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进文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史
  • 近代史
  • 经济学史
  • 留学生
  • 博士论文
  • 学术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思想史
  • 教育史
  • 文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58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34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页数:7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邹进文教授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论文为中心的考察》一书是其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的结题成果(获得优秀等级),80万字。

作者简介

邹进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目录

目 录
绪 论 (1)………………………………………………………………………… 第一章 清末留学生经济思想变迁 (25)……………………………………… 第一节 欧洲留学生的经济思想 (26)…………………………………… 第二节 日本留学生的经济思想 (41)…………………………………… 第三节 美国留学生的经济思想 (48)…………………………………… 第二章 民国时期留学生经济思想变迁 (60)………………………………… 第一节 民国初年(1912—1926)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学研究 (60)……………………………………………………………… 第二节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学研究 (99)……………………………………………………………… 第三节 国民政府中后期(1938—1949)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学研究 (162)……………………………………………………………… 第四节 1950年代留学生的经济学研究 (200)………………………… 第三章 近代留学生与理论经济学研究 (220)………………………………… 第一节 樊弘的《评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资本蓄积、货币和利息的理论》 (220)……………………………………………………………… 第二节 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 (225)……………………………… 第三节 潘玉璞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本形成》 (245)………………… 第四节 浦山的《技术进步与就业》 (248)………………………………第四章 近代留学生与财政学研究 (260)……………………………………… 第一节 清朝末年留日学生及留日使节的财政学研究 (260)…………… 第二节 马寅初的《纽约市的财政》 (264)……………………………… 第三节 朱进的《中国关税问题》 (272)………………………………… 第四节 李权时的《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中央、省、地方政府财政 关系研究》 (279)………………………………………………… 第五节 陈岱孙的《麻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 (289)……………………………………………………………… 第六节 寿景伟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和财政:财政制度与思想发展 研究》 (293)……………………………………………………… 第七节 尹文敬的《中国税制》 (298)…………………………………… 第八节 朱炳南的《经济剩余与税收》 (302)…………………………… 第九节 陈友松的《中国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 (305)………………… 第十节 田炯锦的《英美地方财政的国家监督研究》 (316)…………… 第十一节 刘炳业的《德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资本税》 和周舜莘的《资本税》 (322)………………………………… 第五章 近代留学生与金融理论研究 (333)…………………………………… 第一节 清末近代金融思想的发端 (333)………………………………… 第二节 晚清留日学生及驻日使节的金融思想 (336)…………………… 第三节 留美生章宗元的货币思想 (343)………………………………… 第四节 魏文彬的《中国的货币问题》 (347)…………………………… 第五节 梅远谋的《中国的货币危机———论1935年11月4日的货币 政策》 (356)……………………………………………………… 第六节 林维英的《中国之新货币制度》 (365)………………………… 第七节 林霖的《定期存款是货币吗》 (372)…………………………… 第八节 刘大中的《中国的外汇问题:一个建议性解决方案》 (378)……………………………………………………………… 第九节 胡先进的《中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1937—1947)》 (383)………………………………………………………………第六章 近代留学生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391)……………………………… 第一节 施宗树的《中国民国对外贸易》 (394)………………………… 第二节 潘序伦的《美国对华贸易史(1784—1923)》 (399)………… 第三节 何思源的《国际经济政策》 (410)……………………………… 第四节 李卓敏的《银汇兑下国际贸易理论之研究》 (420)…………… 第五节 伍启元的《国际贸易价格关系理论:一个历史的研究》 (424)……………………………………………………………… 第六节 张自存的《收支平衡的周期性波动》 (434)…………………… 第七章 留学生的农业经济理论 (439)………………………………………… 第一节 黄汉樑的《中国的地租》 (439)………………………………… 第二节 李庆麐的《伊利诺伊的农业抵押贷款与农业土地转移关系 (1910—1932)》 (444)………………………………………… 第三节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454)…………………………………… 第四节 巫宝三的《农业与经济变动》 (462)…………………………… 第五节 孟庆彭的《中国农业进步研究:要素分析》 (465)…………… 第八章 近代留学生与工商管理研究 (480)…………………………………… 第一节 中国近代工商管理教育及工商管理学术论著概述 (480)……… 第二节 留学生与西方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与发展 (485)……………………………………………………………… 第三节 谢霖、孟森的《银行簿记学》 (490)…………………………… 第四节 杨汝梅(众先)的《无形资产论》 (497)……………………… 第五节 曾同春的《中国丝业》 (511)…………………………………… 第六节 吴绍曾的《铁路价值与合理回报:美国铁路合理回报基础、 费率及相关问题研究》 (517)…………………………………… 第七节 周贻囷的《收益费用的会计理论》 (524)……………………… 第九章 近代留学生与经济思想史研究 (529)………………………………… 第一节 近代经济思想学术史概述:立足于学术著作的考察 (529)…… 第二节 陈焕章的《孔门理财学》 (534)………………………………… 第三节 段茂澜的《作为经济学家的西斯蒙第》 (556)…………………第四节 袁贤能的《道家及相关哲学对中国经济思想的影响》 (562)……………………………………………………………… 第五节 赵迺抟的《理查·琼斯:一位早期英国制度经济学家》 (574)……………………………………………………………… 第六节 李肇义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的主流经济思想及其对重农学说 的影响》 (587)…………………………………………………… 第十章 留学生与经济史研究 (592)…………………………………………… 第一节 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概述:立足于学术著作的考察 (592)…… 第二节 李美步的《中国经济史:关于农业》 (601)…………………… 第三节 冀朝鼎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604)……………………………………………………………… 第四节 吴兆莘的《中国税制史》 (612)………………………………… 第五节 陈振汉的《美国棉纺织工业的区位,1880—1910》 (623)…… 第六节 杨联陞的《晋书·食货志译注》 (634)………………………… 第十一章 近代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近代的早期传播 (641)………………………………………………………………… 第一节 留学生与早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入:西线的考察 (641)……………………………………………………………… 第二节 留学生与早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入:东线的考察 (649)…………………………………………………………………………………
第三节 留学生与早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入:北线的考察 (670)…………………………………………………………………………………
第十二章 近代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经济知识体系的转型 (674)……………… 第一节 中国近代经济知识体系转型 (674)……………………………… 第二节 留学生近代经济知识体系转型的个案:以“economy”和 “economics”的早期汉译为例 (675)…………………………… 主要参考文献 (690)……………………………………………………………… 人名索引 (714)…………………………………………………………………… 关键词 (738)……………………………………………………………………… 后 记 (745)…………………………………………………………………

