞭躋身世界經濟學學術之林的學術成 就,他們的經濟學學術思想成為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的獨特而重要的組成 部分。 中國近代經濟學留學生所撰寫的博士論文絕大多數的選題都是有關中 國經濟問題特彆是中國經濟史的,這些博士論文傳播瞭中國文化,加深瞭 西方對中國經濟現實及經濟史的瞭解,為近代西方漢學的發展擴展瞭學術 視野。 實現經濟學的中國化、本土化是當代中國經濟學的重要使命,中國近 代留學生懷抱救國救民之誌求學西方,他們既理解中國,又瞭解西方,運 用西方經濟理論探索中國經濟發展道路,試圖創建“中國經濟學”,他們 是經濟學中國化、本土化的先驅,係統研究他們的經濟思想,對於當下中 國經濟學界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製度自信,開創有中國氣派、中國 風格的中國經濟學,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義。 由於多種因素,特彆是資料獲取的難度的影響,中國經濟思想史學術界 迄今缺乏對近代留學生群體留學期間的經濟學學術思想史的係統、深入的研 究,對他們在海外留學期間取得的經濟學學術成就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他們的經濟學研究的成果沒有被納入中國近代經濟思想體係之中。

前言/序言


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微觀的時代刻痕:一部跨越百年風雲的經濟思想圖景 本書《近代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以留學生博士論文為中心的考察(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是一部聚焦於中國近現代經濟思想史的重量級學術著作。它並沒有將視野停留在宏觀的政治經濟變革或製度變遷的錶層,而是選擇瞭一個極其精微且富有效力的切入點——近代中國留學生群體所撰寫的博士學位論文——來解剖和重構中國經濟學學科從無到有的艱難曆程。 該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其拒絕瞭傳統敘事中對經濟學思想的過度簡化和概念化,轉而通過梳理和細讀那些鮮為人知、被埋沒在時間長河中的一手文獻,還原瞭一個更為真實、更具張力的知識構建過程。 第一部分:知識的移植、重塑與本土化的艱難抉擇 全書的引人入勝之處,首先在於它對“知識移植”這一核心議題的深刻洞察。近代中國經濟學的誕生,是西方學術體係大規模湧入的結果。本書細緻描繪瞭第一代中國知識精英在海外求學時所麵臨的復雜境地:他們如何消化吸收來自古典政治經濟學、邊際革命、曆史學派乃至馬剋思主義等多元思潮?這些青年纔俊,在倫敦、柏林、巴黎、東京的課堂上,麵對的是一個已經高度成熟且內部充滿爭議的西方學術場域。 本書並未將這些博士論文視為簡單的“知識翻譯本”,而是將其視為“文化編碼器”。作者群深入探討瞭這些論文中蘊含的“知識選擇偏好”:為什麼在特定曆史時期(例如辛亥革命前後、一戰後或民國初期),某些經濟理論(如國傢乾預主義、重商主義的殘餘、或是自由放任的修正版本)會成為主流選擇?這種選擇背後,摺射齣的是留學生群體對“救亡圖存”這一時代主題的獨特迴應。他們試圖用西方最前沿的理論工具,去診斷和治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痼疾。 第二部分:博士論文作為“思想田野”的微觀考察 本書最大的創新性在於其獨特的研究視角——以博士論文為核心的微觀史觀。一篇博士論文,絕非僅僅是一份學術作業,它更像是一個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思想宣言”與“實踐預演”。 本書的文本細讀工作極為紮實。它摒棄瞭對某些“大傢”的簡單歌頌,而是著力挖掘那些往往被後世史學所忽視的、但對學科基礎構建至關重要的“奠基性”論文。例如: 1. 關於土地製度的爭論: 早期論文中,關於如何解構佃農經濟與地主所有製的討論,其理論深度和政策傾嚮,與當時國內實行的土地改革試驗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張力?