精彩书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创造了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经济 成就。与经济文明的发展相适应,中国17世纪以前在经济思想方面也取得了辉 煌的成就,其经济思想文明在公元5世纪以前与当今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文明相比,各有特色,未遑多让。公元5世纪以后,西方文明 逐渐衰落,长期处于教会统治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相反,东方的中华文明却渐 入佳境,到公元7世纪,中国迎来了辉煌的唐宋文明。与文明演进的步幅相一 致,中国经济思想文明在7—13世纪也发展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思想文明 体系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其经济思想成就在长达一千年左右的时间内遥遥领先 于西方。这一伟大的经济思想文明以其巨大的历史张力波及世界,影响世界文 明的进程。中华经济思想文明不仅在东亚地区直到19世纪一直占据支配地位, 而且深刻影响了近代法国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成为其主要的思想渊源。 但自17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中国经济思想的发 展也步入下行的轨道,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文艺复兴后的西方突 破中世纪的藩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思想 文明开始繁荣,经济学开始成为独立的科学并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异军突起。 从此,中国经济思想文明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并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两大文明落差的形成,导致经济思想文明的传播路径发生逆向转移:从由东 向西传播转向由西向东扩散。特别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后,东西方两大文 明体系的交汇大大加速了经济学西学东渐的进程。 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演变方式有别于西方的诱致性变迁方式,它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和经济思想中“内生”的,而是从西方舶来的,是一种典型的移 植型变迁,是移植西方经济思想文明的结果。鸦片战争以前,中、西经济思想 分别是在中国和西方各自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两种经济思想文明 处于隔绝状态,缺乏交流,特别是中国经济思想缺乏对西方经济思想的了解, 倒是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吸取了不少文明成果。鸦片 战争打破了中西文明交流的壁垒,中西经济思想两大文明体系出现交汇与碰撞。 由于西方经济思想文明在当时中西经济思想文明的交汇中处于强势的地位,而 文明的传播总是遵循着由强势文明向弱势文明传导的规律。因此,这一文明的交 汇必然造成西方文明向东方文明的浸染,从而改变了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固有运 行轨迹,中国开始了以移植西方经济思想文明为路径的近代经济思想发展历程。 在早期移植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虽然其中也交织着中国先进人士的不 懈努力,但作为早期东西方文化沟通桥梁的传教士却充当了重要角色,甚至 是主角。 ① 20世纪初以后,随着中国留学运动的兴起,近代留学生群体开始取代传教士成为经济学西学东渐的主角,他们对中国现代经济学的产 生、发展起了极其关键的中介和先锋作用,占据了中国现代经济学发展的 核心地位。自此以后,在传播西方经济学的舞台上,传教士逐渐变为配 角。当时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负笈海外,其中不少人选择经济学作为学习 方向 ① ,接触了当时国际上一流的经济学家和世界经济学的前沿,他们在带 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实现了中国经 济思想的近代转型,有些留学生还取得了跻身世界经济学学术之林的学术成 就,他们的经济学学术思想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独特而重要的组成 部分。 中国近代经济学留学生所撰写的博士论文绝大多数的选题都是有关中 国经济问题特别是中国经济史的,这些博士论文传播了中国文化,加深了 西方对中国经济现实及经济史的了解,为近代西方汉学的发展扩展了学术 视野。 实现经济学的中国化、本土化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使命,中国近 代留学生怀抱救国救民之志求学西方,他们既理解中国,又了解西方,运 用西方经济理论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试图创建“中国经济学”,他们 是经济学中国化、本土化的先驱,系统研究他们的经济思想,对于当下中 国经济学界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开创有中国气派、中国 风格的中国经济学,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由于多种因素,特别是资料获取的难度的影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 迄今缺乏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留学期间的经济学学术思想史的系统、深入的研 究,对他们在海外留学期间取得的经济学学术成就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他们的经济学研究的成果没有被纳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体系之中。

前言/序言


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的时代刻痕:一部跨越百年风云的经济思想图景 本书《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是一部聚焦于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史的重量级学术著作。它并没有将视野停留在宏观的政治经济变革或制度变迁的表层,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其精微且富有效力的切入点——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所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来解剖和重构中国经济学学科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 该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其拒绝了传统叙事中对经济学思想的过度简化和概念化,转而通过梳理和细读那些鲜为人知、被埋没在时间长河中的一手文献,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更具张力的知识构建过程。 第一部分:知识的移植、重塑与本土化的艰难抉择 全书的引人入胜之处,首先在于它对“知识移植”这一核心议题的深刻洞察。近代中国经济学的诞生,是西方学术体系大规模涌入的结果。本书细致描绘了第一代中国知识精英在海外求学时所面临的复杂境地:他们如何消化吸收来自古典政治经济学、边际革命、历史学派乃至马克思主义等多元思潮?这些青年才俊,在伦敦、柏林、巴黎、东京的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已经高度成熟且内部充满争议的西方学术场域。 本书并未将这些博士论文视为简单的“知识翻译本”,而是将其视为“文化编码器”。作者群深入探讨了这些论文中蕴含的“知识选择偏好”:为什么在特定历史时期(例如辛亥革命前后、一战后或民国初期),某些经济理论(如国家干预主义、重商主义的残余、或是自由放任的修正版本)会成为主流选择?这种选择背后,折射出的是留学生群体对“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的独特回应。他们试图用西方最前沿的理论工具,去诊断和治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痼疾。 第二部分:博士论文作为“思想田野”的微观考察 本书最大的创新性在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以博士论文为核心的微观史观。一篇博士论文,绝非仅仅是一份学术作业,它更像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思想宣言”与“实践预演”。 本书的文本细读工作极为扎实。它摒弃了对某些“大家”的简单歌颂,而是着力挖掘那些往往被后世史学所忽视的、但对学科基础构建至关重要的“奠基性”论文。例如: 1. 关于土地制度的争论: 早期论文中,关于如何解构佃农经济与地主所有制的讨论,其理论深度和政策倾向,与当时国内实行的土地改革试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论文中的模型构建,是如何试图超越传统“地权不清”的描述,转向更精细的“收益分配”分析的? 2. 金融与货币理论的本土化: 面对白银外流、铜钱贬值和法币发行的混乱,留学生们如何运用凯恩斯主义(如果时间允许)或古典货币数量论来设计中国的货币政策蓝图?本书展示了他们如何艰难地将抽象的货币理论,嫁接到充满地方军阀干预和外国资本渗透的复杂金融现实之中。 3. 工业化与保护贸易的辩论: 在西方经济学强调自由贸易的同时,这些未来的中国经济学家们,是否更容易倾向于汉密尔顿式的国家主导工业化路径?本书通过分析其论文中对“幼稚产业保护”的论证,揭示了近代中国经济学思想中,效率与主权之间的永恒矛盾。 第三部分:知识的“回流”与学科的体制化困境 不同于许多仅关注“留学”过程的著作,本书的后半部分深入探讨了这些拥有博士学位的精英回国后,其知识如何在中国的大学和政府机构中“生根发芽”或“遭遇挫折”。 作者群考察了早期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经济系课程设置,以及留学生群体如何通过教学、著书立说和担任政府经济顾问,试图将“博士论文”中的理论蓝图转化为国家战略。然而,本书毫不避讳地指出了体制化过程中的内在困境: 理论的超前性与国情的滞后性: 许多论文中的理论模型,建立在一个理想化的、稳定的市场环境假设之上,这与军阀混战、内战频仍的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学派的割裂与融合: 留学生群体内部思想流派众多,从奥地利学派的拥护者到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们带回的“知识包”本身就是互相竞争的。这种内部竞争,影响了中国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早期凝练。 结语:重构中国经济学家的“精神肖像” 最终,这部著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史研究。它通过对一系列学术文本的精细打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这些留学生博士论文,是他们在面对一个行将崩溃的旧秩序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世界时,所能进行的最严肃、最系统、最富理性光芒的知识构建尝试。 本书对既有研究范式的挑战在于:它证明了研究近代中国经济学,必须从那些“第一手的、被学术界淡忘的、充满时代烙印的文本”入手。它不是关于“发生了什么经济事件”,而是关于“知识是如何被创造、被选择、被争夺,并最终塑造了我们对中国经济的理解”的深刻反思。对于历史学者、经济思想史研究者乃至所有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张详尽而充满洞见的“思想地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给我一种强烈的学术探索感,尤其“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这一限定,让我觉得作者一定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史料爬梳和理论梳理。我设想,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几位经济学家的生平事迹,而是会深入剖析这些留学生在海外求学期间,是如何接触、理解并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以及他们将这些理论如何本土化,用以解释和解决中国在近代所面临的经济困境。 我对那些早期的留学生博士论文尤为感兴趣,它们或许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原点,记录着一代学人对国家前途的焦虑与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这些论文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甚至分析其学术争鸣和思想演进的脉络。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学早期发展史一个重要维度的认知空白,它不仅仅是学术史的梳理,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肩负起时代重任,用学术力量探寻国家富强之路的生动写照,这让我充满阅读的动力。