論文中的模型構建,是如何試圖超越傳統“地權不清”的描述,轉嚮更精細的“收益分配”分析的? 2. 金融與貨幣理論的本土化: 麵對白銀外流、銅錢貶值和法幣發行的混亂,留學生們如何運用凱恩斯主義(如果時間允許)或古典貨幣數量論來設計中國的貨幣政策藍圖?本書展示瞭他們如何艱難地將抽象的貨幣理論,嫁接到充滿地方軍閥乾預和外國資本滲透的復雜金融現實之中。 3. 工業化與保護貿易的辯論: 在西方經濟學強調自由貿易的同時,這些未來的中國經濟學傢們,是否更容易傾嚮於漢密爾頓式的國傢主導工業化路徑?本書通過分析其論文中對“幼稚産業保護”的論證,揭示瞭近代中國經濟學思想中,效率與主權之間的永恒矛盾。 第三部分:知識的“迴流”與學科的體製化睏境 不同於許多僅關注“留學”過程的著作,本書的後半部分深入探討瞭這些擁有博士學位的精英迴國後,其知識如何在中國的大學和政府機構中“生根發芽”或“遭遇挫摺”。 作者群考察瞭早期中央大學、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經濟係課程設置,以及留學生群體如何通過教學、著書立說和擔任政府經濟顧問,試圖將“博士論文”中的理論藍圖轉化為國傢戰略。然而,本書毫不避諱地指齣瞭體製化過程中的內在睏境: 理論的超前性與國情的滯後性: 許多論文中的理論模型,建立在一個理想化的、穩定的市場環境假設之上,這與軍閥混戰、內戰頻仍的現實環境格格不入,導緻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學派的割裂與融閤: 留學生群體內部思想流派眾多,從奧地利學派的擁護者到後來的馬剋思主義經濟學傢,他們帶迴的“知識包”本身就是互相競爭的。這種內部競爭,影響瞭中國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早期凝練。 結語:重構中國經濟學傢的“精神肖像” 最終,這部著作超越瞭單純的知識史研究。它通過對一係列學術文本的精細打撈,為我們描繪瞭一幅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肖像”。這些留學生博士論文,是他們在麵對一個行將崩潰的舊秩序與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世界時,所能進行的最嚴肅、最係統、最富理性光芒的知識構建嘗試。 本書對既有研究範式的挑戰在於:它證明瞭研究近代中國經濟學,必須從那些“第一手的、被學術界淡忘的、充滿時代烙印的文本”入手。它不是關於“發生瞭什麼經濟事件”,而是關於“知識是如何被創造、被選擇、被爭奪,並最終塑造瞭我們對中國經濟的理解”的深刻反思。對於曆史學者、經濟思想史研究者乃至所有關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一張詳盡而充滿洞見的“思想地圖”。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非常厚重,有一種學術研究的嚴謹感。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的曆史變遷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深層次的思想和製度的演進。經濟學作為一門解釋社會運作規律的學問,在中國近代這樣一個劇烈轉型時期,其發展軌跡必然承載瞭那個時代的獨特印記和中國知識分子探索國傢齣路的艱辛。而將視角聚焦在“留學生博士論文”上,這一點尤其吸引我。我常常會想,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但思想卻異常活躍的年代,那些遠赴重洋的青年學子,他們如何吸收西方先進的學術思想,又如何將其與中國本土的實際問題相結閤?他們的論文,或許就是最早一批係統性、學術性地反思中國經濟問題的嘗試,是連接東西方學術思想的橋梁,也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報國情懷的生動體現。這本書的標題讓我預感到,它將不僅僅是梳理幾位經濟學傢的生平或者理論流派,而是會深入到那個時代留學生群體的學術視野、研究方法、思想脈絡,甚至可能涉及他們迴國後的學術實踐與社會影響,展現中國經濟學研究如何在西方學術體係的滋養下,孕育齣自己的生長力量,這對我來說,充滿瞭探索的價值和閱讀的期待。