评分

读到《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这个书名,我立即感到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学习和改造西方思想,以应对国家危机抱有浓厚兴趣,而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在那个变革的时代,其发展历程无疑是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一环。更何况,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聚焦于“留学生博士论文”,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和学术价值。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几位学者的学术成就,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些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求学的经历、他们所面临的学术挑战、他们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将所学反哺祖国,推动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发展。这些博士论文,很可能是那个时代中国经济思想的“萌芽”,是连接西方学术前沿与中国实际国情的珍贵文献。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中国学子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构筑起属于中国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份探索历程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厚重,有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感。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深层次的思想和制度的演进。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社会运作规律的学问,在中国近代这样一个剧烈转型时期,其发展轨迹必然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和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而将视角聚焦在“留学生博士论文”上,这一点尤其吸引我。我常常会想,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但思想却异常活跃的年代,那些远赴重洋的青年学子,他们如何吸收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又如何将其与中国本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他们的论文,或许就是最早一批系统性、学术性地反思中国经济问题的尝试,是连接东西方学术思想的桥梁,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报国情怀的生动体现。这本书的标题让我预感到,它将不仅仅是梳理几位经济学家的生平或者理论流派,而是会深入到那个时代留学生群体的学术视野、研究方法、思想脉络,甚至可能涉及他们回国后的学术实践与社会影响,展现中国经济学研究如何在西方学术体系的滋养下,孕育出自己的生长力量,这对我来说,充满了探索的价值和阅读的期待。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副标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所吸引。这意味着它经过了国家级层面的严格评审,代表了当前我国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这样的标签,无疑为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一直认为,那些能够入选国家文库的著作,通常都具有开创性、系统性和重要的理论或实践意义。因此,我预计这本书在选题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会有独到之处,它所呈现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很可能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水平。尤其是“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这个切入点非常新颖,往往能够挖掘出 hitherto 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学术史料和思想源流。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的青年才俊带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现代化道路的思考,在异国他乡的学术殿堂里,用严谨的逻辑和前沿的理论,构筑起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学独立自主发展的早期足迹,理解那些曾经的“星星之火”是如何点燃中国经济思想的燎原之势,这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评分

坦白说,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脑海里闪过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的角落。我一直觉得,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最终都离不开个体和具体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而“留学生博士论文”这个定位,恰恰点出了这种微观却又承载着时代宏图的研究视角。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呈现这些早期留学生经济学家的研究图景?是他们从何处汲取了养分,又是如何用这些“舶来品”来诊断“中国病”的?他们的论文中,是否承载着对社会公平、国家富强、民生改善等朴素而又宏大的关怀?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释这些留学生所面临的研究环境、学术资源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困难,独立完成具有时代意义的学术探索。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它很可能是一次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考古”,发掘出那些奠基性的学术遗产,并对其进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我想,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经济学是如何在近代化的洪流中,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形成自身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这对于我理解当下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无疑会有重要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