評分

我被這本書的副標題“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所吸引。這意味著它經過瞭國傢級層麵的嚴格評審,代錶瞭當前我國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這樣的標簽,無疑為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信度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一直認為,那些能夠入選國傢文庫的著作,通常都具有開創性、係統性和重要的理論或實踐意義。因此,我預計這本書在選題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會有獨到之處,它所呈現的研究方法和學術觀點,很可能代錶瞭該領域的前沿水平。尤其是“以留學生博士論文為中心的考察”,這個切入點非常新穎,往往能夠挖掘齣 hitherto 鮮為人知卻至關重要的學術史料和思想源流。想象一下,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中國的青年纔俊帶著對國傢命運的憂慮和對現代化道路的思考,在異國他鄉的學術殿堂裏,用嚴謹的邏輯和前沿的理論,構築起對中國經濟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方案。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撥開曆史的迷霧,清晰地看到中國經濟學獨立自主發展的早期足跡,理解那些曾經的“星星之火”是如何點燃中國經濟思想的燎原之勢,這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邏輯起點,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評分

坦白說,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腦海裏閃過的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忽略的角落。我一直覺得,任何宏大的曆史敘事,最終都離不開個體和具體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撐。而“留學生博士論文”這個定位,恰恰點齣瞭這種微觀卻又承載著時代宏圖的研究視角。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呈現這些早期留學生經濟學傢的研究圖景?是他們從何處汲取瞭養分,又是如何用這些“舶來品”來診斷“中國病”的?他們的論文中,是否承載著對社會公平、國傢富強、民生改善等樸素而又宏大的關懷?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釋這些留學生所麵臨的研究環境、學術資源以及他們如何剋服睏難,獨立完成具有時代意義的學術探索。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它很可能是一次對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的“考古”,發掘齣那些奠基性的學術遺産,並對其進行富有洞察力的解讀。我想,通過這本書,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經濟學是如何在近代化的洪流中,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中,一步步走嚮成熟,形成自身的研究範式和話語體係,這對於我理解當下中國經濟學的發展,無疑會有重要的啓發。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近代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以留學生博士論文為中心的考察》給我一種強烈的學術探索感,尤其“以留學生博士論文為中心”這一限定,讓我覺得作者一定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史料爬梳和理論梳理。我設想,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幾位經濟學傢的生平事跡,而是會深入剖析這些留學生在海外求學期間,是如何接觸、理解並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經濟學理論的,以及他們將這些理論如何本土化,用以解釋和解決中國在近代所麵臨的經濟睏境。 我對那些早期的留學生博士論文尤為感興趣,它們或許是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原點,記錄著一代學人對國傢前途的焦慮與思考。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這些論文的核心觀點、研究方法,甚至分析其學術爭鳴和思想演進的脈絡。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我們對中國經濟學早期發展史一個重要維度的認知空白,它不僅僅是學術史的梳理,更是中國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肩負起時代重任,用學術力量探尋國傢富強之路的生動寫照,這讓我充滿閱讀的動力。

評分

讀到《近代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以留學生博士論文為中心的考察》這個書名,我立即感到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學習和改造西方思想,以應對國傢危機抱有濃厚興趣,而經濟學作為一門解釋社會經濟運行規律的學科,在那個變革的時代,其發展曆程無疑是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關鍵一環。更何況,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聚焦於“留學生博士論文”,這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和學術價值。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幾位學者的學術成就,而是會深入挖掘這些留學生在異國他鄉求學的經曆、他們所麵臨的學術挑戰、他們思想的形成過程,以及他們如何將所學反哺祖國,推動中國經濟學的本土化發展。這些博士論文,很可能是那個時代中國經濟思想的“萌芽”,是連接西方學術前沿與中國實際國情的珍貴文獻。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在那個充滿挑戰的年代,中國學子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構築起屬於中國自己的經濟學理論體係,這份探索曆程本身就極具吸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